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為什麼要保存文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為什麼要保存文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為什麼要保存文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產品中有7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我第一次拍攝書房的全景。 齋主我其實是個審慎買書的人。我通常買書前,會再三評估該書有沒有恆久保存的價值,因此每當我自己下手買書,通常都是些不會再版的書籍,像是藝術、建築、文學、歷史等書籍。為了貫徹這樣的哲學,我會以精裝、限量等版本作為優先購買的選項,更別提那些絕版的二手書,每每將這些稀有的書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 在 NiBo妮啵|閱讀,手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6:49:27

#百年孤寂 【平裝典藏版】 Cien años de soledad (圖二僅為自己寫的筆記) 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譯者|#葉淑吟 類型|#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讀感|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就看過許多人分享這部經典之作,但也很多人說很難讀,自己讀完以後發現深深愛上這本書,雖然耗時多日閱畢,...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 在 營養食間 飲食選擇|營養觀點|學習分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8:07:19

這本書適合想要嘗試斷食又會自煮的朋友。 斷食這麼夯,想要嘗試斷食可行嗎? 這本書從原理、優缺點、其他飲食比較,實行上的困難都一次告訴你! --以下是節錄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完整文章有詳細介紹--- 營養食間很在意「實行」這件事,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Sunny營養師的實作,他利用自己的營養專業來幫...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9:48:44

#法客話題 EP 103:為什麼台灣的文化資產會自燃🔥 願意關注他國文化資產遭受火劫,卻對自己國家的文資保存議題興趣缺缺,是臺灣社會的無奈現況。 文化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古蹟、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有人會認為,為什麼我們要這麼緬懷、活在過去人事物的遺跡中。 但是蕭文杰說,並不是房子老了或是名人住過,...

  •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10-01 09:00:02
    有 67 人按讚

    這是我第一次拍攝書房的全景。

    齋主我其實是個審慎買書的人。我通常買書前,會再三評估該書有沒有恆久保存的價值,因此每當我自己下手買書,通常都是些不會再版的書籍,像是藝術、建築、文學、歷史等書籍。為了貫徹這樣的哲學,我會以精裝、限量等版本作為優先購買的選項,更別提那些絕版的二手書,每每將這些稀有的書籍買到手,心中總是難掩喜悅。

    但是,但是,事情並不總是如此發展。

    隨著周邊計畫、生活雜事的增加,還有出版社推薦的新書。我閱讀的速度慢慢跟不上我買書的速度。主要原因是我其實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我總會因為某本書開啟了新的領域,進而延伸了更多的閱讀計畫,而閱讀計畫上的書又會延伸出更多的閱讀清單。外加平時也會逛街,可能會因此看上某些藝術畫冊、建築圖錄或攝影集。以僅僅是最近來說來說,我在毫無計畫下買了阮義忠的《台北謠言》攝影集,然後又買了密斯凡德羅的建築圖錄,然後又因為好奇加上便宜,買了台北市志和都市交通等書籍。當然這些還只是意外購買的。

    幾年前搬新家時,我知道書房書櫃總有一天不夠用,也確實如此。在搬家前我已經努力篩選過一次,並且每年都將書籍捐贈或義賣給朋友,但即便如此,也終究走到到要另外購置書櫃的一天。

    這是我第一次拍攝我書房的全景。仔細在右邊的書櫃上看,還能發現前幾次與 堡壘文化 合作的新書推廣的照片取景。

    本來右邊的大書櫃並沒有全滿,但因為前幾年蒐集了不少藝術圖錄,書櫃上方的空間瞬間塞滿。於是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將書開始堆在畫面左邊的桌子上,隨著越堆越高,最後只好蔓延到沙發前面的茶几上,然後是邊几。

    照片中放在地上的書,是原本放在儲藏室的書。這些書看起來很少,但只不過是廣角鏡的謊言,光那些書可能就將近一百本。它們可能是這幾個月新購入的書,可能是出版社出清時的打折書。我原本都有計劃要閱讀,只是事情一多,就忘了自己曾有這些閱讀計畫。

    照片左邊椅子上的書,是齋主正在閱讀,將來要推廣,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所出版,傳奇畫商李歐的傳記《李歐和他的圈子》。目前正閱讀到一半,若無意外,應該再過幾周就能與眾齋友見面。

    藍色椅子上的書,是 堡壘文化 未來與齋主將推廣的書籍,講述德意志銀行歷史的《黑暗巨塔》。

    照片左方的畫作,是齋主的老朋友,去年台北獎的得獎人「楊立」的畫作。雖然他現在的風格已經趨向當代,但這幅猩猩拈花的作品,不管看幾次都能讓我心中感到平靜。

    照片中央的畫作,是齋主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羅斯科的作品。當初得知沙發的顏色為黃色時,我便尋找羅斯科是否有黃藍色為主的抽象畫作,結果還真找到了。透過數位噴印製作,雖然原作比齋主這幅大了一倍,但這幅作品的大小放在書房,已經讓我十分滿足,畢竟我此生可能都買不起破億美金的原作。

    回歸正題,那麼為什麼書房會這麼雜亂?

