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柏林圍牆倒塌影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柏林圍牆倒塌影響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柏林圍牆倒塌影響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laptic (靜夜聖林彼岸花)看板IA標題[新聞] 柏林圍牆倒塌,種下普京對戈巴契夫的恨時間S...

柏林圍牆倒塌影響 在 HeadxLover Vintage&Used Stor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09 23:02:41

/ Romania Army Uniform / 羅馬尼亞以當時的戰略位置 是屬於共產體制下的一員 在冷戰時期1947年建立 與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保加利亞 在1989年11月結束共產主義政府 羅馬尼亞軍以人民地面部隊以及海軍和空軍組成 受蘇聯的影響 羅馬尼亞的革命軍服有蘇聯風格的影子 這系列屬於8...


標題: 「對西方釋出善意,等於背棄東德政府!」柏林圍牆倒塌,種下普京對戈巴契夫的
恨……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1900861


張玉馨 2019-11-09 09:50

https://i.imgur.com/i1v8SNG.jpg
柏林圍牆倒塌: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左)鼓勵東德在內的蘇聯各國推行自由化
改革,圖右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在冷戰時期身為美國盟友的台灣,對於柏林圍牆倒塌一事,往往自然地從歐美陣營的角度
理解為「自由的勝利」,卻對蘇聯一方的觀點較為陌生。冷戰末期的大事件,不僅對當時
二強對立的政局帶來震盪,對於當今的俄羅斯與東歐諸國亦皆有深厚的後續影響。於是,
牆倒之時改革派總理戈巴契夫決定放手的善意,至今仍讓現任總理普京恨得牙癢癢。


牆倒那天,戈巴契夫的決定
柏林圍牆倒塌時,蘇聯決定放手讓東德政權瓦解、隨後任由兩德統一。這個歷史決定在現
任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眼中,無異於放任北約(NATO)勢力步步東進,而普
京並非目前俄國唯一這麼想的人,有許多俄國民眾都認為,圍牆倒塌、兩德統一是莫斯科
當局當年向西方國家示好的象徵,期許此後能與西方國家共同邁向新的時代,但是這樣的
善意卻遭到背叛。當時,前蘇聯總理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 鼓勵東歐的共產黨
領袖跟隨他一起實施自由改革,且不曾在東歐國家民主化時採取任何干預,也因此迎來了
1989年的蘇聯解體。


https://i.imgur.com/mW9TXaB.jpg
俄羅斯總統普京(AP)


歷史前進得這樣快,快得沒有人料想到
儘管戈巴契夫對此結局並無牴觸,但是就連他也沒有料到一切會發生地如此迅速。戈巴契
夫近日對俄羅斯大報《消息報》(Izvestia)說:「不只我們這樣想,西方的國家也未曾
料想到。」這位現年88歲、已經淡出歷史舞台的關鍵人物向《路透社》透露「歷史前進地
這樣迅速,快得令人驚奇。在東德的城市裡,大眾群聚,表達觀點,事情已經很清楚,這
一切正走向統一的方向,而且速度比誰想得都快。」

柏林圍牆倒塌當天早晨,戈巴契夫在主政的共產黨政治局(Politburo)召開一場會議,
討論蘇聯對此該如何回應。戈巴契夫回憶:「政治局全體同意不該使用任何武力。儘管有
些人顯然很想動用坦克『恢復秩序』,但那些人不曾開口。」


https://i.imgur.com/PFh7l7G.jpg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呼籲蘇聯最高
領導人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AP)


戈巴契夫當年的口譯員帕拉琴科(Pavel Palazhchenko)表示:「任何有別於此的決定都
可能帶來嚴重至極的後果,成為不幸的開端。」帕拉琴科所言不假,當時蘇聯在東德握有
大量武力,除了30萬部隊,還掌握1萬2000輛坦克和其他武裝交通工具。


定局已成,蘇聯任兩德統一
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蘇聯歷史專家祖柏克(Vladislav
Zubok)對《美聯社》表示:「實際上,蘇聯是可以用坦克封鎖邊界全境的,不過他們按
兵不動。……蘇聯當局深知定局已成,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當時,蘇聯內部自身也正經歷著風起雲湧。議會中新到任的改革派主張結束共產黨的一黨
專政,東歐各地的獨立運動也如火如荼展開,在戈巴契夫開放政策下轉型的蘇聯媒體,對
於柏林圍牆倒塌一事也毫不受限地進行報導。

