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市人口密度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市人口密度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市人口密度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市人口密度圖產品中有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對摩天樓有種無可救藥的癡迷。如同歷史上許多知名的建築師,他們都認為摩天樓是人類戰勝自然環境的一種象徵。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樓,不但令人感嘆文明的偉大,更是有種人定勝天的成就感。會選擇讀這本《世界是垂直的》,有相當原因是我對高樓有種癡迷,更因為對當代都市的地下建設感到十分興趣。 圖文版:https:...

  • 台北市人口密度圖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8 09:00:01
    有 120 人按讚

    我對摩天樓有種無可救藥的癡迷。如同歷史上許多知名的建築師,他們都認為摩天樓是人類戰勝自然環境的一種象徵。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樓,不但令人感嘆文明的偉大,更是有種人定勝天的成就感。會選擇讀這本《世界是垂直的》,有相當原因是我對高樓有種癡迷,更因為對當代都市的地下建設感到十分興趣。

    圖文版:https://reurl.cc/Enj8A0

    作者寫道,都市規劃已經成為一門當代的重要學問,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學者針對都市進行設計及提出相關理想,但這些終究是屬於都市地圖上的平面思維,關於立體思維的都市規劃及思考理論,卻鮮少出現在主流媒體視角中,甚至經常被大眾所忽視。也因這緣故,他創作了《世界是垂直的》,希望能讓讀者們理解當代都市已經由平面變成了立體。

    本書涉獵的範圍甚廣,從天上的人造衛星、轟炸機、無人機,到地上的電梯、摩天樓、棚戶貧民窟、豪宅到地下的地窖、碉堡及地下道,都在本書範圍之中。

    不過也因為涉獵的範圍過廣,讀者若無相應領域的知識,讀起來的片段感很重。如衛星、轟炸機、無人機等篇章,牽涉到大量軍事戰略相關的知識。雖然這些篇章最重要的,便是衛星科技帶來GOOGLE MAP等科技軟體,替人類文明掀起從未有過的革命性思維。但這畢竟是人們普遍能認知到的改變。相對於轟炸機、無人機等軍事器械,常人能有所感觸的甚少。這篇章讀了除了感到自身不足之外,便是領會到原來這些飛行器已然成為都市規畫的一部分。

    地下篇章,相對來說有趣得多。書中當然沒有忘記得到,曾經的冷戰時期,各國都因應核戰爭的可能爆發,於當時興建了眾多深埋於地底的設施,只為了能在核戰爆發時躲過一劫。但於當代早已沒有核戰威脅的社會來說,地下建設的誘因已然改變。書中以倫敦為例,指倫敦因為地價過高,加上挖掘技術的普及化,大批既有建築申請開挖地下室,最大的原因便是地下室的單位空間成本,遠低於土地購置或另興建高樓。此外關於各國大肆開發地下設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航太技術的發展,導致衛星變得普及,因應保密及情資安全的需求,地下設施的開發變得勢在必行。地下篇章對我來說雖然有趣得多,但與我期待的內容稍有落差,我最為期待的是作者多談論關於交通、水電管線及地下聚落的內容。

    真正讓我最滿意的,便是地上的高樓篇章。本書將高樓分作三個次類,分別為摩天樓、高樓住宅和電梯。本書提及摩天樓的發展,仰賴於營造技術及混凝土材質的創新。摩天樓的發展,除仰賴於19世紀礦業開採的金源之外,更與礦業使用的液壓升降機及相關機械相關。

    事實上,就齋主我個人認識。摩天樓之所以被人類發明並持續發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交通科技的創新,導致通勤時間下降。倘若人類今天有足夠的科技水平能建造高樓,但這些高樓內的空間終究是必須要用於經濟生產。人人都知道摩天樓的發展最早始於芝加哥,建於1885年的《家庭保險大樓》,樓高42公尺,10層樓。這樣一棟辦公大樓,若都市沒有足夠的人口密度,或交通設施不夠完善,很難維持其全速運作,畢竟辦公室裡總要有人上班,上班族也不可能住在公司隔壁,若沒有足夠完善的都市建設,很難達成摩天樓的經濟條件。芝加哥當時能夠興建這大樓,有相當原因是1870年代時曾多次因為木造建築發生大火,才促成以新材質建設大樓的契機。

    摩天樓,早期讓許多建築師和社會學家,認知這是解決都會區土地不足,並能有效提供市民住房的解方。說到這事情便覺得有趣,早期學者們認為摩天樓的出現,將導致都市人口密度大幅上升。這是個很好理解的思考邏輯,畢竟以前1層樓住3個人,現在10層樓不是能住30個人嗎? 結果並不全然如此。地價高的土地並未因為空間的解放而導致地價下跌,反而因為地點絕佳之故,地價上漲。而住宅人口的空間密度也並未因此降低,高價住宅內有著經濟實力更雄厚的人,購買大量空間個人使用。地價高的地段,人口密度反而變低。而地價便宜的低總價高樓內,確實如學者所說的擠滿了人,單位空間密度上升。

