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去皮質僵直原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去皮質僵直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去皮質僵直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去皮質僵直原因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萬的網紅陳佩琪Pegg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久沒在臉書當醫生了,今晚先生南下高雄不在,閒來無事就聊聊我專長的醫學知識。 最近有名人在家猝死的新聞,所謂人生無常, 人出生於世,也是偶然, 但離開時往往是如此意外 ,很多事無法預料,願逝者安息! 今天想談一些和醫療有關的猝死… 「猝死」通常是心、肺、腦的功能短時間出了大問題,...

  • 去皮質僵直原因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07 21:01:51
    有 18,713 人按讚

    好久沒在臉書當醫生了,今晚先生南下高雄不在,閒來無事就聊聊我專長的醫學知識。
    最近有名人在家猝死的新聞,所謂人生無常, 人出生於世,也是偶然, 但離開時往往是如此意外 ,很多事無法預料,願逝者安息!
    今天想談一些和醫療有關的猝死…
    「猝死」通常是心、肺、腦的功能短時間出了大問題,最近有人質疑「癲癇」發作,是否也會導致一個人猝死?在此想藉機釐清某些觀念。
    所謂「癲癇」在醫學上的定義是腦部皮質神經元因某種因素產生反覆性、不正常的放電,導致病人的「動作」、「表情」、「思緒」或「意識」發生變化。癲癇多源自腦傷、先天異常或後天破壞 ,極少數才是因為遺傳而來。
    醫學上若非刻意加工或瞬間意外導致死亡,不然原因不外乎是:
    ■ 腦出血:腦出血會導致嚴重的生命徵兆不穩甚至死亡,多半是腦半球大量出血壓迫到腦幹,或出血本身就源自腦幹 ,在年輕人多是動靜脈瘤破裂,年長者可能是三高病導致, 特別是高血壓。
    ■ 致死性的心律不整(VT)或冠狀動脈近端阻塞造成的大面積心肌壞死,就是醫學上常說的AMI。
    癲癇很多是小孩時期開始發作,沒痊癒會一直帶到大人,若是大人才發作的癲癇,通常意味此人有非常嚴重的腦病變或腦瘤,要做詳細的影像檢查和代謝篩檢。
    那麼癲癇發作是否會導致猝死?
    癲癇發作超過30分鐘無法停止,臨床叫「癲癇重積症 」, 的確有可能導致病人缺氧窒息死亡,但這種案例通常只發生在極嚴重腦傷的病人,且這種人平日就會不時發作,不可能一點症狀也沒有,意思是平日看似正常的人,因癲癇發作而猝死的機率實在少之又少,除非發作時正好高處跌落或在泳池中溺水,這時是意外導致死亡而非癲癇本身。
    另一種幼兒常見的抽搐叫「熱痙攣」,顧名思義是三個月到六歲間的幼兒 ,因發燒而引起的抽搐現象,發作時肢體張力和呼吸肌瞬間僵直, 呼吸動作微弱, 供氧不足導致手腳末端發紺、 嘴唇變紫, 常嚇壞年輕父母, 但除非是發作超過15分鐘以上,否則在呼吸道沒全部collapse的情況下 (和上吊者呼吸道全collapse不同),缺氧變化不會導致腦功能受損。
    「熱痙攣」通常一兩分鐘就過去了,照顧者不用太擔心, 發作時只要注意幼兒安全,避免嘔吐物嗆到氣道,用退燒塞劑幫忙幼兒退燒即可。
    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
    《交通部於6月2日預告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放寬患癲癇者考駕照規定。若癲癇疾病而可控制達2年以上無任何類型癲癇發作,並取得醫師診斷證明書者,得有條件考領機車及普通小型車駕駛執照,並規範2年期滿須定期換照至公路監理機關定期審驗持照條件。》