當年在蘇維埃國家電視台負責此新聞的記者莫斯托沃伊(Vyacheslav Mostovoi)說:「
因為戈巴契夫的政策保證,我確定軍方不會採取什麼基進行動。」


https://i.imgur.com/TcSBVp9.jpg
柏林圍牆倒塌: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左)鼓勵東德在內的蘇聯各國推行自由化
改革,圖右為前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在牆倒之後,戈巴契夫同意與西方諸國加快討論兩德統一相關事宜,令西方更感訝異的是
,戈巴契夫也輕易允許東德加入北約。戈巴契夫向俄國報紙《消息報》表示,此舉「會減
緩歐洲中心地帶的張力」並對與德國營造良好的關係有根本上的助益。


對西方世界的善意,是對東德政府的背棄
不過,戈巴契夫這番作為在許多俄國人眼裡不啻為背叛東德政府,更斷送了莫斯科的利益
,現任俄國總統普京正抱持上述觀點。

普京認為,蘇維埃的領袖過於天真,竟然會在沒有條約憑據的狀況下,輕易相信西方國家
說北約不會對蘇聯國家出手的承諾。普京曾直言:「戈巴契夫犯了大錯。搞政治必須白紙
黑字,但他就是去動動嘴,然後還以為事情就這樣成了。」

戈巴契夫對此反擊,指出要求西方國家將清楚寫下華沙公約成員國不會加入北約,實在非
常荒謬,因為這相當於提早宣布蘇聯領導的軍事同盟已經邁向終結。

不過,在普京看來,戈巴契夫的對德政策完全軟弱到無法原諒的地步,當然,個人因素也
在此扮演了一定角色。原來,當年任職於蘇聯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普京駐
守在東德大城德勒斯登(Dresden),儘管他再三向蘇聯軍方求援,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於是這位探員只能在圍牆倒塌的1個月後,眼睜睜看著抗爭者試圖闖入KGB的總部。


蘇聯退讓後北約軟土深掘,錯失雙贏機會
在蘇聯當局商討德國統一的事項時,蘇聯其實身陷經濟危機與政治動盪,也因此在談判桌
上居於弱勢,無法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這樣的苦景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依然持續,導致
俄羅斯在1990年代大幅依賴西方的金融支援,儘管如此,俄羅斯仍過得相當拮据。

在此之後,俄羅斯當局無力反對北約的擴張。1999年,波蘭、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約,此
後其餘前蘇聯國家也紛紛投入北約懷抱。這在俄羅斯看來無疑是北約侵門踏戶,也使俄羅
斯反西方情緒高漲。

俄羅斯的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Konstantin Kosachev)指出:「對西方的不信
任、對對面潛在盟友的不信任,仍然存在。」他認為,西方國家急於在冷戰中取勝,但其
實是錯失了打造和平世界的機會。科薩切夫說:「某程度上來說,這個損失已經難以挽回
。蘇聯和當時的俄羅斯確實選擇了停止對抗、開始合作,如果當年西方國家夠明智、夠有
肚量的話,其實是有可能創造雙贏的。」

───────────────────────────────────────

「圍牆覆滅代表人民可以掙脫威權」德國駐台代表王子陶:共產政權沒有看起來穩固,最
終會脆弱得不堪一擊
https://www.storm.mg/article/1873041


蔡娪嫣 2019-11-09 09:00

https://i.imgur.com/KAPnKfc.jpg
德國駐台代表王子陶。(簡必丞攝)

┌─────────────────────────────────────┐
│ 「德國統一不是一鼓作氣就能完全達成的狀態,而是一種持續性的進程,影響所有 │
│ 德國人的長期使命。」 │
│                            ──德國總理梅克爾 │
└─────────────────────────────────────┘

1989年11月9日午夜開始,德國近代命運的大門被鐵錘撬開,在東德人跨過柏林圍牆的歷
史時刻,人人高舉香檳與啤酒慶祝自由:「大門敞開!」今年適逢圍牆倒下的30周年,德
國駐台代表王子陶告訴《風傳媒》:「牆的覆滅代表著柏林終於統一團結、冷戰終結,以
及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此外它也表示,東歐人民能夠掙脫威權獨裁往民主邁進,這是圍牆
倒下帶來最重要的影響。」

