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濫用藥物的後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濫用藥物的後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濫用藥物的後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濫用藥物的後果產品中有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毒的父母 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確實非常大。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的確是父母教育無方。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對孩子自尊的損害其實是有限的,它們可能帶來痛苦和磨難,但並不一定會對成年之後的心理平衡產生嚴重後果。 不幸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如數年前的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健身科學家 - 胡力威教授- 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胡教授對近年極差的健身風氣的看法 及 胡教授三十多年健身生涯講述當年健美愛好者使用藥物的過程和後果及現今濫用情況的嚴重性有多大 ------------------------------------------------------------------------------ 【香港健身...

濫用藥物的後果 在 Kuo Yu-Ju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0:31:25

長期陷入痛苦泥沼的我,給了自己「及時行樂,活在當下」這樣新的人生意義,可是倘若單純是「現在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那就和「只要我快樂沒什麼不可以」是相同意思,一旦堅持這套標準,就連藥物濫用、酒後亂性好像也不是不行,無需顧慮後果和他人感受。 ⠀ 因此才要在「追求快樂」再加上一套計算機,在行動之前先賦予一...

濫用藥物的後果 在 李豪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5 13:40:01

⠀ 長期陷入痛苦泥沼的我,給了自己「及時行樂,活在當下」這樣新的人生意義,可是倘若單純是「現在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那就和「只要我快樂沒什麼不可以」是相同意思,一旦堅持這套標準,就連藥物濫用、酒後亂性好像也不是不行,無需顧慮後果和他人感受。 ⠀ 因此才要在「追求快樂」再加上一套計算機,在行動之前先賦...

濫用藥物的後果 在 Cheryl 李欣怡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3:06:35

《知足不知足》⠀ ⠀ 我喜歡憲哥,我佩服他的主持功力。這次“不知足”事件,我去看了原本的節目,我理解他的說法。他說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因為如果夠知足,懂得感謝生命,想法就不會走偏,導致有憂鬱症。說的本意是為了鼓勵大家,積極生活,節目中出現的嘉賓李明川老師,也是因為有著積極的理由,和大家分享他用花...

  • 濫用藥物的後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3 19:00:27
    有 3,739 人按讚

    ▍有毒的父母

    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確實非常大。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的確是父母教育無方。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對孩子自尊的損害其實是有限的,它們可能帶來痛苦和磨難,但並不一定會對成年之後的心理平衡產生嚴重後果。

    不幸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如數年前的一本美國暢銷書《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便為我們揭露了一系列可怕的父母形象。這些「偷走童年的人」的共同點,就是嚴重地損害了受害者的自尊。以下列出幾類「有毒父母」的典型。

    ■ 事事控制型父母

    這種濫用家長權威的父母,認定只有他們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權利。如果孩子試圖反抗,他們會令他產生罪惡感,或用情感來要脅:「我是為了你好。」即使長大成人以後,孩子仍舊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對他的日常行為和人生選擇處處橫加干涉。

    這種父母對孩子自尊的影響很明顯,孩子直到成年之後,都會認為自己沒有父母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很可能從「依賴父母」變成「依賴配偶」。聽聽四十二歲的繪畫老師弗朗索瓦的講述:

    「我花了十八年長大成人,花了四十年才擺脫我母親的影響!還是吃了好幾年的抗憂鬱藥物、進行心理治療才成功的。我心想,我人生最大的悲劇也許是身為獨子,母親全部身心始終都是為了我,這是一種考驗。」

    「比如,她幫我買衣服,每天早上,按照天氣預報幫我選好該穿什麼。我想反抗時(我很少這麼做,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對外表打扮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總是跟我說我完全沒有品味,太容易被人影響。後來,她還限制我出門和朋友往來。不管白天、晚上,隨意進出我的房間,查看我的信件。」

    「在感情方面,我一直沒有跟人交往過,一想到要面對母親理所當然的拷問,我便失去了勇氣。我找到工作之後,儘管已經有了工資收入,她仍執意要求我還是住在家裡,我也照她說的做了。這麼多年一直被她灌輸我沒有獨立的能力,我信了。最要命的是,她一面處處鉗制我,一面批評我不夠成熟、猶豫不決、脆弱……當我決定離開家獨立生活,她又用盡一切手段阻止:威嚇、要脅、自殺、住進精神病院、打電話或在街上找我大吵大鬧,但是我不為所動,我一點都不後悔。」

