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微笑憂鬱症案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微笑憂鬱症案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微笑憂鬱症案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微笑憂鬱症案例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編輯OOXX】​ ​ 在每一本書出版前都有個例行公事,就是會開每一本書的編前會,編前會上,除了規劃書出版後的行銷,同事們也會交換彼此閱讀書稿後的心得,這時候很常會有同事有感而發:「應該推薦XXX看寶瓶的哪一本心理書才對。」(畢竟寶瓶可是做了非常多心理叢書的出版社啊!)​ ​ 那個XXX很多時候是...

微笑憂鬱症案例 在 有隻兔子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08 12:02:46

. 「這過程一定會很疲憊 但是,我陪你。」 ⠀⠀⠀⠀⠀⠀⠀⠀⠀⠀⠀⠀ 🌲 #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 #高愛倫 ⠀⠀⠀⠀⠀⠀⠀⠀⠀⠀⠀⠀ 終於收到了高姐的最新作品 《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 這次也一起參與了內頁插圖合作!! 真的超榮幸~~ ⠀⠀⠀⠀⠀⠀⠀⠀⠀⠀⠀⠀ 除了書籍內頁外,也有繪製贈品解憂小卡, ...

  • 微笑憂鬱症案例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6 12:04:50
    有 77 人按讚

    【#編輯OOXX】​

    在每一本書出版前都有個例行公事,就是會開每一本書的編前會,編前會上,除了規劃書出版後的行銷,同事們也會交換彼此閱讀書稿後的心得,這時候很常會有同事有感而發:「應該推薦XXX看寶瓶的哪一本心理書才對。」(畢竟寶瓶可是做了非常多心理叢書的出版社啊!)​

    那個XXX很多時候是指書中的各種案例,而近期寶瓶出版的《怪癖心理學》中,作者岡田尊司就舉了大量名人深受怪癖所苦的例子,搞的同事們邊開會邊有個衝動想穿越過去,塞一本寶瓶的書給他們啊~​

    像是完全不容許自己犯錯、事事要求完美,就連自殺前也按時交付最後一份書稿給編輯的三島由紀夫。看到連人生的最後一幕,都完美計劃好的三島,就想淚推周慕姿心理師即將推出的《過度努力》,告訴他:即使遭遇失敗也沒有關係,給自己一點支持與溫柔,我們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周慕姿心理師全新作品《過度努力》即將推出,盡請期待!)​

    當然還有表面看似正常,其實已長年深受憂鬱症困擾,不斷嘗試自殺的海明威,就該推薦洪培芸心理師的《微笑憂鬱》。在童年時期,深受母親支配的王爾德、叔本華、尼采等人,就很適合讀李雪的《創傷發生得太早》啊!​

    只能說推薦一本不夠,應該直接把寶瓶的心理叢書櫃扛在身上啊~​


    #在出版業工作的職業病​
    #推書推到連書裡的案例都不放過XD​


    (zx)

