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住民人口統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住民人口統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住民人口統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住民人口統計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7萬的網紅蔡正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平埔族的傳說與謠言 重點:平埔族頂多只有4萬6千人 不是傳說中的20萬人 有ㄧ些想推動台獨運動的人 都「幻想」自己不是漢人 「變造」自己的祖先不是中國人 「夢想」自己是「平埔族」的後裔 希望取得「台獨血統論」的「DNA身分證」 現在就拿荷蘭人和日本人的證據 來告訴這些人 要搞台獨也不必背宗忘祖...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的網紅蔡旺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勞工局) 針對公立職訓機構自辦訓練特定對象結訓人數,在勞動部統計公開數據上竟全部掛零,市議員蔡旺詮提出質詢,難道百分百全委外嗎?還是自己被動怠惰? 勞工局長王鑫基表示,均委託其他專業機構團體辦理以致於公辦沒有登錄。但蔡旺詮認為,委外專業機構團體部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勞動部公布的公訓機構自辦特定對象...

原住民人口統計 在 Danny Wen 溫士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2:29:30

📌2021/8/15 FM96.7 環宇廣播電台 客庄花路米 📌下午16:00pm『節目預告』#玩樂鹿野客家庄# 🔻學生特派員:#陳淑玲# 同學 /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所# 🔻每年到了夏天,台灣最熱鬧的 #天空節慶# ,就是位於 #台東# 所舉行的「#熱氣球嘉年華# 」了!此外,因為疫情...

原住民人口統計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2:19

EP63搭配服用地圖:米國人的「第二名」語言 ❗❗ 注意:服用本圖前務必詳讀服用指示,若因不當使用導致不良反應,本店恕不負責 ❗❗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聊到路易斯安那非常強烈的法語文化,除了美食之外,也展現在建築、語言、制度等方面,法語在當地是無法匹敵的第二名語言,即使法國統治已經結束了200多年...

原住民人口統計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12:19

EP62是旅行熱炒店進入南亞地區的第一集(如果不算EP50裡面提到伊本.巴圖塔在印度、斯里蘭卡與馬爾地夫之間的無限輪迴的話)。身為一個沒去過、對南亞史地也不太熟的人,對於僧伽羅(Sinhalese)與泰米爾(Tamils)各自的歷史脈絡,以及今日在斯里蘭卡的分布也非常好奇,於是整理了一些數據和重要資...

  • 原住民人口統計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4-03-02 18:05:58
    有 632 人按讚

    平埔族的傳說與謠言

    重點:平埔族頂多只有4萬6千人
    不是傳說中的20萬人

    有ㄧ些想推動台獨運動的人
    都「幻想」自己不是漢人
    「變造」自己的祖先不是中國人
    「夢想」自己是「平埔族」的後裔
    希望取得「台獨血統論」的「DNA身分證」

    現在就拿荷蘭人和日本人的證據
    來告訴這些人
    要搞台獨也不必背宗忘祖!
    更不必冒充「平埔族」

    「台獨平埔族血統論」終究只是編造的謠言

    荷蘭人時代
    平埔族始終只有4.5萬人左右
    但是漢族在鄭成功來之前已有15萬人
    且漢族、平埔族的通婚率非常低

    平埔族在當時的經濟生產能力
    也不足以支撐人口成長的空間

    有人說「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
    只能說明有漢人娶平埔族女子的案例
    但沒有證據證明
    現在台灣的本省人大都由平埔族女子生的
    理由很簡單
    憑平埔族那點人口和醫療、生活水準
    生不出日本接手台灣時的300萬漢人

    現在摘要ㄧ篇文章供大家思考: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葉高華/中山大學助理教授

    流言:平埔族人口在荷蘭時代就已經達到二、三十萬,
    到了日本時代初期卻剩下不到五萬人。
    由此可見,大多數平埔族都變成漢人了。

    二、三十萬這個數字不知道是如何生出來的。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VOC) 曾在臺灣
    留下六次全島性的「原住民」戶口表 [1],
    分別顯示:

    1647 年:62849 人
    1648 年:63861 人
    1650 年:68657 人
    1654 年:43519 人
    1655 年:39223 人
    1656 年:31191 人

    有人說,VOC 的統治只及於臺灣南部,
    不可能調查全島性的戶口。
    事實上,VOC 在臺灣設立的四個地方「集會區」(Landdagh),幾乎已涵蓋全島平地。

    其中,北部集會區管轄今日臺南以北、大甲溪以南的部落;
    南部集會區管轄今日臺南以南的部落;
    淡水集會區管轄大甲溪以北的部落;
    東部集會區管轄臺灣東部的部落。

    VOC 在四個地方集會區皆定期調查戶口 [2]。
    雖然東部集會區的戶口資料不確實,
    但平埔族的原居地並不在東部,故不受影響。

    VOC 戶口表當中可確認位置的部落 [3] 。
    顯而易見地,臺灣中部、北部的平地部落也被涵蓋在內。

    1654 年以後,VOC 對於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南段的部落
    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導致被統計的人口減少。

    而 1650 年是 VOC 在臺灣的顛峰期,
    不但控制絕大部分的平埔族部落,
    還控制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許多部落。

    換言之,68657 人並非全是平埔族人口。
    將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阿美族的部落扣除之後,
    得到 46141 的數字 [4],
    這才是平埔族的人口。

    一個潛在的問題是,
    VOC 在臺灣西部平地的戶口調查會不會有漏網之魚?
    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存在。
    不過,若要修正 VOC 戶口表的數字,
    必須針對戶口表當中漏掉哪些部落提出嚴謹的考證,
    而不是信口開河把數字灌到二、三十萬。

    255 年之後,日本人在臺灣舉辦全東亞最早的人口普查。
    根據這次人口普查,
    1905 年「熟蕃」(平埔族) 共有 46432 人 [5]。

    從 46141 到 46432,
    平埔族人口確實停滯不前,
    但沒有大規模流失的情形。

    有人說,縱使 1650 年與 1905 年的平埔族只有 5 萬人,
    但期間可能一度成長到數十萬。

    由於清國對於原住民戶口缺乏可靠的統計,
    導致這種臆測難以被否證。
    在這段原住民人口統計的空窗期間,
    能找到最具參考價值的資訊,是丁紹儀的《東瀛識略》。
    丁紹儀曾於 1847 年來臺灣擔任官員幕僚,
    並將其所見所聞記載成冊。根據他的記載:

    「綜計全臺熟番一百二十八社,歸化番二百三十七社,
    未化野番可知者八十九社。……
    今每社男婦少者二、三十名,多則百餘名、二三百名,
    最多至四百餘名。」[6]

    其中,熟番就是後來的平埔族;
    而歸化番與未化野番大致相當於後來的高山原住民。
    若以每社 400 人的上限計算,
    19 世紀中葉時平埔族不超過 51200 人;

    高山原住民不超過 130400 人。
    而 1905 年的統計顯示熟蕃為 46432 人,
    生蕃 (高山原住民) 為 113195 人。
    由此可見,丁紹儀的記載相當可信。

    這也顯示出,若要假設平埔族曾一度達到數十萬人,
    時間點必須早於 1847 年。

    那麼,平埔族有無可能在 1650 年以後
    由 5 萬人成長到數十萬人,
    然後又在 1847 年之前變回 5 萬人呢?

    無論是 VOC 戶口表還是清代文獻,
    都顯示平埔族的部落不超過 200 個。
    以這麼多的部落要支撐起三十萬人口,
    平均每個部落必須達到 2000 人。
    然而,無論是 VOC 戶口表還是日本人的調查,
    都顯示平埔族部落的平均規模為 200 人左右。

    整體而言,1650-1905 年期間平埔族人口幾乎沒有改變。
    更進一步來看,有些地方的平埔族人口流失較為嚴重,
    有些地方則不減反增。
    因此,下面將分區比較 1650 年與 1905 年的人口。

    (一) 西拉雅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西拉雅本族的 Sinckan (新港社)、
    Backaloangh (目加溜灣社)、Tavakangh (大目降社)、
    Soulangh (蕭壠社)、Mattauw (麻豆社) 計 5954 人;

