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出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出路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271的網紅新聞人 黃旭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北警局長黃宗仁上任 同學侯友宜陳家欽同框 最新更新:2021/01/16 17:08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16日電)新任新北市警察局長黃宗仁今天上任,他與同學新北市長侯友宜、警政署長陳家欽同框。兩人盛讚黃宗仁有「阿仁哥」稱號不容易,並勉勵他要與基層員警並肩作戰,捍衛司法正義。 新北市政府警察...

  •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出路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7 01:34:08
    有 14 人按讚

    新北警局長黃宗仁上任 同學侯友宜陳家欽同框
    最新更新:2021/01/16 17:08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16日電)新任新北市警察局長黃宗仁今天上任,他與同學新北市長侯友宜、警政署長陳家欽同框。兩人盛讚黃宗仁有「阿仁哥」稱號不容易,並勉勵他要與基層員警並肩作戰,捍衛司法正義。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新任局長黃宗仁布達交接典禮今天中午在市警局大禮堂舉行並宣誓,由於卸任市警局長陳檡文已前往中央警察大學就任校長,由副局長溫枝發交接印信,陳家欽監交,侯友宜布達。

    侯友宜、陳家欽及黃宗仁是中央警察大學45期同學,這次交接布達3人同框入鏡。

    侯友宜表示,希望黃宗仁站在第一線維護並照顧所有員警,同時挺直腰桿、捍衛公平正義,也因為黃宗仁在經歷職務中親力親為,以此精神做事,所以能得到「阿仁哥」的稱號,相當不容易。

    侯友宜稱讚黃宗仁當年是全班第1名,從台南市警局長奉調回警政署當副署長,「我在心裡想,我這位同學年紀也不小,這一次真的也不容易,得到各級長官的肯定」。

    黃宗仁是警大45期行政警察學系畢業,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警大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經歷警政署副署長、台南市警察局長、航空警察局長等。侯友宜期勉他秉持接地氣的風格,照顧新北市8000多名警察,成為警民溝通的橋梁。

    侯友宜表示,歷任新北市警局長都有好出路,感謝卸任的陳檡文任內偵破幾件重大刑案,讓新北市治安穩定並獲得民意肯定。未來將重棒交給資歷深厚的黃宗仁,一起為新北市治安與基層員警講情講義,並肩作戰打拚,除弊捍衛司法正義,不要官僚。

    警大45期刑事警察學系的陳家欽致指出,黃宗仁學習、考試第1名,他身為同學可以背書,黃宗仁也是少數擔任過兩都警局長之一,顯示專業與熱忱獲得肯定,「阿仁哥接地氣」的稱號實至名歸。

    陳家欽還稱讚同學侯友宜當過警政署長,也期許黃宗仁在治安複雜的新北市加油,相信面對新型態的犯罪手法,以其能力可對維護治安游刃有餘。(編輯:戴光育)1100116

  •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出路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1 10:13:15
    有 5 人按讚

    新北訂10年願景 翻轉風貌擺脫衛星城市(2)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0.aspx
    新北市是全國最大的城市,規劃未來10年的願景,改變不再是別人附屬的衛星城市,盼望蛻變展現成熟風貌。圖為新板橋車站特區眺望新北景觀。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攝 109年12月20日

    新北10年願景翻轉風貌 擺脫衛星城市定位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黃旭昇新北20日電)新北市403萬人口,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改制10年城市風貌蛻變,市長侯友宜提出未來10年的願景說,新北不再是別人附屬的衛星城市,而是作大事的最大城市。希望城市改頭換面,展現成熟風貌。

    侯友宜認為,新北人口突破400萬人,遠遠超過冰島、不丹,與紐西蘭不相上下,人口規模儼然是一個小國。未來10年的願景計畫,提出「新住民、新創生、新聯結、新美學、新趨勢、新領導」等6大面向。

    新北匯聚全台各縣市的新移民,也是最多外國人移居台灣的城市,希望將這些新住民匯集成新的能量;「新創生」,高齡人口攀升,希望透過新創生讓銀髮族能與新世代共同發掘在地特色,讓青年返鄉、在地就有出路。

