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住民文化意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住民文化意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住民文化意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住民文化意義產品中有107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四條說「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這種精神用在教室、在影視節目、在法院開庭時、在議事殿堂都是最基本的價值。但是,這次國防部長邱正國卻說「語言就是交通的工具」,如果只是工具,那麼是不是來統一「交通工具」即可,回到車同軌書同文的老時代嗎?那麼不就得指定全球通用...

 同時也有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4:14:55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 #中秋節幹嘛烤肉? #這是誰的中秋節? #從國定假日看權力運作 〕 ⁡ 今天是中秋節,不知道各位壯士們是否有搭上返鄉專車回到熟悉的家人身邊,一起共度月圓佳節。 ⁡ 在享受四天連假的同時,建議各位壯士們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賞月之餘,享受中秋必做三件事:烤肉、吃月餅、吃柚子。 ⁡...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放映雞x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6:56:53

📍92/100《沙丘》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其編製之大導致37年前首次翻拍成電影時,成為一部導演本人都拒絕承認的失敗作,然而2021的我們大概是幸運的,特效技術終於趕上作家的想像,編導演繹、美術配樂都恰到好處,成就了為大螢幕而生的科幻鉅製。而本片更像是開啟一個傳奇系列的引路人,所以別期待CGI...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數位外交研究室 Digital Diplomacy Lab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22:15

#數位外交行動|分享音樂做外交!聽聽台灣與其他南島朋友,如何詮釋「傳統」? 台灣擁有豐富多樣的原民文化,被認為是「南島語族的原鄉」;而台灣的「#南島文化」,近年更是常常成為與南島國家交流的媒介——其中,由台灣與澳洲共同發起的「小島大歌 (@small_island_big_song)」南島音樂串聯...

  •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12:15:14
    有 274 人按讚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四條說「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這種精神用在教室、在影視節目、在法院開庭時、在議事殿堂都是最基本的價值。但是,這次國防部長邱正國卻說「語言就是交通的工具」,如果只是工具,那麼是不是來統一「交通工具」即可,回到車同軌書同文的老時代嗎?那麼不就得指定全球通用的英文來當語言的「交通工具」,或者邱部長認為只能指定華語為交通工具?

    學者霍爾認為社會文化模式的意義不只單獨存在於文本中,也在閱聽人與文本間的交換解讀出現,意義是在整個文化模式中互動、協調、交換產生。在議場以方言進行,或者在法院以不同語言進行時,正是這樣的互動及互相改變的文化模式歷程,所以各民主國家依法都請通譯進行,這是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從國會到民間政府才有同步口譯預算及人員,有通譯及現場口譯服務時,被質詢者就不能以語言使用的「被迫害者」自居。

    曾任台北市副議長的周柏雅曾任七屆議員,他在議場及委員會及黨團協商時,近三十年全以台語進行,歷任官員不分政黨都是兢兢業業備詢,聽不懂就請通譯,這是基本尊重多元的議會民主精神。甚至,原住民議員在議場每每臨場考官員原住民問候語,難道官員們也要學邱部長高呼聽攏嘸,只准用部長聽得懂的「交通工具」?

    多年前我曾研究台語政論節目發現,政論參與者如果改用母語發言,不只用單一華語而改由參與者自行使用 ,結果因為母語的論述反而帶動立場及申論內容不同 ,論述方式及觀點隨語言而異,甚至導致不同政黨者同論述的情況。語言使用是符號建構、是深度的流動、也是一種情境,被質詢者應尊重質詢者的語言決定權。

