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清朝原住民政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清朝原住民政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清朝原住民政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清朝原住民政策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福爾摩沙多元族群島嶼史觀】台灣人都要知道的歷史!公視史詩大戲《斯卡羅》 重現「羅妹號事件」 6分鐘首波預告 羅發號事件亦稱羅妹號事件,是一場發生於1867年3月,因美國商船羅妹號船難者誤闖斯卡羅的領土,被視為侵略者,依當地習慣法將美籍船長等13人處決,繼而引發的外交事件;事後美軍前往軍事報復,史...

清朝原住民政策 在 XX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02 11:45:29

【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1930-October-27 霧社事件 Musha Incident /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2011 . 【樣板聚落 - 霧社】 . 自清朝統治臺灣開始,高山原住民與平地漢人的生活區域以「隘勇線」區隔;1985年日本接手臺灣後,為了開發山...

清朝原住民政策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3:17:30

【當哥倫布日轉為原住民日,而中華民國仍在紀念鄭成功——說好的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呢】 如果我們沒記錯,蔡總統當初將原轉會設置於總統府,是因為想親力親為處理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議題;但今年初,內政部長仍然代表中華民國南下參與鄭成功「開台」359周年中樞祭典,8月底我們就罵過乙次,系列文最後一篇...

清朝原住民政策 在 SIXMOUTHS? SIXSUN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06:23:18

臺灣獨立✅中華民國❎ 還是想再次強調臺灣不等於中華民國 覺得前陣子滿常遇到問我的人😂 我能理解 因為從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及影響 像是中文 華人文化 中華民國政權視角的歷史 家族有著過去的外省人 國民黨的無處不洗腦 身為既得利益者 諸如此類的原因 使不少臺灣人對於中國有一定程度的好感 未必是對於...

  • 清朝原住民政策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7 22:00:17
    有 240 人按讚

    【福爾摩沙多元族群島嶼史觀】台灣人都要知道的歷史!公視史詩大戲《斯卡羅》 重現「羅妹號事件」 6分鐘首波預告

    羅發號事件亦稱羅妹號事件,是一場發生於1867年3月,因美國商船羅妹號船難者誤闖斯卡羅的領土,被視為侵略者,依當地習慣法將美籍船長等13人處決,繼而引發的外交事件;事後美軍前往軍事報復,史稱福爾摩沙遠征事件。最後,斯卡羅與美國雙方正式簽訂了「南岬條約」,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歷史上「羅妹號事件」的發生,須追溯到龜仔甪社百年前幾乎被洋人滅社的恩怨遠因,為了替祖先報仇並保護部落,於是攻擊擅闖領域的洋人,並非無端引戰。

    法比歐演出美國領事李仙得,為消弭因羅妹號事件所引發的風波,來台進行調查、懲凶,遇見了温貞菱飾演、原漢混血的神秘少女蝶妹,讓他對這片土地更感好奇;法裔美籍的身分,讓李仙得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認同,這也讓他對蝶妹的身分多了些理解。

    蝶妹是琅𤩝客家人與原住民的混血,因通曉英語,擔任李仙得的翻譯陪同進行調查,卻與解開身世之謎後重返部落、由黃遠飾演的弟弟「阿杰」產生矛盾與對立,過程中兩姐弟對自身客家與原住民的混血血統,在身分認同上不時感到困惑:究竟哪裡才是歸屬?

    「羅妹號事件」下的台灣族群衝突

    「羅妹號事件」的風波也引發閩、客、馬卡道平埔等族群長年的恩怨積累,劇中社寮頭人吳慷仁、柴城頭人雷洪、保力客庄頭人夏靖庭,這三大族群在大時代的困境下,夾縫中求生存,都只為了要「活下去」。吳慷仁飾演的「水仔」,為了部族生存,常於閩、客、部落間角力與調解,受到事件波及的他,卻又無從脫身且無力反擊。

    「羅妹號事件」最終由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展現過人的智慧與勇氣,統整各社之力齊心對外,與李仙得簽下台灣第一份國際和平盟約「南岬之盟」,紛爭終得落幕。