    侯友宜期待公務員學習理解新媒體,以新語言、新平台與市民有新聯結互動;「新美學」是使新北市翻轉成具有美學的國際城市,以設計理念解決生活問題。

    侯友宜在許多場合都強調,想要實現這些美好的願景,需要「新領導」,新北市府有1萬6000多名公務員,同仁先有光榮感、先感覺受激勵,才能接受「新趨勢」,一起帶動400萬市民,希望翻轉新北打造真正「安居樂業」的幸福城市。

    住在三峽台北大學特定區的聞女士受訪表示,台灣當年熱鬧爭取升格為六都,但以直轄市應具備的高度與功能來看,新北改制對整體國家的產業金融、國際貿易幫助不大,依舊停留在「地方發展」的窠臼。

    她說,改制只有體會生活的便利性,非國家發展的前瞻願景,更沒有早年高雄市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又沒有台北市的首都門面,站在新北高樓眺望,仍是數不盡的鐵皮屋與鐵窗公寓,市民感受不到改制後,有解決城鄉發展的差距。

    這也是許多市民的感覺,為此,侯友宜今年9月啟動塭仔圳旗艦計畫,機場捷運行經路線是台灣的門面,但路線經過新北塭仔圳等地,7000多處大小型的鐵皮工廠林立,影響觀瞻,透過市地重劃與整頓五股垃圾山,解決公安死角,且道路狹小、環境髒亂、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讓2030年翻轉新北,讓新莊副都心、新板橋車站特定區、三重第二行政區為3大軸心,並成為大台北中心。並以新北發展的動能成為帶動改變台灣的動能,讓北台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都會。

    新北市為移居者的家鄉,老家在台南新營的聞女士表示,她觀察改制10年來,林口特定區、新板特區、北大特區的房價攀升,移民人口不斷增加,但這些都是改制前的城市發展規劃,不知道升格的意義何在。

    每天進入台北市工作的32歲黃先生說,對改制幾乎毫無感覺,租房子的他,每天騎機車通勤進入台北市,10年來,中和區莒光路從沒有平坦過,挖掘與補坑讓道路有如狗皮膏藥,好想住在物價低廉,空氣又清新的台灣東海岸。

    都市風貌的改變,世居蘆洲區的李小姐感觸最深以往台北縣蘆洲鄉常因大雨「水鄉澤國」,因人口移居改制為縣轄市的蘆洲市,又升格改制為新北市蘆洲區,土地重劃與變革,蘆洲華麗轉身為重劃區林立,捷運交通可到達。讓不少「田橋仔」翻身,蘆洲有「賓士之鄉」稱呼。

    改制後的預算經費增加,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增加到223億餘元;社會福利支出增加158億餘元。相對與民眾休閒相關的活動也增多,住在市府首善之區的板橋35年的吳小姐家鄉在雲林,她觀察板橋近10年進步很多,尤其,近幾年的新北歡樂耶誕城活動,擴大延伸連結到林家花園,逐年精采吸引很多外縣市民眾到新北,不像以前只能去台北101跨年。政府多動腦辦活動,可讓民眾參與,也能促進商家經濟發展。

    政策是延續性的,從30年前的台北縣長尤清整治大漢溪、淡水河為主,續任的蘇貞昌規劃二重疏洪道、周錫瑋整治大漢溪與淡水河濱公園、新北市長朱立倫、侯友宜持續規劃河川高灘地,熱愛運動的吳小姐說,河堤是很棒的運動場所、無論是跑步、騎單車、打球都都很棒。

    新北市的幅員遼闊,部分區域形成共同生活圈,但城鄉差距本來就大,市民是否贊成北北基合併?

    住新店區的邱先生認為,其實,中央並不樂見合併,否則只是加速「天龍國」的形成,有錢人大舉進入都會大城市,資源分配集中在某些建設,卻讓偏鄉部落、弱勢無法獲得平等的應有照顧。

    新北市議員蔡淑君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北北基合併後的行政區太大了,她不贊成。尤其,新北市自己的城鄉就有差距,土地是台北市的8倍大,現在新北又400多萬人口,若合併後的人口治理、地方資源管理與建設需求,對地方首長會是很嚴酷的考驗。

    但住在蘆洲區的李小姐說,雖然從台北縣民變新北市民,還是覺得能跟台北市合併,才能得到更多資源。多數人喜歡進入台北市尋找就業機會,薪資也比較高。

    她說,新北市府重劃區很多,但只有地價、房價攀升,市民整體生活環境與素質還是輸給台北市很多。公園充斥許多無用的設施,她自己家附近明有社區小公園,卻沒有ㄧ個兒童設施可使用。

