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敘事治療歷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敘事治療歷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敘事治療歷程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95的網紅默雨清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語錄:金正源《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 很有趣的事情是,比起內容而言,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作者的敘事手法本身。 在開始閱讀以前,原先抱著比較沈重的心情,但是本書作者以輕巧、溫暖、甚至略為詼諧的文字敘述了從就診、治療、到好轉的歷程,近似日記的口吻與篇幅讓人能夠小口小口地品嚐,使得閱讀本身變得意外...
敘事治療歷程 在 默雨清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5 18:48:15
# 語錄:金正源《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 很有趣的事情是,比起內容而言,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本身。 在開始閱讀以前,原先抱著比較沈重的心情,但是本書作者以輕巧、溫暖、甚至略為詼諧的文字敘述了從就診、治療、到好轉的歷程,近似日記的口吻與篇幅讓人能夠小口小口地品嚐,使得閱讀本身變得意...
敘事治療歷程 在 人生解放學|Renee 芮妮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0:42
關係日記|三個步驟教你重新愛上自己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520,除了和自己的愛人們放閃外,你記得和自己說聲我愛你嗎? 在這個汲汲營營的生活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愛自己竟然成了一件如此難的事情,可我們陪伴了自己這麼長的歲月,難道會不知道該怎麼愛自己嗎?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今天的文章要教...
敘事治療歷程 在 4Samantha 莎曼莎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1 13:41:38
• #抽書 今晚分享的兩本書,都和憂鬱症有關。 ⠀⠀⠀⠀⠀ 從小到大,身邊不乏受憂鬱症所苦的朋友。 有些朋友會公開談論憂鬱症與服藥歷程,多數時候我不太能作出具體回應,只能留言說「辛苦了」。我不清楚憂鬱症,也不曉得是否該跟他們說「加油」。 ⠀⠀⠀⠀⠀ 因為在我眼中,他們已經「很加油了」。 ⠀⠀⠀⠀⠀ ...
敘事治療歷程 在 默雨清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語錄:金正源《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
很有趣的事情是,比起內容而言,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作者的敘事手法本身。
在開始閱讀以前,原先抱著比較沈重的心情,但是本書作者以輕巧、溫暖、甚至略為詼諧的文字敘述了從就診、治療、到好轉的歷程,近似日記的口吻與篇幅讓人能夠小口小口地品嚐,使得閱讀本身變得意外地輕鬆。
這樣的敘事手法彷彿一種生活哲學,模糊了情緒輕重好壞之間的界線之餘,也確立了自己與情緒之間的分野——不論情緒的來與去,我都要在這裡生活,於是試著純粹座落,感受情緒的穿透與湧動。擁有不同情緒的我呀都是部分的我,卻也同時明確理解這都只是一種狀態,會興起、會波動、也必然會有趨於平靜的時候。
#
得了憂鬱症,產生了憂鬱症,罹患憂鬱症,都是沒問題的說法,但一我為何捨棄「得了」這種簡單明瞭的詞,選擇說憂鬱症「來了」呢?或許是因為「得了」讓我覺得自己被某種東西抓住了吧?「得了」這個詞感覺像學生翹課被教導主任逮個正著;或像我做錯事被憂鬱症「逮住」;「或有個名叫憂鬱症的傢伙,故意抬腳「絆倒」我,又或是憂鬱症需要「花」很長時間的治療,所以我有意無意地避免使用這個詞。
「來了」感覺比「得了」更中立,不是我做錯事,而是憂鬱症自己找上我。打個比方,幾個朋友三更半夜忽然跑到我一個人住的家,我還能怎樣?既然「來了」不速之客,我起碼得請人家吃一碗泡麵才能送客吧。憂鬱症就像這些朋友一樣賴在我的心底不走,不過,有來就有去,客人總有一天還是得走的。等客人離開我家的那一刻到來時,我要打電話告訴朋友,說:「喔,憂鬱症不久之前走了。」
——摘自Ch2〈憂鬱症「來了」〉
#皇冠集團
#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
#手寫 #手寫字 #文字 #手寫文字 #寫字 #語錄 #心情
敘事治療歷程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工師與心理師的差別」老師我適合唸什麼?
因為在超級歪 SuperY 留言,有些對自己生涯迷惘的學弟妹跑來私訊我兩者的差別性。
首先,在大學我唸的科系是中山醫社會學暨社會工作系,畢業前于玥就知道我想唸心理諮商,所以沒有社工實習,就開始準備心理諮商研究所的考試。
(統計是我的痛點,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因此,我所知道的社工的工作內容不會比在職的社工們多(歡迎各位在苦海中的前輩們留言分享?),倘若在學校的學習還沒辦法讓你確認自己合適不合適走這行,可以想想看你在實習時的社工督導,他在職場上的樣態是不是你以後想成為的樣子?
