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論文入門》可以看圖,裡面有優秀同學的作品(特優的隔壁班朋朋,我已徵求她的同意)
我自己這次小論文拿到優等,這邊整理一些我自己寫小論文的經驗和大家常有的問題。
然後因為自然科學類的小論文和社會科學類的差別有點大(社會科學包含問卷調查等),所以這邊主要以自然科學類為主。
1.不知道如何找題材
題材...
《小論文入門》可以看圖,裡面有優秀同學的作品(特優的隔壁班朋朋,我已徵求她的同意)
我自己這次小論文拿到優等,這邊整理一些我自己寫小論文的經驗和大家常有的問題。
然後因為自然科學類的小論文和社會科學類的差別有點大(社會科學包含問卷調查等),所以這邊主要以自然科學類為主。
1.不知道如何找題材
題材其實可以是自然科課程或探究與實作的延伸(隔壁班好同學做聖嬰現象)、新聞事件的剖析(例如:有人做硝酸銨的爆炸)生活中的議題(剛剛發現特優的有兩件做空污)
可以先確定自己想報的類別再去思考身邊有沒有好的題材
我自己是拿專題研究的內容去投稿小論文( ´▽` )ノ專題當時是因為高一觀測太陽黑子然後就開始好奇太陽的活動活躍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於是研究磁暴
2.要怎麼開始寫小論文
其實就跟國一學的科學方法一樣,有問題之後就是形成假說然後驗證他!可以藉由閱讀文獻資料或是做實驗來驗證
3.如何引用文獻
後圖是隔壁班同學的文獻探討表格(題目:聖嬰現象與臺灣東部近海漁獲之相關性,作者:李伃芳)是我覺得她作品的亮點!如果你找到的資料有些共通點就可以整理成表格比較
或者最簡單的就是「根據前人在....年的研究指出........」或是直接寫出前人的句子,然後要記得引註資料的格式!
4.如何訂標題
很多人會想說是不是要有什麼諧音雙關當標題(中小學科展常常這樣)但我們地科老師說高中不用玩這套,就完整陳述你的研究就可以了
例如:我們的題目是「影響磁暴因素探討——以 cycle22 為例」
5.類似的主題如何展現不同
這個真的很難🥺我覺得資料取得大家應該都差不多,但針對一份資料,你可以用其他呈現方式或是提出不一樣的論點(但我覺得這個比較偏社會科學能做的)
以我自己的歷史報告為例(不是小論文,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的例子)我當時是採訪賽德克族的學姊,然後我當時就有問除了風俗民情以外的內容,就是關於賽德克族人怎麼看霧社事件,最後提出「賽德克族後代對於祖先霧社事件的看法」
6. 如何寫結論
結論可以用列點式的!我自己覺得這是能囊括所有重點的方法!然後記得研究目的要跟研究結論對齊(研究目的第一點對到結論第一點)也能同時看自己的研究目的有沒有達成
7.研究背景介紹
如果做自然科學類的內容做到比較深的或比較少人清楚的領域,就需要研究背景介紹
像我們就花了2頁的篇幅在寫磁暴與太空天氣的內容
8.格式真的超重要
我們都戲稱小論文是格式第一的比賽,所以一開始打的時候可以就照著規定標號,然後最後全部打完再確認一次格式(有人說不會排版,我不確定是系統操作問題還是圖片的排版問題,因為小論文有很明確的排版方式)
圖片不會排版可以看曉明女中的那篇範例!
9.真的不知道怎麼下手?多看別人的作品!
我自己當時找了很多太空科學與太陽週期的小論文來閱讀,這是快速了解小論文寫法的方式,可以快速累積實力,也可以從中找到許多靈感
10.全程會花多久時間?
我自己這份小論文從開始撰寫到投稿歷時一個半月(因為有老師監督進度(;´༎ຶД༎ຶ`)前面的資料處理倒是做得蠻久的,從高一下就開始做到高二上,我覺得前面的資料處理和數據的收集比較花時間,撰寫的部分大約1~2個月左右,看你想要在上面投資多少時間
11.怎麼樣的小論文比較容易得獎
今天以這個問題作結,我覺得小論文是評審評哪一份寫得比較符合他的口味,再怎麼努力也是主觀的,很難有個客觀的標準說哪樣比較好,或者是沒有寫到這個加一分、寫到那個加兩分等等。這邊的內容純粹是一些我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參考,我不是評審,就供大家參考看看!