    於是便有聲浪表示,如果摩天樓確實能解決住房問題,政府更應該要興建足夠多的高樓社會住宅,提供給相應的弱勢或青年居住。初期這方案被實行,直到人們發現其惡果,這些高樓社會住宅隨即成為都市毒瘤。最大的原因便是高樓建築的維護成本極高,高樓層的區域需要比低樓層用更高的消防及安檢規定維護,而這些維護的成本並非是弱勢或青年得以負擔,多數政府也不願負擔這些高昂的成本。其實這在台灣就有案例,台北市的西寧國宅,早期便是政府為了經濟弱勢而興建,但最後的結果便是維護成本不足,導致外部髒亂不堪,內部管理不佳,甚至變成台灣著名的靈異地點。

    書中提及即便是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內的住戶,也不見得願意負擔其住宅公共設施的鉅額維護成本。哈里發塔內有千戶公寓住戶,以2013年算,擁有一戶100萬英鎊的住戶來說,每年要付出的管理費高達15萬英鎊,而這些費用大部分用於維護健身房、休閒中心等設施。

    自政府認知到高樓社會住宅可能無法應付鉅額的維護成本以後,施政思維便轉向為興建高度較低的社會住宅了。這點其實台北市也是如此,除了幾個較為高級的社會住宅之外,那些提供給弱勢者居住的社會住宅,大部分是樓層高度較低的建築。

    書中真正讓我驚豔的是電梯篇章。台灣關於電梯的叢書甚少,很少有書籍專門討論電梯發展,即便是營造業相關的書籍,也對台灣電梯的普及甚少提及,但齋主我對電梯有種無可救藥的迷戀。

    我們都將電梯視為大樓的設施之一,鮮少將其當作都市的交通建設一環。這概念是好多年前曾在某個建築紀錄片中學到的。如所有人知道的一般,超高樓層建築的電梯肯定需要分流分層,很多重要的樓層被當作轉乘站。既然如此,為何不能將單一電梯視作單一地鐵路線,而轉乘樓層視作轉運站? 哈里發塔擁有57部電梯,常駐人數數萬,用水量巨大。其實比很多小型都市的機能還要充足,電梯也當然能被視作交通建設。

    過去,我曾認為電梯應該是無所不能的。假設人類建設出了數千公尺的建築,也應該能建設出相應高度的電梯。但本書作者對電梯的認識,卻打碎這現實。當代電梯發展的瓶頸,在於電梯井和鋼纜兩個要素。一具用於400公尺電梯的鋼纜,重量高達18650公斤,就算將材質替換為碳纖維,也需要1135公斤。這中間需要考量因素甚多,包含機電系統的負重及負荷、鋼纜的體積、電梯井於樓層內的面積占比等,都限制電梯的無限延長。

    《世界是垂直的》一書內容眾多。我替自己的所知過少,導致部分篇章的內容只能單純吸收,而感到遺憾。但本書就算只是單一篇章,讀起來也足夠過癮。何況對我這個科幻迷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高樓建築、地下設施或科幻題材感興趣,我想即便本書不是每個篇章都能讀通,針對特定篇章也能獲得足夠多的知識。

  • 台北市人口密度圖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7 09:00:59
    有 141 人按讚

    齋主這幾年的閱讀樂趣,從藝術和經濟逐漸轉移到了建築和都市發展上,加諸我個人愛上了城市漫遊。只要有在外散步的機會,我便會努力觀察眼前的台北市。在閱讀和漫遊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不斷回憶起兒時的一款遊戲《模擬城市3000》。

    《模擬城市3000》是款城市經營遊戲。玩家需要從無到有發展一座城市,除了規劃住宅、工業及商業等區之外,玩家還需要開路、拉電線以及安排供水及汙水處理等瑣事。規劃這些還不打緊,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在進行都市計畫的同時兼顧財政盈虧,以及民眾支持度。

    我想與齋友分享三個過去的遊玩經驗。

    1.高密度住宅區及商業區。
    既然都說是模擬城市了,我腦中想到的就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遊戲中規劃區域時,有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三種可選擇。當時的我看著高密度住宅區的單價較高,認為我只要將格子拉在地圖上,哪怕是杳無人跡的區域,也會在我人為的驅使下蓋出摩天大樓。但不管我試幾次,最終這些高密度住宅區或商業區,都以失敗告終。