第二,現實層面,由於心理師是醫事人員,依照心理師法規定將需要一整年可能無給薪的全職實習,而且一年只有一次國考的機會才「有可能」拿到執照。
一般正職是走進學校、學諮工作,少部分會走進醫療院所,也有社區諮商所全職與政府方案合作,這是確保每個月固定薪水的職位。
行動心理師則如我,每天看天(?)吃飯,但穩定不穩定就看個人如何經營,每個月的薪水不算固定,如果未來申請房貸會滿不利的(關於這件事我有千萬篇的血淚文)
倘若對於心理師這行業仍感興趣的話,而你仍是學生的話,請務必善用學校的諮商輔導中心,在那裡有心理師可以讓你諮商或是協助你做性向測驗,也可以在裡面當志工,感受一下裡頭的氛圍跟生態。
倘若你已經不是學生,歡迎來找于玥預約諮詢,或洽慢慢心理諮商空間 我們實習心理師很需要晤談時數。
#社工師 #心理師
第三,在網路上有一些關於心理師與社工師的徵人文,不妨加入相關的論壇與社團,看看裡面的工作內容與薪資,是不是你感興趣的。同時也可以理解目前職缺是否僧多粥少。
最後,不論是社會工作師或是諮商心理師都是助人工作者,對於這份職業多少有些嚮往才想走進這個行業。
在面對未知的職涯環境,能夠引領自己、支持自己、穩住腳步的典範跟督導是很重要的,但典範不能只有一位(且看這些年有多少心理學界與社工師界的大師…)
畢竟我們難免會對權威有很多投射與期待,只是對方所經歷過的時代與背景、家庭脈絡、甚或資源與苦難都不一樣,倘若彼此的人性觀能夠有所共鳴是幸運,但若是對對方期待太深,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走向過度依賴與傾斜的狀態,那麼一旦對方的回應跟狀態不是我們所預期時,我們就會不知所措。嚴重的話甚至會否定了這個行業與其生態,但對自己的未來更加迷惘。
不論是社工師或是心理師都是一個人,自然會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及限制。然而,走在這條路上,就必須要不斷整理自己的生命與自我照顧,才較有能量照顧手上的個案,也得以盡量避免反移情。
在我就讀研究所時很慶幸遇見丁原郁教授的指導,許玉容督導的支持,馨慧學姐敘事治療的引領;研究所之後,翁令珍老師的督導空間與夥伴們也給我很大的支持,以及美國 NCGR 占星研究協會 台灣分會同時也帶給我學習占星知識的資源,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也謝謝陪著我去跳榮格心理學那無底洞深淵。
#古典占星 #敘事治療 #榮格心理學 #人際歷程取向
走在這條路上可以一起互相支持與陪伴(ㄐㄧㄤˇㄍㄢˋㄏㄨㄚˋ)的夥伴是很重要的,我的大學與研究所同學也有幾位要好的可以互吐苦水。
倘若學弟妹仍對自己的生涯感到迷惘,可以參考我以前的說書影片:成為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影片連結放留言)
若有先進或同學們願意分享(或ㄑㄩㄢˋㄊㄨㄟˋ)也歡迎留言。
(圖片為我家黑糖)
敘事治療歷程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落的青少年時期』
過去我的母親最常對我們說:她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外婆燒飯洗衣,哪像我們這麼幸福。
#敘事治療 #母女關係
在之前的文章提過于玥在敘事治療的訓練中曾聽過一句話:『不斷重複被提起的故事,是因為沒有好好被聽見過。』
在整理榮格心理學的講義時,我突然想起我母親常無意間說的這句話,我猜想她是多麼希望她的辛苦有被認同,以及她有多麼欣羨我們能夠在在大環境與政策的支持下順順利利地完成學業,不像她在國小畢業之後就因家庭的經濟因素被迫中斷了學習。
#榮格心理學 #永恆少年
生活的苦難往往讓孩童在早期變得非常的現實,你通常在這些人苦楚及虛假的成熟表達中,會發現有些不對勁。他們太常被退出童年世界,同時也墜落現實中。當深入分析後會顯示出他們是完全陷於童年的假象中,他們對於關愛母親的渴求或是對於幸福快樂的渴望仍然在那,卻是處於被壓抑下的狀態,因此他們相較於其他人來說是更加長不大的,問題只是被推入角落裡罷了。(引自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
由於我跟我的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是常常有所爭執,而我也很困惑為何她總是期待著我能夠承接她的情緒,但她同時也會說些傷害我的話語。上次看鄧惠文醫師在高雄總圖的演講中提及她們姐妹與母親的爭執,她妹妹輕描淡寫地說:媽媽還曾跟我說過,我最後悔生下你。
我的老天爺啊,我的母親也曾經對我說過一模一樣的話。
這句話很堅實地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想著我過往對她的親近與陪伴瞬間化為一片虛無。倘若回到一般的友誼關係,對我說類似的話語,我鐵定果斷地跟她斷捨離,偏偏她是我的母親。
然而,回顧她的生活,確實沒有像我經歷過五專、大學、研究所等這麼長期的學習經驗,正因她不曾經歷過這樣的時期,不論她對於身為她女兒的我有多少的認識,她終究沒有像我擁有這樣經驗,她只會覺得我跟她相較起來幸福多了,這樣的比較在她內心裡面有了強烈的被剝奪感。
當我考上文藻的時候,專心一致地試圖適應全然新穎且陌生的教學環境時,她沒有為我的學業成就而開心,而是酸溜溜地對我說:『明明就可以讀公立學校,你偏偏要讀私立的,你還真是貪心。』
豐碩的成長同時也是個多采多姿幻想生活的意象,是內在創意豐饒的意象。你常會在永恆少年身上看見這樣的豐富幻想,但是那富足的幻想是阻滯的,同時也無法流入生命,因為永恆少年拒絕接受現實本質,他為內在生活築起牆垣。(引自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
我確實是比較幸運的是,在成長的路途中皆有友善的同儕與和善的導師陪伴著我,使我不至於太孤獨,而我的母親在還沒來得及體驗什麼是童年時,她的內在小孩就被關了起來,甚或她也沒有經歷最好玩、新奇的青少年時段,就得開始全職工作,然後很快地成為了人母。
我在一次人際歷程團督的時刻,討論著每個人生命中必然會面臨的失落。當時我的督導說:如果我們有內在小孩,那我們也可能會有內在少女或內在少年啊!
