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割讓日本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台灣割讓日本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灣割讓日本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UED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看板historia標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時間Tue Mar 26 2...

台灣割讓日本 在 ?麗莎寶貝lisababy?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6:20:35

台灣人愛日本料理,光看在大台北地區的那麼多家日本料理店就知道 而作為無菜單的料理多半給人價格昂貴的印象,但今天要介紹和吱吱一起到的東區這家無菜單日料,真的是蠻高CP的選擇 無菜單也有一個讓人著迷的地方就是他的不可預期性😍 菜單根據時令食材和當日新鮮到店的魚類而定 但為了不讓所謂無法預期的東西,莫須...


※ [本文轉錄自 YOSHINORI 看板]

作者: UED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看板: YOSHINORI
標題: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時間: Tue Mar 26 22:47:43 2002


1895年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人成為法律上的“日本人”。1910
年日韓合並以後,朝鮮人也成為法律上的“日本人”。日本對台灣、朝鮮等殖民
地的統治方法,和英法等國的歐洲式殖民地統治方法是有極大不同的。英國人並
沒有想把印度人改造成為英國人,而日本人卻試圖把台灣人、朝鮮人改造成為日
本人。1930年代的日本教科書描述“大日本帝國”時說:“大日本帝國是一個多
民族國家,除了主體的大和族以外,還有朝鮮族,漢族(台灣人)等少數民族。
”雖然台灣人、朝鮮人是在法律上屬於“少數民族”的日本人,可是與大和族的
“純正”日本人相比,台灣人、朝鮮人受到了很大的差別對待。日本在1890年就
實行了普選法,可是台灣人、朝鮮人卻沒有選舉權;日本在1900年實行了免費初
等教育,而台灣人、朝鮮人卻不能享受免費的初等教育;住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
可以自由移住台灣、朝鮮,而台灣人、朝鮮人沒有特別的許可則不能移住日本本
土。

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前幾個月,日本議會才立法給予台灣人、朝鮮人參政選
舉權,並廢除了“少數民族”這一稱呼,把台灣人、朝鮮人一律稱為日本人,在
戶籍簿身份証上也取消了填寫“民族”的欄目。但隨著日本戰敗,這些給予台灣
人、朝鮮人具有平等“日本人”身份的立法,也成為沒有意義的一紙空文。

雖然日本對台灣人、朝鮮人都採取了差別對待的政策,但戰後台灣人和朝鮮
人對日本的態度卻有很大不同。朝鮮人的反日情緒十分濃厚,而台灣人卻表現出
相當的親日情緒。回顧一下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歷史,也許可以找到一些台灣人親
日情緒的來由。

一、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的方針政策

甲午戰爭以前,日本並沒有奢望從清政府那裡奪得台灣。所以對於突然到手
的台灣,日本並沒有及時制定出治理台灣的統治方針。1890年代後期是日本歷史
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之一,人們對治理台灣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比較開明的
人提出採用美國和德國的聯邦制,將台灣作為日本的一個自治聯邦;比較保守的
人提出將台灣的當地居民全部趕走,把台灣變成純粹的日本人居住的土地。日本
政府一時也無法確定台灣的統治方針,隻好採取“無方針”的走一步看一步的摸
索政策。

盡管台灣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可是當時台灣的人口已經十分稠密,已沒有
多少空間來接納日本移民。就如同英國向人口稀疏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殖民地大
量移民,卻無法向人口稠密的印度殖民地大量移民。所以要使台灣成為日本人居
住的“真正殖民地”,就必須把當地居民趕走。

正好當時日本有將台灣居民趕走的機會。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割讓台灣的條
約中規定:台灣居民有權力選擇返回中國大陸作大清帝國的臣民,還是留在台灣
作日本帝國的臣民,選擇的期限為兩年。在兩年之內沒有返回中國大陸的台灣居
民,則自動成為日本帝國的臣民。

