[爆卦]現代藝術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現代藝術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現代藝術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現代藝術史產品中有6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週受 亞洲藝術中心之邀,前往大直的旗艦新館觀賞他們此次的展覽「越界」。不管是新館或展品,都讓人不只是印象深刻。 談起亞洲藝術中心,我不由德想起建國南路和大直的兩間分館,但亞洲藝術中心籌畫多年並耗鉅資,在大直新址另打造一間旗艦館。這間旗艦館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不但占地廣闊,空間寬敞,軟硬體設備齊全,...

 同時也有3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秦松,1932年出生於安徽省,父親為秦嶺,為書法家與詩人。1948年,秦嶺從安徽到南京學畫,受到現代繪畫的吸引,然隔年因戰爭失學,從軍後隨國民政府到台灣。1960年,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作品《#春燈》(一說《#春望》)遭到政戰學校師生指當中有倒寫的「#蔣」字,是汙蔑元首,遭到歷史博物館取下查扣,創作生...

  • 現代藝術史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7 09:00:00
    有 74 人按讚

    這週受 亞洲藝術中心之邀,前往大直的旗艦新館觀賞他們此次的展覽「越界」。不管是新館或展品,都讓人不只是印象深刻。

    談起亞洲藝術中心,我不由德想起建國南路和大直的兩間分館,但亞洲藝術中心籌畫多年並耗鉅資,在大直新址另打造一間旗艦館。這間旗艦館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不但占地廣闊,空間寬敞,軟硬體設備齊全,絕對稱得上是國內藝廊的佼佼者。

    亞洲藝術中心的旗艦館原本於五月要盛大開幕,怎知疫情變動快速,在三級警戒下當然也無法順利舉辦。作為亞洲藝術中心的新館開幕,多年積累下的成果,也全然呈現於此次的開幕展「越界」之上。

    我非常推薦齋友們定要參觀此次展覽,因為能看到這麼多重量級的作品同台,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次不光是展出了趙無極,還展出了他不同年代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莊喆、陳庭詩、楊識宏、蔡國強、董小蕙也在展品之列,喜歡雕塑家李真的齋友,更是有一整個展間的「青煙」系列能觀賞。整個場館逛下來,真不得不讚嘆能有這樣等級的展覽。怎知卻撞上了三級警戒。

    曾和幾個藝術的朋友聊起亞洲藝術中心。亞洲藝術中心長期經營「現代藝術」,即便台灣這些年來主要流行「當代藝術」或「潮流藝術」,但亞洲藝術中心依然經營著「現代藝術」。這其實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價值。因為當代藝術在社群媒體上較為討喜,而這時代的媒體宣傳都需要以社群形式傳播。

    更何況現代藝術的脈絡,是依循著自後印象派以降的現代藝術史逐步發展而來。你能從其中發現賽尚對幾何的應用,也能看到畢卡索的理性,更能感受紐約畫派對抽象的揮灑。對於一個未接觸過藝術的人來說,理解現代藝術的門檻,遠遠高過於當代藝術。

    其實能看到亞洲藝術中心的新館隆重開幕,並且蒐羅了這麼多經典的作品並陳,心中的悸動實在難以言表。

    文末,附上一張當天最為喜愛的作品
    李真的「青煙」系列

    最後附上官方的展覽須知

    預約參觀
    Email:service@asiaartcenter.org
    來電:+886 2 2754 1366
    IG 私訊:asiaartcenter_taipei
    或 Facebook 私訊跟我們約時間喔!

    為配合防疫措施,本館皆有定時消毒清潔,參觀時請配合實聯制登錄、計量體溫及酒精消毒,參觀期間須全程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若出現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恕不接待入場,敬請見諒。

    🏢 畫廊地點: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台北市樂群三路128號1樓(國票金控大樓)

  • 現代藝術史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7 07:28:21
    有 1,861 人按讚

