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少年維特的煩惱大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少年維特的煩惱大意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少年維特的煩惱大意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julians (要勇敢面對)看板Fiction標題Re: [討論] 很難看的小說時間Tue F...


※ 引述《Arkansas (Achilles/Patroclus)》之銘言:
: 寒假看了一寫書
: 可能是我文學素養不夠
: 有三本書 都是文學上的名著
: 可是我實在找不出他們的價值在哪裡
: 不知道各位愛好者的看法如何 也多多補充他們的重要性
: 或是分享很難看的書 一起討論看看
: 1. 白鯨記: 厚厚一本 大意只有一句話 船長補鯨被Moby Dick咬斷了一隻手臂
: 於是船長要報仇
: 心得:我很努力找本書的價值 但讓我收穫較大的是知道船上的生活

"Call me Ishmael."
這本小說是同時是史詩般的小說巨作(仔細看會有很多史詩成規在其中)
也是浪漫主義冒險精神跟挑戰的展現,
Captain Ahab跟Heathcliff或是Byron's Manfred一樣都被認為是Satanic hero,
一種無限向上的可能,一種挑戰自我的極限 (yes. Goethe's Doctor Faust).
Captain Ahab當然也可以被放在是倫理學中transcendental evil的框架來讀.
至於Ishmael,除了聖經典故之外,or the allusion to the Wandering Jew,
或是冒險旅行文學所常見的透過旅程來探索自我的主體
(such as _Odessey_, _The Divine Comedy_,_Don Quixote_ and so on).

Moby Dick可以被讀做是聖經中的Leviathan,
也可以被讀做是一隻被人類文明所侵擾的大自然
同時也探討人與自然/神靈的關係 (ecocriticism以及浪漫主義的泛神論),
最後,那條捕鯨船象徵著人類命運共同體.

或許更重要的,
Melville不僅是美國浪漫主義的代表,
他的作品同時也充滿了對人類以及生物存在意義的醒思,
也往往被認為是現代主義的先驅之一 (如同十九世紀的Baudelaire, Doestoevsky,
and Flaubert);
而他在美國文學上的重要性則在於,
他以白鯨記這本史詩般巨作開創了美國文學的可能性,
Melville也曾被人推崇級給予像是美國的莎士比亞這種地位.
(別忘記美國一直被認為是沒有文化的國家)

: 2. 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並不長 但內容也只是在講 維特愛上了有夫之婦
: 想不開於是自殺了
: 心得: 內容很平淡 但還是給了我一個啟示 偉大的愛情是要犧牲
: 而不是佔有?
: 3. 簡愛: Jane Eyre的成長故事
: 心得: 看到快睡著 真的不知道這本書讓我學到了什麼

女性主義的經典.
同時也是女性成長小說這個文類的經典.
一本反Austen式的小說: 女性不再只能在愛情中扮演被動者的腳色:
I marry him [Rochester].
同時透過Jane Eyre對抗權威體制的表現(Rochester symbolizes the tradition of
romance and aristocrasy and St. John religious power),替女性找到了在
屈就於男性之下之外找到了可能.
(別忘了英國市一個階層井然的社會;Rochester就算算是沒落貴族,以Jane Eyre的
階級來說,跟Rochester的關係是不會被認可的;所以才會安排Jane Eyre後來繼承她親戚
的家產.)

不過書名也是反諷: Jane Eyre, Jane "Air."
其實讀法應該有很多,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女性主義都有不同的讀法,
Virginia Woolf抱怨說這本小說是always love, always governess,
Andrienne Rich則反讀說Jane Eyre展現了女性的主體性,
甚至批評說"does Virginia Woolf really read the novel?";
後殖民的讀法會去強調Rochester的太太,Bertha,被當作是域外他者,
一方面這個域外他者穩固了Rochester/Eyre作為白人異性戀機制的體系,
一方面Jane Eyre曾在照鏡子之時瞥見了Bertha的影像,
精神分析的讀法詮釋期為一種鏡像的慾望以及身分認同:
the desire to be Rochester's wife.
更值得一提了莫過於Jean Rhys在二十世紀中期反寫Jane Eyre (_Wild Sargasso Sea_),
來替Bertha/Arnette(?)發聲.

最後,英國小說有一個特殊的歷史,
從1719的_Robinson Crusoe_開始(可以說是英國的第一本小說,至少是經典小說),
小說到了十九世紀有很大一部分的閱讀群眾是女性(小說的興起還有一個很廣泛的社會經濟因素,
跟中產階級的興起,早期印刷術的繼續推波助瀾,識字律的普及,可以參閱Ian Watt's
_The Rise of Novel_),在小說興起之前,當紅的文類是詩,是戲劇(而且戲劇主要為詩體);
所以Jane Eyre的閱讀群眾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問題,Charlotte Bronte這本小說是寫給誰
看的呢? 不正是一本要姐姊妹站起來的女性主義經典?
最後,Bronte姊妹的小說有很大一部分呈現出對Austen是女性角色的不滿;
相較於Austen的女主角最後多被男主角給"馴服,"
Bronte的姊妹的女性主角是不是呈現出一個較具主體意識,or agency的風貌?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並不再於故事內容一定很有趣,
有時候作家的創意在於對故事內容的剪裁或是敘述策略;
就連莎士比亞大師,他的劇本的故事多來自中古民間故事或是其他作品,而非原創,
(不過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或風潮,畢竟他們強調的是"復興",
其他大家像是Edmund Spenser, Christopher Marlow也都一樣);
或是說,他們所探究的問題的趣味在不同之處,
也就是說,並非故事性,而是思考文本的深度跟廣度提供了經典閱讀的樂趣跟可能;
或許探討的是人類存在的意義,或許探討的是女性成長的可能,或許探討的是社會階層
的壓力與壓抑,或許是探討英國帝國主義對其殖民地的欺壓(Conrad, E.M.Forster,
_Jane Eyre_ and even Austen's _Mansfield Park_).

經典能成為經典
當然要透過各種機制以及評論所構成,
也當然,不是每本經典都可以一樣的打動每個人的內心.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我就沒看過了,
學院裡面通常會讀Goethe's _Faust_.
最後,如果拼字上有錯誤望請指正,
因為我實在太懶了...
美國文學歐洲文學史書就在旁邊,但是懶的翻 XD
--
縱然陽光可以帶給人們希望

但也要心中充滿希望

才看得到陽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239.21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7 12:43)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7 12:46)
goniker:很推最後兩段 02/07 12:47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7 12:57)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7 12:59)
erickin:推這篇 寫得很詳細... 02/07 13:10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7 13:18)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7 13:20)
Scarborough:Impressive. ^_^ 02/07 13:21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7 13:34)
dasmnm:Jew@@? 02/07 23:41
※ 編輯: julians 來自: 140.122.239.21 (02/09 16:18)
stanlyleu:大推~~~ 02/15 15:0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