    李小姐舉例,新北國中小學的教育設備,遠輸給台北市,導致許多學子仍要跨區尋求更好的資源與機會。台北市的學校早已換了好幾次冷氣,新北的學童夏天在教室還是只有電扇吹。20201220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0.aspx

  •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出路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03 13:55:54
    有 433 人按讚


    王立談工輔法。這篇有五千字左右,長得要命,但是一口氣看完後,真的非常有共鳴。有理有據,是集合站在產業第一線的人的意見,最鞭辟入裡的分析。我們推薦大家看一看這篇文章。
      
    還台灣一個乾淨的農業環境,是 #道德問題。
      
    怎麼在環保與經濟、就業之間權衡,拿出一套可行的制度,讓以前擺爛不解決的違章工廠問題,找到一個漸次納管的出路,這是 #技術問題。
      
    就像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裡面說的,不能老是拿道德情操來解決技術問題。環保的理想雖好,但是產業、社會與經濟的運作,顯然不允許你跳過必要的步驟,一步登天。撇開技術與制度,光講道德,就好像明末的東林黨,個個都是道德標竿,但是大明帝國可說就是亡在他們手上。

    來講一個剛退流行的話題,問了一群產業界的前輩,不然很多東西我自己也沒那經驗。

    5k字,超長慎入

    ==========

    終於要處理工廠管理輔導法,這個台灣最大的坑了,為何說是坑?因為這是幾十年的歷史累積,馬政府時代給了十年改善,不過法案沒有、執行手段也沒有,想也知道就是什麼都沒有的過十年。也好啦,總是要處理這個問題,面對總比逃避好。

    工輔法整套看下來,重點大概兩個,一個是輔導原先的違章工廠低汙染的合法化,第二個就是中高汙染的,協助降低為低汙染後納管比照處理。這兩個若在時限內做不到,就會斷水斷電改善到拆除為止。不過今天又多了一個落日條款20年,明擺著是受到壓力去制定的,理由後述。其實還有兩個極重要的點,一個比較明顯的已經有人提,就是對於低污染工業的認定標準,這還有得吵。另一個不明顯的還沒看到人講,最後面再提。

    有跑過傳產的應該都知道,現行的高汙染產業,像是電鍍、化鍍類的,大致上都在工業區內,不會在路邊一片農地上。現在講的農地工廠主要兩種,一種是在農地上鐵皮搭建的小工廠,雇傭人數沒幾個,像是在台南、嘉義土地比較開闊的偏僻鄉鎮。另一種是早期城鎮擴張,多餘勞力吸引工業,農地搭建鐵皮屋後出租為輕工廠,長期以降成為產業聚落,例如新北的五股、樹林一帶。其他較少的像在產業道路邊,或是地圖上沒有的小路轉進去,整片樹中間有一棟工廠的,這數量也不少,像是桃園的龍潭楊梅之間。

    這種工廠的汙染形式,硬要切開有兩大類。粉塵類的只需要集塵設施,酸洗類的通常都會有一個小儲存槽(坑),定期叫車來抽走。這兩類的汙染程度都不高,就算需要改善,也都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這類工廠為何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純粹是和氣生財的理由,以前亂七八糟的年代,地主隨便收租金是一回事,近年新的工廠,要不是農地地主繼承後不想耕作,就是產業聚落擴張後,耕作農地的價值差太多。

    會被檢舉的高汙染小工廠,其實你法令也管不到。這大概也分兩種,一種是農地租一間鐵皮屋,然後堆積大量高汙染廢棄物,堆到廢水外流或是臭味太重被抓,老闆反正早就跑路。另一種是擺明就是要開非法的,接高汙染也高利潤生產流程的單,跑去租便宜的農地鐵皮屋,用很簡陋的設備,也不安裝任何處理設施,賺幾年是幾年。利潤很高,也懂得用人頭,被檢舉後關廠跑到隔壁縣市繼續租,看這次可以撐多久。這些老闆沒在管你法規的,真要比喻就是超大型跑給警察追的攤販,要拿這種案例去指控其他工廠,只不過證明自己對工業的完全無知。

