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一種「剛剛好的生活」?
這陣子我看了一本名為《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的書
這本書在講如何與自己相處
珍惜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
作者在58歲寫下這本書
紀錄了與自己獨居的生活故事
雖然我們都還沒有到58歲這個年紀
但是搬來森林之後的生活
卻讓我對這本書產生很大的共鳴
...
如何設計一種「剛剛好的生活」?
這陣子我看了一本名為《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的書
這本書在講如何與自己相處
珍惜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
作者在58歲寫下這本書
紀錄了與自己獨居的生活故事
雖然我們都還沒有到58歲這個年紀
但是搬來森林之後的生活
卻讓我對這本書產生很大的共鳴
我在台北市信義區長大
是個名符其實的城市小孩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與求學時光
包含開始在台北上班工作後
我發現我很常重複著一種生活模式
每天進行、每週進行、年復一年
直到這些重複的生活模式變成習慣
直到這些年的日常變得模糊不清
我才開始在想:
我們到底是Human being
還是Human doing?
那些變得模糊的歲月與時光
似乎都是被忙碌的事務與過多的資訊而淹沒
什麼才是剛剛好的生活?
什麼才叫足夠?
這本書和以往的商業與技術類書籍很不一樣
他講居家裝飾、講廚房空間設計(很可愛吧)
講怎麼樣與自己相處、自己找樂子
講怎麼運動、怎麼知足常樂
我其實是一個生活很規律又熱愛計畫的人
但因為住在森林裡機會難得
我也開始學習彈性 不把自己逼得這麼緊
有時候我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泡澡
有時候我二話不說 起床後開始做蛋糕
前陣子沒那麼忙的時候
我也會先畫一小幅素描畫
再開始打開電腦處理公事
有時候我會在下午一點才開始工作
有時候我會在下午三點就結束工作
有時候我會先去湖邊游泳再回家開會
有時候我會每工作一小時就躺在陽台冥想五分鐘
這樣的彈性與新嘗試真的帶給我一種難與言喻的幸福感
儘管我只是午餐後跟先生出去散個步再回家工作
都會覺得「自己真的有好好過生活」
我一直都是一個滿有事業野心的工作狂
因為這樣的野心
我很幸運的能夠在事業上有點小成就
但也因為這樣的野心
讓我儘管變成自己的老闆在家工作
我還是回到那個重複的生活模式
我們搬到森林小屋已經半年了
然而搬到這裡的頭幾個月
我還是會在固定時間起床
我甚至會規定自己下班時間與休假時間
然後大部分的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
唯一不同的差別就是
以前住在LA 我眼前盯著的是牆壁
現在看到的可以是山景
雖然我感謝著如此自律的自己
但說真的
這跟我在外面上班的Lifestyle沒什麼兩樣
我也開始在想
一定要多自律或一定要多努力
會不會也是我的一種迷思呢?
雖然邏輯上來說 自律和堅持絕對都能有Paidoff
可是我真的需要活得這麼用力嗎?
我真的需要這麼「多」嗎?
你可能在想 :二、三十歲本來就是衝刺階段
太早安逸下來不是一件好事
但追求「剛好」不一定等於「安於現況」
有時候我們真的是要求的太多了
包含我自己在內
我看著自己的品牌成長數字或銷售量
永遠都覺得「可以再更好」
就連我先生都會和我說:
「每次我問你課程賣得怎樣或會議開的怎樣,你都回答我『It can be better』,你超少說『It's enough or it's better than expected.』」
這也讓我察覺到這種「剛剛好的生活」
是一種意識、一種認知
更是自己在腦中告訴自己的故事
也許,2020的最後一季
我們都可以試著過過看剛剛好的日子
享受著剛剛好的幸福
為這剛剛好的一年畫上一個剛剛好的句點。
✨
你會不會經常覺得自己的生活總是不夠好或可以再更好呢?
在底下Tag一位朋友並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吧!
@zoeyk.co
區長如何產生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保衛號即將發車:倒數2天💓
等待發車的同時,先來認識搭乘一同列車的地球保衛實踐者!
倒數2天,與你們介紹這次論壇的亮點之一:【U20國際青年論壇 #國際青年代表、 #新創團隊】
這兩年除了疫情的延燒之外,我們也看見氣候變遷的災變持續發生,全球各地出現大規模野火、洪災事件,不斷侵襲著人類的居住地,而全世界的健康狀態遭受衝擊,更加劇了貧富差距、社會不平等問題。
面對氣候變遷、社會不公平造成的傷害,早在幾年前,已經有許多國際青年站出來為各地氣候、社會問題發聲,並且實際的展開行動,也有新創團隊已經在實踐他們的初創理念!