  •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9 12:01:26
    有 849 人按讚

    【150年前的歷史為何需要和解?《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的探問與反思】

    透過近日播畢的《斯卡羅》,我們窺見19世紀末南台灣的各方勢力關係,並非單一事件脈絡可以道盡,1871年的牡丹社事件亦是如此。

    多數人印象中的起因是,排灣族人殺了因海難流落異地的琉球宮古島人,3年後,當時日本明治天皇政府以保護本國人民為名,攻向台灣南端的原住民部落。然而歷史課本沒說清楚的是,排灣族人初時曾以熱食、頭目家屋照顧來者,後方因誤解而釀殺戮;而當時的琉球仍為獨立王朝,日本藉由牡丹社事件,逐步消減琉球王國的主權,1879年正式置琉球為沖繩縣;而清朝政府則興建恆春城,進一步積極管理這片「化外之地」。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作者平野久美子往返台灣與沖繩,訪談加害者、被害者、援助者的後裔,爬梳文獻與口述歷史後,試圖還原始末脈絡與各方視角,建立立體的對話空間。

    歷史悲劇背後是傷痕、是難題,直至2005年排灣族人造訪宮古島、承認先民錯誤,兩端開始善的交流循環。然而,認錯、寬恕、和解,這些行動對於當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曾著有《沒有名字的人》一書的馬卡道族青年陳以箴閱讀之時不斷省思,最終,如何從歷史命運中自由,是我輩無可迴避的課題……https://bit.ly/3zQz8aw

    ★豐富知識,深度觀察,#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牡丹社事件 #排灣族 #日本 #沖繩 #琉球 #報導者 游擊文化

  •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9 10:45:05
    有 272 人按讚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四條說「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這種精神用在教室、在影視節目、在法院開庭時、在議事殿堂都是最基本的價值。但是,這次國防部長邱正國卻說「語言就是交通的工具」,如果只是工具,那麼是不是來統一「交通工具」即可,回到車同軌書同文的老時代嗎?那麼不就得指定全球通用的英文來當語言的「交通工具」,或者邱部長認為只能指定華語為交通工具?

    學者霍爾認為社會文化模式的意義不只單獨存在於文本中,也在閱聽人與文本間的交換解讀出現,意義是在整個文化模式中互動、協調、交換產生。在議場以方言進行,或者在法院以不同語言進行時,正是這樣的互動及互相改變的文化模式歷程,所以各民主國家依法都請通譯進行,這是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從國會到民間政府才有同步口譯預算及人員,有通譯及現場口譯服務時,被質詢者就不能以語言使用的「被迫害者」自居。

    曾任台北市副議長的周柏雅曾任七屆議員,他在議場及委員會及黨團協商時,近三十年全以台語進行,歷任官員不分政黨都是兢兢業業備詢,聽不懂就請通譯,這是基本尊重多元的議會民主精神。甚至,原住民議員在議場每每臨場考官員原住民問候語,難道官員們也要學邱部長高呼聽攏嘸,只准用部長聽得懂的「交通工具」?

    多年前我曾研究台語政論節目發現,政論參與者如果改用母語發言,不只用單一華語而改由參與者自行使用 ,結果因為母語的論述反而帶動立場及申論內容不同 ,論述方式及觀點隨語言而異,甚至導致不同政黨者同論述的情況。語言使用是符號建構、是深度的流動、也是一種情境,被質詢者應尊重質詢者的語言決定權。

  •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8-24 12:24:13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3-08 17:37:26

    《飲水思源 傳承聖火》
    ~高金素梅2020.03.06 全原運聖火

    兩年一次的原住民族運動會,今年將由宜蘭縣政府主辦。儘管面對去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每年都會遇到的、不確定的天候因素,宜蘭縣政府仍然認真地籌備和推動,我對於主辦團隊的努力積極,十分肯定。特別是這次運動會聖火傳遞的起點,選在宜蘭縣大同鄉的思源埡口,意義是深遠的,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

    思源埡口是泰雅族人在民族興旺之後,相約遷徙,開枝散葉的起點。對於這段重要的歷史,著名的泰雅古訓中,有著記載:

    發祥的地方有個平台
    那是泰雅的祖居
    為了繁衍我們的族群
    三個兄弟往北方發展.......
    出發前 互相堅定的承諾
    不要用木牆彼此的隔離
    要像箭筍發芽一般 茂盛的繁衍
    要像藤條一樣,堅硬而強韌
    我們是來自同一源頭的子民
    感謝祖先留給我古訓
    我們要傳承不要樹敵
    ......要和平相處在這塊土地上

    古訓中祖先寓意深長的訓示,跨越了族群之間的藩籬,成為了台灣原住民族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生生不息、堅強互助、和平共處。祖靈的智慧真的是悠遠深邃啊!