    關鍵在哪?在用電量,後面會提到。

    說到底,農地會有這種問題,就是相對務農來說,改建或是出租作為工廠,還比較有利可圖。出租者想多賺一點,自然不會去舉發,附近的鄰居比照辦理,也沒多少理由想去舉發。幾十年下來,形成一個多重疊合的奇怪結構,然後沒有人能夠處理。

    在你罵非法就該關掉前,有些數字要冷靜點看。
    閒置工業區大概沒有2,000公頃,而根據政府正式的統計,農地的違規工廠佔地約14,000公頃,若非正式的統計,我個人了解應該是超過30,000公頃。

    簡單說,你要他搬家去合法工業區,先不管他有沒有錢應付工業區超麻煩的規定,光看土地面積就知道,要輔導全部工廠都搬家,這一點都不現實。除非你認為,現在開始規劃新的中小工業區,然後就近要求他們搬家,不過這是另一回事,而且這其實鍋更大,連住宅區都要一併處理,經典案例就是整個桃園市的發展軌跡,(不懂我在講什麼的,可能很難理解這怎麼回事)。

    因為,之所以形成產業聚落,通常都是有區位優勢,設想一下你家住在新莊,卻要跑去汐止的工廠上班,在二十年前沒有捷運的狀況下會有多痛苦。沒有鄰近高速公路,隨便在一塊空地規劃工業區,是有哪個天才老闆會進駐啊,台灣的代工型態,太多加工的半成品,體積根本不適合長途運輸,大概只有像是電路板,高雄的楠梓電會下單給樹林的晟鈦去做,畢竟表面處理之後,板子還是薄薄一片,體積小裝載密度大而且單價高。然後你去看表面處理後的上件廠,幾乎無一例外都離港口較近,想想就知道為什麼,還是不懂的想一下塑膠射出廠,新北跟台南一樣叫做塑膠射出,做的東西一樣嗎,多想想會想通的。

    簡單說,大型工業區的出現是政府規劃,給大型工廠進駐用的,但是一家大工廠很難有全製程的能力,多半都得要發包出去給其他廠代工。若此產品有運輸跟勞工成本的問題,那麼不意外的中小型的代工聚落,就會出現在交流道附近,或離人口密集區不會太遠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早就因為人口擴張需要住宅,農地被蓋的亂七八糟,各位知道新莊輔大附近一圈的加工廠嗎?當年響應謝東閔「家庭即工廠」口號,三層透天厝一樓變身為小工廠,後來成長為三層代工廠的有幾間?這些都是蓋在原本的農地上喔,現在你經過新莊,會知道這邊原先全是良田嗎?

    另外,政府的推估現行違規工廠大概有38,000家,我個人了解應該多個兩成跑不掉。每一家的平均雇用人數,小間的應該落在7~10人上下,產業聚落中大一點的大約30-50人,也就是說扣掉老闆,大概有約保守估計近100萬的就業人口,而且這些勞工平均都算是學經歷較弱勢的。

    這些勞工,我不客氣說都是過去被政府放生的,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們當年有分A、B段班的年代,多少B段甚至是被稱為放牛班的同學,學校完全是放置不理,畢業後跑去你聽都沒聽過的高職高工就讀,三年下來也沒學到什麼技能,人生的出發點就是活在這種被放棄的環境,他能幹嘛?幾乎都到這種工廠去,男生當學徒,女生當行政跟倉管,三十年過去熬成主管,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是非常之低。

    也就是說,今天你把這些工廠全部都關掉,先不提經濟上的損失,瞬間有幾十萬的失業人口,而且都是弱勢勞工,沒有學歷也沒證照,技能只能因應這一行。我想很多人對這類人的認知不夠清楚,弱勢勞工的能力真的不好,但花時間熬出的經驗,至少在這一行可以混的下去。見過那種到水果攤幫忙削水果,時薪有夠低,還要天天被老闆罵的那種嗎?因為真的連削皮的技巧都學很慢,十年前金融海嘯掃到一堆工業區的低層勞工,有些連開計程車的能力都沒有,世界上是有這種人存在的。

    更不要提,其中不少工廠,老闆跟勞工之間是一路拚上來的戰友關係,也許才十幾個人,常常要在大廠之間被砍價,但至少在產業鏈上有一個位子,接單養活員工一家老小沒問題。對這些老闆來說,員工不僅是下屬更是親友,年輕朋友的同學就不少這種家庭出身,父母拚了一輩子買了房子,把小孩拱去大學,房貸還沒清,小孩還有學貸,老闆不是不知道員工的辛苦,但自己也不是慈善事業,你真的逼到他要賠本經營,幾乎都是收掉不幹。