以上!謝謝看到這裡的你(⁎⁍̴̛ᴗ⁍̴̛⁎)
希望多少有點幫助_(´ཀ`」 ∠)_
如果覺得有幫到你,可以分享給你所有的朋朋~
#108課綱#小論文#備審#學習歷程#乙烯分享#學測#申請入學
文獻探討範例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對其他人面容變化的理解部分來自於我們對自身表情的理解。這個公式化的表述沒有解決潛藏於一個事實中的神秘性,也就是我們能夠模仿一個表情。……我們是依靠肌肉條件(而非用視覺條件)來詮釋並編碼我們對同類生物的知覺的。」——E. H. 宮布利希
本書以1972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塔爾海默講壇」上三位重量級學者──宮布利希、霍赫伯格、布萊克──的講稿整理而成,由現象學家曼德爾鮑姆精心編選,主要討論藝術、知覺、現實之間的關係,即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共通性,其中涉及藝術如何再現或反映現實的問題,也涉及對藝術以及對──經由藝術再現的──現實如何感知等問題。
◆〈#面具與面容〉| 藝術史家 宮布利希(E. H. Gornbrich)
作者以他在《藝術與錯覺》中論述的有關漫畫的一個章節為基礎,形成演講稿〈面具與面容〉,核心問題是「我們如何感知生活和藝術中的相貌相像性?」,他搜集許多豐富多樣的例子,並羅列針對這一論題或相關論題的文獻範例,由此拓展到了對「相貌相似性」心理學理論的研究,最終得到對「移情理論」的認可。
◆〈#論事物與人的再現〉| 心理學家 霍赫伯格(Julian Hochberg)
作為第一位研究「人眼運動」的心理學家,霍赫伯格是視覺感知研究領域長達半個世紀的領軍人物。文章中探討的主要問題是我們對繪畫中的人和事物如何感知。他透過四個原因試圖解析這個問題,他的解釋理論在兩個方面具有鮮明特色:一、它強調人們在視覺感知過程中的主觀性、目的性、選擇性;二、它肯定經驗和習得性的重要性。
◆〈#圖像如何再現〉| 哲學家 布萊克(Max Black)
前兩篇文章中的觀點是直接將繪畫或攝影看作是現實的再現物,布萊克則對此基本共識發出質疑,他提出了「是什麼讓那些『自然主義』的繪畫或照片成了對其主體的一個再現?」的問題。作為語言哲學家,他首先區分了「有原初場景」和「無原始初場景」的兩種繪畫,將前一種情形成為「描繪了一個主體(或原初場景)」,將後一種情形成為「展現了一個主體(或內容)」,進而將第二種情形列為重點討論對象,試圖尋找出構成「繪畫展現主體」的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藝術 #知覺 #現實
文獻探討範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統合分析冒險之旅是極端幸運的。因為在《統合分析工作坊》課後,我立刻就想到了主題,不僅簡單、和自己的專業方向相符、還沒有人寫過!」(義大醫院 健診部 葉人豪 醫師)
⠀
【🎉 #葉人豪醫師 參與團隊關於 simethicone 對大腸鏡檢查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
👁🗨 統合分析的價值與機會
⠀
相較於需要大量資源的隨機試驗和前瞻研究、或需要時間累積和適當環境的回溯性研究,#統合分析 的成本相對較低。此外設計良好、結論重要的統合分析,其影響力並不下於一般的原創性研究,甚至猶有過之。因此對於年輕研究者而言,其實是一個理想的起步方式。
⠀
課後很快想到題目,所以能趁記憶猶新時把上課內容再次演練。反覆做了幾次後,很多東西自然而然變得熟悉,進而行有餘力去了解更多未知的細節,直到成功寫出文章。除此以外,更多的功勞仍然要歸給新思惟的統合分析課程。
⠀
👁🗨 課程概念清晰、框架嚴謹、具可操作性
⠀
如果要用一句話評價新思惟課程,我的答案是「能夠現學現賣的好東西」。社會人士的自主進修學習,應該要以在工作或生活能用得上為目標。新思惟的工作坊有大量的課前與課後問答,這等於是預習和複習,也讓初學者知道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又要如何解決。
⠀
課堂上除了講解統合分析的資料搜尋方式、架構、意義,最特別的是核心的製圖以限時比賽的形式,讓大家親手做出圖表來建立信心、並在頒獎前的講解中知道製圖時常犯的錯誤與陷阱。真是寓教於樂,一手棒子、一手胡蘿蔔的最佳範例(誤)!