    梵谷向來喜歡重複描繪同一事物,以琢磨色彩使用、筆觸效果、構圖作用和表現技巧。他的標誌性主題包含自畫像、鳶尾花、向日葵🌻或是絲柏樹🌲…等等。

    這位生前受盡輕蔑的畫家儘管多病纏身、牙齒幾乎掉光、很少洗澡、飲食超級隨便、酗菸酗酒酗咖啡,甚至畫具顏料🎨和生活習慣亂糟糟的程度就連前同居人-高更都受不了。

    但他,卻創造了現代藝術史上最灼熱耀眼的一道光芒。☀️☀️☀️

    如果說梵谷筆下的《向日葵》系列代表南法明艷的陽光與生命,那麼讓他始終著迷不已,離開南法之前,還要提筆再畫下一幅的《絲柏樹》又象徵什麼意義?😎

    #說起梵谷心酸酸
    #巴特任何同居人應該都會崩潰🤣
    #梵谷 #絲柏樹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blog/6a4d8972a79

  • 現代藝術史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5 09:00:00
    有 100 人按讚

    還記得之前那本《在美術館裡逛一天》嗎? 作者妮雅古德將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藝術概念及名作,轉化其概念並以貓的形式重塑。這次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出版的《當藝術家變成貓》,則是將現代及當代藝術的幾個名家,將其作品、人物及人生簡介,都轉化以貓的形式呈現。認真說起來,作為沒有養貓的愛貓人,齋主覺得這本書還真是有夠微妙。

    妮雅古德本身就是個熱愛藝術的貓奴,養了五隻貓,更是將其中三隻以現代藝術名家之名命名之,分別為芙烈達、畢卡索、薩爾瓦多。之所以會有這一系列的創作,便是因為家中數隻可愛的貓,啟發了這一連串的創作思想。

    《當藝術家變成貓》特別適合兩種人閱讀。

    如果你特別愛貓又或者對藝術很感興趣,這本書你會從中得到不少知識。因為愛貓的你能從書中看到許多有著現代藝術風格的貓創作,他們可能是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貓,又或者是充滿草間彌生點點的貓。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作者將藝術家的姓名及藝術風格都重新詮釋,但每張圖片卻都有留下原始藝術家及作品的創作註釋,用這些關鍵字配合搜尋引擎,能輕易找到這些現代藝術名家及其作品。對藝術入門者來說,貓藝術家降低了接觸門檻,提高了閱讀時的樂趣及喜悅。

    如果你正好對現代藝術有所涉獵,本書則更是有趣。你能從文字及圖樣中,發現作者將名作重繪的巧思;也能從文字介紹中,找到作者將藝術家生涯重新以貓的角度呈現,其中伴隨種種趣味和笑料。例如畢貓索和布拉克用貓爪共同探索立體主義、凱斯哈球覺得自己是隻快溺死的貓、貓諦斯用貓爪撕出色紙創作,這些都是藝術史上經典的故事,只是神奇的改寫成貓的故事。對這些經典事蹟如數家珍的讀者,肯定處處都能會心一笑。

    近十年來,台灣社會對於藝術家的認識,較之往年確實提升不少。多少次曾在路上,聽到旁邊的路人對著點點喊草間彌生,或對著微笑花花喊村上隆。甚至隨著藝術書籍的大量出版,慢慢的就連過往在台灣名氣不高的藝術家,如羅特列克、秀拉、芙烈達等,也逐漸被台灣社會所認識。

    《當藝術家變成貓》適合愛貓的你,也適合對藝術有所認識的你。

    本書已於今天全台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即刻下單購買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4432

    當然,這次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也準備了兩本贈書,要給酸齋的讀者們。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7/11(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 現代藝術史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3:16:14

    #秦松,1932年出生於安徽省,父親為秦嶺,為書法家與詩人。1948年,秦嶺從安徽到南京學畫,受到現代繪畫的吸引,然隔年因戰爭失學,從軍後隨國民政府到台灣。1960年,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作品《#春燈》(一說《#春望》)遭到政戰學校師生指當中有倒寫的「#蔣」字,是汙蔑元首,遭到歷史博物館取下查扣,創作生涯因此遭到重挫。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李孟學Li Meng-Hsueh、張玉音 Chang Yu-Yin
    執行導演 Executive Direc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製片 Producer|蔡念栩 Tsai Nien-Hsu
    腳本 Script|李孟學Li Meng-Hsueh
    分鏡 Story Board|劉禮瑜 Liu Li-Yu
    美術設計 Art|陳美如 Chen Mei-Ju
    動態設計 Motion Design|陳美如 Chen Mei-Ju