    大武壠社群 (四社熟番) 計 1092 人;
    馬卡道支族 (鳳山八社)計 11986 人;
    以上總計 19032 人。

    西拉雅人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
    臺南廳、鹽水港廳、阿緱廳範圍內
    (介於中間的鳳山廳幾乎被跳過)。

    由於漢人侵佔其傳統領域,
    部分西拉雅人向蕃薯寮廳、恆春廳,
    以及臺東廳璞石閣支廳的範圍遷徙 [7]。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六廳、一支廳的「熟蕃」總計 31600 人。

    從 19032 人到 31600 人,西拉雅的人口明顯增加,
    年增率達到千分之二。
    這也顯示,西拉雅人向內山、後山的遷徙,
    確實幫助他們維繫部族的生命力。

    (二) 嘉南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魯羅阿社群計 2850 人。
    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嘉義廳、斗六廳範圍內。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二廳的「熟蕃」只有 163 人。
    相較於西拉雅人,魯羅阿社群不愧是「流離失所」。

    (三) 中部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洪雅族阿里坤社群計 1090 人;
    巴布薩族計 3171 人;拍宰海族計 1649 人;
    拍瀑拉族計 454 人;以上總計 6364 人。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的的「熟蕃」總計 5376 人。
    由此可見,中部地區的平埔族人口有輕微的流失情形 [8]。

    (四) 道卡斯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道卡斯族計 2935 人。
    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新竹廳、苗栗廳範圍內。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二廳的「熟蕃」總計 2910 人。
    此外,部分道卡斯人曾遷徙至南投廳的埔里盆地。
    如此看來,道卡斯族的人口大致維持平盤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道卡斯人後來可能形成賽夏族 [9]。)

    (五) 凱達格蘭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凱達格蘭族計 5290 人。
    他們的傳統領域位於 1905 年的
    臺北廳、基隆廳、桃園廳範圍內。
    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
    上述三廳加上深坑廳的「熟蕃」只有 1561 人。
    顯而易見地,凱達格蘭族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

    (六) 噶瑪蘭地域

    在 1650 年的戶口表當中,噶瑪蘭族計 9670 人。
    而 1905 年的人口普查則顯示,
    宜蘭廳的「熟蕃」剩下 2726 人。
    不過,噶瑪蘭人曾集體向花東地區遷徙。
    若再加上臺東廳花蓮港支廳、成廣澳支廳的「熟蕃」人口,
    則有 4779 人。即便如此,
    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仍然很明顯 [10]。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簡單的結論。

    (1) 西拉雅族的人口不但沒有流失,
    還以千分之二的年增率持續增加。

    (2) 除了西拉雅族以外,其餘平埔族或多或少
    都有人口流失的情形。其中,又以洪雅族魯羅阿社群、
    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的人口流失最為嚴重。

    (3) 即便如此,平埔族的人口流失規模是數以千計,
    而不是像流言說的數以十萬計。

    註釋:
    [1]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收於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
    臺北:稻鄉,2001。頁1-38。

    [2] 中村孝志,〈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
    荷蘭之台灣原住民族統治〉,收於中村孝志著,
    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
    臺北:稻鄉,2001。頁39-55。

    [3] 圖片來源: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4.asp?id=ra09

    [4] John Shepherd 計算的數字為 47963 人,
    比我的數字多了 140 人。兩者差異為:
    他將一個叫 Lasaer 的部落歸入西拉雅族,
    而我因為無法確認這個部落的位置,所以沒有算入。
    參見:John Shepherd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
    ──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12(2): 121-166。

    [6]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頁70。

    [7] 關於平埔族向後山遷徙的過程,
    可參考: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臺北:稻鄉,2001。

    [8] 關於中部平埔族人口流失情形,可參考:洪麗完,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
    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臺北:聯經,2009。特別是第四章第三節。

    [9]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
    《平埔族調查旅行 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
    臺北:遠流,1996。頁262-263。