  • 微笑憂鬱症案例 在 江孟芝 I MengChih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09:00:44
    有 1,033 人按讚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這是我在敦南誠品買的最後一本書,也是本感傷的書。對這本書好奇,因為我本身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一方面在看遍了所有憂鬱症的書之後,想要了解還有什麼對憂鬱症的特別觀點,讓它成為暢銷書。
    .
    #書名
    首先,他的名字很特別《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有些詼諧、帶點趣味,比起大多心理學正經八百的書名,讓人親近許多,也多了一份共鳴,對!就是這樣,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點個鼎泰豐的蝦仁炒飯,頓時就開心不少。
    .
    #名人加持
    37萬本是銷售量非常驚人的,看到有「BTS防彈少年團」的推薦,立刻就連想它是不是有名人加持的緣故,讓這本書大賣呢?僅是這麼膚淺的理由嗎?名人那麼多,也不是每個名人的書就會賣,其中的KnowHow讓我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家。
    .
    #非專家的理論與研究
    大多數心理學的書,都是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諮商師所寫,充滿了個案跟研究資料,
    「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才好。沒錯,告訴你、教導你、改變你,這種你應該要怎樣改變的書,說真的,只會讓病人更充滿挫折。電視劇《想見你》當中,陳韻如說:「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為甚麼你們每個人都還要叫我再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跟我說你要開心、你要快樂,為甚麼?就因為我不是你們期望中的樣子???」
    .
    而《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她是由一位「輕鬱症」女孩訴說自己的憂鬱症的感受,而這樣的不安、煩惱被如實的寫下來,閱讀者會好像看到自己被寫下來一樣,一種原來你也是這樣,其實我也是的認同感。
    .
    憂鬱症最需要的就是 #同理 與 #傾聽,過度加油打氣都是莫名負擔。這本書看到最後,我覺得後勁很強,那些在中心說不出的思緒,被有條理的整理擺放,多了可以喘口氣的心靈空間。(最後有點想哭,不知道為什麼)
    .
    以下是我做的5000字書摘,因為是這本書是對話形式,大多又是作者描述自己的症狀,跳來跳去,結構鬆散,所以書摘非常難寫(但我還是整理好了),趕快來讀吧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1. 展現內心的陰暗面,也是使自己自由的方式之一。衷心希望身邊的人可以理解,這樣的我也是我。
     
    2.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這就是人生」,以及「展現陰暗面就如同展現開朗面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3. 醫生:妳需要的是突破,如果想要從憂鬱和挫折的倉鼠輪中逃脫,建議妳不妨挑戰看看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
     
    4. 醫生:因為妳的心中有一個理想的自己,所以才會對外表如此執著,妳把那個標準設定得太高,太狹隘了,例一如:「超過五十公斤就是失敗的人生!」像這樣。最重要的是要多方嘗試,發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觀察自己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最舒滴的。一旦了解自己的喜好,也找到降低內心焦慮的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對自我的滿意度,就算有人指責妳,批評妳,也會變得可以欣然接受或者坦然拒絕。
     
    5. 日常滿意度下滑的話,就會退回到最原始的欲望,也就是從最容易獲得滿足感的吃喝拉撒睡下手。但是靠吃獲得的滿足感不會維持太久,運動或計畫反而比較有助於提升自我滿意度,建議透過長期目標去克服。
     
    6. 醫生:其實現在這樣也很好,小酌幾杯自然會失言,吃藥自然會有副作用,要是發現有副作用,都怪我們醫院就好。我:(聽到「現在這樣也很好」,不知為何突然好想哭,真是受不了自己。)
     
    7. 妳現在與藝術家見面時,只會看自己欠缺的那一面,和其他人見面時也一是,總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不是嗎?如果試著改變這樣的觀一點,與藝術家見面時,不妨試想「這些藝術家應該心思很細膩,敏感,生活上可能會遇到諸多不便吧」,透過這樣改變觀點的方式去面對同樣情形自然會產生不同結果。我覺得現在的妳一直在亂套標準折磨無辜的自己。
     
    8. 醫生:「平凡」也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說詞。
     
    9. 我認為妳須要停止這種二分法思維,例如:自己特別或不特別,凡事並非只有好與壞的分別。
     
    10. 我總覺得自己和那些人格格不入,因為我實在太一般,太普通,甚至就連一和一般人(與藝術無關的人)見面,也會有一種獨自站在孤島上的感覺,有點像是不屬於任何地方的浮游物。
     
    11. 明明可以想成是其他原因,妳卻總是往最極端的方向去想,甚至用同樣「的標準套用在對方身上,等於是被自己的念頭困住。不論和誰做朋友,都沒有絕對的一條線,偶爾也可能會心有不滿。我希望妳可以分清楚對方的部分與全部,不能因為喜歡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接納,討厭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否定。盡量多去嘗試看看往不一樣的方向思考。
     