    前些日子遇颱風天,早晚溫差較大,門診看到很多呼吸道過敏的幼童又發作了。過敏在季節交替時較明顯,台灣夏季持續高溫炎熱,過敏本較不易發作, 但颱風天就是夏季的變天時,所以過敏兒會在此時發作。
    過敏除一年季節變化大時較明顯外,一天的時間也是早晚(太陽沒升上來前或太陽下山後)較明顯, 幼童若晚上鼻塞、咳嗽,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還是建議要尋求藥物控制, 倘若夏季期間仍需長期使用「治療」藥物, 就要諮詢專業醫師是否使用長期口服或吸入性的「保養」藥物。
    最近疫情又起,大家又開始認真買口罩了,除戴口罩外,大家還是要嚴格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 勤洗手 、保持社交距離、遵守咳嗽禮儀等等,不論你是小市民或極極極重要人物, 病毒是否盯上你,還是看你周遭有沒有一堆人染疫傳給你,病毒不會區分人的社經地位,該隔離就隔離, 該戴口罩就確實戴好。

    (先生61歲生日了,那天幕僚早早放他回家說要我幫他慶生,我嚇了一大跳,又沒準備他的晚餐,只好端出泡麵加上一盤炒青菜來解決,反正這時代男女平權,他也不會幫我慶生,所以這樣侍候他就好。)
    (照片是兒子的慶生照)

  • 去皮質僵直原因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08 09:10:55
    有 948 人按讚


    大家知道神經科學史上最知名、被研究最透徹的一顆人腦,是誰的腦嗎?答案不是大腦已被大卸百塊的愛因斯坦,也不是額葉被鐵棒穿過而不死的美國工人蓋吉,而是一位名叫 H.M. 的病人。

    在 2008 年病人 H.M. 過世之前,由於科學家要保護他的身份,因此在各大期刊論文中提到關於他的研究時,都是以其名字的縮寫 H.M. 來相稱;直到他過世之後,他的名字才正式解密,大家才終於知道他的本名叫做亨利莫雷森(Henry Molaison)。

    莫雷森是何許人也?他對大腦的研究有什麼貢獻?現在我們就從頭來幫大家說起。

    《大腦好好玩》第七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1230cul002


    莫雷森在 1926 年出生在美國的康乃狄克州。10 歲前,他的生活風平浪靜一切正常;但在 10 歲那一年,莫雷森出現了第一次的癲癇發作。這一次的發作,是一種小發作癲癇,也叫做「失神型癲癇」。


    當這種「失神型癲癇」發作時,病人看起來會像是突然恍神;他們會停下動作,兩眼無神發呆,持續數十秒後,病人會恢復正常,然後繼續她原本在做的事情或動作。


    在莫雷森 15 歲時,他的情況更加惡化,開始出現大發作癲癇,也叫做「強直陣攣型癲癇」。


    這種「強直陣攣型癲癇」發作的狀況比較誇張,也就是大家常常會在電影中或電視劇中看到的癲癇狀況;病人發作時會突然倒地,眼睛上翻、牙齒緊閉、口吐白沫、四肢僵直、抽動、抽筋,有時還會大小便失禁。發作完之後,還會出現意識不清和失憶的現象。


    由於莫雷森的癲癇狀況日益嚴重,他的父母便帶她四處求醫,在莫雷森 17 歲那一年,他見到了史科威爾醫師(William Scoville),並在莫雷森 27 歲那一年(1953年),接受了史科威爾的大腦手術建議。


    這場手術,徹底改變了莫雷森和記憶的認知科學研究。


    -\-\
    切除海馬迴的大腦手術
    -\-\


    莫雷森所接受的大腦手術,和我們在第 5 集(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1204cul002/)曾經介紹過的惡名昭彰的額葉切除術非常類似,差別只在於:史科威爾要切除不是莫雷森的額葉,而是他的「海馬迴」(hippocampus)。


