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焦慮症要治療多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焦慮症要治療多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焦慮症要治療多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焦慮症要治療多久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睡覺應該是件簡單的事。 畢竟,這是我們做起來最自然的事之一,我們需要休息,也要睡覺。但有時我們就是睡不著。那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時候,是我們的大腦在作怪。運轉中的大腦,就像油門上放了塊磚頭的卡車,就算沒人操縱,也會一直運轉,如果沒人阻止的話,甚至會快轉一整晚。再加上一個忙碌、混亂的世界,過多的咖...

焦慮症要治療多久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04:10

《時區》——時事篇 / 這陣子,大家應該對於「#重大傷病卡 擬取消優免」有所耳聞,眾多關懷精神疾病的單位聯合發起「公共政策參與平臺」附議活動,呼籲各界「支持慢性精神病患持續健保重大傷病優惠」。https://reurl.cc/5qGDRq 雖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想把九宮格的最後一格獻給這個議題,也為...

焦慮症要治療多久 在 ✒️布丁手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9 01:28:31

/ 還沒有很確切地感受到2018就要結束了,雖然今天已經是最後一天。想起從明天開始寫日期時就要改寫2019,一霎那間有點恍神,不知道自己又要習慣多久才能把那個8字吞到肚子裡。今年算是不過不失,考完了演奏級,然後轉回音樂系,和朋友們去了台灣旅遊,接了漫曦回家。好像慢慢地成為了一個不像大人的大人,在19...

  • 焦慮症要治療多久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1 07:15:06
    有 2,057 人按讚

    睡覺應該是件簡單的事。

    畢竟,這是我們做起來最自然的事之一,我們需要休息,也要睡覺。但有時我們就是睡不著。那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時候,是我們的大腦在作怪。運轉中的大腦,就像油門上放了塊磚頭的卡車,就算沒人操縱,也會一直運轉,如果沒人阻止的話,甚至會快轉一整晚。再加上一個忙碌、混亂的世界,過多的咖啡因,還有長得驚人的螢幕使用時間,都清楚解釋了為何許多人覺得睡個好覺並不容易。

    朋友們,別擔心,我們可以試著找回輕鬆的睡眠,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益處與美好。不過這需要一點練習與建立習慣的紀律,但我保證不用多久,你就能夠比你小時候更快入眠、睡得更久。醒來之後會覺得你已經充分休息、放鬆,甚至發現,這些故事也在你醒著的時候種下了一些正念的種籽。(額外好處!)

    我最早的記憶之一,就是躺在床上講故事給自己聽,講到睡著。那時我差不多是四歲,我還記得故事內容:一個帶有懸疑感的白手起家故事,其中的轉折,有一部分是源自爸媽唸給我聽的童話故事。故事的結局開心、令人滿意,不管我講過多少次,它每次都能讓我安穩入睡。

    無論是我運用想像力在月光下編織的情節,或是爸媽坐在床沿講著別人想出來的故事,我很自然就被這歷久不衰的傳統吸引:睡前說故事。事實上,我每天晚上入睡之前,都一定會說故事給自己聽。雖然,故事裡不再是海盜船與大壞蛋,而是燉煮的湯與睡著的狗狗,效果一樣好。

    我們會在睡前說故事是有原因的。故事會幫我們理解事情,替我們指出可行的方向,讓我們跳脫現在,進入新的時空。它提供我們想像自己、還有他人生活的新觀點與新方式。當用某種特定的方式講述時,這些故事就能使人心情平靜。

    這輩子這麼多年來,我都在練習利用說故事幫助入睡,訓練自己的大腦,現在只要仰躺下來說故事,我就會自動想睡、放鬆。

    但隨著年紀漸長,開始有親友跟我分享他們晚上睡不著、焦慮、慢性失眠的事,我才開始了解到,這些狀況會如何削弱身體的健康,從增加心臟病、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到整個人就是感覺很糟、滿腹牢騷。我發現我這個說故事的練習,其實是一種不為人知的超能力,是其他人非常需要的一種能力。但除非我在他們輾轉難眠的時候待在他們身邊(這想來就讓人覺得不舒服、也不切實際),我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幫上忙。