當時日本的軍部特別傾向於將台灣居民全部趕走,使台灣變成真正日本人的
土地。在台灣的日軍有意識地對當地居民進行掠奪、毆打、甚至殺害。然而盡管
日本人十分殘暴,絕大部分台灣人還是選擇了“忍下來不走”的選擇。兩年的選
擇期限到期時,僅僅0.16%的台灣人返回中國大陸。台灣人不肯離開台灣返回中
國,大約是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到哪裡都是一樣受壓迫。

台灣居民不走,使日本將台灣變成真正日本人之土地的計劃落空。日本人不
得不考慮怎樣處理這些“非日本人臣民”的問題。西洋派的人建議採用英國式的
殖民地管理方式,保持台灣本地的文化風俗習慣,僅僅把台灣作為日本的原材料
供應地和工業產品銷售市場。東洋派的人建議採用中國式的民族同化方式,對台
灣居民進行同化改造,使台灣人變成地道的日本人。正在西洋派和東洋派爭執不
休的時候,另一個嚴重問題出現在日本人的面前,這就是統治台灣的經費問題。

在189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大約8000萬日元,而台灣的統治
經費每年高達600到700萬日元,成為日本政府的一個沉重負擔。當時日本正在搞
“脫亞入歐”的富國強兵運動,龐大的台灣統治經費使日本不但沒有從台灣的割
讓得到什麼現實的利益,反而對富國強兵運動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台灣統治
在經濟上是完全失敗的。因此有人提出將台灣高價出售給歐美列強的建議,這樣
一方面可以擺脫沉重的台灣統治費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富國強兵所需的巨額
金錢,可謂一舉兩得。

但日本政府高層並不讚成出售台灣的計劃,他們認為出售台灣會讓歐美列強
鄙視日本沒有統治外民族的能力。為了樹立日本在世界上的威信,無論花多大代
價也要搞好台灣。於是日本政府請來搞殖民地十分有經驗的英國人作顧問,請教
怎樣緩解統治台灣的經費和怎樣治理台灣的問題。英國顧問去台灣進行了實地考
查以後,向日本政府提出了“間接統治”的建議:

1.日本在台灣的駐軍人數太多,比英國同規模的殖民地駐軍人數多5到10倍。日
本派駐台灣的官吏人數也太多,比英國同規模的殖民地官吏人數多 2到 4倍。這
是造成統治費用過高的一大原因。

2. 日本派駐台灣的官吏素質太差。當時日本是將本土淘汰下來的三流官員派駐
台灣,這些官員隻會採取暴政統治,不懂怎樣搞好政民關系,使台灣經濟日益惡
化,不得不靠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度日。

3. 日本應該尊重當地居民的文化風俗習慣,積極任用當地人作官,象英國統治
印度那樣對台灣進行“間接統治”。

4. 日本在台灣實行“事實法制”而不是採用立憲法制。“事實法制”是英國人
發明的。根據英國憲法每個英國公民都具有選舉參政權,如果英國憲法在印度香
港等殖民地也適用,那麼不給予當地居民選舉參政權是明顯的違憲行為。為了解
決這個法律上的難題,英國人提出落後民族對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無法理解,所
以不宜採用立憲法制,而是根據實地情況實行自上而下的“事實法制”。

5. 日本在台灣限制日本語的教育,通過保持日本文化和台灣文化的距離,保持
殖民地人和宗主國人的文明差距,來樹立宗主國的威嚴。會講宗主國語言的人是
統治者,不會講宗主國語言的人是被統治者。

但是以外交次官原敬(後任首相)為首的政治家,卻極力反對英國顧問的“
間接統治”方案。原敬等人認為:台灣人和日本人同文同種,與英國統治非白人
的“異種統治”完全不同,應該採用將台灣人同化為日本人的“皇民化”政策。
為了強調同化台灣人的合理性,原敬等人還提出了一種新理論:台灣自古以來就
是日本的領土,當年收復台灣鄭成功的母親就是日本人,後來台灣被中國強佔。
所以這次日本取得台灣是“收復領土”,而不是殖民地割讓。