2組國際青年代表與2組新創團隊,已經在保衛號上等待大家 🚃
-
#14歲的印度氣候倡議家: Ridhima Pandey
印度近年來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甚巨,儘管知道這些事實,印度政府的政策與法律仍不足以緩解極端氣候的問題...
看到了環境災難的破壞性效果,當時一位僅僅9歲的印度女孩決定站出來向國家綠色法庭投訴!Ridhima Pandey將透過遠端影音方式來為我們分享,她如何透過自身的行動讓周遭的人,甚至政府一起戰鬥氣候變化?
#低碳本地遊: 香港環境教育組織「 V'air Hong Kong 低碳本地遊 」創辦人 #鍾芯豫
香港日常生活壓力大,旅遊已成為一種心靈慰藉的工具,市民鐘情在假期時坐飛機旅遊,尤其短線遊,然而其卻會產生大量碳排放!
三位香港年輕人,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競賽上相遇,他們受一場有關航空業碳排放的講座啟發,意識到除了節能減廢外,減少乘坐飛機也是減少碳排放的基石,他們如何憑藉青年人的力量對抗全球氣候變化?
#環保外送服務: Miss Eco 一口覓食 共同創辦人 #洪和晴
外送產業崛起挾帶巨量一次性垃圾,疫情之下外送服務更加頻繁,然而環境議題總是站在經濟發展、便利生活的對立面。
大環境下礙於現實狀況各種因素,習慣犧牲環境自然來擁抱舒適生活,但人們不是不環保、不愛海龜,而是缺少自由選擇的權利。
當外送碰上了環保,怎麼樣不打架?全台第一家環保外送服務——Miss Eco,想到可以這麼做......
#陪著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微光盒子 團長 #蕭羣諭
新生命落地,第一個接住孩子的地方是家,第二個可能是學校。萬一家庭發揮不了照護功能、學校老師又分身乏術,一次又一次被漏接的孩子,要怎麼在墜落狀態中安穩長大?
在台北市安康社區長大的「壞孩子」還有第三個歸屬——「微光盒子」。他們如何幫助仍待在幽暗泥沼中的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
面對氣候變遷、社會不公平造成的傷害,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做出改變,但現在,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行動,都能成為改變未來的支點!
#保衛號上還為你保留一席座位 🌎
► 立即報名 10.2 線上U20論壇:https://bit.ly/2021U20FORUM
聽更多青年怎麼實現永續發展、減緩社會不平等的行動!
#CSR在天下 #U20國際青年論壇
區長如何產生 在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未來社區實踐家-全台共學系列小聚#2|📝彰化場筆記】
第二場由信義公益基金會及銀享全球共同合作的「未來社區實踐家|全台共學系列小聚」,帶大家一起來到彰化埔鹽的大有社區!
.
豔陽高照的星期天,我們以「價值轉換,設計社區居民的斜槓角色」為題,邀請充滿傳統農村氣息的大有社區分享他們如何以「長者為師」為主軸,串連在地長者、青壯年,進而推展在地人文、農村生活及環境保育議題,並在下午邀請南投埔里 厚熊笑狗長照生活體系創始人梁鎧麟老師帶領跨域交流討論。
.
#用長者為師作為核心DNA串起不同世代之間的連結
聽到長者為師計畫時,往往會覺得就只是邀請長輩來當老師而已。但在大有社區,長者為師是社區的核心價值,「讓長輩做會做且有興趣的事,才會活得好」身為社區裡中生代的吳素秋理事長,看見社區不識字長輩為了要教小孩種稻,還學用畫畫的方式溝通,便更堅定地將長者為師融入在社區各式各樣的推動中。
.
而社區裡除了長輩、中生代外,也來了一群青年,其中負責長者為師計畫的佳蓉就是彰化在地人。喜愛與長輩互動的她,針對如何引導長輩更有自己的獨到方法,「不是每個長輩都喜歡教人東西,而是要引導他們找到合適自己的模式」所以在大有社區,有樂活型、服務型、教育型的長輩,各自運用專長、興趣,在社區裡扮演不同的角色。
.
而長者為師,不能沒有觀眾。透過連結中小學,小朋友就成為了在地長者的最佳觀眾,透過世代交流,也將大有社區居民重視的環境永續、農業教育議題能讓下一個世代看見並感受。
.
#長者為師不是只有長者的事
在長者為師的裡,大有社區不僅針對長者進行培訓,更設計了引導員角色,串連社區青年及中生代,並結合和社區領導者的合作,完成體驗的設計。此次小聚特地安排了兩種長者為師體驗,參與的夥伴對於整個體驗的氛圍感到印象深刻:「在體驗過程裡,可以充分感受到長者的自信及用心。從培力長者進行溝通、設計吸引人的流程、到如何透過引導者和長者間的默契控制體驗流程,都是很關鍵的!」
.