    ■ 酗酒茫醉的父母

    這種父母讓孩子承受他們起伏的情緒,從消沉到充滿敵意的大起大落。因為他們自己患病,沒有能力顧及孩子的需求和心態。他們那種極度脆弱的形象,乃至身體和精神上的衰敗,都使孩子自尊變得很不穩定。

    正如一位女病人所說:「看到我母親那個樣子,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一分鐘也不信。」

    父母如果酗酒,孩子有時候會為父母的病態而感到自責:「他發脾氣,也許是因為我的錯。」「他喝酒,可能是因為我讓他不高興。」

    如果父母有一方酗酒,家庭情感及教育環境,在孩子眼裡看來往往混亂無序—他們無法預知酗酒的那一方,對於他們的行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有時做錯一件事可以被容忍,甚至博得父母憐愛;但有的時候,即使默不作聲,仍會惹得酗酒生病的父親或母親大發雷霆。

    孩子無奈的心聲是:「我們心裡清楚,有些晚上,不管做什麼,只是露個面也會引發一場爭執。」

    父母酗酒的家醜不可外揚,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羞恥感和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儘管如此,有一部分孩子仍能夠在這種毀滅性環境中倖存。研究表示:有大約二十%的孩子,能夠建設自己的心理,保護好自尊,透過對環境的超強控制策略,成為早熟而獨立的小大人,不僅學業成績好,還能獨立自主。

    但是,這種「超強的自我拯救辦法」引發的問題,可能在他們成年以後才會體現出來,比如這位年輕女人就告訴我們:

    「我的公公酗酒。我覺得我丈夫之所以能挺過來,是因為他小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小大人』。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照顧父母,因為他母親患有憂鬱症,他經常在放學回家時,看到母親躺在黑暗中,家裡亂得嚇人,父親則在酒館裡喝酒。他一個人照顧妹妹、打掃房間、做作業。等父親一回來,他就得想辦法保護大家,因為會大吵大鬧,有時父親的拳頭會像暴雨一般砸下來。」

    「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跟我談過一次這些事情,然後再也不提起了。但我看得出來小時候的這段經歷,給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現在他仍然著了魔似的要讓一切東西井井有條,像是透過『控制一切』來安撫童年留下的焦慮情緒:帳單都付清了嗎?孩子們的作業都做了嗎?家裡有什麼要修的東西?等等。」

    「他是個好爸爸、好丈夫,但他缺少幻想,他跟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從來不放鬆。我批評他這點的時候,我覺得他完全不理解我的意思。後來,慢慢地,我試著教會他『自然而然、無憂無慮』的感覺。很不容易!」

    ■ 言語虐待的父母

    這類父母擅長貶低孩子,用殘酷的言語批評他們的錯誤、弱點甚至他們的體貌特徵。更具傷害滲透力的是用冷嘲熱諷的方式,評論孩子的各種表現。這些言語上的虐待常針對以下幾種情況:

    一、孩子偏離期待時
    孩子表現出任何偏離父母期待的態度或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砲轟。
    對孩子自尊的影響是:孩子將記住最好遵從別人的期望,他心裡的新想法和個人願望都應該忘掉。

    二、威脅到父母的權威
    當孩子的態度威脅到父母的權威時,受到的辱罵將升級,變得更惡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時,這種母親會看不得女兒變得嫵媚、漂亮、吸引人;這種父親會覺得兒子高大的身材和體育方面的成績對他是一種威脅,或者嫉妒兒子對女性的吸引力。

    三、看不順眼的任何事
    這種父母隨時可能對孩子言語虐待,也許直接貶低孩子,或以間接諷刺的方式表現,對孩子提出完美主義的苛求,而且永遠不滿意。這使他們的孩子成年之後自尊極其脆弱,對別人的評語極度敏感。

    ■ 體罰孩子的父母

    這類父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是因為他們自己缺乏愛,無法控制暴力虐待孩子的衝動。與酗酒者的孩子結果類似,家庭成了一個危險而且難以預測的環境。孩子記住的是:不論他在哪裡,無論他做什麼,永遠都不安全。更嚴重的是,他覺得自己對這種狀況負有部分責任。

    一位病人童年時曾經受到暴力虐待,他說:「我那時候覺得我父親打我,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好;因為他不打我姐姐,所以我覺得是我的錯。我是個沒用的孩子,挨打是活該。」

    父母中的另一方不干涉,往往是被動同謀,徹底使孩子認為他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甚至認定自己的存在,引起了別人的攻擊性。我們把這稱為「家庭內部的祭品」。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深深懷疑自己個人價值並自我貶低:「父母沒有保護我在身體上不受虐待,是因為我不值得被保護。」