    12. 醫生:看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非黑即白。妳又把自己逼入了死角,然後逼自己只能選擇黑或白,要做朋友或不做朋友,非常要好或分道揚鑣,選擇爆炸或選擇隱忍。妳總是只給自己Yes或No這兩個選項,沒有任何中間值。
     
    13. 醫生:現在的妳,彷彿把灰色定調成只有一種顏色,但其實灰色還可以細分成很多種灰色,光譜也可能是立體的,妳卻將她視為是一條線而已。我每次都會告訴自己「人是立體的」,你卻總是把人看成平面,我「所以才會光看某個人的特質就認定「他一定是這種人」,然後斷定,評價對方,最後再離開對方。
     
    14. 醫生:這是增強認可慾的行為,當妳愈想要受人影響時,就會愈努力讓自己發揮影響力,當對方無動於衷時,妳就會加倍努力,最後再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這同樣也是非常極端的行為,規範著自己的極限,「我一定要對那個人產生影響力,才表示對方真的愛我」,這種信念非常極端。
     
    15. 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幸福與不幸可以共存,凡事也都是一體兩面。其實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我,是我最瞧不起自己。
     
    16. 我希望和我一樣極端,老是抱怨自己被人瞧不起,總是讓關係破局的人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不幸就像一層油,漂浮在最上層,幸福則沉澱在最底層,值得慶幸的是,人生就像裝著這些幸福與不幸的桶子,這是最大的安慰與喜悅。
     
    17. 「邊緣性人格障礙」:不論走到哪裡,都希望自己是全場的焦點。這種情況通常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更凸顯自己的魅力而故意穿裸露衣物或勤練肌肉,另一種則是認為自己如果無法成為全場焦點就會被其他人討厭,所以一直自責。
     
    18. 其實恐懼感是只有妳自己知道某件事情時才會加劇。與其自己一個人承受痛苦,不如像現在這樣對某個人傾訴,說不定會更舒服。 
     
    19. 我好討厭被困在這種框架裡的自己,也好討厭遇見比我優秀的人就膽怯,比我自卑的人就充滿自信的自己。
     
    20. 醫生:為了克服低自尊感,有些人會下意識地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把自己討厭的一面隱藏起來,只顯現出正好相反的一面。看似自尊心很強,但其實很容易心裡受傷。當這種症狀演變成誇大妄想時,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躁症,這是為了克服極度憂鬱的狀態而產生。
     
    21. 我每天都只會反省自己,不會認可自己。每次看書閱讀的時候,只要發現自己欠缺,無知的部分,就會感到自責,難過。
     
    22. 醫生:偽惡的概念,如果以工作為例,像妳就會覺得「公司根本不需要我」,但其實妳是公司裡不可或缺的人也不一定,諸一如此類的思考模式才屬於偽惡。假如你一直沉浸在痛苦的情緒裡,最後一妳的精神也會被情緒所支配
     
    23. 醫生:妳也有一點藉由貶低自我來抬高他人的傾向,比方說拿自己和公司同事作比較,然後只看自己欠缺的部分,等於是稱讚別人的同時又責怪自己。
     
    24. 於是我開始自責:「妳根本就沒那麼痛苦,少在那裡無病呻吟。」但是我又對此感到有冤難伸,所以會想要證明自己的狀態其實很糟。
     
    25. 醫生:其實在全然陌生的環境裡感受一下孤獨也不錯。或許妳只是還沒有跌到谷底,就好比我們不慎落水,只要腳能踩到水裡的地面,就會感到比較安心一樣,至少能跺著地板浮出水面,但是如果不曉得水有多深,腳也一直踩不到地,恐懼感就一定可想而知。所以不如讓自己乾脆跌落谷底。也就是去感受比現在更大的挫折感和孤單感。
     