⠀
(葉醫師在快訊心得中,更是大方地分享「給 #統合分析入門者 的四個建議」,歡迎至貼文中觀看完整心得!)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全新梯次】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現在投資自己,將來 PubMed 上有你。
⠀
👨🏫 堅強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文獻探討範例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勞務供給契約之類型與區分標準/張譯文(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有別於一般契約法之領域,勞務給付契約法的領域之中,遍布諸多關於「勞動契約」的強行規定;在此範圍內,勞務契約(尤其勞動契約)的定性,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傳統文獻上累積許多「從屬性」之討論,殊值重視。張譯文老師著重探討勞務供給契約之契約性質,並藉以討論契約定性之法律基礎問題,綜合實務見解與學說看法提出自身法律意見,深入淺出,值得一讀。
✏關鍵詞:勞務契約、勞動契約、從屬性、契約定性、混合契約
✏摘要:
勞務供給契約之類型,涉及契約法上「定性」的基本問題。契約定性,其實即為「用法」的論理過程。就此而言,倘若契約就爭議事項已有約定,或系爭法律規定實與「契約種類」無涉者,其實毋庸過度執著於契約定性。有別於一般契約法之領域,勞務給付契約法的領域之中,遍布諸多關於「勞動契約」的強行規定;在此範圍內,勞務契約(尤其勞動契約)的定性,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傳統文獻上累積許多「從屬性」之討論,殊值重視。另一方面,本文指出:在不同的勞工保護制度之中,「勞動契約」是否僅有一種形象,誠值深思。重新建構目的取向化的「勞動契約」,或許是解決此一「古典問題」的契機。
✏試讀
🟧勞務供給契約概觀
我國民法典上設有逾十種關於勞務給付的有名契約類型;加上勞動法學的興起,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也明文規範「勞動契約」此種契約類型(勞基法第2條第6款)。上開契約規範的高度細緻化,阡陌縱橫,錯綜複雜,為契約定性提升不少難度。然而,就算暫且不論經理人、居間等「次要的」契約類型,而僅聚焦於僱傭、承攬、委任、勞動等四種「主要的」契約型態,問題依舊棘手。除此之外,不同於其他契約法領域,勞務契約兼含「僱傭契約」、「勞動契約」等契約類型,涉及勞工政策,設有諸多強行規定以及半強行規定。因此,在具體個案之中,(半)強行規定是否有適用餘地,往往取決於系爭契約是否具備勞動契約之性質。契約如何定性,攸關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甚鉅,成為諸多案件中的爭點所在。處理勞務契約的定性問題,首應留意各種有名勞務契約,在法律規範上究何所指,俾確認「法規範構成要件的連結對象」。
🟧契約定性與法律適用
觀察我國契約爭議案件的審判實務,往往存在一種「起手式」:受訴法院先是確認系爭契約之性質,繼而適用有名契約之法律規範。例如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621號民事判決即謂:「按基於私法自治及契約自由原則,當事人得自行決定契約之種類及內容,以形成其所欲發生之權利義務關係。倘當事人所訂定之契約,其性質究係屬成文法典所預設之契約類型(民法各種之債或其他法律所規定之有名契約),或為法律所未規定之契約種類(非典型契約,包含純粹之無名契約與混合契約)有所不明,致造成法規適用上之疑義時,法院即應為契約之定性(辨識或識別),將契約內容或待決之法律關係套入典型契約之法規範,以檢視其是否與法規範構成要件之連結對象相符,進而確定其契約之屬性,俾選擇適當之法規適用,以解決當事人間之紛爭。」換言之,確定系爭契約的法律上性質,係為檢視其是否符合「法規範構成要件之連結對象」,進而適用有名契約的相關法規範。簡言之,「定性」的主要目的,即是「用法」。
🗒全文請見:勞務供給契約之類型與區分標準/張譯文,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2777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