    ■ 性虐待的父母

    家庭暴力中罪大惡極的就是父母中的一方有亂倫行為,一般是父親侵害女兒或繼女。孩子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受到了侵害,無處可逃。隱形暴力的氛圍通常很明顯,少女會收到各種令其產生罪惡感的資訊:「如果妳不做,再也沒有人愛妳了!」「如果妳不接受,我會傷心難過。」「我會狠狠揍妳、揍媽媽還有妳弟弟!」「妳要是告訴別人,我會坐牢,那就是妳的錯。」

    不舉發也不保護女兒的這種母親,往往是被動或主動的同謀,她會帶給孩子這樣的壓力:「妳要是不肯,我們都會受折磨。」

    一位十六歲的病人被繼父性侵,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我同意,我覺得自己是壞女孩、不正常。如果我拒絕,他說我對他態度差,我拘謹不開放。如果我繼續抵抗,他會對我媽媽和我弟弟很兇作為報復。所以我覺得我媽媽寧願我屈從於他。」

    被性侵的孩子的自尊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往往會罹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邊緣型人格」。

    .

    issue
    很遺憾,許多父母並不稱職,但更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自尊因此犧牲。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有朋友希望我討論父母的不成熟行為,我透過這本書的內容,補充在這篇。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影響很大,這我們都知道了。但傳統父母視而不見,這種狀況到現在還會出現。

    還好現在社會夠進步了,有自覺的父母越來越多。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其實跟兒童青少年保護相關專業的社工多聊聊,會聽到更多辛酸的故事。

    祝願您,能認清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足以脫離有毒父母而獨立的力量了!

  • 濫用藥物的後果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3 06:53:47
    有 2,037 人按讚

    “醫師的內心世界”作者是Danielle Ofri。她是紐約貝爾維醫院的醫師。

    這本書內容以作者親身經驗為主,搭配她與其他醫師的訪談,主題是行醫過程醫師所經歷的情緒。

    作者回憶在自己大三時,在腫瘤醫學部見習。看一位研修醫師(Fellow),幫一位血癌患者施打化療藥物。桌上有兩瓶藥物,一個是靜脈注射,一個是脊髓腔內注射。該醫師先處理後者。

    把藥物推送完,該醫師看向桌面時,頓時臉色發白。他打錯了。把靜脈內藥物打進脊髓腔內。後果嚴重。

    後來作者在醫院遇到這位醫師時,他似乎一直被沉重的罪惡感壓得頭低低的。

    罪惡感與愧疚感,是犯錯後的情緒。也因為對人造成重大傷害的可能,行醫的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恐懼。醫師害怕自己做錯了。

    作者回憶自己第一次主導急救過程的手足無措,腦中一片混亂,無法下達指令。就是恐懼達到極致時的麻痺作用。後來是比較資深的醫師伸出援手,化解危機。

    醫療行為會影響患者的健康,有點適度的恐懼是合理的,也是小心謹慎的反應。假如一位醫師都不怕任何併發症,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判斷錯誤的可能,反而是可怕的事情。

    醫師的養成過程涉及大量的學習。醫學生學理論知識。開始見習與實習時,每天都看到不同的疾病與程序,每樣都很新奇有趣。

    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與主治醫師前面幾年後,醫師已經熟悉這個科別常見的問題與處理方式。學習與進步的快樂大幅減少,日常生活變成比較是不斷重覆已知技巧,完成工作的過程。

    而且,醫師會看到許多對自己健康完全沒有責任感的人。

    喝的爛醉,跟人打架,不斷進出急診的酒精成癮者。難以配合就算了。你要為他診治,還要小心不要被打。有糖尿病卻大吃甜食,造成血糖過高的患者。

    這些人似乎可以把自己的健康搞壞,然後醫師就要負責把他治好。

    日復一日的高壓工作、醫師開始發現,有些患者現代醫療幫助有限,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值得救助。於是,開始產生職業倦怠,甚至物質濫用。

    書中舉了一個醫師的例子。她在壓力下,如何一步步陷入酒癮與她重新出發後的職涯。

    她的新工作有個優點,就是”每天都能上床睡覺”。

    對於一般上班者而言,每天晚上可以睡覺似乎本該如此。但對許多醫師來說,譬如需要輪大夜班的婦產科醫師、急診科醫師,值病房班的內科醫師,與有急診刀要開的外科醫師,晚上能好好睡個覺是莫大的幸福。

    許多醫師在值班時,會變得過度敏感。深怕自己漏掉呼叫器或手機的來電。往往自己在洗澡淋浴時,會覺得嘩啦啦的水聲中似乎有鈴聲。於是關掉水龍頭,仔細的聽。這個現象甚至會持續到不需要值班的時候,一聽到來電,人馬上跳起來,進入戒備狀況。

    這些會讓醫師壓力過大,表現不好的情緒因素,我們如何處理呢?

