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勝算比大於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勝算比大於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勝算比大於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勝算比大於1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萬的網紅陳其邁 Chen Chi-M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情趨緩,口罩戴滿! 今日是高雄市連續第18日+0,感謝大家配合防疫,各局處也為解封配套正努力。 高雄市根據「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原則,正在擬定幼兒園、或是特定風險室內空間的開放配套,並搭配疫苗、篩檢、人流總量管理。 這幾天,除了針對健身房、幼保人員的專案篩檢也正在進行,特定風險如醫院、長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文內容:甚麼是DMI、DMI測試 不經不覺,街頭智慧來到第七集,先前已跟大家分享了六個常用的指標。今集將會帶來初班爆升條件中的DMI。對比其他主要的技術指標,DMI偏向冷門,比較少被提及到。到底是甚麼原因令DMI沒有被使用?是它不準確還是太複雜難用? 甚麼是DMI? DMI (Directio...

勝算比大於1 在 凱特王 Kate W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15 10:12:41

- 不是看到了勝算才堅持, 而是因為看到了熱愛。 . 常想,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討人厭的大人的?綜合多數原因,也許是從開始計較得失的那一刻起吧。選擇工作,一定要確定利大於弊,不肯苛刻自己一些,或者嘗試先付出一些;面對愛情,也總是把很多條件放在天秤的兩端,去權衡考量,帶著”這個人適合長遠交往”、”這...

  • 勝算比大於1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9 19:42:56
    有 10,000 人按讚

    疫情趨緩,口罩戴滿!

    今日是高雄市連續第18日+0,感謝大家配合防疫,各局處也為解封配套正努力。

    高雄市根據「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原則,正在擬定幼兒園、或是特定風險室內空間的開放配套,並搭配疫苗、篩檢、人流總量管理。

    這幾天,除了針對健身房、幼保人員的專案篩檢也正在進行,特定風險如醫院、長照機構一直都有定期篩檢,目前為止所有檢驗均為陰性。

    回復「正常生活」,除了增加疫苗覆蓋率,還是要繼續戴口罩。
    雖然我知道大家會覺得很不方便,但以全球流行經驗來說,以公共衛生手段維持健康生活、避免疾病威脅,口罩在這幾個月到一年,會成為生活一部分,短期內回不去了。

    #新北市15513案足跡說明
    案15513,昨晚20:30高雄市衛生局接到新北市通知,確診PCR陽性,CT值30。
    7/11發病,往前推14天,6月底足跡在高雄,但6/29後就離開高雄,在雙北地區活動。
    為求慎重起見,將高雄工作地安排消毒,並進行匡列。該案在高雄接觸者目前篩檢均為陰性。
    .
    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來向大家說明 #施打疫苗的重要性 與最新研究:

    希望大家儘速施打,讓疫苗可以儘速達到覆蓋率,可以達到群體免疫、往降級、解封方向前進。

    1. 各國疫苗覆蓋率,目前全世界施打成效最好的是加拿大,總體來講達到70.1%。台灣目前全世界排名21,覆蓋率是20.1%。

    2. 美國施打劑數已達3億3千700萬。
    從去年12/12開始接種後,大於65歲人口疫苗注射率已近90%,65歲以上住院人數明顯下降、75歲以上死亡率顯著下降。

    3. 英國自2020/4/1疫情爆發以來,一開始疫情嚴重,死亡率大於發生率。今年疫苗開始施打後,死亡率、發生率就下降,至今發生率已超過死亡率。但Delta變種病毒是一個變數。

    4. Delta病毒症狀,會因年齡有所不同。40歲以下,最常頭痛、喉嚨痛、流鼻水及發燒,40歲以上以頭痛、流鼻水為主。常被誤以為是重感冒,提醒市民朋友留意。

    5. 目前為止,全世界針對Delta病毒最完整的報告,是一篇從新加坡的研究報告,分析了838例所謂高關注變種病毒VOC,其中屬於Delta佔464例。
    ➤研究顯示,相對於野生株的13天、英國株14天,Delta病毒從症狀發生,到Ct值大於30,需要18天。也就是說,它在人體的時間更長,解隔離後還是要小心。
    ➤Delta病毒加護傳播率明顯比Alpha變種病毒高,勝算比(危險的機會)有4.9倍,感染Delta病毒後需要氧氣治療的比率比較高。