在“間接統治”和“皇民化”兩派的激烈爭論中,日本政府最後採用了綜合
兩者意見的“漸進政策”,即統治台灣的最終目標是將台灣人同化為日本人的“
皇民化”,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在目前主要採用“間接統治”方針。正如當時
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說:“將新領土之民培養成為真正忠義的皇民,是我們
努力的目標。但要經過二世紀的時間,台灣民族的固有性質也許才會有明顯的變
化”可見當時日本預計的台灣“皇民化”,準備花百年以上的漫長時間。

“皇民化”的最關鍵問題就是教育問題,但當時日本並沒有積極在台灣推行
日本語教育,這主要是經費困難。如果在台灣推行象日本本土那樣的無償初等教
育,所需要的費用太大。當時日本採用了英國的殖民地教育方針,隻培養少量懂
得日本語的本地人作為下層官吏,將大部分台灣人作為簡單的體力勞動者使用。
當時的台灣民政長官後籐新平說:“台灣教育的方針是建立公立學校,普及國語
(指日本語)教育,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三代人的時間。一代人按25年
算需要75年,一代人按30年算則需要90年。”

日本佔領台灣後,在台灣建立了一些公立學校進行初等教育,但由於這些公
立學校要繳納學費,所以公立學校的入學率很低。到1908年,公立學校的入學率
尚不到 5%。當時的公立學校中不僅教授國語(指日本語),也同時教授漢文(
指中國語)。直到後來“皇民化”政策佔主導地位以後,台灣的公立學校才取消
了漢文教育。

總而言之,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的方針政策,是以英國的殖民地政策為藍本的
“間接統治”政策。除了剪辮子穿洋服等外,並沒有對台灣居民的生活方式加以
過多幹涉。但這種早期的“間接統治”政策,後來被激進的“皇民化”政策取代
,使日本的台灣統治政策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

二、台灣臨時法案

日本在1895年得到台灣後,面臨的最重大問題之一就是關於台灣地位的立法
。關於台灣的立法,不僅是考驗日本剛剛建立起來的三權分立民主體制,而且還
關系到日本與歐美各國談判“治外法權”,即所謂領事裁判權問題。

1853年日本對歐美諸國“開國”後,被迫與各國列強簽訂了不平等的“治外
法權”條約。外國人在日本犯法後,日本無權對外國犯人進行審判,而是由外國
領事代為審判。這種領事裁判權的不平等條約和中國當時的情況完全一樣,但日
本解決領事裁判權的方法卻和中國完全不同。中國人認為歐美各國在中國的領事
裁判權是毫無道理的、粗暴幹涉中國內政的不平等條約,中國人試圖用趕走外國
人的方法來解決領事裁判權。

日本人卻接受了歐美國家的觀點,承認隻有在三權分立民主體制下的法院,
才可能進行真正公正的判決。所以日本人承認歐美列強在日本的領事裁判權是有
道理的,認為外國犯人拒絕日本舊司法體制的審判是可以理解的。日本解決領事
裁判權的方法是在日本建立與歐美國家一樣的三權分立司法體制,那麼歐美國家
就沒有借口堅持領事裁判權了。1889年日本建立起歐美式三權分立的司法體制後
,就開始與歐美各國談判終止領事裁判權,最後歐美各國於1899年同意終止在日
本的領事裁判權,承認日本法院有權審理外國人案件。

1896年 2月伊籐博文內閣起草了一份“台灣法案”送交國會討論。“台灣法
案”的主要內容是:

1〕 台灣的政治體制與日本本土不同,日本憲法在台灣僅一部分適用。

2〕 台灣的行政結構由台灣總督和台灣居民組成的評議會構成。

3〕 台灣總督是台灣的最高指導者,台灣總督由內閣總理任命,由帝國議會批準


4〕 台灣總督具有“事實法權”,即台灣總督的命令等同於法律。

5〕 台灣總督的命令要經由台灣評議會審議通過,但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不經過評
議會而直接發布命令。