    有天晚上我半夜沒睡(有點諷刺),跟我的老狗在一起。坐在我的米格魯旁摸著牠的背時,我靈光一閃:用我的故事來錄個podcast!這樣我就能在夜晚用我的聲音安頓人們的心,能夠在親朋好友(或許還有一些聽眾)上床睡覺時陪著他們。於是那天凌晨三點,我就坐在地板上上網訂了一支麥克風。

    《大人的床邊故事》在六週之後開播,我立刻發現自己的直覺是對的。我開始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聽眾的訊息,告訴我他們幾年、或是幾十年來,第一次得到了一夜好眠。這份超能力是可以與人分享的。

    很難把工作模式切換到睡眠模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現在我們經常帶著工作入睡。我們回電子郵件、著魔般地查看同樣的三、四個社交媒體、在睡覺前一刻都還在收發訊息。難怪大腦不願休息,讓我們在凌晨三點醒來,想要解決一個我們睡前一刻才在想的問題。只要大腦知道我們還在工作,它就會這樣。我們得關掉白天的迴圈,才能向大腦發出工作暫時結束的訊號。

    為了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你必須設定一些界線。最好能把所有數位裝置放在臥室以外的地方。真的,那是最理想的。那會改變很多事。但如果這對你來說有困難,你就必須在別的地方設下界線。譬如說,在睡前三十分鐘,就必須把設備關掉,把手機改為勿擾模式,把有螢幕的設備都收到抽屜裡。把工作的東西放在一旁後,就進行一個小小的「睡前儀式」。儀式能有效幫助我們轉換心境。可能包含了刷牙、洗臉、準備隔天要穿的衣服、向寵物、家人道晚安,或泡一杯睡前花草茶。目的是創造一個慣例,向身體與大腦發出睡覺時間到了的訊號,所以你要在這個時候做一些能夠發出這種訊號的事。

    下一步,躺到床上,讓自己舒舒服服的。把一切都調整到你覺得剛剛好的狀態,全身放鬆地躺在床單上。

    除了睡覺以外,你在白天的時候,可能也會需要心靈平靜,保持專注。首先要說,你並不孤單,許多人也為焦慮所苦。這極為常見,而且當碰到現代生活中容易激發戰逃反應的事,從不覺得焦慮的人才稀奇呢。要記得,當焦慮來襲,你會失去較高的推理能力,這一點很重要。你會無法描述自己的感受,也無法跟自己的大腦講理。邏輯行不通,所以你必須改用身體的語言,讓大腦能專注在某件事上。

    當你感到焦慮時,盡量找一個能夠遠離噪音與他人干擾的地方坐下來。開始調節你的呼吸,讓空氣透過鼻腔進出。你必須透過呼吸,告訴神經系統一切都沒事。首先,你可以開始計算呼吸的節奏。吸氣時數四拍,吐氣時也數四拍。如果你的呼吸又急又淺,別擔心,要花一點時間,神經系統才會接收到訊號。沒關係。繼續數拍子呼吸,把氣吸到肺部底層,讓吸氣的時候感覺到腹部脹起,吐氣的時候腹部往內縮。你做得很好。現在,試試看你能否吸氣數四拍,吐氣時數六到八拍,然後暫停兩拍,再繼續吸氣。呼吸的時候,注意腹部的移動。吸氣四拍,吐氣六拍,暫停兩拍。依照你需要的時間長短,做這樣的呼吸練習。

    當你呼吸慢下來、胸腔也放鬆時,回想你最喜歡的那些故事裡的小細節。想著那些東西看起來、嚐起來、聞起來的感覺。停留在那些感官經驗中。我們正把你的注意力從焦慮的源頭,轉移到你想像中的安全區域。

    你越常做這個練習,就會做得越好。你會開始越來越能證明自己可以快速輕鬆地平靜下來、回到中心。你會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不再是個焦慮的人,而是在焦慮發生時知道如何冷靜下來的人。你做得很好。(要知道,有時候,處理焦慮會需要更多外力協助,醫生、治療師、藥物都很有用。如果需要的話,請尋求更多協助。)

    現在,讓自己待在一個舒服的地方,盡可能放鬆。你即將進入床邊故事的世界。這是一個友善、熟悉的空間,有許多可以品味與享受的事。我們一起用鼻子深深吸一 口氣,用嘴巴吐氣。再來一次。吸氣、吐氣。很好。

    我的朋友,祝你有個好夢。

    .

