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80的網紅艾爾伯特你在哪Finding Alber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方坦承自己病情與就醫歷程,以及用各種媒體理性的討論身心疾病,是對於除去污名化標籤很有用的方式。本集與台北榮總精神科住院醫師曹文沿合作,讓我們一起除去對精神疾病污名化的誤解與標籤吧! 00:56 憂鬱與憂鬱症差別在哪? 02:52 Albert用影像紀錄下自己發病時的狀態 06:38 為什麼現代人...

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 在 寶瓶文化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0:03:24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

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 在 · ᴇᴠᴇʟʏɴ ᴡᴀɴɢ 小渝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15:12:37

👣充實的一天😎 今天請了整天假,畢竟還是得把診斷證明補一補。精心安排手術時間,除了給自己一個生日禮物🎁之外,也是考慮到特休更新,畢竟回來還有很多事情要請假才能辦。我的主管也滿nice的,雖然我的確有一堆題目要做,但我說要回診,他也就准假了👌🏼~ 早上想想搭客運上台北比較順,只要稍稍早點起床即可,不過...

  • 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0 08:00:41
    有 400 人按讚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
    ……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 #陳乃菁 醫師​

    ══════════​

    【專文推薦✍️】​
    朱為民(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有感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詹鼎正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


    #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8月20日溫暖上市💕

  • 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8 08:00:01
    有 677 人按讚

    #新書上市📖|#你怎麼看待老年_它就怎麼回應你​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❶ 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❷ 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❸ 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❹ 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❺ 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❻ 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
    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專文推薦✍️]​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王培寧(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夏韻芬(知名作家、主持人)​
    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

    📣 #新書分享會預告📣
    📍3/13劉秀枝《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新書分享會​
    時間:3/13(六)下午3點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5樓龍顏講堂(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6號,近捷運東門站,鼎泰豐隔壁)​


    #你怎麼看待老年_它就怎麼回應你3月8日上市
    #快樂的老後實踐從今天開始💪

  • 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05 08:00:36
    有 296 人按讚

    推薦序:張志朋律師(恒達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走進柏樂,身心快樂!」


    失眠是文明病之一,要如何睡的夠久、睡的夠好、睡的夠飽,一直困擾著很多淺眠、失眠的現代人。

    記得我十多年前在巴黎唸書時,每當夜間唸書時間過晚,一睡覺時躺在床上,總覺得腦袋轟隆轟隆的不斷在運轉,難以馬上入眠。之後就養成睡前二小時開始要將腦袋運轉「降速」,例如聽些音樂或看看休閒讀物,以免失眠症頭再次上身。但是律師工作總難免遇到臨時需要加班處理的事情,要如何一方面讓腦袋加速運轉完成工作,一方面又要避免運轉過熱導致睡覺時無法停機失眠,還是件很傷腦筋的事情。

    我多年前認識劉貞柏院長時,劉院長仍在台北榮總新竹分院服務,當時就已經著有「失眠關鍵50問」及「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師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等二本書,劉院長長期關注失眠及親子溝通問題,不言可喻。其後劉院長設立柏樂診所,忙碌的看診之餘,更透過巡迴衛教演講等方式,讓更多人能夠瞭解應如何面對、瞭解、克服失眠問題,讓人佩服。

    現在,劉院長集結多年診療的專業及經驗,完成這本「24週練習活化大腦改善睡眠」一書,書中精選12個章節案例,每個案例都分別從心理、運動、活動、飲食與藝術創作等五個向度說明改善睡眠的方式,最後還有實際練習的紀錄表格,這可以讓讀者在閱讀後,照表操課,實際檢視練習後的改善成效。

    舉例而言,書中第五章「卸下心防,汲取新的能量」,以商場女強人「賓士姐」為主角,描述「賓士姐」有著長期自我型塑的內心保護殼,以及醫師要如何協助走出保護殼,儘管這需要一段時間,書中這段文字讓我印象深刻:「醫師要推銷身心靈健康概念,面對這沙場老兵,不是簡單容易的事。強悍是她的保護『殼』,柔軟的內在若輕易示人,容易內傷。豪邁大方的氣度神色裡,層層包裹著一閃而逝的落寞。雙方初次見面還不熟,即使是醫師也要對這厚實的保護殼給予尊重,先讓這殼靜一會兒。若輕率地展開心靈解剖,怕只看到血淋淋的內在,已非原來樣貌。….」這讓我想到,自己身為律師,在面對當事人時,常常第一時間立即要求當事人將自身的「保護殼」全盤剖開,完整交代事件始末,卻未考慮到對很多事業有成的商場老將的內心的傷害有多大。雖說律師和醫師面對客戶的處理模式不盡相同,但劉院長此段文字,也讓我沈思反省許久。

    正因為這本「24週練習活化大腦改善睡眠」有這麼多的特色與好處,劉院長請我協助作序時,我二話不說一口應允,期待各位看了這本書後,能夠睡的夠久、睡的夠好、睡的夠飽!更別忘了:走進柏樂,身心快樂!

    ———————————————————
    《睡覺也需要練習》
    博客來:http://bit.ly/2lkMSKa
    金石堂:http://bit.ly/2kkbnHh
    TAAZE:http://bit.ly/2jQv1uc
    誠品:http://bit.ly/2lGcmll
    三民:http://bit.ly/2lv7cJ6

    #睡覺也需要練習

  • 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推薦 在 艾爾伯特你在哪Finding Alber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31 21:00:25

    大方坦承自己病情與就醫歷程,以及用各種媒體理性的討論身心疾病,是對於除去污名化標籤很有用的方式。本集與台北榮總精神科住院醫師曹文沿合作,讓我們一起除去對精神疾病污名化的誤解與標籤吧!

    00:56 憂鬱與憂鬱症差別在哪?
    02:52 Albert用影像紀錄下自己發病時的狀態
    06:38 為什麼現代人生病機率較高?
    07:50 跟患者相處時不要談論憂鬱症?
    08:18 躁鬱症與憂鬱症的區別?
    10:02 努力工作就能擊敗憂鬱症?
    10:59 有憂鬱症的人會常哭嗎?
    11:32 憂鬱症只能靠藥物治療嗎?
    13:18 我們該如何尋求協助?
    14:23 該怎麼與身心疾病患者相處?
    15:45 好書推薦"擁抱黑狗"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安心專線: 0800-770-995(0800-請請你-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更多的生活在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find_alb/

    Hold不住的他 Podcast
    Appple:https://reurl.cc/2gX5vO
    Spotify:https://reurl.cc/OqdxLr
    Google:https://reurl.cc/4mE282
    KKBOX:https://reurl.cc/yg2x48
    Firstory:https://reurl.cc/Oqdx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