    而過程中因清朝官員認為「羅妹號事件」發生之地為「不隸版圖」、「治理不及」之境,引發李仙得對台灣番地所屬的質疑,之後李仙得轉任日本外務省顧問,以國際法及「番地無主論」之由,提供台灣情報,協助日本出兵台灣,自此改變台灣命運、影響台灣未來。

    「羅妹號事件」不僅是部落與洋人的一次衝突,更是每個台灣人都必須知道的歷史、一次影響深遠的國際事件。

    羅發號(羅妹號)事件 經過

    1867年(同治六年)3月9日,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又譯羅妹號)自中國廣東汕頭港開往滿洲牛莊港,3月12日途經臺灣海峽時,遭風浪漂流至七星岩(位於今恆春外海)觸礁沉沒,14名遇難船員[1]於獅龜嶺海岸一帶登陸(位於恆春半島,今墾丁附近),於「龜仔甪社」(排灣語:Kulaliuc,又譯龜仔律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上岸,誤闖排灣族領地,被誤認為侵略者,故遭到原住民武力反擊,船長約瑟·杭特(Joseph Hunt)與妻子梅西·杭特(Mercy G. Beerman Hunt)等13人遭出草殺害。唯一倖免的粵籍華人水手逃至打狗一帶(今高雄),並向當地清廷官府報告。

    清廷其「理番」政策以教化程度高低來劃分熟番、生番地帶,對法令無法管轄的「生番」地帶向來以不歸王化的理由,不願介入。清廷地方官員以番治番、以夷治夷的觀念,企圖消極處理,便在地圖明顯標出官權不及的「番界線」,以枋寮至鵝鑾鼻為排灣族之地,不在管理之內作為緣由而不受理此事,美國於是決定自行處理。

    後續交涉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聞訊後赴台,1867年4月18日抵達台灣府,希望能與原住民直接聯繫,但被拒絕上岸。1867年6月,美國海軍派軍艦二艘、水兵181名遠征,在英國商人必麒麟引路下成功登陸,惟仍遭臺灣原住民伏擊得手,遠征軍指揮官麥肯齊戰死,美軍撤退,美國政府態度轉趨強硬。

    見到美國政府態度強硬,清廷才驚覺事態嚴重,恐開罪美方,便命令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士500員進發,至柴城一帶(今屏東車城鄉)受阻於瑯嶠十八社的抵禦。劉明燈乃與首領卓杞篤見面,企圖說服解散聚集的原住民。

    李仙得見清廷方面亦不得要領,自偕同「通事」六人於9月4日扺臺,劉明燈不得已9月10日率兵隨行,9月23日到達琅𤩝[11](今屏東縣恆春鎮)。10月10日在琅𤩝與臺灣瑯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直接交涉,雙方達成口頭協議,同意歸還船長杭特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允諾將來海事受難者皆以「紅旗」為信號求援,表示對臺灣頭目的友好,也希望不再殺害船難者,是為南岬之盟之平等條約。不過美方要在象鼻山設立炮臺、燈塔的要求,為出席的清廷臺灣道尹吳大廷、台灣總兵劉明燈否決,造成日後美方直接繞過清廷與排灣族「親善盟約」的另一項因素。李仙得10月23日回到廈門。

    同治八年(1869年)2月,李仙得再度來台確認原住民是否遵守該條約,2月28日與卓杞篤再度會面,雙方正式簽訂了「南岬條約」的書面協議,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影響

    由於李仙得在此事中獲得大量有關台灣的珍貴資料,之後在台灣牡丹社事件(屏東)中,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器重,獲日本聘任為「外交顧問」,協助日本交涉和對付台灣住民,特別是屏東原住民。

    在「親善盟約」中,李仙得要求在「番界」中建築砲台、駐紮守軍,讓原住民感到「威壓」的存在,然而此砲台後遭清朝所廢棄。終於,在同治十年(1871年)又發生琉球國人民船難事件,甚至進而引發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清廷受船難事件頻傳之影響,以及羅發號及牡丹社事件後美國與日本等國際壓力,於1875年在恆春設立燈塔(即今著名的鵝鑾鼻燈塔),保障台灣海峽東南部與巴士海峽之海上運行及作業安全。
    (以上內容擷取自網路維基百科)