    本文摘自《#大人的床邊故事》
    千萬次下載,助你安定情緒、輕鬆入眠的正念冥想

    作者:凱薩琳.尼可萊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書真的很神奇,我只是專心讀一個故事,就開始感覺頭腦有些昏沉。事實上,打開這本書的期間,我一直處在想睡的狀態—明明我感覺我之前晚上睡得還不錯啊?!

    或許是因為想著贈書直播要講什麼的緊張感,讓我還是勉強把書翻完了。要不然,我真想把書放下來先好好睡覺再說。

    我把這本書的前言摘錄成上述文字,是因為這段前言其實相當珍貴,講到了幾個跟睡眠有關的重點。這本書的每個故事,都是一個心智練習,讓我們用五感想像,脫離我們的憂思煩惱,走向寧靜。

    也推薦各位多聽聽出版社幫讀者錄製的幾個冥想,聲音很好聽,當成一個溫暖的陪伴者也好。

    祝願您,睡得好,心情好!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 焦慮症要治療多久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6 10:19:24
    有 162 人按讚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

    ——
    你因為這陣子的疫情消息擔心受怕、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繃、暴躁易怒,這樣算不算是疫情的受害者呢?
    廣義地來說,你是疫情的受害者。

    那該怎麼辦?

    【趕快去找醫生!】失眠科、專看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家醫科、身心科、精神科都可以,趕快去看吧!

    不然怎麼辦?未來一年都躲在家中被窩嗎?
    若這樣躲有用,那麼就這麼做。
    若這樣躲沒用,就趕快找醫生吧!
    人們在長期高壓力的狀況下,會有各種身體症狀與不適,各方面的能量都會降低,甚至免疫力下降。

    原本可以好好休息恢復腦力,因為睡眠品質變差,所以早上起床看似睡了好久,精神卻反而疲憊。
    原本可以應付的工作,因為腦力能量下降,效率降低,無法集中精神。
    原本可以輕鬆結算的報表,因為擔心記憶力變差,要反覆確認好幾次。

    怪的是,每次確認,都發現「自己第一遍就記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放心,要多檢查好多次呢?

    小孩子已經送到安親班上學,是熟悉的校園環境、老師也答應會隨時回報狀況、孩子們也精神活潑。

    但怎麼看到新聞,又開始擔心孩子安全,內心不安呢?
    要接回家嗎?要自動停課嗎?孩子沒人照顧,我要請假嗎?
    找誰來帶呢?保母有空嗎?保母安全嗎?

    明明應該是安全的環境、安全的計畫、安全的措施,
    怎麼越做越緊張,越做越不安?
    明明資訊越多應該越可以未雨綢繆,怎麼新聞越看越害怕?手機越滑越快,病毒好像越來越靠近身邊?

    今天喉嚨癢癢的,不像是感冒。怎麼身體有點疲倦?感覺怪怪的?
    突然回想起昨天搭捷運時,旁邊的男子口罩沒戴好,咳了兩聲。
    想起前天經過建築工地時,烈日下戶外陰涼處群聚的工人好幾個沒戴口罩。

    越想越不對勁,身體的不舒服又更明顯了!