    那為什麼要切除海馬迴呢?這是因為史科威爾根據當時的科學文獻研判,莫雷森的癲癇可能是海馬迴異常放電所引起的。


    想要切除海馬迴,就要先知道海馬迴是位於顳葉的深處。想要切除一個位於大腦深處的組織,勢必要找到好的方法才行;畢竟,如果隨便把手術器具插入大腦內部,很容易就會破壞到大腦表面的組織。


    比方說,如果我們直接從頭的側面刺穿顳葉,那顳葉表面跟聽覺有關的大腦皮質可能就會受損,也就會因此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傷害。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以最小的傷口,取出最多的海馬迴呢?關於這個問題,史科威爾醫師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從額頭前面下刀。因為海馬迴是長條形的,而且海馬迴的頭部是位於顳頁的最前端,也就是額葉的下方。因此從額頭下刀,就可以只挖出一個小洞,破壞海馬迴的頭部,然後再一路深入破壞長條形海馬迴的中段和後段。


    這個概念,就有點像是我們在切除鳳梨心的做法一樣,如果要去除鳳梨心,但是又要保留所有鳳梨肉的完整,那最好的作法就是從頭切開一個開口,然後直接垂直挖掉鳳梨心,因為如果從旁邊切開,就一定會破壞掉鳳梨的肉。


    所以同樣的道理,從額葉下刀,就可以只開一個小洞,然後保留顳葉的完整性。但是從額頭動刀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會先遇到額葉。不過沒關係,史科威爾已經想好了對策,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他的妙計是什麼。


    首先,史科威爾先在莫雷森的額頭上鑽了兩個洞;接下來,用勺子插到洞裡面,放到額葉的下方,然後把額葉稍微舉起然後推向旁邊。換句話說,這就有點像是用一個迷你的千斤頂把額葉頂起來,一旦額葉被頂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顳頁的最前端。


    接下來,史科威爾就把吸引器(類似牙醫吸口水的管子)從顳葉前端穿刺進去,然後把深處的海馬迴直接吸出來。


    莫雷森在整個手術的過程只被局部麻醉,因為基本上大腦不會痛,所以只要對前額骨穿孔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就可以了。簡單來說,就是先在前額骨的進行局部麻醉,挖出兩個洞後放入迷你千斤頂舉起額葉,然後插入牙醫吸口水的吸引器,吸出海馬迴,最後再消毒縫合,輕鬆搞定。


    手術完成後的隔天,醫生就來探視莫雷森,結果看起來狀況似乎不錯!


    從治療癲癇的角度來看,這個手術可以說是完全成功,因為莫雷森的癲癇沒有再發作了。而且他的認知能力、語言溝通、智力,也都沒有明顯的異常,所以可以說是手術大成功。


    但是,在仔細進一步檢查之後才發現,原來問題大條了! 


    -\-\
    長期記憶 vs. 短期記憶
    -\-\


    第一個問題,就是莫雷森記不起手術前的一些事情;用精確的術語來說,就是他出現了「逆向性失憶」。


    這種逆向性失憶有一個特點:越靠近手術的事件,忘得越乾淨。


    比方說,手術前 1 到 2 年前的事情,莫雷森忘得一乾二凈;手術前 3 到 5 年的事,大概忘了一半;手術前 10 年的事情,大概就都還記得。


    第二個問題,更大條。醫生發現雖然莫雷森可以聽得懂指示,也能順利的對話,但是只要醫生離開病房幾分鐘再回來時,莫雷森就已經把剛剛發生的事情全都忘光。


    換句話說,手術之後,他不但忘記了一些手術前的事件,更特別的是,手術後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他都再也記不住。也就是說,莫雷森出現了「順向性失憶」,他無法形成新的事件記憶!