    🔻V-Touch藝術史系列介紹:
    V-Touch除了展覽、人物、訪談影音單元以外,在波瀾壯闊的台灣藝術史系列中,將用一分鐘講述一件藝術家的 #關鍵人生故事,講述你不知道的藝術家背景,透過影音動畫為媒介,帶領讀者更靠近 #台灣藝術史。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bit.ly/2SIbtpL

  • 現代藝術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4-23 09:09:27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現代藝術史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3-23 14:49:48

    「我覺得在處理展覽或是作品上,不會急著那麼的強顯,開始會有自己一個方法, 去面對展覽或是做作品的方式。」—— #周育正

    「在《九條線》這個展覽,我就突然覺得不要再講這麼多話,所以發現造型物、單純的造型物,會是一個解決的方法,因為它還是可以有語言的性質。」—— #楊季涓

    邁入45歲藝術生涯的階段,周育正從早期創作作品收支難以平衡的階段,再到40歲左右在創作狀態逐漸取得收支平衡的狀態,以及到45歲在畫廊市場與學術兩端都獲得極大的肯定,他回顧從《很膚淺》、《東亞照明》到最近期的《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三階段,來談藝術創作系列如何流轉於美術館、替代空間、雙年展、藝博會不同的體制間。以及透過並置關鍵字構成計劃或作品名稱,以「造型語彙」及「造型方法」刷新創作元素中身分與物件間的關係。他將作品計畫和商業畫廊作品間相互交疊的關係,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應對機制與判斷標準。

    敘事與擬人是楊季涓創作的重點,從《PLASTONKI》、《短篇集:石子臺》、《九條線》到《那些妳曾說過的事》,她創作逐步簡化過於明確的敘事,而是回歸到物質與物件的生產,即便僅以物件仍不斷觸發觀者從感官與記憶回應物件作品提供的情境。貫穿楊季涓創作的始終是私人經驗與記憶,其作品的細膩質感,探索人與人、地點、物件及事件間的種種關係。她將素描、情境式、裝置及聲音等不同媒材的作品,串聯起一系列與事物連結相關的敘事。 數年前,周育正與楊季涓搬遷至 #永和工作室 的現址,二人將此全面改造為工作與生活場域。空間中從生活選物、對於設計風格家具的興趣,凸顯二人的品味與生活方式,而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創作與生活狀態。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張玉音 Chang Yu-Yin、鄧韻琴Sapphire Deng
    翻譯 Translator|趙士雄 Joey Chao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周育正Chou Yu-Cheng、楊季涓 Yang Chi-Chuan、馬凌畫廊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TKG+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 https://bit.ly/2SIbtpL

    🔸相關閱讀|
    🔸〈錯位,表演性,媒介置換,藝術有機體:周育正於關鍵詞間的創作〉:https://bit.ly/38XjEa9
    🔸〈周育正、同卵雙胞胎、動態雕塑、無國界空氣、轉型、畫畫冊、動態結構、犧牲、TKG+、明天〉:https://bit.ly/3cRWEL7
    🔸〈「繞道而行」展:望向藝術界的後學運世代與創作離心力〉:https://bit.ly/2P8lvSF
    ———————————————
    🔸V-Touch 介紹
    隨著媒介轉向帶來閱聽習慣的改變,《#典藏》延續「#ARTouch」的「Touch」精神,在未來定期出品的「V-Touch」中,將原先雜誌翻頁或瀏覽網站所留下的指紋,轉換為播放鍵,便是希望數位時代下的讀者,在「點擊」播放後,將此一觸覺,經由媒體的引介,穿透至影像中對「#展覽」、「#人物」、「#談話」、「#藝術史」等「觸摸」。而「V-Touch人物」系列將帶領讀者走進藝術家工作室,欲觸摸以揭開的過程面紗,除了是創作的實驗與勞動,更含括生活、養成及職涯的多維向度,藉此更為立體地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脈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