    6. 目前的疫苗,對於病毒不管是第一劑、第二劑,都會有很好的住院重症保護力。疫苗一定要打到身體才有效用,有疫苗就趕快接種。
    .
    另外,雖然教師部分屬於專案施打,但對於戶籍在高雄,但在外地執教的老師,南北移動實在不方便。
    所以設籍本市之外縣市 #國小教職員,出具服務證明、或是其他方式可以證明是其他縣市列冊合格名單者,就可前往四大接種站施打疫苗。

  • 勝算比大於1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3 10:07:00
    有 310 人按讚

    #台灣人的史上最胖

    猶記得國民健康署公布我國成人過重與肥胖盛行率,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 ,轉眼間2016-2019年已達47.97%,又上升2.5個百分點,每兩個成人就有一個有過胖問題,創歷史新高。

    其中成人 #過重比率去年48%飆新高。

    在過重跟肥胖者身上, #腸道菌基因高跟基因低的比率會越來越低,顯示在肥胖者的腸道菌多樣性會越來越差(生態系很貧瘠的意思)。

    當調節免疫的好菌下降了,抵抗病毒的功能就會變差,得流感的機率與重症風險明顯提告,肥胖也是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危險因子,英國曾發表研究, #武肺重症患者中超過七成都是體重過重,缺乏製造短鏈脂肪酸的好菌,就無法誘導記憶T細胞(memory T cell)的形成,想當然爾打疫苗效果可能就不甚理想。

    目前過重的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平方)大於等於24kg/m2;大於等於27 kg/m2就算是肥胖。其實以目前BMI的研究發現,去除吸菸與癌症的研究對象後, #整體死亡率最低點的 BMI 為 20-22 kg/m2。如果考量醫療費用,則最適低點為 18.5-22 kg/m2。而且當定義BMI < 23 kg/m2 為正常時,有較低的整體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勝算比。

    目前糖尿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小跟國中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的兒童跟青少年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當BMI<22.4 kg/m2 時,罹患糖尿病的勝算比下降 ; 當 BMI ≧ 25 kg/m2 時,罹患糖尿病的勝算比則逐漸上升至 2.23 倍 。

    總結以上,BMI建議在22 kg/m2是最為健康的目標,可以避免代謝症候群跟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而且有最低的整體死亡率,當然,大於22不是不行, #前提是你多出的公斤數務必是肌肉而不是脂肪,以亞洲人普遍肌少的基因,加上對蛋白質的吸收度、肌肉合成的效率都不如西方人,大部分門診「不想要太瘦」的人都多慮了,妳多的絕對都是脂肪,根本沒多少肌肉可以瘦😂

    至於為何現在的台灣醫療不是22以上就要介入,而是24以上呢?因為臨床實務來看,如果有太多的陽性個案被篩檢出而需要臨床介入時,則必須考量公衛與醫療資源是否足以負擔或提供公平的就醫機會。

    以 BMI 於 24 kg/m2 為過重切點, 臺灣約有快二分之一的人口符合且可能需要介入,但若是以 BMI 於 23 kg/m2 為過重切點⋯⋯⋯那可能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可能需要介入⋯⋯以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很積極沒錯,但可能醫療超載,所以還是要在疾病預防或治療與公共衛生間取得最佳的平衡。

    目前在我門診最小幼稚園的被爸媽帶來,兒童跟青少年肥胖是個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不適合使用藥物,附圖為高中生使用純飲食一個月達到一半的治療目標。

    註:減輕過多體重(excess body weight loss, EBWL%)=[減少體重除以(起始體重-BMI等於22時的體重)x100]

    #台灣國小到高中過重已達快三分之一
    #以BMI22作為最健康的切點
    #肌少症要下修到19到20巨巨可以上調到24

  • 勝算比大於1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16 07:18:40
    有 1,138 人按讚

    接續前天,應該明天會放出最後一部分
    =====
    Part 2 最難搞的永遠是人,現代化改變了很多狀況

    接著來談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新技術的發展,總是會放到舊框架下發展?