    26. 果然問題還是出在自尊感,醫生說是因為我太貶低自己,所以才會一直想一要透過別人的眼光來獲得滿足,但那終究不是我對自己的滿足,自然會遇見瓶頸,而且很容易感到厭倦,然後又繼續尋找其他人的認同,最後,「某人喜歡我」這件事情本身就變得無法再滿足我。我喜歡的人要是不喜歡我,我會感到絕望,假如有個人深愛著我,我也同樣會感到絕望,因為不論如何我都在用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最終,其實一直都是我在折磨自己。
     
    27. 醫生說我對待伴侶太苛刻,也是出自於我的低自尊感,正因為我不夠愛自己,所以才會無法理解對方為什麼那麼愛我,進而安排許多強度很高的實驗來測試對方的愛。就算我這樣你也愛我?這樣你也愛?儘管對方都願意接納,我也還是難以理解。假如對方真的選擇離我而去,我又會覺得果然不出我所料,沒有人會愛我的一切,然後獨自悲傷,痛苦,自我安慰。
     
    28. 陽光和陰影其實是一體的事情,就如同幸福與不幸是共同體一樣,人生曲線是充滿流動性的,而且只要我不放棄,就能繼續維持生命,微笑和哭泣。
     
    29. 我只想要毋庸置疑,輕鬆舒服地去愛與被愛。僅此而一已。正因為不知道方法,所以才會感到痛苦萬分。
     
    30. 在我寫完最後一次的治療紀錄以後,遲遲寫不出尾聲的內容,思考了好久。也許是因為我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已經好很多,或者想要寫出一些了不起的結語,甚至認為一本書的結尾本就該收得漂亮精采。但是寫到這裡,我依舊討厭反覆無常的自己,不停徘徊在憂鬱與幸福之間,也很難從中找到意義。
     
    31. 最終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問題或解答,而是以期許收場。我希望自己可以愛人,也可以被愛;想找到不再讓自己受傷的方法;想過著「喜歡」多過於「討厭」的人生;想累積失敗的教訓,把目光轉往更好的方向;想將情感的波瀾視為人生的節奏,享受其中;想成為即使行走在一片漆黑的道路上,仍能長時間駐足在偶遇的一束光前的那種人。總有一天,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那種人。
     
    32. 宛如毒藥的一句話—「加油!」
     
    33. 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自己會對「加油」「找回自信」,「不要畏縮」等這些勵志話語感到頭皮發麻。拜我這內向,容易沒自信的性格所賜,每次在學校,職場上都會遇見障礙,不論是分組討論還是上臺報告,開會等,都讓我厭惡至極。我以為這些經驗都會累積出心得,使我愈來愈能夠駕輕就熟,沒想到每一次都會讓我遇見一連串全新挑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主題,新的場所,不論怎麼突破,都像一場沒完沒了的遊戲,永遠沒有終點。
     
    34. 有趣的是,這些話反而比較能對我起到安慰作用:「為什麼要強迫自己故作鎮定?」「幹麼要裝得一副很有自信」「緊張就緊張,沒有關係」,「不需要什麼加油。」用一個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來偽裝自己,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而且我很討厭裝得四不像、裝沒事的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比明明不勇敢卻要裝作一副很勇敢的樣子更顯笨拙的呢?
     
    35. 每個人的第一次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需要這麼做,最終,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撫慰不完美的自己,不斷對自己信心喊話:「沒有關係,不需要特別加油也無所謂。」
     