那句話在我心中不斷醞釀與發酵著,在一次洗澡的時候,我又想起我母親曾說過的那句話:『我從八歲時就跟你外婆一起煮飯給哥哥們,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地在外面打拼,回到家還有熱騰騰的飯可以吃。』而當她開始正職工作,又走進婚姻時,她又回到了那個天天煮飯給家人吃的角色。
在她生命當中幾乎沒有什麼得以認真體驗『青少年時期』的機會,她從來沒有機會讓她的內在少女好好地跟這個現實生活發展聯繫、衝撞、磨合,她只能讓她待在她的想像世界當中。這也是為何當我活到她需要出外工作的年歲,卻看著我得以專注浸潤在學習環境之中時,有多麼地吃味了。
在心理諮商對於家族治療的訓練中,期待家庭動力是平衡的,當長輩待在長輩的位置,而不是試圖將小孩拉到照顧他的位置(親職化兒童),如此家庭的功能才是完整的,小孩也不至於帶著困惑或是混亂的心態長大。
雖然我試著理解我的母親,但我明白今天她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所謂的矛盾型依附又或是永恆少女的樣態,那是因為她的原生家庭與成長經驗所帶來的成果,是我完全無法參與的過去,她的成長課題也只是她的成長課題,不是我的。而我也有自己的難處,我也有自己的功課要做。遺憾的是,我看見她有她自己的模式,但我也只是一個女兒,只是一個很真實的人,有自己的難處、有自己的慾望,況且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願景要去走,人生終究都要有取捨,每個取捨,當然就會有不捨,我理解她對我也有期待,但我對她又何嘗沒有期待?
只是我可以運用我的心理諮商的學習經驗,讓自己在面對這段關係時的時候,劃清界線,清晰地互動,提醒著自己不要被她的陰影所吞噬。
但,我也是她的女兒,某部分的我也是期待著與她親近的。如同她也盡力在愛我,只是大多時候的她都陷入在自己的混亂當中,難以脫困,自然也很難感受到與這世界真實的連結。
人格面具的發展在青少年時期及成年初期是個典型的重大問題,其實內心世界有許多活動在奔騰;一方面有許多的衝動、幻想、夢境慾望、意識形態與理想主義,一方面又有許多要求一致地同儕壓力。要與較大的社會環境發生聯繫,也許看起來是非常原始而共同的期望,當期間的平衡卻受到某種刺激團體心態破壞,也就是對同儕團體及其集體價值的認同。同時,青少年也確實盲目的不知體恤,幾乎完全漠視客觀世界的存在,活在凡事可以完全無堅不摧的幻想中。(取自榮格心靈地圖)
過去在諮商工作當中,我也發現了有些個案的青少年時期若相對辛苦,那麼內心也會有種難以言喻的憤怒與委屈的感受。倘若內在的少年或少女的需求能夠重新被看見,我們也能夠認回某部分的自己,給予自己足夠的信任與愛護,即使面對成長的幻滅,對於這世界的好奇心也不至於被抹滅。
最後,邀請在閱讀文章的朋友們,回想一下自己過去青少年時,是否也是感受到自己的理想與這現實世界中的落差,以及第二性徵發生時,賀爾蒙的波動也會讓我們對於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到混亂與困惑;我們是否也期盼著有個人能夠陪伴我們、引領我們在這個陌生且未知大人世界找到一個能夠安穩自身的方向或是願景?
倘若看到這篇文章使你回憶起自己青少年的時刻,不妨試著寫封信給他,感謝他當時的掙扎與困頓,使得你得以與這個世界找到平衡相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