    那些還有貸款要繳的員工呢?各位,你們真的認為50歲失業,還有10年以上貸款要繳的勞工,有多少能力接受轉業訓練?訓練了,就有與年輕20歲的少年仔同等競爭力?別鬧了,真的別天真了。

    另外,這些違規工廠,其實肩負台灣代工大國的重責大任。產業聚落的意義我就不提了,不理解產業聚落的優勢者,跟他講再多都沒用。這邊要說的是,許多代工是大廠轉單小廠,一層一層的轉包出去,把多餘的產能吸收掉,有些甚至會轉到很偏僻的小廠。若沒有這些鐵皮小工廠,很可能有連鎖效應,小廠會因為產能不足,接不了大廠的臨時單,景氣很好的時候就罷了,不景氣時利潤很多都靠這種急單來撐。

    此外,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農地蓋違規的工廠,該繳的稅都有繳。已經形成產業聚落的,政府其實是裝死不管,因為不同的用地跟需求,能申請到的電就不一樣。怎麼解決?一種辦法,把三四塊農地合成一塊,中間蓋一棟工廠,等於把電集合起來使用,但這也不能裝置太高用電的設備;另一種是當初申請時就以輕工廠的名義,不然電根本不夠用,也就是說這都限制的工廠的營業種類跟規模,想像的那種超高汙染工業,很難出現在這種地方。

    高汙染往往等於高耗電,新聞上趁颱風天亂排廢水的工廠,幾乎都在工業區,農地上蓋一間電鍍廠,然後亂排重金屬廢水到田間?你開玩笑喔,一甲地給你併用都不夠電啦,還排廢水勒。跟文青想像的完全不同,高汙染工業的廢棄物,經過處理設施後通常剩下很小一桶,只要處理廠不要黑心拿去山裡面挖洞埋了,高毒性廢棄物沒那麼多。反倒是低汙染工業甚至就是農業,汙染物毒性低但是量很大,處理起來才夭壽麻煩,只是因為不會偷排一次整條溪變紫色,才會覺得好像沒汙染,這一塊納管後才能想辦法。

    至於,違規工廠怎麼繳稅?就十家工廠共同租用一間商辦啊,接單出貨跟會計都在這一層樓,國稅局才不會管你工廠在哪,只看你註冊地以及營業額來收。換句話說,幾十年來政府都是放任不管,但該收的稅都要收,有些微妙的法規邊緣地帶,甚至是黑白道尋租的空間。要解決?好啊,以後收稅用工廠所在地收,違法不違法公務員親眼見到,沒有裝死空間,超棒的。但台北市稅收剩下三成不到,如何?(那種已經變成產業聚落的,就是大家都裝死啦,假裝沒看到一起踩在農地上)

    這還不提,查緝工作是地方政府的權力,中央只是設置法規,並沒有多少辦法直接干預。你選了一個不會查的首長跟議員,再來靠么政府都不管,會不會太機車?不然就下次大選,堅持合法的民眾,請逼議員表態,我們來看最後得票數如何。國民黨是知道這爛掉了,根本上就不想管,反正裝死沒看到,出事再去表態查緝就好,民進黨從賴清德開始,一路堅持要推工輔法,對幹黨內左膠覺青到1124翻船,直到蘇上來還繼續到完成,為的是什麼,只為了要讓非法變合法?

    經濟部的公開說帖,太過冠冕堂皇,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用擔心合法工廠權益受損,因為比例上低的可以,理論上違法但實際上跟合法沒兩樣的工廠一大堆。真正因為違規可以降低成本的,反倒會因為合法化後墊高成本,降低原先的競爭力。合法的工廠,也會因為產業鏈全線都合法可查後,列入生產履歷跟碳足跡,未來要銷售到歐洲之類的機車國家,難度也會比較低。

    除此之外還會有受益的產業。

    法條修正的第一個受惠產業,就是顧問業。

    不用懷疑,這些工廠老闆並不是想一輩子違法下去,很多人是真的不曉得怎樣合法,因為當年就是「大家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然後政府裝死沒管,就跟中國這十幾年的狀況一樣。幾十年後的今天,有機會合法的話,多數是願意的,最大的門檻是在「不知道怎樣去合法」。