伊籐內閣的“台灣法案”遭到了日本民權派議員們的強烈反對,主要反對意
見集中在台灣總督具有掌管一切的獨裁特權。在民權派的反對下,伊籐內閣將“
台灣法案”改為“臨時法案”,結果帝國議會通過了有效期為三年的“台灣臨時
法案”,即所謂的“六三”法案〔明治29年第63號法案〕。

“六三”法案的根本精神按照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國兩制”,將台灣作為
日本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施與日本本土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六三”法案和
今天的“香港基本法”可謂一脈相承。但“一國兩制”有巨大的弊端,這就是一
個國家中兩種政治體制下生活的人民,無法進行自由地交往,因而使兩種制度下
人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人為制造了國家分裂的根源。

雖然1896年日本帝國議會通過了總督獨裁的“六三”法案,但台灣的現狀並
沒有明顯改變。日本在台灣的統治隻是靠軍事獨裁來維持,而用於台灣統治的費
用卻象滾雪球一樣逐步膨脹。台灣的狀況直到第四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
後籐新平上任後,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三、後籐新平的台灣獨裁

1898年 2月第四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籐新平上任,後籐新平成為
台灣的實際統治者。兒玉和後籐到任後,重新檢討了前任總督的問題,制定了一
系列新政策。兒玉和後籐治理台灣的基本思想是:台灣的漢族人內心非常剛愎自
用,用民主的方法很難使他們心服。對台灣人實施民權隻會增加他們對日本官政
的反抗,所以必須使用嚴厲的“法制”來治理台灣。

後籐新平說:“粗野幼稚的當地人民無法理解民權思想,日本國內的文明刑
法、民法在台灣不能通用。在台灣以實施建立在‘當地傳統習慣’基礎上的法制
為宜”。後籐新平以“尊重當地傳統習慣”為由,恢復了一些清政府時代的舊制
度,比如居民相互監督的保甲連坐制度(10戶為1甲,10甲為1保);對犯人進行
鞭撻的體罰等等。這些刑法都明顯地違反當時日本本土實行的“文明刑法”。

後籐新平還特別制定了對付抗日武裝的“匪徒懲罰令”。1895年 4月清政府
簽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居民成立了“台灣民主國”義勇軍,對日本軍進
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清政府和歐美列強都沒有對“台灣民主國”進行任何支援,
1895年10月日軍佔領了台灣的所有大城鎮,抗日義勇軍退入深山,但日軍一直未
能將其徹底剿滅。後籐新平頒布的“匪徒懲罰令”,宣布對抗日武裝的首領和教
唆者可以不經審判立即處死。嚴酷的“匪徒懲罰令”和犯罪連坐的保甲制度,使
日軍於1902年徹底消滅了山岳地區的抗日武裝。

為了改善台灣的財政情況,後籐新平推行了食鹽、煙草、樟腦、鴉片等專賣
制度,使台灣總督府的財政情況大為好轉。盡管鴉片在日本國內明文禁止買賣,
但後籐以“尊重當地傳統習慣”為由,對台灣人吸食鴉片實行了“漸禁”政策,
鴉片專賣成為台灣總督府的一大財政來源。後籐新平在拒絕向台灣引進西方式“
精神文明”民主主義的同時,卻積極向台灣引進西方式“物質文明”。後籐動用
巨資在台灣興建鐵路、港口,大搞城市基本建設,發行台灣貨幣,建立以制糖業
為中心的近代工業,大大推動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1905年,台灣終於實現了經
濟獨立,台灣總督府不再向日本政府申請行政輔助金。

1899年總督獨裁的“六三”臨時法案到期,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
後籐新平以台灣的抗日武裝尚未完全剿滅為由,說服國會將“六三”臨時法案的
有效期延長三年。1902年“六三”臨時法案延長到期後,兒玉和後籐又以台灣政
局尚未完全穩定為由,又說服國會將“六三”臨時法案的有效期再次延長三年。
直到1906年兒玉和後籐離任後,日本議會才通過了新的台灣法案,即“三一”法
案(明治39年第31號法案)。

