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要來探討一個自己很喜歡的主題😊,也就是「健力與舉重的運動傷害」,而小編也會簡單論述受傷機轉🤕、傷害機率及預防傷害發生的基本原則!
—————
🔴簡介健力及舉重:
相信有接觸健力的人常聽到別人「以為健力就是舉重」的錯誤觀念吧😅,但它是兩個不同專項,雖然比賽過程試舉有些類似,但項目、規則...
大家好👋今天小編要來探討一個自己很喜歡的主題😊,也就是「健力與舉重的運動傷害」,而小編也會簡單論述受傷機轉🤕、傷害機率及預防傷害發生的基本原則!
—————
🔴簡介健力及舉重:
相信有接觸健力的人常聽到別人「以為健力就是舉重」的錯誤觀念吧😅,但它是兩個不同專項,雖然比賽過程試舉有些類似,但項目、規則還是大大的不同,「舉重」又分為抓舉(Snatch)和挺舉(C&J)兩項,而健力有三項深蹲(Squat)、臥推(Bench press)和硬舉(Deadlift),那這兩個運動都會面對到大重量的洗禮🤙🏻,也常伴隨一些運動傷害的發生😧!
—————
🔴舉重與健力常見運動傷害:
1️⃣下背(low back)
舉重在抓與挺時🏋️♀️可能讓軀幹伸太多(trunk extension),造成腰椎前凸(lordosis)變多,增加椎弓解離或脊椎滑脫的風險,而當然還有像健力一樣有下背拉傷或其他軟組織的問題!
2️⃣膝(knee)
過去有研究發現👉🏻蹲舉相較硬舉跟臥推的受傷率是三者最高🔝,而膝關節損傷常跟過度使用(overuse)有關,如:肌腱炎,而不好的動作或姿勢產生不佳動力鍊引發代償也較容易受傷❌,而受傷也跟先天關節結構有很大的關係,而舉重常使用高背槓訓練對膝關節🦵壓力也較低背來得高!
3️⃣肩(shoulder)
舉重中手舉過頭的動作,如抓舉🏋️♀️會讓肩屈曲跟內外轉到一個極限並承受相當大的重量,導致受傷風險⬆️,而研究發現健力選手肩膀受傷的比率比舉重選手來得多,臥舉握距即是影響因子之一👀
4️⃣其他(other)如手腕、肘
—————
➕補充:
📍研究在頸部👤及胸廓受傷的機率,女性👩🏻是高於男性的
📍硬舉(Deadlift)在破個人最佳(PR)時受傷率提升約2%😵
📍比賽時的受傷率反而比平日訓練低,因有足夠休息,不像平常的疲勞累積😖、高頻高量的訓練
📍相撲(sumo)比傳統(conventional)硬舉在脊椎及髖的受力小(之後小編會做兩者比較的文章)
—————
🔴護具使用?
太依賴護具可能增加受傷風險🤕,過去有研究📄在硬舉時有無拉力帶使用,發現沒拉力帶增加膝及胸闊受傷風險,作者認為可能是因為依賴拉力帶所以在沒拉力帶時上肢張力沒有做好,而膝受傷是因為大多人都用正反握,也相對較不平均的受力🤔導致問題發生,而硬、緊的腰帶確實可以減輕脊椎的負荷,但過度依賴會造成腹、背肌群的施力、做功⬇️,但對於已受傷的部位當然建議用護具來降低負擔👍🏻
—————
🔴總結:
相信每個運動員都「不想要受傷」,就連小編也是😂而訓練課表的安排、疲勞監控還有核心肌群的加強加上足夠的熱身,不能說完全不會受傷,但肯定可以幫助降低傷害風險💪🏻,而上述這些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不代表壓重就易受傷哦!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追蹤加分享🙏有任何問題歡迎底下留言討論或私訊給小編,合作邀約也歡迎哦!
—————
參考文獻:
Calhoon G, Fry AC. Injury rates and profiles of elite competitive weightlifters. J Athl Train. 1999;34(3):232-238.Strömbäck E, Aasa U, Gilenstam K, Berglund L. Preval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Injuries in Powerlifting: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rthop J Sports Med. 2018;6(5):2325967118771016. doi:10.1177/2325967118771016Aasa, Ulrika; Svartholm, Ivar; Andersson, Fredrik; Berglund, Lars (2016). Injuries among weightlifters and powerlif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bjsports-2016-096037–. doi:10.1136/bjsports-2016-096037 Siewe, J.; Rudat, J.; Röllinghoff, M.; Schlegel, U. J.; Eysel, P.; Michael, J. W.-P. (2011). Injuries and Overuse Syndromes in Powerlif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9), 703–711. doi:10.1055/s-0031-1277207
#護具 #力量 #技術 #重訓 #腰帶 #深蹲 #健身 #硬舉 #健美 #挺舉 #健康 #健力 #運動傷害 #核心 #舉重 #拉傷 #訓練 #臥推 #運動表現 #抓舉 #疲勞
Icon made by freepik,eucalyp,Skyclick,Linector,Prosymbols,Flat Icons from www.flaticon.com
文獻探討常見錯誤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
⠀⠀
☑️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
⠀⠀
☑️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
⠀⠀
☑️連題目該如何訂定才能捉住 reviewers 的眼球,都有教!尤其臨床類型的研究,可能因為族群或是介入在各個研究都差不多,如何訂一個讓 reviewers 想繼續深究的題目就更顯重要。
⠀⠀
⠀⠀
#課前菜味十足
😢即使念了研究所,還是不懂學術寫作?