  • 清朝原住民政策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21 11:51:33
    有 2,047 人按讚

    地基主

    地基主的拜拜早在漳州、泉州就有,金門、澎湖也有,但這些地方都沒有平埔族。

    地基主拜拜產生的地點是漢民族開墾荒地,建造房舍時,認爲該地點可能早已住有不知名的亡魂,概用閩南語通稱為「地基主」,必須拜拜,以求不受干擾。

    台灣島原本處處是荒地,中國漢族抵達台灣島開墾,就把拜地基主的習俗帶來台灣島,這個習俗跟平埔族無關。漢族初期雖認為台灣島這些不知名的亡魂可能大都是平埔族,但平埔族反而沒有這種信仰習俗。有人說台灣的本省人拜地基主是在拜平埔族的「番仔祖」,像子孫在拜祖先,這是百分之百在鬼扯!

    中國人在1621年後才來台灣島開墾,但人數很少,前前後後不到三千人。荷蘭人在1640年用免稅獎勵中國女人來台,1649年就開始課徵中國婦女人頭稅,所以「沒有唐山嬤」的說法是以訛傳訛的不實謠言。

    1662年鄭成功攻佔台灣島,仍把軍隊留在大陸打仗,把女眷遷到台灣島。有人認為鄭成功此舉是避免軍隊投降清朝,卻造成台灣島女多男少的局面。直到三藩之亂結束,鄭經把軍隊撤退來台,台灣島上的中國人才又變成男多女少。因此,鄭經曾大量從福建買女人走私到台灣島,賣給鄭軍士兵。但沒多久,鄭經死亡,鄭克塽繼位,不到三年就兵敗澎湖,投降清朝,這時台灣島的中國人有15萬人。

    清朝接手統治台灣島,命令鄭成功的官員和軍隊全部解編遣回大陸,台灣島的中國人的人口數遽減,只剩六萬人。男女比例1比0.85,就一個中國的邊疆新墾地,這個男女比例不算失衡。

    康熙皇帝大舉開放「良民」移民台灣島,疏解福建的人口壓力,「良民」簡單講就是跟鄭成功無關的人。清朝從來沒有「渡台三限制」,這是日本人伊能嘉矩沒有根據的胡說八道,台灣人被日本人殖民慣了,不加查證也跟著胡說八道。現在還丟人現眼的寫入教科書,公然欺騙下一代,就可以看出那些自稱「台灣史學者」有多麼可恥與墮落。

    康熙的開放政策造成台灣島漢族人口暴增,漢族侵奪平埔族土地的事件層出不窮。因爲平埔族男獵女耕,再加上母系社會的習慣,農耕地就由女性繼承。漢人見有機可乘,以娶平埔族女性爲由,奪取土地。

    雍正和乾隆皇帝有見於此,五度下令漢人未經官府同意不准娶「番婦」,以確保平埔族土地不被漢族侵奪。最有名的例子是林豐正的祖先林秀俊是開墾板橋的大功臣,但娶擺接社頭目的女兒作三姨太,被抓去北京關了三年。

    所以禁娶「番婦」雖無法完全禁絕,但比例大幅降低。清朝來台傳教一輩子的馬偕博士在回憶錄上就提及,他從未見過漢族與平埔族嫁娶的情形。這表示「番漢通婚」少之又少,少到馬偕都沒看到過。

    清朝時很多來台開墾的男人雖未在台灣島娶老婆,但大都賺錢回福建廣東娶老婆,再舉家移民台灣島,造成台灣島以福建、廣東的親族鄉里爲核心聚居的村落,也帶來福建、廣東村落之間分類械鬥的惡習,但這也是中國婦女大舉移民台灣島的原因和結果。

    從荷蘭人離開台灣島到日本人統治台灣,平埔族人口只從三萬增加到四萬。三萬人口能生育的女人不到五千人,即使全部嫁給漢族,也不可能讓漢族從清朝初年的六萬人增加至馬關條約時的三百萬人。所以沒有唐山嬤的說法是百分之百「鬼扯」!