    篩檢站大排長龍,想去又不敢去,徒增感染風險。
    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上網查詢資料,越查卻越害怕。

    鼓起勇氣問問身邊的家人朋友,得到的只有謾罵或嘲笑:
    「我不是早叫你去打疫苗了嗎?誰叫你不聽?」
    「你想太多了吧?緊張兮兮的,這樣很笨耶!」

    好挫折,又好生氣。對別人生氣,也對自己生氣。
    坐在辦公室椅子上,偷偷吞了一顆普拿疼,好像有好一點,打起精神做自己的事。

    旁邊同事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孔,鼻孔還有毛。
    終於忍不住大罵:「你把口罩給我戴好!」氣到不行,氣到下班還在氣。

    【趕快去找醫生!】儘管醫生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無法讓你隔壁的同事乖乖戴好口罩,但醫生可以盡量給你一些建議、一些安慰、一些支持的力量。

    小小的改善、小小的祝福,可以補充小小的能量,一點一滴,讓難過的日子,繼續走下去、再撐一段路。

    就醫小提醒:

    【1.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藥,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醫生開藥,補充腦部能量、讓身體舒壓放鬆,你就放心吃吧!
    若長期失眠焦慮、緊繃易怒,不但身體免疫力下降、還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破壞心情跟人際關係。

    【2.吃保健食品有沒有用?】

    答:如果一個「物品」的效度那麼好,那麼科學家就會將這個物品的成份純化,做成「藥丸」。
    反之,若這個物品的效果差,可有可無,純化了也沒用。於是等級無法升高到「藥品等級」,於是只能落在別項歸類裡。

    若有效,就吃。
    若保健食品沒效,還是聽聽國家認證的專科醫師建議,接受健保制度的合理治療!
    給予你的處方及藥品,都是國家認證的藥廠出品、通過健保審核的配方。真有問題,健保署跟國家替你背書。

    【3.我這樣會不會浪費健保資源?】

    答:不會。因為全國全年健保預算是固定的。
    你多去看,預算也不會多出。
    反之,你不去看,不但要長期忍受痛苦,還影響工作及生活。社會少了一個做事謹慎、工作認真的國民,對整體來說也是損失。更何況:拖延下去,病情並不會自動改善。

    【4.我去看醫生,結果得了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怎麼辦?】

    答:你不是因為去看醫生才得了這個病,也不是因為吃了這個藥才會得這個病。
    是因為苦於症狀、受不了了、瀕臨崩潰才去尋求協助。
    若你的家人朋友面臨一樣的困境,愛莫能助之外,你也會鼓勵他們去看醫生的,不是嗎?

    相反地,無論是醫師的建議也好、透過支持自己想開了也好、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也好,只要有小小的改變、一日一日的改善。症狀減輕或消失不見了,那麼原本在意的問題不再是問題,苦惱的不再纏饒於心。憂鬱焦慮這些名詞,對你來說就不再重要了!

    當你變得健康,先前的苦痛感消失不見了,你根本就遺忘有這件事。
    「失眠改善之外,你之前說經常頭痛、腸燥,這些有改善嗎?」我看診的時候問病人。
    「頭痛?腸燥?對齁,我以前經常這樣。但已經好久沒這樣了。」
    「是嗎?太好了,有改善了對吧?」
    「是啊!要不是醫師你問我,我都忘記我之前每天頭痛了呢!」病人笑著說。

    治療就是這麼一回事。病人因為十種症狀而來,回診的時候只記得自己剩下的一兩種症狀,跟醫師報告還沒治療好的部分。
    往往忘記已經改善的七八種症狀,因為消失了,也就無需在意啦!

    【5.短短聊幾句,醫師就能了解我,知道我的狀況嗎?】

    答:醫師再怎麼了解你,「不會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醫師了解你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透過醫師的分析,更了解你自己」!
    當你改善了之後,「你將清楚知道自己改善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只有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告訴你」。

    【6.我吃這些藥,會不會上癮?】

    答:藥物本身合理使用,相當安全。讓人上癮的不是藥物,讓人上癮的是「改善的感覺」。
    痛苦很久,痛苦減少的感覺,相當舒適。
    壓力很久,壓力釋放的感覺,相當舒適。
    孤單無助很久,被了解支持的感覺,相當舒適。
    當你用盡辦法徒勞無功,終於有一條繩索能拉住你,相當舒適。

    飢餓很久的人,飽餐一頓後,將來不再希望忍受飢餓。
    痛苦很久的人,發現原來有改善的方法,希望將來不再痛苦。

    醫師、治療、藥物不是完美的解方,但是一種「改善的選項」。
    當你沒有其他改善的選項時,只好選擇這種。
    但若你已經耗盡能量,怎麼有力氣去尋找其他改善的選項呢?
    當你要跨過一條河,出現一座橋,你也只能先走這座橋過河,這是不得已的辦法。
    若藉由這座橋到達彼岸,可以逐步改善。那麼等到力氣充足了之後,再慢慢搭別座橋吧!