    36. 「加油」,「沒什麼好害怕的」,「多一點自信」,對於做不到的人來說,有時候這些話簡直就像毒藥,甚至是在傷口上撒鹽,就如同過去十年間所有自我成長類與散文類書籍都改用「安慰」取代「鞭策」一樣,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批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37. 每當過度的偏執朝我直撲而來,不滿,悲傷,厭煩,害怕壓抑著我的行為一時,我都會告訴自己:「妳須要轉移觀點。」我似乎已經看清一項事實:單方面勸自己得過且過,或者不斷找自己麻煩,都沒有辦法使自己感到心裡舒適;也領悟到當世上所有動機和嘗試都集中在我身上時,會帶來多大的麻煩和疲憊感。所以試著轉移觀點吧,把觀點從自己轉移至別人身上,從絕望轉移至希望,從舒適轉移至不便,從多數轉移至少數,從有用卻會使我憔悴的事物轉移至無用卻會使我變美麗的事物。-旦觀點轉移,就能窺見人生角落。觀點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會改變妳一的人生。我領悟到一件事:能使我改變的,只有我看出去的無數件事物。另外,我也學習到一件事:人生的空缺,是由無數次的領悟填滿。
     
    38. 也許人生就是一連串學習接納的過程,無論是接納還是放下,都不是人生某個特定時期拿出來的態度,而是一輩子都須要練習的課題。我必須先接納生性膽小的自己,才能接納同樣生性膽小卻在努力改進的對方。我對自己施加過度的自我檢視,而這也同樣會套用在對方身上,不停評價對方,用我的標準來束縛對方。
     
    39. 我想要當個靠愛的力量使自己做出行動的人,和心動的人來往,感覺對的時候提筆寫作,然後聽著合適的音樂或看一部電影,如果在人生中無數次的空白裡全部塞入理性的力量,那麼,我應該也會失去我所擁有的力量和餘裕。因此,我想當個儘管缺乏理性,依舊充滿感性的人。我想要和志同道合,與我同類的朋友一起攜手向前。雖然我們無從判斷理性與感性的優劣之分,但是兩者的質感絕對是不一樣的。我更喜歡,也更能夠仔細去感受充滿愛與感性的質感。
     
    40. 今天,我把臉書上的學歷和工作經歷都刪掉了,因為我想要擦去一直貼在我前面的修飾語,雖然顯示不錯的學歷和工作背景有為我帶來短暫的優越感,但也帶來了不少自卑感,諸如:明明是文藝創作系畢業,寫作能力卻沒有很好;明明在出版社工作,卻不大太懂書等,一些對自我的批判與厭惡。但我也心知肚明,這些修飾語只會影響一個人的部分,不能代表其全部。
     
    41. 在公司裡認識的人當中,有一名女同事最令我感到嫉妒(她很會畫圖,寫作,感性充沛,長得也漂亮討喜)她就是私立大學出身,慚愧的是,我竟然會想要靠那名職員的學歷來彌補我的自卑感。我內心想著:「原來她的學歷不怎麼樣嘛」用這種糟糕的思維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優越。
     
    42. 雖然這些事情我用腦袋想都很清楚,但不免還是會感受到那些光憑修飾語就對我妄下評論的多數人眼光,而我自己同樣也難逃那樣的視線。當我發現令我嫉妒的人原來學歷比我差時的那份自我安慰感,當我聽聞原本不感興趣的人竟然是好學校畢業而突然對他刮目相看,以及在那些疏離感裡面不停自責的日子,我真心想要改變。
     
    43. 與其只去在意自己未能改變的部分,不如把焦點放在已經有所改變的部分,對自己抱有希望。期待某天,多數人可以不用再靠那些修飾語也能對自己充滿自信,抬頭挺胸。
     
    44. 瑞貝卡,索爾尼特(Rebecca Solnit)在其著作《塑遠的近旁》(The Faraway Nearby)中寫道:「同理心須要靠學習,再來還須要靠一些想像。」
     
    45. 我們可以靠想像和學習創造出內在沒有的東西,同理心便是其中之一。想像並學習自己難以理解,難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種對他人的愛的表現,也是唯一可以不讓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種子乾枯衰竭的方法。然我可能無法百分之百體會對方的立場與處境,但至少要有一顆努力嘗試理解的心。
     
    46. 不論是在觀賞韓劇或電影時,聽音樂或看照片時,聽著某人的故事或傾聽自己的故事時,我都很容易深有同感,宛如「刺點」(Punctum,意指反映出極度個人的經驗,以致引起情緒波動)一樣,沒頭沒腦地衝向我,那是一種既熟悉又厭倦的自覺。
     