國際情勢數十載間瞬息萬變,東歐和蘇聯共產體制快速瓦解,然而中國改變路線,改革開
放、引進資本主義,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另一波東西新冷戰似乎成形,而台灣
就位處中美衝突鐵幕的最前線。王子陶(Thomas Prinz)表示:「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我想台灣可以從中柏林圍牆倒下知道一件事──那些看起來堅固不搖的共產威權政府,
最終可能會脆弱得不堪一擊。」


https://i.imgur.com/ab2eu4s.jpg
1989年11月4日,約有100萬示威者在德國東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上游行,抗議審查和鎮壓
集會活動,橫幅上要求換新領導人和自由選舉。(AP)


東德人在那個無法用手機、社群媒體動員的時代展現強大的團結力量,由幾百人的集會到
號召30多萬人抵抗「史塔西」(Stasi,國家安全部)與武裝警察,人民的意志最終導致
東德政權衰亡。王子陶指出,由德國的經驗可知,「對待共產威權所需的要素是時間與耐
心,最後渴望自由的人民會越來越多,蔚為主流,而共產主義政權不能滿足人民對自由的
需求。」


https://i.imgur.com/Deg4JjZ.jpg
1989年11月10日凌晨,柏林人站在柏林圍牆上慶祝自由。(AP)


統一尚未完成,德國人尚須努力?

https://i.imgur.com/DDzdySO.jpg
德勒斯登街頭一張將AfD(德國另類選擇黨)候選人醜化為希特勒的競選海報。(林璟昕
攝)


不過今年10月3日兩德統一29週年慶祝活動上,出身前東德地區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
la Merkel)強調兩德統一尚未完成,德國人為該國的自由多元自豪,享受個人自由之餘
,也應履行社會責任,才能使民主長存。事實上,德東的經濟大幅追趕上徳西的腳步,由
2018年的數據來看,德東經濟實力達到德西發展程度的75%,已遠比1990年代的43%慘況
要好上許多。

但人們的認同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根據德國當局每年發布的「德國統一狀態」報告,
2019年仍有57%的德東人認為自己活得像個「二等公民」(second-class citizens),
僅38%德東公民認為國家「統一得很成功」,報告解釋稱,這些不滿來自於東部人經歷了
痛苦與巨變,體現在民眾的政黨取向與選舉結果上。

另一項權威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10月公布的最新數據指
出,前西德出身的居民對德國整體生活的滿意度為61%,高於前東德人的50%;另外有24
%德東選民逐漸厭惡梅克爾帶領的傳統政黨「基民盟」與社民黨(SPD)聯盟,轉而偏向
極右黨派「德國另類選擇」(AfD),而西方選民對AfD的支持度則是12%。


https://i.imgur.com/rn6A6ur.jpg
1990年,柏林圍牆上的塗鴉標語寫著:「謝謝,戈比(Gorbi,戈巴契夫的暱稱)!」(
RIA Novosti archive via Wikipedia / CC BY-SA 3.0)


右翼與排外情緒帶來民主挑戰
2015年,梅克爾下令接收百萬中東難民,文化、價值觀與宗教等因素交織之下,德國社會
排外情緒日漸高漲,極右翼海嘯席捲,成為了社會隱憂。去年8月東部大城肯尼茲(
Chemnitz)移民殺人案,兩位嫌犯分別來自伊拉克與敘利亞,移民背景立刻觸發當地仇恨
伊斯蘭的情緒,當地爆發德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排外暴動。

肯尼茲是德國右翼的重要據點,挺移民與反移民兩派對立延燒,全城陷入失控。「外國人
滾出去!」「這城市是我們的!」等口號此起彼落,亦有遊行人士對「看起來不像德國人
的民眾」投擲酒瓶攻擊。肯尼茲兇殺案猶如一個破口,讓極右派的意見得以藉機宣洩,甚
至有新納粹(Neo-Nazism)人士行納粹軍禮,因此整起事件受到德國舉國關注。


https://i.imgur.com/808jPLt.jpg
德國社會排外情緒日漸高漲,極右翼海嘯席捲,圖為德國警方去年8月在肯尼茲當街逮捕
鬧事群眾。(美聯社)

https://i.imgur.com/Mhs0TIE.jpg
圖為去年8月德國另類選擇黨的霍克(Bjorn Hocke,前右一)在肯尼茲聲援反移民的群眾
。(美聯社)