    因為我將把畫面中亂擺的書籍,通通整理到儲藏室的新書櫃上。正巧必須要先整理儲藏室的書籍,因此不得不先將那邊的書通通先放到書房來,有了空間才能安排新書櫃的位置。將來書櫃搞定之後,有緣齋主再發文與眾齋友報告。

    最後,我想感謝台灣的出版社。雖然我經常調侃台灣是文化沙漠,大多數人都文化匱乏。但真不得不說,台灣的出版事業相當繁盛,多數出版者都具有改變社會文化的理想,否則不會願意長期投入大量資源在出版人文書籍上,更不會找上齋主這種沒甚麼市場和號召力的小咖,只為了讓書籍有更多的受眾,以及培養更多的愛書人。

    我愛文化,僅以這篇文章,表達我對台灣文化事業經營者的感謝以及尊重。

  •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14:12:23
    有 1,189 人按讚

    從 1967 到 2021
    同一地點的兩張照片,跨越了54個春秋;
    不一樣的年代,秉持著相同的精神。
    第91代的大龍國小佾生
    繼續傳承著千年的薪火~

    祝福全天下的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謝謝您們的付出❤️

    拍攝地點:臺北孔廟
    上圖拍攝時間:1967年9月28日
    下圖拍攝時間:2021年9月28日

    這兩張照片皆攝於孔子誕辰紀念日。圖中為擔任佾生的大龍國小學生,身著藍色長袍與黑色馬褂,腳穿白襪與黑布鞋,在臺北市大龍街的臺北孔廟大殿前擔綱演出「六佾舞」之後,與指導老師合影留念。

    謝謝臺北市孔廟儒學粉絲團提供照片

    《認識 佾舞》

    釋奠佾舞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祀大成至聖先師之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釋奠典禮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

    相較於歷經近代戰亂與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至今仍保存完整、嚴謹的儒家祭孔儀典於世,是東亞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

    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對於釋奠已有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

    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時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唐朝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採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是隊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分文舞和武舞。

    台北孔廟在1967年前的佾舞因日本殖民統治的緣故被迫改變服飾,1931-1932年(昭和6-7年)的佾生是著白衣繫紅帶,執雉羽。到了1934年-1936年(昭和9年-11年)佾生是著白長袍黑短掛,到了1943年,日本對台灣的統治進入皇民化時期,此期的佾生服裝也稍有不同。1946年-1967年共22年間,和1968年後,佾生的服裝也有兩個不同的變革。後期至今改用明朝服飾,佾生為黃袍墨綠腰帶黑靴,節生為綠袍墨綠腰帶黑靴。

    台北孔廟的佾生長期由大龍國小學生擔任,男女生皆可,採六六三十六的佾舞編制;由佾舞老師躬身教導後學生須自行記憶所有舞步。

    《認識 教師節》

    根據《孔氏祖庭廣記》記載,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末期,鲁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的農曆8月27日。1934年的孔子誕辰日時,柳翼謀、張其昀等人主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國風》雜誌,曾出版「聖誕特刊」以紀念孔子之誕辰。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師節出現在1931年,由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人發起,他們聯絡了京、滬地區的教育界人士,共同擬定每年的6月6日為教師節,並發表《教師節宣言》,提出「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增進教師修養」三項目標,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翌年(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將6月6日明定為全國教師節(亦稱雙六節)。

    至於為什麼要訂在6月6日?根據發起人的說法,並沒有太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比較好記「便於號召」而已。另外,由於6月已接近學期末,是個向政府提出建言的好時機,因為如果有改良的方案,還可以趕在下一個學期實施。

    1939年,教育部決定把教師節的日期改為「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日,但卻誤將農曆日期當做西曆,而把教師節定在8月27日;後來經師範大學的程發軔教授進行考據,依曆法推算出孔子的西曆誕辰日應為9月28日;於是行政院在1952年提請總統明令,將孔子誕辰紀念日及教師節改為9月28日,沿用至今。