    47. 最終,好好過日子的方法就是和大家一起生活,與人一起是一種利他之心,而這樣的心態也會救贖你的利己之心,因為是從自己開始,我們結束。因你願意與我一起而感動,因不能沒有最懂我的你和妳,所以選擇一起;一起誤會、一起分享、一起深有同感、一起疏遠、一起活在當下。我想,這也許是在充斥著黑暗的世界裡,唯一可以放心喘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書摘也不一樣。希望有憂鬱症的朋友,可以看到作者的案例而感到安心。
     
    (歡迎分享)
     
    同場加映:《別再叫我加油,好嗎》: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843
    不要再對憂鬱症患者「講幹話」:
    https://youtu.be/-g3WZnFaBoY
     
    IG: mengchih

  • 微笑憂鬱症案例 在 馬克手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8-31 16:07:06
    有 13 人按讚


    ❤️

    快被安樂死的流浪貓,送去監獄給犯人,幾個月後他們變成了這樣……

    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動物保護組織,

    和當地監獄進行過一項試驗:

    讓囚犯照顧無人領養的流浪貓。

    把流浪貓送進關押重刑犯的監獄,

    會發生什麼事?

    剛開始,他們還擔心,這些流浪貓可能會遭到虐待。

    但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群在獄警眼中不好對付的囚犯,在喵星人面前,竟然全都就範,乖乖當起了溫柔的鏟屎官:

    原來脾氣火爆的花臂大哥,在喵星人面前,也沒了脾氣。

    自己冷不冷不重要,小貓咪一定要穿得暖暖的。

    平時動不動就打架鬧事的一群人,現在卻變得love&peace,整天圍著貓咪打轉。

    為了幫喵星人搭一個玩具跳台,原來互相看不順眼的人也能握手言和,一起合作。

    為了讓喵星人穿得暖和一點,一群大男人,拿起了針線,學著織帽子、織毛衣。

    還別說,手藝真不錯。

    這麼有愛的畫面,連動物保護組織都沒想到。

    剛開始,他們把這些流浪貓送到監獄,幾乎是帶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

    因為這些流浪貓都是曾被人虐待過,不信任人類,或未被社會化,甚至會攻擊人類的貓咪,所以一般家庭都不願意領養這樣的貓。

    但這樣的貓咪多了之後,收容所裡開始“貓滿為患”,如果長時間找不到人領養,它們就只能被安樂死了。

    動物保護組織的人想,與其讓它們安樂死,何不試試讓監獄裡的囚犯來照顧它們呢?於是有了這項試驗。

    當然,照顧貓咪的囚犯,也得經過挑選,必須是那些守紀律、精神穩定、衛生狀況良好的人,才會被挑選出來照顧貓咪。

    並且他們正式“上崗”之前,還得經過面試和培訓。

    這些囚犯需要照顧貓咪的生活起居,除了餵貓、鏟屎,還得幫貓洗澡、梳毛等等。

    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貓咪玩,比如使用逗貓棒、獎勵小零食等等,增加這些貓咪對人類的信任,讓它們更社會化,更適合以後被人領養。

    經過這些囚犯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些貓咪都成長了許多,逐漸親近人類,不再具有攻擊性,甚至開始變得黏人。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囚犯,同樣也被“治愈”了。

    一個囚犯說:“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去關心些什麼,去愛一些什麼。”

    一名動物保護組織的工作人員說:“這教會了他們什麼是責任,教會他們如何在一群人中,使用非暴力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並給予他們對寵物無條件的愛——這是許多囚犯從未學到過的東西。”

    現在,在這所監獄裡,照顧流浪貓已經成為一項人人羨慕的福利,為了達到可以去照顧小貓的要求,許多囚犯們都自覺地更加守紀律,改善自己衛生狀況,監獄裡也有了更平靜和諧的氛圍。