    現在想想真的很蠢。我怎麼會認為一片荒煙蔓草的土地,能坐地起價,直接拔地而起一座高樓? 要吸引外來人口來居住,必定是要用價格較親民的「低密度住宅區」開始規劃。長大我才知道所謂造鎮計畫,如果要抬到足夠高的房價,必定要興建吸引外來人口的設施,像是百貨公司、影城或是OUTLET之類的。

    2.財政問題
    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始終擔心於財政赤字。遊戲機制中有提供玩家向銀行貸款,只要在期限到之前償還貸款即可。我那時非常排斥於借貸,認為要維持良好財政,得先避免借貸。

    這些年,我才理解城市建設沒有將貸款借到上限,是很蠢的事情。由於許多城市建設的效益並非立即性,多數都需要時間,甚至多項建設彼此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將貸款借好借滿,才是正確的遊玩方式,甚至退一步想,就算最後赤字導致遊戲結束又如何? 再來一次就好。即便是在現實中,政府赤字又如何? 最後總能想到各種方式來償還那些貸款的金額。

    3.遠見
    這是我最深最深的體悟。說來齋友們可能不信,整天取笑環保左膠的齋主我,從小便受到最好的環保教育,並且有著相當好的環保意識。

    遊戲中,我在都市規劃的早期,我便清楚工業區對住宅區居住品質的影響,也理解火力等發電方式會導致環境汙染,更是清楚汙水處理對都市的重要。換言之,我每次進入一場新遊戲,我便會看著遊戲地圖,開始在腦中譜寫我的都市規劃藍圖,以後這裡會是住宅區,以後那裏會是工業區,最後哪個角落會是發電廠或垃圾處理場。

    為此,我將工業區遠離住宅區,將發電廠遠離市區,並且早早就處理好垃圾處理場等問題。不久,我發現雖然圓滿了我的理想,那些可見的汙染問題沒有發生,但卻得到民眾的抱怨。他們抱怨住宅離工作的工業區距離太遠,通勤時程較長。不只如此,由於我將不同區域的地理距離拉開,導致中間的道路、電線及水管較長,這些基礎建設的維運費用,最後壓垮了我。更別提我曾有次存了較多的錢,建了較無汙染的發電廠。

    任何被稱為「遠見」的決策,其實都是虧錢的。當你聽到媒體稱讚某家公司或名人有遠見的時候,就代表那個人其實正在虧錢。遠見並不是不好,而是財政狀況是否足夠支持這樣的遠見。

    以上三點,簡單與齋友們分享。

    PS.近期蒐集現代台北市的相關問題,有興趣提供問題或想法的齋友,歡迎留言或私訊。

  • 台北市人口密度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8 21:27:18
    有 3,905 人按讚

    我居住的這一帶很神秘,以台北市來說,人口密度算是稀疏,沒有市中心的熱鬧,還常聽到蟲鳴鳥叫,大街上新開的店家。生意也常常做不起來,上次收攤的火鍋店,我曾經踏入過一次,一個鍋起跳價五百多,社區火鍋店這種價位,居民很難接受,火鍋店收攤後,換平價韓國料理接手,生意果然好很多,便宜果然是強大的競爭力。

    旁邊的麵店,裝潢美,生意佳,一碗麵五十元到一百元,工業風的裝潢,讓吃麵的質感提升,我讚美老闆裝潢很有品味,老闆笑著說是承接上一個店家,前手店家花了一百三十幾萬打造小咖啡廳,因為老婆生病需要照顧,把店收攤了,情願認賠百萬裝潢,也好過每個月繼續燒錢承租店面。

    往巷子裡走是世新大學,很多人想做學生的生意,跑來這條小巷子開店,很快就倒了,倒是影印店生意都很興隆,影印對學生來說是生存命脈,不論是印筆記還是做小抄,少了影印機,明年就可能當學弟。

    「哎呀,你也知道,這邊寒暑假根本沒人,一年只能做八九個月的生意,這條街來來去去多少店家,只有早餐店做得起來,因為早餐價格便宜只要幾十塊,學生消費得起。」早餐店老闆娘叨念著也不忘幫我送餐,動作俐落,一小條街五家早餐店,難吃的、好吃的通通可以活,學生只求可以吃粗飽,有位子能坐下來跟同學哈拉才是重點。

    喔,不僅世新大學附近店家生意難做,我任職的輔仁大學附近,也很難做喔,我每次看到新裝潢的店家,賀開幕時總感到一陣哀憐,百萬裝潢三個月收攤,創業失敗是殺人不見血的事情,如果你想創業,建議先搬到附近租個套房住兩個月,好好了解市場,才能開店大吉生意興隆。

    #大學城的生意真的沒想像中容易做

    圖說 :清水模風格的麵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