當社區的人們開始因為一些人、事、物產生連結、互相認識甚至產生信任感,就會成為共生社區開展的第一步; 而當不同世代、不同群體間開始對一個核心價值產生認同感,就會成為驅動社區居民的關鍵。
.
#從真實需求出發找尋驅動共生社區的方法
在下午的跨域交流討論中,透過梁鎧麟老師的帶領,大家更進一步的梳理大有社區推行長者為師概念時,究竟觸及了哪些在地的關鍵夥伴,以及對應的關鍵動機及需求。長者為何想參與長者為師計畫?長者教的東西誰會想要學?長者需要什麼樣的培訓?而這樣的計畫又對社區不同的關鍵人或觀眾產生什麼意義?是否也創造了這些關鍵夥伴的角色?透過拆解一個個體驗中的環節,也讓參與的夥伴更了解回到自己的社區可以如何思考及建構屬於在地的共生元素。
.
#無論你是哪類型的組織/個人,都可能是共生社區的一環
透過這次的中部場小聚,我們看見開始和社區居民對話跟互動,會是共生社區的關鍵起點,而每個人、每個不同類型的組織,都可能成為對話開展的場域。人與人的關係建立必定需要時間及信任感的累積,不用急著推出方案、拿出數字KPI,而是更重視社區居民們是否開始展現自己的價值及角色,並看見互相連結的過程中慢慢發酵的影響力。
.
———————
.
你是否還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台灣各地社區的精采案例呢?
.
歡迎持續關注,後續的北部、東部場小聚,也將為大家帶來精彩的現場筆記!
.
如果你有興趣參與,目前10/2(六)東部場小聚還有名額,歡迎報名參加!
.
報名連結:#請見下方留言處
.
#銀享全球
#共生社區
區長如何產生 在 林沛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施打的狀況如何?」
「很好啊!有些地點甚至高達將近九成。」區長回應道。
「喔喔喔!恭喜!」
近日在施打疫苗的時候,
我儘量每一場都到場關心,
除了致贈瓶裝水讓排隊施打的長輩喝之外,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了解第一線的實際狀況。
在此,要再次向所有協助的醫護人員與區公所同仁說聲
「謝謝你們!真的,辛苦了。」
因為長期身處第一線,
今天,想就我所觀察到許多資訊整理如下,
讓關心的市民朋友解疑:
1)可以選疫苗打嗎?
A: 如果你有過敏或慢性病,請先問醫生的專業意見;如果沒有,我認為不要挑食。無論哪一種疫苗,都會產生抗體,如果不幸確診,可以降低重症的風險。
因此,為了自己和家人,能打、早打,別挑食。
2)我上次符合資格沒打到,可以補打嗎?
A: 可以補打,問里長先;大多數的里長都會很樂意幫你跟區公所及衛生單位安排。
3)我要用網路抽籤,可以幫忙喬嗎?
A: 很抱歉,65歲以下施打疫苗的排序,是看中央政府演算程式+疫苗數量的多少(1922.gov.tw)來決定的;不過我認為,他們在運算程式的模組中,應該會把「年齡」這個因素放進計算,如此才能夠獲得最大效應。
4)打疫苗等好久,可以快一點嗎?
A: 這一點,每一次施打的協助團隊在案後都會有討論如何改進;不過由於每個合作的團隊都來自於不同單位,加上施打人數非常多,因此請大家再多給一點耐心。
也趁此機會,對於基隆市府團隊在這次疫苗施打的各項安排上,沛祥給與高度的肯定。
5)什麼時候可以解封?
A:這只能聽從中央專業團隊的安排。
我個人認為,基於全台高人口密度的性質,以及城際間頻繁的經貿互動,暫時政府不能也不應該冒險解封。只是如何在安全與維持經濟穩定的翹翹板上,要靠政府的智慧盡力取得平衡了。
最後,沛祥還是呼籲,大家外出一定要配合政策口罩戴好戴滿外,
也同時提醒:
爭取足夠疫苗,是政府應負起的責任;
但把疫苗打在身上,則是我們要主動去做的事情。
要達到群體免疫,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平安,
也同時期盼,恢復正常且不用戴口罩的那一日,能早日到來。
#呼籲政府盡快備齊足夠疫苗
#希望早日迎來解封時刻
=======================
基隆市安樂區市議員林沛祥 YOUTUBE頻道
https://bit.ly/3hNBtvh
基隆市安樂區市議員林沛祥 IG
https://www.instagram.com/kumalin.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