台灣在1898年到1906年的 8年期間,是所謂的“後籐獨裁”期間。在這期間
後籐新平拒絕日本政府對台灣“內政”進行幹涉,把台灣搞成半獨立的獨裁王國
。當時台灣人雖然害怕後籐,但並不尊敬後籐,台灣民間把後籐新平形象地稱為
“土皇帝”。

日本對台灣朝鮮的統治、英國對印度香港的統治、以及其它歐美列強的殖民
統治,都有一個共同點:隻向殖民地引進西方“物質文明”的科學技術,卻不向
殖民地引進西方“精神文明”的民主人權。到香港回歸時,香港人已享有不低於
英國本土的物質生活水平,但香港人卻不享有英國人早在 100多年前就享有的參
政選舉權。如果台灣今天還在日本的統治下,台灣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很可能比現
在更高,但恐怕不會享有今天台灣人所具有的參政選舉權。

西方國家拒絕向殖民地引進西方“精神文明”的民主人權思想,其原因其實
非常簡單:如果給予殖民地人民參政選舉的人權,他們就要選擇獨立或自治的道
路。要保持宗主國對殖民地的主權、保持對殖民地人民的異族統治,就必須剝奪
殖民地人民的人權。這也暴露出西方近代民主人權的兩重性。

四、從“不法”的武裝抵抗到“合法”的民族運動

在異民族的殖民統治下,被統治民族的文化被破壞,政治被壓迫,經濟被榨
取,出現抵制和反抗是必然之事。台灣人一開始是以武裝暴動的方式對日本的統
治進行抵抗,但到1915年,活動於山岳地帶的武裝遊擊隊完全被日軍剿滅,此後
台灣人開始以“合法”的方式進行抵抗。

最早組織進行“合法抵抗”的政治團體是1914年林獻堂等人創立的“台灣同
化會”,不久後在日本的台灣留學生中間又成立了“啟發會”,“啟發會”後來
演變為“新民會”。1920年,“新民會”創辦了中文月刊《台灣青年》,這是台
灣人最早創辦的政論雜志。1923年 4月《台灣青年》改為半月刊的《台灣民報》
,1932年4月改為日報《台灣新民報》。

“新民會”的最初宗旨是謀求台灣的自治,但“新民會”會長林獻堂考慮到
完全的自治要求,勢必會引起日本的強烈反應,引來嚴苛的鎮壓,對台灣人的民
族解放反而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新民會”的政治運動重點,就放在爭取台灣人
的參政權上,要求日本政府給予台灣人和日本人一樣的平等待遇。當時台灣人不
僅沒有參政權,經濟上也處於被歧視的地位,在台灣從事同樣工作的日本人的工
資,比台灣人高 2倍以上。“新民會”通過《台灣青年》等刊物,掀起了要求廢
止“六三法”等對台灣人歧視的法律,要求建立“台灣議會”,允許台灣人參政
。從1921年到1934年,“新民會”一共發起了15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向日本帝國議會提交了請願書。

面對台灣的“合法”民族運動,日本政界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按照日本憲
法規定的民權原則,剝奪台灣人的參政權是明顯的違憲行為。當時日本不少學者
和民主派的政界人士,也積極支持台灣人的“民權運動”。1921年第一次請願運
動後,日本總督府雖然沒有同意建立“台灣議會”,但設置了一個“台灣總督府
評議會”,特聘林獻堂等八名新民會骨幹為“評議員”,對總督的政務進行監督
評議。日本原想以“御用文人”的高官厚碌方式,來收買林獻堂等人,使他們自
願停止民權運動。但林獻堂並不買總督府的帳,依然積極參與民權運動,所以19
22年台灣總督府罷免了林獻堂的“評議員”職務。