    傳統方法是不處理。

    “你要當醫師,你就要撐得過去。”
    “撐過去才是抗壓性夠強,能獨當一面的醫師。”
    “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這就是傳統做法。

    書中提到,美國有醫院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推出身心安適(Wellness)計畫。除了要替醫療人員帶來身心健康,也要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的快樂豐足。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有多少台灣的醫療從業人員可以說自己的生活是”快樂豐足”的呢?

    這本書每一章以實際案例解說一個行醫過程會遇到的情緒,從中帶出現代醫療環境與訓練過程會遇到的問題。

    每章最後,是一位來自瓜地馬拉的三十幾歲非法移民,胡莉亞的故事。一章又一章,她的心臟衰竭症狀愈發明顯。這個沒有美國籍的人,能否排上心臟移植名單,最後結果如何?未知結局帶來一種看小說般的緊湊感,讓讀者一章又一章讀下去。

    對於本身從事醫療工作,或者對醫療人員心理狀況有興趣的讀者,“醫師的內心世界”會是一本精彩的讀物。

  • 濫用藥物的後果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6 07:49:02
    有 46 人按讚

    受到出版社的邀請閱讀這本書,拿到書後,最先令我震驚的是,它真的是一本名冊,記載了150名連環殺手所有的背景、受害人、殺人手法、逮捕狀況、審判過程及刑罰內容。

    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讀到一個英國著名的殺人犯,「死亡醫生」哈羅德.希普曼(Harold Shipman)的事蹟。會引起我的注意是在這本名冊中,希普曼的名單落落長。在1975年到1998年間,他的被害人竟然高達250以上(書中列出了所有被害人名單)。所謂死亡醫生是因為他利用職務之便,謀害病患,注射二乙醯嗎啡毒害致死。他被判處十五條無期徒刑,加上因假造遺書多判四年有期徒刑,2004年1月13號在監獄中上吊自殺。

    很多心理學家都分析他的作案動機,一位應該拯救生命的醫生,卻變成一位殺人魔,是什麼原因造成他的心理轉變?也許可以從他的成長背景看出端倪。希普曼出生於英國諾丁漢,父母都是虔誠循德宗教徒。從小父母對他期望很高,並且與母親的感情很親密,母親常灌輸他一種優越心理,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都強。在他十七歲時,母親因肺炎去世,希普曼親眼目睹醫生為母親施打嗎啡及海洛英來減輕痛苦,但卻無濟於事地離世。也不知道是否因為嗎啡讓母親的痛苦減輕,還是嗎啡最終還是令親愛的母親離世,也許這奠定了之後希普曼的作案手法。顯然地,母親的離去對希普曼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及心理創傷。

    根據統計,希普曼的受害者的年齡幾乎都與母親當年一樣,沒有性侵也未取財,也沒有做出任何肉體上的折磨或摧殘。也因此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假設:他的殺人動機與母親的離世有關。有可能是因為母親因病而離世,而年齡相仿的受害者們卻可以平安地活下去,他心裡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痛下殺手。

    當然我覺得也有可能因為早年的自戀(自以為比其他人強大),導致於身為一位行醫者能便於穿上白袍決定他人生死,而扮演掌控去留的上帝。自戀情結(上帝情結)也就如願地以此種手法開展開來。至於晚年在獄中自殺,也可能因為自戀無處伸展,少了觀眾的自戀水仙,也只能在岸邊觀看河裡的倒影,獨自凋凌枯萎。

    「孩童長成反社會人格是因為情緒與社交發展都發生於自我為中心的想像中,所以正常對於對錯的概念,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心,在他們身上都發展不良的緣故。若想像世界的存在用意是滿足這個人的需求,那麼這個人在自己的世界裡可以毫不犯錯,其他人的痛苦對他來說也沒有什麼後果。」一名專家如是說。

    長期研究連續殺人魔的海倫.莫里森醫生說:「你會想問怎麼會有人能對另一人做出這種事?然後你會意識到,這些殺人兇手並沒有把受害人視為人。對他們來說,就像拔下蒼蠅的翅膀,或是扯下蛟子的腳,就只是想看會怎樣而已,是最基本不過的實驗。」

