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59的網紅鄭宇劭物理治療師 Cheng Yu-Shao Physiotherapi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脊椎伸直運動-McKenzie Method】 民眾重點: 1.彎腰跟後仰都不會傷腰 2.久坐腰痠做伸直運動改善機率較高 3.腰卡疼痛沒改善找醫師與治療師評估 🎬影片 🧘建議平常腰酸 👉🏻嘗試的運動 0.趴姿擺位 1.趴姿擺位下伸直運動 2.趴姿伸直運動 ❓任何問題都可以私訊我 🧎‍♀️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 在 鄭宇劭 (Bob Che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2 12:16:43

【脊椎伸直運動-McKenzie Method】 民眾重點: 1.彎腰跟後仰都不會傷腰 2.久坐腰痠做伸直運動改善機率較高 3.腰卡疼痛沒改善找醫師與治療師評估 🎬影片 🧘建議平常腰酸 👉🏻嘗試的運動 0.趴姿擺位 1.趴姿擺位下伸直運動 2.趴姿伸直運動 ❓任何問題都可以私訊我 🧎‍♀️幫...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 在 James Au, PT, CSC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2:43:17

💥疼痛與恢復 | 為什麼打止痛針不會好 “負荷與能力(Load/Capacity)“ - 🎓 在學校,分析物理治療的問題,都以結構性(structural)、生物醫學(biomedical)為主導,也就是說,學一本像字典那麼厚的評估檢查,或跟報紙一樣大張的解剖圖,用意是在找哪一條肌肉、韌帶、骨頭、神...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 在 Hunter物理治療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01:25:43

【手麻又無力,舒緩腕隧道症候群症狀的神經鬆術】⠀ ——⠀ 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約有3%的人有腕隧道的問題,是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問題之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需要反覆使用手腕、提重物的職業,像是常需使用電腦的上班族、或搬重物的工人,使用震動工具也會增加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女性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機...

  •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 在 鄭宇劭物理治療師 Cheng Yu-Shao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1 00:18:11
    有 18 人按讚

    【脊椎伸直運動-McKenzie Method】

    民眾重點:
    1.彎腰跟後仰都不會傷腰
    2.久坐腰痠做伸直運動改善機率較高
    3.腰卡疼痛沒改善找醫師與治療師評估

    🎬影片
    🧘建議平常腰酸
    👉🏻嘗試的運動

    0.趴姿擺位
    1.趴姿擺位下伸直運動
    2.趴姿伸直運動

    ❓任何問題都可以私訊我
    🧎‍♀️幫我轉發並且tag我!

    專業人士重點:
    1.McKenzie是評估分類與治療方法
    2.伸直運動對下背痛有效是剛好被發現,不代表下背痛只能這樣練。
    3.下背痛跟結構改變不一定有關,但是下背痛發現中心化或周邊化的現象跟結構改變會有關。

    📊前言:
    前天同事問我麥肯基運動的原理是什麼?其實最早是誤打誤撞!是發明者無意中發現。從生物力學上來看,彎腰的時候,椎間盤中的髓核會像後移動。當時認為可能是日常生活動作導致腰椎壓力太大,最後椎間盤產生病變壓迫神經,然而現在知道有椎間盤問題不一定代表腰會酸痛。
    為什麼推薦伸直運動?除了腰椎的曲度本來就是前突(lordosis)下背痛的人反而改變原本的曲度外,研究發現下背痛的人,腰椎做伸直的動作比起彎曲的動作來說能夠減緩疼痛與增加角度。(Donelson et al,1991)不過目前更指向是往個案的動作方向偏好(Directional Preference)

    📝正文:
    Robin Anthony McKenzie(1931-2013)是麥肯基伸直運動的發明者,他是紐西蘭的物理治療師。這位大師最愛的就是治療脊椎相關疾病。最早在1981年發表這套評估與治療方法。在他這輩子中他遇到許多挑戰,主要來自當時醫學對於他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質疑還有當時的物理治療是以儀器治療為主,但是他發現這對病人疼痛有改善,但是並沒有讓他們變好。他甚至在他使用腰部運動

    ❤️最經典的概念就是中心化(集中化)現象(Centralisation Phenomenon)-遠端的疼痛消失或遠端的疼痛減少,只剩腰部疼痛。

    📝這現象是麥肯基爺爺最早在1956年治療史密斯先生的時候發現這個現象。史密斯先生的症狀是右下背疼痛,而且會延伸至臀部大腿跟膝蓋。進行治療六週都沒有任何進展。他可以彎腰,但是不能往後仰。史密斯先生走進診所,麥肯基爺爺跟他說先幫我趴在治療床上。但是治療床是處於傾斜的狀態,而患者就在拱腰的姿勢下趴著五分鐘。

    😭當爺爺走進去診間的時候嚇了一跳,因為這是當時被認為是危險的動作。不過史密斯先生卻跟爺爺說:這是他六週以來最舒服的時刻。更神奇的是,原本延伸至膝蓋大腿與臀部的疼痛都回到右腰部。並且大幅增加往後仰的角度。而在接下來的治療,也都在趴著後仰的姿勢下進行,最後史密斯先生痊癒了。這是最早發現中心化現象的經驗。

    👉🏻後續也發現發生中心化(Centralisation Phenomenon)的動作就是方向偏好(Directional preference)意思是動作改變了1.疼痛的強度2.增加動作活動度3.改變軀幹異常的動作4.病人自述角度增加5.神經學症狀改變6.病人自述日常動作變好。(注意:中心化現象等於有方向偏好但是有方向偏好不等於有中心化現象)(Richard Yarznbowicz & Minjing Tao,2018)

    想知道McKenzie症候群分類嗎?與治療原則嗎?

