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圖文作者: 邱萬興 7月8日周六是總統府大開放日,這裡是台灣權力的最高機構,我不是跟著民眾來參觀,而是來拍照記錄,經國廳的大禮堂有樂團的演出,我也不是來看他們的冷笑話與樂團的演出。想起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將總統府前的主要道路「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亦...
同時也有6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見域Citilens | 新竹漫遊?在地內容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見域Citilens | 新竹漫遊?在地內容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8:21:24
#見域帶你玩|古蹟日小旅行🚗 今年中秋連假剛好是一年一度的全國古蹟日!台灣在2001年加入「世界古蹟日組織」,成為第48個會員國,呼應「歐洲遺產日」將每年九月第三個週末訂為「全國古蹟日」。如果你連假防疫乖乖待在新竹,又覺得只能居家烤肉很無聊,不妨去接下來的這些景點走走吧! . 🚗清道光22年...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0:36:08
【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永續發展的前提】 「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訴求觸及社會重大政經利益,在自治與土地議題上尤為如此。以後者為例,還我土地運動所涉及的原住民族土地,大致上是在日治時期被殖民政府以單方面的法律手段以及軍事鎮壓強佔而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時,並沒有改正此一歷史錯誤,而是將殖民政府所強...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8:21:22
2021/08/08 (因為遲遲等不到高解析度的合照😂,所以就直接發布了吧,好像也不會說太模糊🤷🏻♂️,也過了一個月了w) 與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Munic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合作夏季學程的、立基於台北及柏林的新興建築工作室,計畫讓其學生針對台灣與之...
-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3:49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8-01 13:57:081994 年的 8 月 1 日,憲法條文透過增修,終於將「山胞」正名為「 #原住民 」,這是族人贏回榮耀與尊嚴的日子, #原住民族日 就是紀念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的重要節日,
當年,民進黨憲政小組會議一致決議支持原住民的正名訴求,並將原住民族條款列為憲改議題,我很榮幸,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與原住民站在一起。
而三十年來,我和原住民伙伴們一起努力,在屏東縣長任內編印全國第一套排灣族、魯凱族母語教材、也在台北縣長任內,興建全國第一個原住民族文化部落、全國第一座泰雅民族博物館。
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政府推動原住民相關事務的預算也逐年提高,其中投入在原住民族語復振的經費,更提高 5 倍,進而設立了族語研究推廣專責機構。
今天,在台灣原住民族日,我要特別向原住民朋友致上敬意。政府會持續透過法律、政策、預算,來凸顯原住民族的主體性,讓世世代代的族人,以及生活在台灣的所有族群,都能共存共榮,一起為這個國家及這塊土地努力。
--
蘇貞昌的Line:
http://line.me/ti/p/@eballgogogo
蘇貞昌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eballgogogo/ -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7-01 21:30:12曾拿下兩屆金曲獎原住民語歌手獎的桑布伊,稍早又第三度拿下該獎項,並以新專輯《得力量pulu’em》,奪下年度專輯大獎。
「我們健康的人,我們有力量的人,去盡量給別人家需要,或者是去陪伴,陪伴很偉大。」
半農半音樂的他,不是大明星,平常在台東家裡果園工作,因為勞動而與土地、環境緊密連結,也從土地得到力量及靈感,創作出《得力量》,曬太陽是力量、吹風是力量,尤其是疫情嚴峻的此刻,只要能好好地安靜下來,都能得到力量。
桑布伊用音樂談人與人之間的愛、人與動物的關係、大地的包容,尤其在台灣這塊土地,歷史是由許多國家、族群衝突而寫下,現在又有疫情侵擾,但土地仍舊包容一切。
「土地不會分你是誰,還是一樣給你的。那一片雲一樣飄過去,那個風一樣吹過來,太陽一樣灑在我們身上,給大家養分,給大家溫暖,擁抱大家。」
小小的台灣,卻有著多元精彩的文化、語言與音樂。桑布伊從小進入部落傳統組織,對文化傳承充滿使命感,也以部落長輩的話勉勵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
聽天下延伸節目:
闖進別人過膩的生活,來一場人生壯遊
https://bit.ly/2TuLfuX
天下雜誌video製作 製作人/李洛梅 採訪/何綺、鄭景雯 剪輯/何綺 攝影/林有成、俞子堯
#桑布伊 #得力量 #金曲獎 #原住民歌手 #卑南族 #歌手 #最佳原住民歌手獎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圖文作者: 邱萬興