    我期待原住民族運動會,不僅只是鍛鍊體魄和運動競技的比賽而已,我還希望它能扮演促進原住民各族之間交流的角色,增進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達到消弭歧視的目的。

    我衷心期待:這次原住民族運動會的所有參賽者,能締造更好的成績,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祖靈的智慧會能發揚光大。

  • 原住民文化意義 在 VickyVickyChanCh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02 19:01:11

    #卑南族 #台東下賓朗 #大獵祭 #猴祭 #台灣原住民

    2021跨年 我做了一件非常不一樣的事
    我給自己安排了一個與以往都不一樣的行程
    曾經 總是在繁華都市中燦爛的夜幕下穿著最美的亮片洋裝踩著高跟鞋與朋友一起舉著香檳
    望向不管是倫敦眼還是101的煙火
    又或者是近年來逐漸偏向倒在家裡電視前面吃個拔辣滑個手機連倒數都懶得數就這樣 阿12點了阿的這種及不具有儀式感的行為
    這些一切的一切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所以這次我自己請朋友邀請我一起與她們回鄉過年
    原本人家可能只是聊天隨口說說 誰知道我這麼認真 馬上普悠瑪號就訂起來了

    還記得在11月 12月 每當朋友問起 "ㄟ你們跨年怎麼過?"
    我都說 "我要去台東 (跩) 因為很遠"
    沒想到一堆人回我 "真假的! 我們也要去台東 一定是去看阿妹對不對" (可惡怎麼大家都跟我一樣遠)
    Vicky: "Sorry不是喔 我是要去參加神聖的祭典 什麼日出啦 阿妹啦 於我如浮雲"

    OK 我與台東下賓朗卑南族的故事就這麼開始了
    剩下的細節 在看完影片後 你們可以去追蹤我Instagram
    我在部落裡的那幾天記錄 都有放在精選 "卑南大獵祭"
    甚至發了兩篇落落長的心得感想

    總之就是我覺得酷斃了 因為大獵祭這種詞彙 只有在國小的課本上看過
    豐年祭這種就至少如果去花蓮旅遊 會有表演或是介紹等等
    大獵祭 猴祭這種東西就是真的沒有 書讀完只會覺得 喔就是一些歷史這樣
    沒想到這種傳統居然是存在著的 我的天啊不可思議 (沒見過世面)

    尤其是對於以前的我來說 看著族人們穿上族服跳舞 就會覺得是表演 畢竟在九族文化村看過不少
    但是這次的親自加入 才了解到 這些不是表演 這些是祭儀的進行 是有意義的
    就像我們可能過年拜祖先 或是媽祖繞境這種 絕對不是抱著看表演的心態
    而是了解文化 了解背後的意義 了解族人們為什麼會繼續這樣的傳統
    感謝祖靈 感謝這片土地所做的表現
    我覺得好好 希望可以一直被傳承


    Instagram 追蹤起來: VickyVickyChanChan

    請不要吝嗇按讚分享唷!分享再分享!

    Filmed with: Canon g7x mark ii
    ----------------------------------------------------------------------------------------------------
    CONNECT WITH ME!
    Instagram: https://goo.gl/BMpSX7​
    YouTube: https://goo.gl/6rbLNx​
    Facebook: https://goo.gl/2EiFfp​
    Partner with me: vickyvickychannel@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