    [10] 關於噶瑪蘭族人口流失的情形,
    可參考:詹素娟、張素玢,
    《臺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 (北)》,
    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 原住民人口統計 在 蔡旺詮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4-30 14:30:45

    (勞工局)
    針對公立職訓機構自辦訓練特定對象結訓人數,在勞動部統計公開數據上竟全部掛零,市議員蔡旺詮提出質詢,難道百分百全委外嗎?還是自己被動怠惰?
    勞工局長王鑫基表示,均委託其他專業機構團體辦理以致於公辦沒有登錄。但蔡旺詮認為,委外專業機構團體部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勞動部公布的公訓機構自辦特定對象均是目前社會相當需要協助的,勞工局真的有照顧到嗎?以新北市及高雄市為例,長期失業者項目,新北市女性7人,高雄市男性3人,女性6人,台南市0人。二度就業婦女項目,新北市3人,台南市0人。15歲以上未滿18歲未就學就業少年,新北市1人,台南市0人。外籍配偶部分,新北市18人,高雄市4人,台南市0人。大陸配偶部分,新北市33人,高雄市7人,台南市一樣是0。另外連中高齡者,新北市1073人,高雄市49人,台南市0人。原住民部分新北市48人,高雄市9人,台南市0人,身心障礙者,台南一様是0。蔡旺詮表示,有些項目,是很難委外的,勞工局太被動,應該主動出擊協助更多特走對象就業,否則,中央公佈全部掛零,實在不像話,很難接受!

    (社會局)
    對比六都近五年來的低收入戶人口數,除桃園為逐年增加外,其餘五都竟然都呈現下降,其中台南的下降幅度位居第二,從2018年到2019年間竟減少約1400多戶低收入戶。除低收入戶人口數外,從低收入戶所佔人口比例更能發現端倪,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從2018年到2019年間低收入戶在六都分別所佔的人口比例,新北市下降0.04%,台北市持平,桃園市增加0.08%,台中市減少0.03%,台南市減少0.07%,高雄市減少0.11%。市議員蔡旺詮提出質詢,連經濟發展快速的台北市,低收入戶人口數尚且持平,究竟台南市這些消失的低收入戶去哪了?是真的脫貧了嗎?還是因為預算考量而嚴格審查低收入戶的資格? 蔡旺詮指出,台中市與桃園市,低收入戶人口逐年增加,急難救助金人均領取的部分也比台南市多,可見兩市逐步放寬審核標準,照顧低收入戶的民眾,然而同樣屬於正在發展的台南市卻限縮門檻,導致有需要的民眾拿不到相應的補助。蔡旺詮也點出問題,第一線的審核人員為節省預算而進行嚴格審查,呼籲行政機關應有同理心,不該省的不要省,理解民眾的難處,才不會造成民眾求助無門

  • 原住民人口統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1-09 09:03:56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原住民人口統計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2-21 09:09:32

    《推動原住民族語言教育 豐富人類知識體系》
    ~高金素梅 2020.2.21 國際母語日

    今天是2月21日,是立法院第十屆第一會期的開議日。聯合國大會在2002年決議:將這一天訂為國際母語日。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世界上每兩個禮拜就有一種語言消失。全球的6000種語言中有43%瀕臨滅絕。各地的公部門和教育體系所運用的語言大概就幾百種,而數位化領域所運用的語言更只有不到一百種。

    全球原住民族人口約有3.7億,佔世界人口的5%,而在全球最貧窮的人口當中,他們卻占了三分之一。他們分別代表著五千種不同的文化,所使用的語言佔了全球語種的絕大多數。他們擁有、佔有和使用著全球約22%的陸地資源,覆蓋了全球80%的物種。但氣候惡化、生態破壞,伴隨著教育資源的不足、對原住民族的歧視,使得人類知識體系,正經歷著一場浩劫。

    巴西民眾教育家巴勃羅.弗萊雷 (Pablo Freire),曾說:人接受教育的過程,必須是人對自身處境的覺悟過程,否則,得到知識的同時,就會重新落入體制的圈套。我希望原住民族語言教育的實踐,也會是個得到知識、改變體制的奮鬥歷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