「大家都記得肯尼茲發生了什麼場面與悲劇,但我們必須理解,肯尼茲的大部分民眾都是
友善的,也歡迎移民。那些造成暴力情況的人們只佔肯尼茲人口的少部分,甚至可能並非
肯尼茲當地人,不能反映肯尼茲人的主流看法,」王子陶指出。關於這些人的怒火從何而
來,王子陶解釋:「這很難說,也許是覺得遭忽略的心理因素,可能是爭取不到好的生活
機會等等。無疑地,大量難民湧入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失敗者,認為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與觀
點而戰。」


https://i.imgur.com/9zcGAr9.jpg
移民到歐洲的難民(美聯社)


王子陶表示,肯尼茲事件激發更多自由派民眾意識到民主的寶貴,「我們不能忽略社會上
存在暴力的事實,必須嚴肅看待此事,以民主社會與法治情報的各種手段去解決與對抗極
右暴力。」然而被問及德國人是否懷念過去兩德分裂的時期,王子陶強調:「我不這麼認
為,就我所見所聞,德國人很高興能夠統一,儘管國家仍有很多問題要面對。有人『懷舊
』,懷念已經不存在的東德商品等等,但在政治層面上,沒有人真想回到統一前、兩德分
裂的狀態。」

───────────────────────────────────────

行動代號「中國長城」!一夜建成、最難跨越的167公里邊防工程──柏林圍牆
https://www.storm.mg/article/1348671


張玉馨 2019-11-09 09:10

https://i.imgur.com/WsmzKD8.jpg
1961年,東德政府開始在西柏林邊界修築柏林圍牆。(AP)


1961年8月12日的柏林,一切仍運作如常。柏林人在城內來來去去,東西之間暢行無阻。
然而,翌日早晨,一切都變了。8月1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DDR)政府以築牆的
方式,將城市東西徹底相隔。從那天起,這座牆屹立了超過28年,即人們耳熟能詳的「柏
林圍牆」。究竟,這座牆當年為何而造?在它聳立於柏林的這28年間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在
此上演?


「沒有人打算蓋一座牆!」
這座牆的故事,必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講起。1945年德國戰敗以後,被分為4大
塊,分別由美、法、英、蘇分區接管。首都柏林儘管位於蘇聯佔領區中,也被分為4個佔
領區,美英法掌控柏林西部,蘇聯則佔領柏林東部。隨著冷戰陣營逐漸成形,由美英法佔
領的3區逐漸在政經上整合,並在1949年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至於東側的蘇聯佔領區也不落人後,在同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形成了兩個德國各自為政的局勢,柏林也從「一分為四」變成「一分為二」,西柏林是
西德的領土,東柏林則是東德的首都。

儘管東西柏林在政治結構上分屬不同政權,人們還是能夠在整座城市內來去無阻,不過,
這樣的自由在東德政府眼中逐漸成為問題。有些不願生活在社會主義政權下的東德人,決
定投向西方世界的懷抱。而位在東德境內的西柏林,事實上卻屬於西德的領土,這樣奇妙
的地理位置使西柏林成為前往西德其他城市的最佳跳板,在1950年代,每月約有1至2萬人
取道西柏林離開東德,其中約有半數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

這樣的移民潮(或說難民潮)對東德政府而言可不是什麼好現象。在冷戰東西陣營彼此對
抗的情勢下,這些毅然而然背棄社會主義投奔資本主義的人,無疑是狠狠地打了東德政府
一巴掌,畢竟東德政府總是宣稱「東德很美好!我們需要什麼就有什麼!」。 因此,東
德第一位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在與莫斯科當局數月的研議後,最終決定
築一座牆。

儘管築牆計畫正在醞釀,烏布利希卻不願公開。在1961年6月一場記者會上,來自《法蘭
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記者向烏布利希提問,是否要在柏林市內加強
邊界的控管?他給出了這個知名的回答:「您這問題,是說有些西柏林的人希望東德的首
都要蓋一座牆,是嗎?據我所知,可沒有這種計畫!……沒有人打算蓋一座牆!」