    一邊是被人虐待,從未被愛過的流浪貓,一邊是曾經犯錯,不知如何去愛的囚犯,兩個生命結合到了一起,產生了讓人暖心的化學反應,在彼此的陪伴中,他們治癒了彼此。

    現在,收養流浪貓計劃,已經被推廣到越來越多的美國監獄。

    監獄流浪貓計劃

    用愛治愈彼此

    紀錄片《為貓癡狂》曾拍攝過一個監獄養流浪貓的故事。

    剛開始,是幾名勞動役受刑人被派去流浪動物收容所參加義務勞動。

    沒想到,平時凶神惡煞的一些犯人,在貓咪面前,竟然都變得溫柔了起來。

    臨走時,很多犯人還依依不捨,說下次還要來。

    這樣的鐵漢柔情,是典獄長從未見過的。

    回到監獄中後,這些照顧過貓咪的犯人,也表現得更好了,希望能爭取到去收容所做義工的福利。

    看到囚犯們對貓咪的喜愛,典獄長想,何不在監獄裡收養幾隻流浪貓?

    獄長表示剛開始時,很多人是拒絕的,貓還沒來,就有個大塊頭囚犯放出了狠話:
    我可不會幫忙照顧,我最討厭貓了,誰愛幹誰幹,我反正不干!結果隔天早上,獄友們就看到他和貓睡在一起了。

    這個強悍的大塊頭竟然說:“我愛這隻貓,不要把它帶走。”

    還有些更凶悍的囚犯,也會偷偷去擼貓,被人發現了還假裝沒事。

    最強硬的人都發放下了矜持,大家也就不掩飾自己對喵星人的喜愛了。

    很多囚犯都搶著照顧這些流浪貓,不管是餵貓、跟貓玩,還是換貓砂,大家都搶著幹。
    這些被棄養、被虐待的流浪貓,在監獄裡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愛。

    獄警不無驕傲地說:它們在這裡真是被寵壞了。

    流浪貓收容所的工作人員也說,比起送給寄養家庭,他們甚至更願意把貓送給監獄的囚犯照顧。

    因為很多收養家庭會中途棄養,但在監獄裡,貓咪們找到了永久的家,可以一輩子安穩地生活。

    有了喵星人的存在,囚犯們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有個囚犯說:我難過時,它會走過來抬頭看我,好像在叫我拍拍它,或是它就在旁邊玩,逗你開心。

    “這可以給他們安慰,讓他們每天有所期待,也能教他們學習責任感。”

    囚犯們的生命,也實實在在地被影響了。自從這些貓被帶入監獄後,囚犯的憂鬱症狀和行為問題,都大幅降低了。

    有一個囚犯說:當貓跳到腿上的那一刻,感覺十分安慰。

    他們成為了彼此的救贖,囚犯們每天的壓力都能得到紓解,得到陪伴,他們新學到的責任感,還能教他們有同情心,讓他們以後懂得遵守法律,重新做人。

    因為監獄養貓計劃的成功,現在女子監獄中也在推廣這項計劃。

    監獄養獵犬
    它們成為彼此最好的陪伴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澳大利亞的Bunbury監獄,也有過一個監獄收養灰狗的計劃。這些灰狗,是一種看起來兇猛的獵犬,一般被養來當賽犬。

    澳洲是賽犬大國,有大量灰狗被人工訓練來比賽。

    因為長期訓練,這些狗性情變得很不一樣,不知道如何與人類和同伴相處,被很多人誤以為具有攻擊性。

    這些灰狗一旦拿不到好的名次,或者患上傷病被淘汰、退休之後,就會被送進收容所。
    這些狗在比賽的時候看起來很兇猛,但其實很溫順,很難找到人願意收養,因此它們中的大多數都只能被安樂死。