1927年,林獻堂、蔡培火、蔡渭水等人,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的政
黨“台灣民眾黨”。1928年,台灣又成立了非合法的“台灣共產黨”。因為當時
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台灣共產黨在組織上作為日本共產黨的一個支部。台灣共
產黨奉行極左路線,提出全面否認日本的殖民統治,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奮鬥
綱領。1931年 6月日本警察逮捕了台灣共產黨的骨幹分子,此後台灣共產黨的活
動趨於停止。

1931年以前,台灣人利用日本的民主體制,進行了合法的民族解放運動。19
24年蔡渭水等人在請願時,以擾亂治安罪被警察逮捕。台灣人和一部分支持台灣
民權運動的日本人,在法庭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法庭鬥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
後日本法院釋放了大部分被捕者,對蔡渭水等首領隻判了 4個月的象征性監禁。
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成為日本的敵人。由於台灣人具有中國人血統
,台灣總督府在“九一八”事變後,發表了禁止建黨結社的命令,台灣人“合法
”的民權運動到此劃上了句號。

自從中國割讓台灣給日本後,台灣人就開始了爭取民權、爭取自治的運動,
這些運動也是現在台獨運動的前身。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人的非暴力民權
獨立運動,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一些日本人甚至支持台灣的自治運動。這與
後來國民黨政府對台獨的嚴厲鎮壓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這也是今天台灣人比較親
日的一個原因。

五、皇民化運動

在後籐新平統治時代,後籐對台灣人的教育採取非常消極的態度。後籐認為
“教育是一把兩面劍”,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來說,具有高知識水平的台灣人並
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後籐主張在台灣隻進行很有限的教育,搞類似於中國的“愚
民政策”。但“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害怕具有中國血統的台灣人,同情和支
持中國的抗戰,開始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一改過
去對台灣的“愚民政策”,開始在台灣積極普及教育和推廣日本語。1930年台灣
的學齡兒童入學率不到30%,1938年猛增為50%,1943年更增加到92%。1930年
台灣懂日語的人不到10%,1937年猛增為40%,1944年更增加到70%。

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台灣的中文報紙全部廢止,改為日語報紙。台
灣人保持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活動也被禁止,強迫台灣人參拜日本神社。1940年
又開始號召台灣人自願改用日本式姓名的“改姓名運動”,但收效甚微,隻有 0
.1%的台灣人改用了日本式姓名。此外總督府還在村落、城區組織了“皇民奉公
會”“挺身奉公隊”等居民組織,灌輸學習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試圖把台灣人迅
速改造成為日本人。雖說台灣人並不喜歡這種皇民化運動,但在戰時的嚴厲統治
下,台灣人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不過皇民化運動中的普及教育運動,使台灣人
口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對後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由於台灣人沒有參政權,所以台灣人也沒有服兵役的義務。但1941年太平洋
戰爭暴發後,日本的兵員嚴重不足,1942年 4月開始在台灣招收“志願兵”,到
1944年為止共有6000多台灣志願兵被送上前線。1945年 3月日本修改了選舉法,
給予了台灣人參政權,可以和日本人一樣參加帝國議會的選舉。但台灣人得到當
“真正日本人”的權利後,就不得不和日本人一樣服兵役,其代價也相當高昂。
到1945年 8月日本戰敗為止,共有約20萬台灣人作為軍人或軍夫參戰,戰死和病
死者約 3萬余人。

六、台灣經濟的近代化

後籐新平時代在台灣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縱斷台灣的鐵道和高雄、基
隆兩大港口。由於大力興修水利灌溉工程,耕地面積的55%實現了水利灌溉,從
1895年到1925年的30年間,台灣的糧食產量增加了 4倍,蔗糖產量增加了15倍,
對外貿易額也增加了 4倍,基本上滅絕了傳染病。