    在你完成很多橋之前,你只有這條橋可以過河。你總不會說:「我對這條橋上癮」吧?

    【7.除了看醫生接受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改善的辦法?】

    答:有,任何有幫助的方法,都可以嘗試看看。
    運動紓壓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求神問卜通通可以。
    只要這些辦法有效,都可以去嘗試。

    「都沒效怎麼辦?」病人這麼問我。「醫師你講的我通通都做過了呀!」
    「我當然知道這些辦法對你沒效,若有效,你怎麼會踏進門掛號呢?正因為我理解這件事,所以不會給你這些無效的建議呀!」
    「醫生你是說:瑜伽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沒用嗎?」
    「我是說,你已經很努力,這些都有做。但若有效你就不會來看我門診,對吧?但這些說不定對其他人有效呀!因為其他人有效,所以他們獲得改善,所以沒來看門診。但那是別人呀!不是你。對別人有效對你卻無效的建議,這種建議不切實際,對吧!」

    【8.我要治療多久,才可以不吃藥?】

    答:你吃藥的第一目標不是「改善症狀」,第一目標是「盡可能恢復正常生活」。有些人治療效果只有一點點,症狀只有些微改善。但逐漸能累積能量,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逐漸回到常軌,那麼我們會說這是個有效的治療。

    很多病人只糾結於「吃藥、不吃藥」。勉強自己停藥,結果生活再度失衡,這是本末倒置。
    治療失眠,第一步我們關心睡眠有沒有改善。
    睡眠改善了我們繼續關注:隔天有沒有精神改善。
    精神改善了之後,我們問:工作效率有沒有改善、生活有沒有回到平衡。
    這些都改善了之後,我問:心情有沒有改善、能不能感受到快樂與平靜?
    一步步疊加,就是整個人有沒有活力動力、對未來是否有希望與充實幸福的感覺。

    藥物,在這種巨大的改善之下,只是一個小小的註腳罷了。

    【9.標題所說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幫助者是什麼意思?】

    答:當你受到疫情影響,身心遭受痛苦,可以說是受害者。
    若影響不大,但疫情依舊影響個人,長時間待在家裡,歲月靜好,享受自己的小確幸,那麼算是「躲避亂世」的避難者。好好待著,就是替全體防疫盡一分力。
    若能量充足,自保有餘,那麼我們可以慢慢去試著幫助他人,散發正能量、接納負能量。

    當網路上都在謾罵一切時,我們願意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
    當網路資訊都集中在疫情時,我們願意專注在生活中的其他美好。
    當身旁的路人不戴口罩時,我們不指責不謾罵、也不是非得上前干涉規勸。

    「爸爸,為什麼那個人不用戴口罩?」孩子問。
    於是我們花時間成本慢慢跟孩子說。「防疫是需要成本的。那個人可能忘了,可能不在意,也可能他沒有成本去因應防疫成本。他可能很熱、真的很熱,要在烈日下工作。我們整天吹冷氣,所以口罩戴得住。他到便利商店吹冷氣,是因為他整天都很熱。我們東西買買就好,回家吹冷氣。他口罩可能不好買,沒時間去買,可能口罩放在車上,好幾天用一個。我們家裡口罩有一整箱,每台車跟公司、家裡、你的書包都有一盒乾淨口罩,有點臭臭就換掉。他可能沒辦法這樣。」

    我們將珍貴的情緒成本用在「我們所珍惜關心的家人身上」。總有些人觀念不同、自由不同、採取的措施也不同。

    不需要攻擊或干涉不同作為的人。包容也好、發怒也好,這都需要能量、也需要消耗大腦跟情緒成本的。在這關鍵時刻,能量省著點用,多關愛自己的親友吧!