    日本人在1904年普查台灣島人口,發現閩南人的家庭有與原住民聯姻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客家人的家庭雖比例較高,但也只有千分之五,這個比例比現在台灣有外籍配偶的家庭高達8%的比例,相較之下低太多,而且不表示這些千分之一或五的閩南和客家的家庭裡的女人全都是平埔族。更別提1949年二百萬被稱爲「外省人」的中國人移民台灣島,更是跟平埔族不搭嘎的「新的中國台灣人」。

    台灣人有平埔族血統的比例等於在1000cc的咖啡加入1cc的牛奶,根本吃不出牛奶味道。台灣人身上的咖啡味道還是99%的中國咖啡,即使想搞台獨,要認爲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也無法否定台灣人99%沒有平埔族血統,99%都是中國人的子孫的客觀事實。

  • 清朝原住民政策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7 17:36:17
    有 18 人按讚

    【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1930-October-27
    霧社事件 Musha Incident /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2011
    .

    【樣板聚落 - 霧社】
    .

    自清朝統治臺灣開始,高山原住民與平地漢人的生活區域以「隘勇線」區隔;1985年日本接手臺灣後,為了開發山林礦產而將「隘勇線」向深山挺進,展開征服高山原住民的行動;位於臺灣中部山區的賽德克族雖英勇抵抗日軍,最終仍於不敵日軍現代化軍備而在1910年前後降服。

    1910年代後期,日本對高山原住民從武力改為安撫政策;透過教育和科學化管理,投入大量資源建設市鎮、開採山林礦產,同時也透過聯姻的方式同化原住民;霧社就是一個示範的樣板村落。

    日本人對原住民頒布了多項諸如禁止出草、紋面、擁槍、織布原物料等限制令,形式上的聯姻,或是日常生活上都受到日人歧視;原住民對日本政府的長期不滿,逐漸累積等待爆發。由 莫那魯道 所領導的 賽德克族馬赫坡社 (今日廬山溫泉) 為首,於1930年10月25日開始串聯霧社週邊11社 (最終參與有6社) 密謀反抗,在27日的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進行大出草 (獵首) 。
    .
    .

    【霧社事件】
    .

    1930年10月27日凌晨起,賽德克族人自馬赫坡社開始發難,切斷霧社聯外通訊,並在接近上午八點左右攻擊霧社公學校內的日本人;事件總計134名包括官員、家長、學生、老師等日本人死亡,誤殺了2位穿著和服的漢人,並繳獲百於槍枝彈藥,準備與日本人長期抗戰。

    僥倖逃生的督學讓霧社襲擊事件傳至臺北總督府,日本在接下來一個月內投入大量軍力向賽德克族展開鎮壓;期間甚至使用國際禁止的糜爛性毒氣彈,以及透過與莫那魯道對立的賽德克族人結盟飽受國際爭議,最終包括莫那魯道在內的事件主要策畫者死亡,事件落幕。

    霧社事件後隔年,賽德克族道澤群攻擊在日本「保護蕃收容所」內的賽德克倖存者,是為 #第二次霧社事件。根據史料研究推測,可能是日方煽動道德群為了頭目鐵木瓦力斯戰死進行報復;最後起事六社的遺族僅剩200多名老弱婦孺,被安置在今日的南投仁愛鄉清流部落。
    .
    .
    .

    【推薦電影】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2011

    導演 魏德聖
    演員 林慶台、馬志翔、安藤正信
    產地 臺灣
    .

    改編自臺灣漫畫家 邱若龍的《霧社事件》,並以賽德克族的「真正的人」之意取名,採上下兩集發行。

    電影完整記錄了霧社事件發生始末,並對莫那魯道以及賽德克族人的文化背景有諸多詳細的考究與描寫,也是近期臺灣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電影作品。電影在第48屆金馬獎上入圍11項,最終抱回包括最佳劇情長片在內等四項大獎。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賽德克巴萊 #霧社事件 #賽德克族 #莫那魯道 #日本 #日治時期 #原住民 #馬赫坡 #魏德聖 #mushaincident #monarudo #seediqb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