    這兩個現象是科學家第一次有辦法明確區辨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在莫雷森身上,他的短期記憶沒問題,但是長期記憶卻出現異常。


    之所以說莫雷森的短期記憶沒問題,是因為他的可以聽懂醫生的指示、可以把指令暫時記在腦中然後進行思考和對談,這就是所謂的短期記憶。


    但是他出問題的地方就在於,這些短期記憶中的訊息,並沒有被長期的儲存下來,一旦莫雷森分心了、一旦短期記憶中的資訊更新了,之前的資訊馬上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於以上的現象,我們知道當海馬迴受損時,短期記憶不受影響,但是過去的一些長期記憶卻消失,而且還無法再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因此海馬迴必然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
    陳述性記憶 vs. 程序性記憶
    -\-\


    當莫雷森的海馬迴被切除之後,他的長期記憶出了問題。這裡所謂的長期記憶,主要是「陳述性的記憶」,也就是可以陳述出來的記憶;例如現任美國總統叫做川普,或是法國的首都是巴黎這一類的「語意記憶」;還有第一次搭飛機的感覺、第一次和男女朋友牽手時的情境這一類的「事件記憶」。


    「語意記憶」和「事件記憶」這兩種記憶都是屬於陳述性記憶;而莫雷森出問題的,就是這種陳述性記憶。


    但是,有趣的地方在於,有一些東西,莫雷森似乎沒有忘記。比方說,他還記得怎麼說話、他還記得怎麼拿筆寫字、他也還記得怎麼騎腳踏車。


    這就讓科學家開始懷疑,莫雷森的腦中是不是存在某些形式的記憶沒有被破壞,這些非陳述性的記憶,可能仍然存在他的腦中,而且也可以繼續正常的形成。


    關於這一點,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方法來進行測試。他們要求莫雷森去對一些圖形進行描邊,比方說看著一個三角形,然後拿筆去描這個三角形的邊。


    這個作業特別的地方,就在於莫雷森必需是要看著鏡子中的三角形和手來描邊。這個作業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試試看,其實算是有點難度的,因為透過鏡子,我們的視覺訊息會和動手的體感覺方向相反,所以一開始會錯誤百出;但是經過訓練幾次之後,就可以學會並校正這些錯誤。


    科學家想要知道,這種學習作業,對於無法記住新東西的莫雷森,到底有沒有辦法做到?結果發現,莫雷森竟然學得會!


    好玩的地方就在於,由於莫雷森失去長期記憶,因此科學家每天讓莫雷森的學習鏡子作業時,莫雷森都不知道自己昨天曾經練習過,每天他都覺得這是一個新的作業。但是結果卻顯示,他的表現隨著每天的練習變得越來越好。


    換句話說,雖然莫雷森沒有關於鏡子作業的長期陳述性記憶,但是關於鏡子作業的程序性記憶,他似乎可以順利記得。


    而這也是第一次,科學家找到了明確的證據,可以區分「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這種「程序性記憶」,就是與身體動作程序相關的記憶,失去了海馬迴的莫雷森,依然保有「程序性記憶」,而且可以學習新的「程序性」動作。因此,海馬迴和「程序性記憶」無關,而只和「陳述性記憶」有關。


    -\-\
    克拉帕瑞德的惡作劇
    -\-\


    莫雷森這種失去「陳述性記憶」,但是確保有「程序性記憶」的現象,其實和 1911 年另外一位醫生克拉帕瑞德(édouard Claparede)的發現很像。


    克拉帕瑞德當年也有一位順向性失憶的病人,他當時發現這位病人有一些有趣的行為,就是這位病人因為失憶而無法說出廁所和病房的位置,但是去廁所和回病房時卻不會迷路。克拉帕瑞德因此懷疑,這位病人是不是隱約還記得某些事情。


    有一天,克拉帕瑞德心血來潮,決定要惡作劇測試一下,於是他就在和病人握手時,手裡藏了一個大頭針。病人握手之後痛得縮手哇哇大叫。不過由於病人有失憶症,當然很快就忘了這件事。