    【10.我在戶外空曠處,空氣流通,我需不需要戴口罩?】

    答:我相信沒有人故意傳染疫情給別人。戴口罩不但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研究顯示,若受感染的人沒戴口罩,那麼即使其他人全部都戴口罩,室內的口罩防禦率也會降低。

    邏輯盲點是:受感染的人不是故意沒戴口罩的。
    或著說:沒戴口罩的人,通常覺得自己沒有受感染。
    或著說:你以為你沒問題,也不會故意害別人,但你沒戴口罩,就是暴露風險給自己跟他人。
    白話一句:外國經驗:無症狀感染的人很多。不知不覺散佈病毒,受感染者自己自始至終沒發病。若是年輕人,即使發病也挺得過去。受害的是老人,以及無法注射疫苗的小孩。

    你若是「避難者」,又不想戴口罩,那麼請好好待在家裡獨處。
    你若是「幫助者」,請戴好口罩,為了自己跟別人。

    ——
    歡迎轉載

  • 焦慮症要治療多久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10 06:39:51
    有 533 人按讚

    焦慮症 失眠

    這個病例挺有趣的。病人是矽谷的工程師,華人,男性,50歲左右。病人自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他不知道爲什麽很緊張、很擔心,白天會突然心慌、心跳加快、莫名地恐懼等,晚上很難入睡,得拖上好幾個小時才睡着,而即使睡着後,沒多久就會驚醒, 驚醒時會非常害怕, 心慌、心跳加快等等。他去看了西醫,醫生認定他有焦慮症及失眠,開了抗焦慮症西藥及安眠藥給他,他覺得效果有限,自己再加服用大麻萃取物Cannabidiol (CBD) , 勉强可以睡一些,但白天晚上還是會出現焦慮症的症狀。這樣的情況已經好幾個月了,病人深感苦惱。

    病人在他朋友的大力推薦下來診所看診,我仔細地望聞問切及和病人討論了許久,認爲得先穩定他的睡眠,畢竟一個人長期睡不好,不但身體很難改善,對心理也會產生很大的傷害。因而,前幾周以兩個不同的藥方交替來改善病人入睡情況、睡眠時間及深度,並穩定情緒。病人的反應不錯,沒多久病人把 抗焦慮症西藥及安眠藥停了,白天情況良好,不會焦慮症發作,入睡好些,仍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睡着,也可以睡得比較久、比較沉,不過,半夜還是會驚醒,驚醒後發焦慮症,心慌、心跳加快、恐懼等等。

    正當我思考該如何再往前推進時,病人突然告訴我,這幾個月 「居家避疫」 (Shelter in Place),運動量大減,卻吃得多很多,最近覺得胃脹、反胃、不舒服。其實,第一次看診時,我已經告訴病人,他肝臟有問題,膽汁分泌一定不會好,遲早有可能會有膽囊、膽管的問題,自己得注意飲食。好吧,既然病人覺得焦慮症及失眠好了不少,現在對胃脹比較煩惱,那我們就繞個路,來把他肝膽剋脾胃的問題解決一下,直接清肝清膽,藥方和治療膽結石、膽囊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兩周後復診,病人說他胃脹、反胃等好了,這並不太意外,我告訴他還得多服用兩周清肝清膽的藥,讓膽囊膽管維持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然而,有趣的是,病人說這次服藥幾天後,他焦慮症和失眠全好了,白天沒有發過焦慮症,晚上入睡良好,可以一覺到天亮,中間不會驚醒,也就沒有驚醒後的恐懼、 心慌、心跳加快等等。雖然,以病人的情況而言,清肝清膽確實會多多少少幫助到他的焦慮症及失眠,但是,如果病人兩周前沒有抱怨胃脹、反胃等,我不會考慮用這樣的方式來繼續治療他的焦慮症及失眠 ,更不確定能不能在一周的時間裡完全「收尾」 。這樣的情況,讓我眼睛一亮,回頭重新思考許多問題。

    病人是醫生的老師,醫生虛心傾聽病人的反饋,是醫術精進的一大助力!

    http://andylee.pro/wp/?p=8307)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