1935年,中國的國民政府派考查團參加了“台灣統治40年紀念博覽會”。考
查團回國後,對台灣的經濟成就讚不絕口說:“台灣給人家搞了40年,就和中國
拉開了這麼大的差距”。

1937年以前,日本遵照歐美殖民地的慣例,隻在殖民地搞農業和輕工業,不
搞重工業,人為地制造宗主國和殖民地在工業技術方面的差距。1937年以後,隨
著皇民化運動的開展,日本開始在台灣興建重工業,試圖把台灣作為“南進”的
工業基地。此後日本向台灣投入巨資,興建鋼鐵、化學、機械等重工業,使台灣
的重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從1939年開始,台灣的工業產值超
過了農業產值,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業化”殖民地。

七、日本統治時代的結束。

1945年日本戰敗後,台灣人的感情十分復雜。很多人為重返昨日的祖國感到
高興,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台灣獨立的絕好機會。希望台獨的台灣人聯合一部
分日本人,策劃了一個台灣獨立計劃。但是當時的台灣總督安籐利吉反對台灣獨
立計劃,堅持遵守條約將台灣的主權交還中國,使這次台灣獨立計劃夭折。後來
國民黨接管政權後,對這次台灣獨立活動的參與者進行了處罰,首要分子均被判
刑。最後的台灣總督安籐,在辦完對中國的政權移交手續後,作為戰犯逮捕。安
籐在押送上海受審的途中服毒自殺。

1945年日本戰敗時,在台灣的日本人約有50萬,國民黨政府決定將這些日本
人遣送回日本。但戰敗後的日本國內缺糧少房,日本人回國後將面臨十分艱難的
生活。由於很多日本人已在台灣生活了很多年,再加上台灣人沒有對日本人進行
報復,所以有大約半數的20萬日本人,都申請作為台灣的永久居民留住台灣,甚
至有不少人申請加入中國國籍。但國民黨政府不批準日本人留住台灣,除了極少
數技術人員“留用”以外,其它日本人均被遣送回國。

日本人想放棄自己的國籍成為中國人,“想作中國人而不可得”,歷史上隻
有短暫的一次。但可惜這種好景不長在,現在又進入中國人“想作日本人而不可
得”的時代,有通過留學、結婚等合法手段留住日本的,也有通過偷渡、超期滯
在等非合法手段賴在日本的。那些在日本大使館門口排隊,心驚肉跳地盼望拿到
進入日本簽証的中國人,大概不知道50多年前日本人也曾以同樣的心情申請留住
中國。

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是強加於台灣人民的殖民統治,當然是應該被否定的事情
。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日本對台灣的統治,也有一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在
“硬件”方面,日本在台灣修建了鐵路港口、工廠電站、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
同時還為台灣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員。日本交還台灣時,台灣的工業化程度遠遠
高於大陸,是亞洲除了日本以外,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這為後來台灣的經濟
起飛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在“軟件”方面,日本在台灣普及了初等教育,建立了清廉高效的法制社會
,並間接地使台灣人意識到民主法制社會的優越性。日本交還台灣時,台灣人民
的教育水準程度也遠遠高於大陸,也是亞洲除了日本以外,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的
地區。這為後來台灣的經濟起飛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英法等歐洲國家統治殖民地的方法是:一、在殖民地搞專一的農業輕工業,
人為地制造殖民地的工業經濟落後;二、在殖民地搞愚民教育,人為地制造殖民
地人民的愚昧。日本並沒有按照歐洲國家統治殖民地的方法統治台灣,而是把台
灣作為本國的一部分來建設,給台灣帶來了工業化和教育化,這是今天台灣人親
日情結的主要原因。

--

雖無艷色驚群木
卻有清香壓九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48.39
※ 編輯: UED 來自: 210.85.48.39 (03/26 22:58)
※ 編輯: UED 來自: 210.85.48.39 (03/26 22:58)
※ 編輯: UED 來自: 210.85.48.39 (03/26 23:01)

--

雖無艷色驚群木
卻有清香壓九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48.3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