    隔天克拉帕瑞德醫生又來找病人握手,這次病人立馬拒絕握手。醫生問他為什麼不握手,病人就回答「我難道不能拒絕握手嗎?」醫生又再繼續追問原因,病人最後終於回答「因為有人可能會在握手時惡作劇,用隱藏的大頭針刺人」。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陳述性」的語意知識記憶和「程序性」的身體動作記憶的確不同。當我們因為海馬迴受傷而喪失「陳述性」記憶時,其他的腦區依然可以儲存「程序性」記憶。


    我們現在也把「陳述性」的這一類記憶稱為「外顯記憶」,然後把「程序性」的這一類記憶稱為「內隱記憶」。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病人的大腦,可以說是神經科學史上被研究最透徹的一顆人腦。莫雷森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我們將繼續介紹深入海馬迴,看看海馬迴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參與了記憶的運作!

  • 去皮質僵直原因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08 09:10:55
    有 956 人按讚

    大家知道神經科學史上最知名、被研究最透徹的一顆人腦,是誰的腦嗎?答案不是大腦已被大卸百塊的愛因斯坦,也不是額葉被鐵棒穿過而不死的美國工人蓋吉,而是一位名叫 H.M. 的病人。

    在 2008 年病人 H.M. 過世之前,由於科學家要保護他的身份,因此在各大期刊論文中提到關於他的研究時,都是以其名字的縮寫 H.M. 來相稱;直到他過世之後,他的名字才正式解密,大家才終於知道他的本名叫做亨利莫雷森(Henry Molaison)。

    莫雷森是何許人也?他對大腦的研究有什麼貢獻?現在我們就從頭來幫大家說起。

    《大腦好好玩》第七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1230cul002


    莫雷森在 1926 年出生在美國的康乃狄克州。10 歲前,他的生活風平浪靜一切正常;但在 10 歲那一年,莫雷森出現了第一次的癲癇發作。這一次的發作,是一種小發作癲癇,也叫做「失神型癲癇」。


    當這種「失神型癲癇」發作時,病人看起來會像是突然恍神;他們會停下動作,兩眼無神發呆,持續數十秒後,病人會恢復正常,然後繼續她原本在做的事情或動作。


    在莫雷森 15 歲時,他的情況更加惡化,開始出現大發作癲癇,也叫做「強直陣攣型癲癇」。


    這種「強直陣攣型癲癇」發作的狀況比較誇張,也就是大家常常會在電影中或電視劇中看到的癲癇狀況;病人發作時會突然倒地,眼睛上翻、牙齒緊閉、口吐白沫、四肢僵直、抽動、抽筋,有時還會大小便失禁。發作完之後,還會出現意識不清和失憶的現象。


    由於莫雷森的癲癇狀況日益嚴重,他的父母便帶她四處求醫,在莫雷森 17 歲那一年,他見到了史科威爾醫師(William Scoville),並在莫雷森 27 歲那一年(1953年),接受了史科威爾的大腦手術建議。


    這場手術,徹底改變了莫雷森和記憶的認知科學研究。


    --
    切除海馬迴的大腦手術
    --


    莫雷森所接受的大腦手術,和我們在第 5 集(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1204cul002/)曾經介紹過的惡名昭彰的額葉切除術非常類似,差別只在於:史科威爾要切除不是莫雷森的額葉,而是他的「海馬迴」(hippocampus)。


    那為什麼要切除海馬迴呢?這是因為史科威爾根據當時的科學文獻研判,莫雷森的癲癇可能是海馬迴異常放電所引起的。


    想要切除海馬迴,就要先知道海馬迴是位於顳葉的深處。想要切除一個位於大腦深處的組織,勢必要找到好的方法才行;畢竟,如果隨便把手術器具插入大腦內部,很容易就會破壞到大腦表面的組織。


    比方說,如果我們直接從頭的側面刺穿顳葉,那顳葉表面跟聽覺有關的大腦皮質可能就會受損,也就會因此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傷害。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以最小的傷口,取出最多的海馬迴呢?關於這個問題,史科威爾醫師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從額頭前面下刀。因為海馬迴是長條形的,而且海馬迴的頭部是位於顳頁的最前端,也就是額葉的下方。因此從額頭下刀,就可以只挖出一個小洞,破壞海馬迴的頭部,然後再一路深入破壞長條形海馬迴的中段和後段。