    也就是相關文件跟工廠需要改善的點,大部分老闆是不清楚,就算政府講了,細則部分也需要人去盯。地方政府只需要提供資料,顧問業者就會去把輔導合法的工作做到好了。

    第二個受惠產業,是被創造出的環保商機。畢竟大部分這些違規工廠,最多的汙染就是廢水跟粉塵,因為工廠規模不大,高價的環保設備買不起,低價的拼裝版效能沒有很好,所以輔導轉型的這幾年,應該會有不少小型或是微型的污染處理器,甚至是回收業者都會獲利。(跟貸款有關)

    第三個受惠的,是這些輔導轉型的工廠跟金融業,從非法轉為合法,有一個最大的重點,卻沒人提到的,叫做「銀行貸款」。合法才能跟一般銀行,或是政府提供的專案去申貸,這是多數人都沒想到的一點。這些老闆不見得是不願意出錢,而是因為工廠非法的狀態下,想去貸款購置新的機器或是汙染處理設備,都是不可能的。以往只有面臨倒閉危機,才有去二胎或是地下錢莊冒險的機會。

    提供數千到數萬家業者,有合法申貸的機會,才能讓他們申請到足夠添置新的機具跟污染處理設備的經費,不管是要後續的擴張還是發展,這都至關重要。

    你說,違法的關掉就好,多找一些人去檢查不就得了?

    呃,勞基法那時候也是一樣的講法,完全昧於現實。你要關掉一家違規工廠,可不是去開張條子,人家就乖乖的關門大吉。你得要有常設人力,緊盯關廠進度,甚至是拆除時也得要人盯著。你有看過就曉得,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搞定的,出動三五個人,費時十天八天,才可能弄好一家。請人搬家到合法的工業區,時程也是一兩個月起跳,絕對沒有鐵皮工廠三天蓋好這種事。(還不包括遇到黑道,需要找警察來一起處理的狀況)

    推估超過三萬家的工廠,想要一兩年內就全部幹掉,想也知道你不可能有足夠人力,也不會有夠多經費去增聘。再說,兩年後全部取締完畢,多餘人力怎麼辦,開除?做之前麻煩想一下後果。

    我是覺得,後面的關鍵在於經濟部、環保署相關單位,能不能對低汙染有個明確的定義,因為標準訂出來,後面的環保產業才會知道該怎麼做,學術單位也才曉得怎樣幫忙把機器小型化。

    以往對污染的定義不夠清楚,一般人在意的都是金屬類的廢棄物與紡織類廢水汙染,但各位知道像是食品加工的有機廢棄物,以及小型金屬表面處理工廠的廢水,看似無害其實蠻高的,但要處理也不需要太高價的設備。眼見不見得為真,請相信專業,但這就是下一次的法案攻防了,在意環保的覺青請去注意這一塊,一個污染標準沒列好,後患才是無窮盡。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儘速納管,這樣才能讓工廠有合法去貸款的空間,想要轉型合法經營的老闆,才有動力去改善自家的環境。把這三萬多家工廠的老闆,都看成只想破壞地球賺錢的王八蛋,無助解決現狀問題。

    其實到頭來,就是一個怎樣具體解決的老問題。

    我也知道違規就抓啊,但你看違章建築拆了幾棟?台北市當初信誓旦旦講了那麼久,現在誰還記得這些事?你訂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高標準,弄了一堆理論上很棒的措施,但全部是逼人走絕路,他們一定在政治上懲罰你。

    順便說,去年1124執政黨大敗的主因之一,就是賴院長想要處理這塊,但一堆小清新進步派堅決反對。等到選舉崩掉,檢討原因之後,蘇院長上台才去忽略這些反對意見,堅持要納管再說。

    有實務經驗的執政者,很清楚政府解決問題就兩種。一種是直接依法抄掉,另一種是納管輔導。違章工廠這個超大的歷史問題,第一種絕對沒有用,有用早就做了。你只剩下納管輔導轉型這條路,在我們可以做的範圍內,慢慢去轉變,反正現在這種不告不理不管的狀況,也不會更糟了。

    當然你有第三種選擇:繼續擺著,吵著不可能做到的全部抄掉,每天詛咒這個世界沒有照自己想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