    記得幫我分享轉發tag我

  •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8-17 20:00:34
    有 235 人按讚

    【手麻又無力,舒緩腕隧道症候群症狀的神經鬆術】
    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約有3%的人有腕隧道的問題,是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問題之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需要反覆使用手腕、提重物的職業,像是常需使用電腦的上班族、或搬重物的工人,使用震動工具也會增加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女性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以上,如果有肥胖、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話,罹患機率也會增加。

    腕隧道由上方橫腕韌帶和下方8塊腕骨組成,中間穿過9條前臂屈肌肌腱和正中神經,腕隧道的空間大小會隨著手腕的活動而改變。當神經周遭組織腫脹、韌帶增厚、或是神經和周圍組織沾黏時,會使得腕隧道的壓力增加,壓迫到正中神經,造成拇指、食指、中指和部分無名指出現麻、刺痛或是燒灼感,有時還會延伸到前臂、肩膀,嚴重一點的人,甚至會出現手掌肌肉(魚際肌)萎縮、無力的問題,深深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症狀出現時,病患通常會藉由甩手獲得症狀的改善(flick sign)。

    除了利用手術減壓外,在症狀初期其實是能藉由物理治療獲得改善。物理治療能藉由軟組織放鬆、針對手腕做關節鬆動術、或是做神經鬆動術來減少正中神經的壓迫。神經鬆動術是藉由牽拉神經的方式,增加神經的活動度、改善神經與周遭組織沾黏問題,並促進神經的血液循環。研究也發現有腕隧道症候群的人,正中神經的活動度明顯較差,能藉由神經鬆動術減緩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手麻、疼痛問題,神經傳導速度也能獲得改善。

    腕隧道症候群如果初期就接受治療,大多數的人其實不需要走上開刀一途。除了被動的接受治療外,遵循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提供的衛教和運動也非常重要,平時就做好預防跟運動,才能儘早改善症狀,並降低復發的機率。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28075090/
    2.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28395984/
    3.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26764488/

    #腕隧道症候群 #正中神經 #神經鬆動術 #物理治療 #carpaltunnelsyndrome #mediannerve #neurodynamic #physicaltherapy #hunterptworkout

  •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 在 相太醫的復健門診-陳相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9-14 09:26:25
    有 13 人按讚

    滑鼠手也就是醫學上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為姆指、食指和中指為麻痛,騎車和腳踏車手指更麻,會有不自主想甩手,跟頸椎神經壓迫的麻,症狀很不一樣。
    傳統的治療除了藥物,就是物理治療,效果有限且需要很長的時間。
    👉👉目前最新的研究也是我在做的治療,利用超音波導引把5%葡萄糖液或自體血小板,注射到被壓迫的正中神經,以解除壓迫,對於嚴重的病人,利用自體血小板(PRP),因富含生長因子和抗發炎因子,可修復受損的神經,以改善症狀。

  • 周邊神經病變物理治療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1-28 16:07:05

    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物理治療?
      什麼是物理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舉例來說,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利用微波造成水分子的震盪可以來加熱食物。在物理治療中,就利用微波的此一特性,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利用微波來治療,就是一種物理治療。
    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五)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七)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低能量雷射:
      雷射是一種激發光子束,與一般光線不同的是,它具有單一頻率、單一色調、單一相位及集中光束的特性。一般醫用雷射,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能量雷射,又稱為熱雷射或硬雷射,其能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瓦特,外科醫師常利用其高熱能以達到凝固止血及切割組織的作用。

      另一類是低能量雷射,又叫冷雷射或軟雷射,其能量通常是數毫瓦特至數十毫瓦特。當這類雷射照射人體後,經由其電磁效應或光化學作用,會影響體內種種生理及代謝反應,例如血管擴張、去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增加、膠原組織增生及免疫功能的增進等。

      由於低能量雷射具有上述生物刺激的特性,因此它可用來治療疼痛,並可增進傷口及組織復原。此種治療的副作用極低,少數病人會覺得治療部位有針刺感,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噁心、頭暈、局部紅斑或皮膚色素增加等。由於雷射對眼睛有害,因此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治療時也要帶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一個部位治療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治療的效果通常在三至五次內會顯現出來。目前在醫院中常用的有氦氖雷射及鎵?紅外線雷射等。

      在風濕病的復健方面,低能量雷射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肌腱炎、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

      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很多慢性關節炎病人因為長期藥物治療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考慮合併使用電刺激,以減少藥物的使用。

      此外,雷諾氏症候群病人或是交感神經失營養症者,也可用電流刺激局部患處或相關的交感神經節,以增進血液循環。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水療:
      水療通常使用熱水,所以也算是淺層熱療的一種。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此外,大多數醫院的水療槽內裝有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

      水療的種類很多, 簡單的如家庭用的浴缸、公共浴室。一般醫院則依其規模大小而裝設各種上肢、下肢及全身水療槽、八字型水療槽或治療池等。此外,溫泉療法、泥漿療法亦可說是水療的一種。有人說溫泉或泥漿中的礦物質會改善關節炎,但亦有人反對此說法。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