    這個概念,就有點像是我們在切除鳳梨心的做法一樣,如果要去除鳳梨心,但是又要保留所有鳳梨肉的完整,那最好的作法就是從頭切開一個開口,然後直接垂直挖掉鳳梨心,因為如果從旁邊切開,就一定會破壞掉鳳梨的肉。


    所以同樣的道理,從額葉下刀,就可以只開一個小洞,然後保留顳葉的完整性。但是從額頭動刀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會先遇到額葉。不過沒關係,史科威爾已經想好了對策,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他的妙計是什麼。


    首先,史科威爾先在莫雷森的額頭上鑽了兩個洞;接下來,用勺子插到洞裡面,放到額葉的下方,然後把額葉稍微舉起然後推向旁邊。換句話說,這就有點像是用一個迷你的千斤頂把額葉頂起來,一旦額葉被頂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顳頁的最前端。


    接下來,史科威爾就把吸引器(類似牙醫吸口水的管子)從顳葉前端穿刺進去,然後把深處的海馬迴直接吸出來。


    莫雷森在整個手術的過程只被局部麻醉,因為基本上大腦不會痛,所以只要對前額骨穿孔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就可以了。簡單來說,就是先在前額骨的進行局部麻醉,挖出兩個洞後放入迷你千斤頂舉起額葉,然後插入牙醫吸口水的吸引器,吸出海馬迴,最後再消毒縫合,輕鬆搞定。


    手術完成後的隔天,醫生就來探視莫雷森,結果看起來狀況似乎不錯!


    從治療癲癇的角度來看,這個手術可以說是完全成功,因為莫雷森的癲癇沒有再發作了。而且他的認知能力、語言溝通、智力,也都沒有明顯的異常,所以可以說是手術大成功。


    但是,在仔細進一步檢查之後才發現,原來問題大條了! 


    --
    長期記憶 vs. 短期記憶
    --


    第一個問題,就是莫雷森記不起手術前的一些事情;用精確的術語來說,就是他出現了「逆向性失憶」。


    這種逆向性失憶有一個特點:越靠近手術的事件,忘得越乾淨。


    比方說,手術前 1 到 2 年前的事情,莫雷森忘得一乾二凈;手術前 3 到 5 年的事,大概忘了一半;手術前 10 年的事情,大概就都還記得。


    第二個問題,更大條。醫生發現雖然莫雷森可以聽得懂指示,也能順利的對話,但是只要醫生離開病房幾分鐘再回來時,莫雷森就已經把剛剛發生的事情全都忘光。


    換句話說,手術之後,他不但忘記了一些手術前的事件,更特別的是,手術後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他都再也記不住。也就是說,莫雷森出現了「順向性失憶」,他無法形成新的事件記憶!


    這兩個現象是科學家第一次有辦法明確區辨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在莫雷森身上,他的短期記憶沒問題,但是長期記憶卻出現異常。


    之所以說莫雷森的短期記憶沒問題,是因為他的可以聽懂醫生的指示、可以把指令暫時記在腦中然後進行思考和對談,這就是所謂的短期記憶。


    但是他出問題的地方就在於,這些短期記憶中的訊息,並沒有被長期的儲存下來,一旦莫雷森分心了、一旦短期記憶中的資訊更新了,之前的資訊馬上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於以上的現象,我們知道當海馬迴受損時,短期記憶不受影響,但是過去的一些長期記憶卻消失,而且還無法再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因此海馬迴必然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
    陳述性記憶 vs. 程序性記憶
    --


    當莫雷森的海馬迴被切除之後,他的長期記憶出了問題。這裡所謂的長期記憶,主要是「陳述性的記憶」,也就是可以陳述出來的記憶;例如現任美國總統叫做川普,或是法國的首都是巴黎這一類的「語意記憶」;還有第一次搭飛機的感覺、第一次和男女朋友牽手時的情境這一類的「事件記憶」。