烏布利希此言過後的兩個月,柏林圍牆在8月13日正式動工──行動代號「中國長城」(
Operation Chinesische Mauer)。


全長167.8公里的「死亡邊界」
在1961年8月13日後,築牆計畫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全長約167.8公里的柏林圍牆,起初就
真的只是一堵牆,不過,後來結構卻越發複雜,邊界管控也愈發嚴密。1962年6月,東德
政府在邊界向東推進約100公尺處,建造了與原先那堵牆平行的第二堵圍牆,原先興建於
此的房屋全被夷平,人民也被安置到他處,此後,這兩堵牆間的100公尺空間,在西德被
稱為「死亡邊界」(Todesstreifen)。

東德政府在「死亡邊界」上,陸續建築層層防堵,包含186座暸望塔、有人碰觸時會發送
警報訊號至瞭望塔的鐵絲網、夜間照明的路燈、鐵製拒馬,某些區段更設有電網以及引導
警犬巡邏的纜線。「關卡」之間的空地上更鋪有碎石或細沙,若有人妄圖穿行,會不可避
免地留下相當明顯的腳印;此舉不僅增加東德人民逃亡的難度,也便於東德高層究責,當
有人成功逃亡時,到底是何處的邊境警察怠忽職守。


https://i.imgur.com/0jaf3T1.jpg
1970年代的柏林圍牆。(AP)


驚心動魄!縱身一躍全為自由
這座劃開柏林的城牆,越蓋越高、愈發堅固,也越來越難以跨越。幸好,有許多人把握最
初幾天的最後機會,決定逃離東柏林。在柏林的貝瑙爾街(Bernauer Straße) ,上演
著驚心動魄的逃亡劇碼。

貝瑙爾街位於東西德交界,街上的房子隸屬東柏林,房屋正前方就是西德。因此,有許多
人嘗試從這些建築前側的窗戶跳下,直達西柏林。當年16歲的住戶羅辛(Elke Rosin)在
一則由《柏林.布蘭登堡廣播》(Rundfunk Berlin Brandenburg)製作的紀錄片中,回
憶當時的情形:「一開始我們是不太在意,因為烏布利希承諾過並不會蓋牆。不過,過了
幾天,我們開始察覺到貝瑙爾街上演了什麼。甚至也有鄰居從窗戶跳下去,用繩子垂降…
…一切變得越來越戲劇化。」

在築牆計畫開始的4天後,羅辛一家也決定逃亡。當時,通向西柏林的最後通道他們
家的窗戶,尚未被圍牆阻隔。羅辛跳窗來到西柏林,而羅辛的父親則待在房子裡,從窗口
一一扔下值錢的家當。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羅辛家在東柏林的鄰居看見了這一切,趕
緊對他父親大吼:「快點離開!越快越好!」因為邊境警察已經從房子後面進屋了。所幸
,在最後一秒鐘,羅辛的父親也安全踏上西柏林的領土。

在第二天,羅辛家所有面朝西柏林的窗戶與大門,都被圍牆徹底封堵了起來。在築牆開始
過後的第9天,席克曼(Ida Siekmann)成為第1名因圍牆而死的柏林人。那一天,她不顧
一切從貝瑙爾街上3樓的窗戶躍下,因此受了重傷,隨後在送醫途中傷重不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H40s3pHxo

席克曼女士是第一個,但不是最後一個。據官方統計,至少有140人因柏林牆而喪命,當
中包含100名嘗試逃離社會主義政權的東德人民、30名毫無逃脫意圖但在圍牆附近被射殺
或死於意外的東西德民眾,以及8名與逃亡民眾或西德警方發生衝突的東德邊境警察。至
於更確切的死傷數字則眾說紛紜,不過,大家都同意的是,事實上柏林圍牆奪走的人命恐
怕遠不止這個官方數字,畢竟在這28年間嘗試從東柏林逃往西柏林的人,共有近5000人之
多。

直到1989年,隨著蘇聯內部政治情勢的變化,柏林圍牆終於在眾人之力下被推倒,東德政
府也隨即垮台。1990年,東德併入西德,「民主德國」走入歷史,德國宣告統一。從現在
回顧,柏林圍牆見證的不僅是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分隔,更是20世紀整個世界在意識形
態上對立的歷史。而柏林圍牆的倒塌除了與共產陣營的垮台相互呼應以外,還具有什麼更
深刻的歷史意義?或許也值得全世界的人一起思索。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現代】李叔同《送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141.193.132 (馬來西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573266776.A.BB6.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