⠀⠀
雖然在碩士時期有投過幾篇到台灣的期刊,但是對於要如何投 SCI 期刊真的是完全沒任何概念。Introduction、discussion 兩段寫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兩段相似度爆表,由於菜味十足,整篇完稿還會掉菜蟲。
⠀⠀
接下來就是統計部分,明明學校都有教,還學習用 SPSS 或是 SAS 計算,課本買了,課也上了,也確定老師是用中文講解,怎麼換我算的時候會初一十五結果不一樣?這是怎麼投稿……
⠀⠀
對於一個入門者來說,上述問題還不包括研究問題發想、論文語法、圖片與引用文獻格式這些基礎且瑣碎的工作。不幸的是,到了博士班,這些我通通要自己來,而且要做得好也要做得順。
⠀⠀
⠀⠀
#課後投資有成
💪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
⠀⠀
投出去的稿件終於被接受了,開心之外,還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除了要感謝指導老師耐心潤稿外,新思惟的上課內容也是大大推了我一把。
⠀⠀
💗恭喜💗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團隊,研究多發性硬化對動態步態穩定度之影響,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大幅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搶下一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文獻探討常見錯誤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統合分析工作坊 課後心得 / 中國附醫 病理部 林昀姍 醫師
⠀
💪 課前問題整理,課中完整帶領,還有實作問到飽。
⠀
課程當天凱閔醫師 #以指定論文為例,先大概點出一些 meta-analysis 的重點,讓我們對這個文體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
接著是秉濤醫師 #拆解論文的架構,要讓 reviewer 一開始就了解論文內容的重要性,然後要按照嚴謹的格式來建造一篇文章,秉濤醫師也點出許多新手可能會犯的錯誤,例如:評估工具就已經用錯了、沒有與原作者聯繫,或是統計文章數目過少等等,並且提出解決因應之道。
⠀
了解論文是怎麼進行之後,就是最受好評的 #互動實作,參考圖文精美的手冊,一步步跟隨指引操作軟體,任何操作過程發生的小困難或蠢問題,老師們和助教們,都很樂意協助大家排除這些障礙,讓 #統計製圖 不再是論文寫作的絆腳石。
⠀
老師們也很鼓勵大家針對 #自己進行中的論文 來詢問,或是不吝分享一些小訣竅,透過個別的指導,也更能符合大家不同的需求和問題。
⠀
💪 如果你也是「教練我想寫論文!」
⠀
本來以為會很艱澀難懂打瞌睡的課程,時間就這樣飛快的過去了,保證絕無冷場,值回票價。除了破除我起手寫論文的心魔(統計、製圖、和不知從何下手),也讓我能更有效率的 #避開常犯的錯誤,減少未看內文就被 reject 的可能。
⠀
年輕如見習醫師、住院醫師,你們有大好的光陰,這樣好的課程當然是 #先上先贏,立足點就贏過同儕許多;如果是像我一樣,有升遷的壓力,也要趕快來報名學習,新思惟的老師 #絕對傾囊相授不藏私,使你不再視寫論文為畏途!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免收案、免 IRB,突破資源缺乏困境的機會!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文獻探討常見錯誤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學員提問】#統合分析工作坊
「通常需要收納多少文獻,才能寫一篇統合分析?」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全新梯次】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現在投資自己,將來 PubMed 上有你。
⠀
🗣️ 課後學員回饋
⠀
「沒想到實作時間結束,這些圖表就真的跑出來了,而且是我親手將它們調整到最佳的樣子。在製作圖表的過程中感謝助教的提點,讓我可以避開初學者常犯的錯誤,也知道如何調整成自己像要的樣子。」
⠀
「講師們深入淺出地點出各個會面臨的困境,論文規劃、文章架構、文獻搜尋、統計圖表,了解重要的專有名詞和系統化的教學設計,讓我能有效的了解和學習。而且課程有大量的課前與課後問答,讓新手知道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又要如何解決。」
⠀
👨🏫 堅強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