    每年到了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這一天,不但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最隆重的禮儀對孔子表達無上的敬意,在教育行政單位及各級地方政府所舉辦的「慶祝教師節大會」中,也會頒獎給資深及優良的教師,以表彰教師們對社會的貢獻。

    原本我國的教師節屬於國定假日,但自從2001年我國施行週休二日後,許多國定假日就變成了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而教師節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21日,我國行政院正式公告勞工國定假日7天刪除案失效,勞工國定7天假日確定將恢復,換句話說,教師節勞工可以放假,但是一般公立學校教師因不適用勞基法,所以不能放假。

    勞工7天國定假日恢復後,所有符合勞基法的勞工,在9/28、10/25、10/31、11/12、12/25五天可以放假,但這就產生了一般勞工在教師節這天放假,但教師卻沒有放假的情況。

    教育部人事處表示,目前是依循內政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的第二、三條之規定,孔子誕辰紀念日(俗稱教師節)是只紀念不放假,在該法尚未修改之前,一般教師在教師節仍無法放假。

    於是,2016年的教師節成為勞工放假、公家機關照常上班、公立學校更出現「教師上班,學生放假」怪象,堪稱史上最混亂的教師節,不過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於9月24日表示,教師節和勞動節都是勞工放假、軍公教上班,這個規定已經存在15年,絕對沒有史上最亂休假這種事情。

    陳美伶強調,五一勞動節就是最好的運作模式,希望國人放心依照五一勞動節模式來進行就可以了,不過唯一例外是股匯市,五一勞動節時股市休市,但在教師節不休市,其原因是金管會早已在前一年公布次年股匯市休市時間。金管會副主委桂先農表示,已跟銀行業及金融業工會達成共識,教師節當天的薪資給付,會按照國定假日雙倍給薪來處理。

  •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8 10:45:11
    有 29 人按讚

    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 為什麼要保存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3-24 10:28:42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示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一、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學是一藉由對物質遺留研究建立過去人類行為活動的系統性知識學科,以建立史前的文化史、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與變遷,與進一步對文化意義的解釋等。本單元以文化層的概念,提供訪客初步了解考古學是必須藉由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及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來搜集、記錄與分析考古材料,從地表的探測到實驗室的分析,來解釋與重建過去的歷史。在這單元我們利用了測地雷達與土芯鑽探的互動展示,開啟了考古中科學知識的應用。

    二、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為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運用層位學及類型學比較物質遺留的年代早晚。而「絕對年代」則是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及植物學等方法,計算出遺物可能的時間範圍,或是運用歷史文獻與曆法定年。

    三、天工開物:如何復原工藝技術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在工具的制作,以克服、改造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在考古遺留中,所發現各式的工具如石斧、石錛或是陶製的容器,這些工具的材質、器型風格、使用痕跡,都與製作者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息息相關。考古任務便是從這些器物尋找蛛絲馬姬,重建古代人類的生活。

    四、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人骨在考古遺留中是我們研究古代人類大量訊息的直接證據。考古學家透過對人骨的形態測量與化學分析,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年齡、性別、飲時與建康狀況,重建過去人類的容貌與體質,以進一步瞭解古代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分工、飲食習慣及遷移過程等議題。

    五、以食為天:如何瞭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可以透露出人如何去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因此考古學家不但想知道古代人類吃了什麼,更進一步想探究古代人類如何獲得與處理食物,以及因文化而形成的特殊飲食偏好。

    六、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當程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因此,環境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所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古代環境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經常藉由生態學的角度,透過生物物理的環境來觀察古代社群的文化,因此強調社群與其環境間的關係。

    七、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考古學中所謂的聚落形態指的是人類存在的物質跡象在地面上的分布,包括房屋、各種設施和村落,以及這些遺留的空間關系。研究聚落形態時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小自單一房屋結構,大至區域中各聚落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考古學家想要探索的問題。

    八、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從遺址現象推論古人的心靈及思想,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卻也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在無文字的社會裡,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式及壁畫作為輔助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考古學家可透過文字推測其宗教信仰。因此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象、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都是探討古人心靈的重要橋樑。

    九、日久天長:文化的變遷過程

    由於物質遺留可承載人類長期活動的過程與變化,因此,考古學可探究長期的文化現象或人類行為,而針對如早期國家的形成或古文明的衰弱。這類文化變遷的研究,考古學家要設想出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及環境等各種變數,並運用各種科技方法來評估這些變數對於文化的影響。

    十、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訊,是破解過去的重要關鍵,使人們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由於遺址一但遭受破壞就不能復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保護文化資產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土地的人應該要關心的課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