    許多專家表示,童年創傷是所有殺人魔都有的經驗,以下是一些明確的特質:

    1)反社會行為
    心理病態者通常是獨行俠,所以如果一個孩子本來很愛交朋友也很外向,卻突然變害羞、反社會,那就會是個問題。傑佛瑞.丹墨本來是一個擅長社交、充滿活力的孩子,一直到因為父親的新工作,父母舉家搬遷到俄亥俄州為止。他在新環境中變得退縮(據稱是在被性猥褻後)並且不去交新朋友,而是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解剖遭路殺的動物。

    2)縱火
    火就是力量,力量與控制對連環殺手來說有著吸引力,他們享受擺佈受害者的感覺。大衛.伯科維茨從小就有縱火行為,他的同學都戲稱他為玩火仔,他對火的執念人盡比知。

    3)虐待動物
    連環殺手通常從小就開始動手,並且會以動物來測試界線,包含家裡或鄰居的寵物。根據研究顯示,70%的暴力犯在童年時期就曾虐待動物,非暴力犯則僅有6%的比例有過這種行為。

    4)惡劣的家庭史
    許多連環殺手都來自有犯罪紀錄、精神病史或酗酒歷史的家庭。艾德蒙.肯珀殺害了自己的祖父母,只為了想看看結果會是什麼樣。在他殺害好幾名大學生後,他殺了自己酗酒的母親,將她的聲帶用水槽鐵胃碾碎,以求消滅她不斷羞辱他的聲音。

    5)童年受虐
    殺害至少21名男孩與年輕男性的威廉.波寧在小時候就被抛棄,被送到中途之家,在那裡遭受性侵害。這樣的連結通常會造成無法抹滅的憤怒感。

    6)煙酒藥物濫用
    7)窺視症
    8)連環殺手通常都很聰明
    9)無法穩定維持同一份工作

    #原來開膛手傑克至今還是個懸案
    #高寶書版
    #殺人魔名冊

  • 濫用藥物的後果 在 健身科學家 - 胡力威教授- 香港人體天然無藥物科研健身健心研究院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8-03 18:16:07

    胡教授對近年極差的健身風氣的看法 及 胡教授三十多年健身生涯講述當年健美愛好者使用藥物的過程和後果及現今濫用情況的嚴重性有多大

    ------------------------------------------------------------------------------

    【香港健身研究院】多年來的成就有目共睹,備受各界的支持和回響!
    你也可以好像他們一樣成功,請立即登入粉絲專頁瀏覽更多真實事例!
    【香港健身研究院】Facebook粉絲專頁正式經營了,已經「3萬5千」粉絲人數! 感激各位鼎力支持,接下來我們會更加努力去製作不同的影片分享給大家!
    不論你係唔係健身愛好者,都應該多做運動!就由依家開始學習真正健身啦! 另外仲會有更多不同種類影片,敬請大家密切留意!
    無論你係健身初學者,定係玩左一段時間進入樽頸位的你,都可以因應你既情況去訓練到理想的身形.
    又或者身體上健康既問題抑者是你身體某些部位及精神上需要復康,胡力威教授都可以幫到你!
    香港健身研究院多年來的口碑是別人讚賞的,不是自誇! 有實力、有能力的教練更是有目共睹!
    【香港健身研究院】創辦人胡力威教授研究健身已有37年,研究提倡的健身,健心而達至養生之道,被大眾廣泛流傳.
    更加能夠適合香港市民這樣忙碌而緊張急速的生活節奏.
    從而研究和制定了相關的針對訓練,無論你在身形,生活的飲食安排,精神精元的恢復.達至全面的照顧.
    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健身,健心養生之道
    歡迎你登入【香港健身研究院】的專頁了解更加不同學員背景的個案
    了解更多健身,健心的元素
    LIKE and SUBSCRIBE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user/TheFrancosgym
    Te l: 2394 4779 / 2395 6928
    WhatsApp : 5500 6507
    地址:旺角上海街599號安美大廈2樓CD室 (朗豪坊對面,朗豪酒店側面、港鐵旺角站C4出口直行)
    Unit C-D, 2/F, On May Mansion, No. 595-599, Shanghai Street, Mong Kok, Kowloon, HK
    瀏覽更多真實事例及了解更多詳情請登入【香港健身研究院】粉絲專頁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ProfessorMr.Wu/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