7月8日周六是總統府大開放日,這裡是台灣權力的最高機構,我不是跟著民眾來參觀,而是來拍照記錄,經國廳的大禮堂有樂團的演出,我也不是來看他們的冷笑話與樂團的演出。想起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將總統府前的主要道路「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亦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尊重。因為台北人,最原始就是凱達格蘭人,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所以我們不能忘本。
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呂秀蓮以497萬7,737票贏得勝選。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呂秀蓮當選中華民國第10屆正副總統。陳水扁剛剛上任當總統時,每一天去總統府上班他都會被嚇到,因為有一尊黑黑的孫文銅像就矗立在總統府大廳裡,那一尊銅像整整立在那裡25年!甫上任的陳水扁總統,二話不說,就決定把那尊銅像移到三峽倉庫存放。不過陳水扁卸任總統後,政黨再度輪替,馬英九又將孫逸仙的銅像請回原處了。
★1996年3月21日,時任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陳水扁時代移走的孫文銅像,馬英九又搬回來,蔡英文似乎不以為意。
總統府的陳設與外觀,還不只豎立銅像一事而已。總統府就是總統府,不是介壽館,陳水扁在總統任內就將總統府外觀的介壽館改成總統府,也將三樓「介壽堂」匾額拔除。2006年3月25日,總統府大門口「介壽館」的大理石匾額被取下,交由國史館收藏,正式換上陳奇祿所題的「總統府」匾。
2006年馬英九趕在總統卸任前,將總統府三樓大禮堂正式命名為「經國廳」,曾引發許多政治受難者群起反彈,民主前輩蔡寬裕嚴厲批判這個「經國廳」:「曾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是當年的『特務頭子』,掌控情治單位、搞政治偵防,也是整肅白色恐怖的幕後黑手,許多人都遭受莫須有羅織罪名。這樣的人,馬英九卻要在總統府內緬懷!」
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年多,政治受難者期待小英總統拆掉「經國廳」,至今卻毫無進展。蔡英文政府不該保留「經國廳」紀念蔣經國?拆掉一個牌子有這麼困難嗎?促轉條例確一直卡在在立法院、轉型正義不能再等!這是現在許多政治受難者團體不願意和小英見面,也是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蔡寬裕等人對小英總統最不滿意的地方。
陳水扁總統曾經說過:民進黨執政時,面對國、新、親民黨等眾多藍營立委,朝小野大時,我都敢去做,這是敢做與不敢做的問題,我有權力、做得到的時候,我一定做!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圖文作者: 邱萬興
7月8日周六是總統府大開放日,這裡是台灣權力的最高機構,我不是跟著民眾來參觀,而是來拍照記錄,經國廳的大禮堂有樂團的演出,我也不是來看他們的冷笑話與樂團的演出。想起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將總統府前的主要道路「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亦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尊重。因為台北人,最原始就是凱達格蘭人,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所以我們不能忘本。
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呂秀蓮以497萬7,737票贏得勝選。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呂秀蓮當選中華民國第10屆正副總統。陳水扁剛剛上任當總統時,每一天去總統府上班他都會被嚇到,因為有一尊黑黑的孫文銅像就矗立在總統府大廳裡,那一尊銅像整整立在那裡25年!甫上任的陳水扁總統,二話不說,就決定把那尊銅像移到三峽倉庫存放。不過陳水扁卸任總統後,政黨再度輪替,馬英九又將孫逸仙的銅像請回原處了。
★1996年3月21日,時任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陳水扁時代移走的孫文銅像,馬英九又搬回來,蔡英文似乎不以為意。
總統府的陳設與外觀,還不只豎立銅像一事而已。總統府就是總統府,不是介壽館,陳水扁在總統任內就將總統府外觀的介壽館改成總統府,也將三樓「介壽堂」匾額拔除。2006年3月25日,總統府大門口「介壽館」的大理石匾額被取下,交由國史館收藏,正式換上陳奇祿所題的「總統府」匾。
2006年馬英九趕在總統卸任前,將總統府三樓大禮堂正式命名為「經國廳」,曾引發許多政治受難者群起反彈,民主前輩蔡寬裕嚴厲批判這個「經國廳」:「曾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是當年的『特務頭子』,掌控情治單位、搞政治偵防,也是整肅白色恐怖的幕後黑手,許多人都遭受莫須有羅織罪名。這樣的人,馬英九卻要在總統府內緬懷!」
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年多,政治受難者期待小英總統拆掉「經國廳」,至今卻毫無進展。蔡英文政府不該保留「經國廳」紀念蔣經國?拆掉一個牌子有這麼困難嗎?促轉條例確一直卡在在立法院、轉型正義不能再等!這是現在許多政治受難者團體不願意和小英見面,也是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蔡寬裕等人對小英總統最不滿意的地方。
陳水扁總統曾經說過:民進黨執政時,面對國、新、親民黨等眾多藍營立委,朝小野大時,我都敢去做,這是敢做與不敢做的問題,我有權力、做得到的時候,我一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