    「語意記憶」和「事件記憶」這兩種記憶都是屬於陳述性記憶;而莫雷森出問題的,就是這種陳述性記憶。


    但是,有趣的地方在於,有一些東西,莫雷森似乎沒有忘記。比方說,他還記得怎麼說話、他還記得怎麼拿筆寫字、他也還記得怎麼騎腳踏車。


    這就讓科學家開始懷疑,莫雷森的腦中是不是存在某些形式的記憶沒有被破壞,這些非陳述性的記憶,可能仍然存在他的腦中,而且也可以繼續正常的形成。


    關於這一點,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方法來進行測試。他們要求莫雷森去對一些圖形進行描邊,比方說看著一個三角形,然後拿筆去描這個三角形的邊。


    這個作業特別的地方,就在於莫雷森必需是要看著鏡子中的三角形和手來描邊。這個作業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試試看,其實算是有點難度的,因為透過鏡子,我們的視覺訊息會和動手的體感覺方向相反,所以一開始會錯誤百出;但是經過訓練幾次之後,就可以學會並校正這些錯誤。


    科學家想要知道,這種學習作業,對於無法記住新東西的莫雷森,到底有沒有辦法做到?結果發現,莫雷森竟然學得會!


    好玩的地方就在於,由於莫雷森失去長期記憶,因此科學家每天讓莫雷森的學習鏡子作業時,莫雷森都不知道自己昨天曾經練習過,每天他都覺得這是一個新的作業。但是結果卻顯示,他的表現隨著每天的練習變得越來越好。


    換句話說,雖然莫雷森沒有關於鏡子作業的長期陳述性記憶,但是關於鏡子作業的程序性記憶,他似乎可以順利記得。


    而這也是第一次,科學家找到了明確的證據,可以區分「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這種「程序性記憶」,就是與身體動作程序相關的記憶,失去了海馬迴的莫雷森,依然保有「程序性記憶」,而且可以學習新的「程序性」動作。因此,海馬迴和「程序性記憶」無關,而只和「陳述性記憶」有關。


    --
    克拉帕瑞德的惡作劇
    --


    莫雷森這種失去「陳述性記憶」,但是確保有「程序性記憶」的現象,其實和 1911 年另外一位醫生克拉帕瑞德(édouard Claparede)的發現很像。


    克拉帕瑞德當年也有一位順向性失憶的病人,他當時發現這位病人有一些有趣的行為,就是這位病人因為失憶而無法說出廁所和病房的位置,但是去廁所和回病房時卻不會迷路。克拉帕瑞德因此懷疑,這位病人是不是隱約還記得某些事情。


    有一天,克拉帕瑞德心血來潮,決定要惡作劇測試一下,於是他就在和病人握手時,手裡藏了一個大頭針。病人握手之後痛得縮手哇哇大叫。不過由於病人有失憶症,當然很快就忘了這件事。


    隔天克拉帕瑞德醫生又來找病人握手,這次病人立馬拒絕握手。醫生問他為什麼不握手,病人就回答「我難道不能拒絕握手嗎?」醫生又再繼續追問原因,病人最後終於回答「因為有人可能會在握手時惡作劇,用隱藏的大頭針刺人」。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陳述性」的語意知識記憶和「程序性」的身體動作記憶的確不同。當我們因為海馬迴受傷而喪失「陳述性」記憶時,其他的腦區依然可以儲存「程序性」記憶。


    我們現在也把「陳述性」的這一類記憶稱為「外顯記憶」,然後把「程序性」的這一類記憶稱為「內隱記憶」。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病人的大腦,可以說是神經科學史上被研究最透徹的一顆人腦。莫雷森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我們將繼續介紹深入海馬迴,看看海馬迴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參與了記憶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