    但動物收容所的人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它們送進監獄。

    “監獄是狗狗學習家庭規則的好地方,它們能在這裡學習如何好好走路,吃飯,如何與人相處。”

    於是,這家動物保護組織找到了Bunbury監獄,跟他們合作。

    Bunbury監獄是專門關押殺人犯、強姦犯、搶劫犯等重刑犯的監獄。

    剛開始,有些囚犯也是拒絕的,覺得這個計劃純粹是為難他們,想給他們點苦頭吃。

    但是,當這些灰狗被帶到監獄裡,一個頭髮花白的囚犯問獄警說:“我能抱抱它嗎?我已經31年沒有碰過狗了。”

    這個大叔被判處了無期徒刑,已經在監獄待了超過31年。

    說完這話,大叔緊緊揉著灰狗的脖子,撫摸著它的身體,目光變得溫柔起來。

    這只從未享受過人類如此關懷的灰狗,也咧開了嘴,彷彿露出了微笑。

    還有一名叫William Friedrichs的囚犯,他因為持槍搶劫被判28年,在監獄裡,他曾經絕望到自殺。

    當預警讓他照顧灰狗Connor時,他嚴詞拒絕:我憑什麼要幫你們照顧一隻狗?

    但短短一周之後,William就愛上了Connor,他發現Connor和自己一樣,外表的暴躁、強硬,都是源於內心的敏感、脆弱。

    一個月之後,William把Connor訓練成了一隻聽話、黏人的狗狗。

    William說: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被需要……

    因為這些狗狗們的陪伴,原本充滿戾氣的監獄,開始變得溫馨起來。

    囚犯們耐心地照顧、訓練灰狗,原本對獄警和獄友都極不耐煩的囚犯,現在開始變得極其耐心,一遍遍訓練自己的狗狗坐下、起來。

    一個在監獄中被囚禁了20年的犯人說:“二十年來,我一直生活在脾氣火爆的犯人和睚眥必報的管教身邊。在那些狗狗到來之前,只有在血腥的打鬥、羞辱性的搜身,以及毫無尊嚴可言的脫衣搜查時,你才能觸摸到另一個活物。

    而現在我卻和這個緊緊依偎著我的小東西站在一起。她那雙明亮的,金黃色的眼睛似乎在對我說:‘如果你允許的話,我會愛你的。我保證。 ’”

    為了鼓勵這些犯人重新做人,監獄也規定,犯人們出獄後,可以帶著自己照顧的狗狗離開。

    根據“監獄寵物計劃”的記錄顯示,現在已經有400多名囚犯帶著狗狗出獄,跟踪發現,他們中幾乎沒有人再回到監獄,再次犯罪的比例大大降低。

    不論是動物身上還是人性之中
    可能都存在著“惡”的因子
    但不論在何種處境之中
    只要我們撒下“善”的種子
    讓人們有機會學習如何去愛
    那就有可能結出最好的果實。

    浄空法師:

    我們要承認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要承認,這真的不是假的。如何能把本性本善保持住?全靠教育。中國古代教童蒙,小朋友六、七歲上學了,念什麼東西?念《三字經》。 《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性是本性,本性大家都一樣,佛跟人都沒有差別,佛的本性本善,人的本性本善,沒有差別。可是怎麼樣?習就相遠了,如果沒有教育的話。習是什麼?習是習慣,習慣所謂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

    中國古人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一個小孩他非常容易受到外面境界的感染,他跟好人在一起他變成好人,他跟惡人在一起他就變壞了,這叫習性。教育的目的是如何幫助人從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這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教育的理念就是從這裡興起來的,「茍不教,性乃遷」。只要把人教好,這個社會什麼樣不好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個地球上任何災難也不會發生。所以中國人懂得教育,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效果。非常可惜,滿清亡國之後這一個世紀,這一百年當中,我們把祖宗東西疏忽了、輕視了,社會才出了這麼多麻煩,山河大地發生這麼多的災變,究其根本,教育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