    原因有兩個方面:人事與資源

    人事方面,老軍官通常不懂新技術,接納新的技術代表要引進年輕軍官,或是分派權力出去,還有世代之間的服從問題。舊技術訓練出身的學長學弟較有一致性的服從,不同兵科尚且不會,更不用提新技術帶來的革新,往往都是權力風暴。

    資源方面,新技術會分掉預算,正常人不會喜歡自己單位的預算被砍,長年合作的軍火商也不喜歡新的技術,搶走原本的市場。

    解決這兩個問題,通常採用新單位、獨立預算編制的作法。新的單位包含全新的戰術單位設計,新武器與理念的獨立部隊。獎勵革新,鼓勵民間廠商發展新的技術,同時藉由舊技術的普及化壓低預算,強迫舊廠提升,或是增加新廠的競爭。

    這兩個方法都有問題,新單位的困境在於,沒有發生戰爭驗證,新單位最後都會被整併到舊組織,經驗很難傳承。即使是國外的戰役驗證有用,國內依然會有反抗勢力,以國情不同加以抵抗,而他們常常是對的,要修正國情又得要實驗,不然根本不能成軍。

    鼓勵市場競爭說的簡單,軍事武器的進入門檻本就高,而且利益太大,政治面很可能早已被壟斷。但若就讓舊廠拿到新研發經費,恐怕也是動力不大,最後把錢丟掉水里的可能性很高。觀諸歷史經驗,多半只有戰爭前後的國家,才會因為需求產生強力競爭。這意即當今世界,有辦法進行有效軍武良性競爭的國家,只剩下美俄兩國,其他的不是技術力不夠,就是根本沒有對外需求。

    而我們在研究這些,討論軍事武器發展的影響,也不能老以為自己是先知。舉衛星的例子來說,1960年代就有人測試衛星定位與導航的技術,只是其他電子技術尚未發展,像是電腦需要超大空間,系統整合不到車輛與船艦上。在軍事技術上,衛星定位帶來的強大優勢,要到第一次波灣戰爭才明顯顯示出來,但這給予各國強烈震撼的並不是未知,而是成功的整合能力,這背後代表的是整體國力的差距。

    波灣戰爭帶來的系統整合困境,在於定性與定量的觀測困難。以戰車作為案例,傳統上的三個指標:火力、防護力、機動性。現在還要加裝一個精準度,透過電子系統的協助,戰車命中率大幅提升,而這完全依靠電子系統的整合。

    技術與整合的發展曲線有三種:線性、漸緩、趨漲。

    冷兵器的整合通常是漸緩的發展,例如一把近身武器,配合裝甲與盾牌等等配備,作戰能力雖然得以加強,但性價比遠遠不如用大量的輕裝士兵海淹死少量騎士。想要弄出一整隻重裝部隊,價錢比天高。即便是戰術整合,把步騎弓兵種運用自如,也是初期有很大的效果,面對兩國實力差不多的部隊,技術發展帶來的突破性就很少。這個狀況到熱兵器時代,一直是量大於質,高點出現在徵兵制與步槍帶來一次大戰的壕溝戰,然後進入第二次大戰後,開始有了變化。

    量大於質的效果,從二戰後似乎一直被證實在韓戰與越戰的戰場上,但勝利的代價實在太高,美軍似乎在各地都是贏了戰場、輸了戰爭,但面對的弱小國家,則是贏了戰爭、輸了未來。一整代的年輕人死亡,後遺症都要花數十年消弭。這讓量大於質的定律,不停地被懷疑於挑戰,結束這場爭端的戰役則要等到90年代。

    在電子時代,從兩次波灣戰爭、科索沃與敘利亞內戰等各種衝突,都會發現到擁有現代技術優勢的一方,幾乎是單方面的屠殺對手,交戰中劣勢方根本沒有勝算。我們常常稱呼波灣戰爭後,整合電子技術的武器叫做「精準武器」,例如飛彈,但多數研究者會稱呼系統整合,名稱差異也代表思考上有根本的不同。

    這也代表,至少以現況來說,電子技術、奈米科技等等的發展,目前的曲線是漸近式成長,只是我們不確定這個上漲幅度多大,又會在哪個階段產生決定性影響

    所以,近代技術的特徵大致有三個

    1.武器的質量提升,效果大於單純的數量增長。這不是說不靠數量,1打10當然還是不行,但質量提高有時候就能發揮10打100的能力,100對1000就可能是狂勝了。
    2.軍事技術的硬體配備種類變多。現代兵器往往裝置電腦、電子瞄準具、紅外線、夜視鏡等等裝備。看起來單一武器的價格提高很多,但生存性與獵殺能力提高更多,CP值比單純增加數量要好。
    3.國家商業與軍事技術需求變高。所有看到的軍事兵器,背後都代表整體國力的推升,有這項武器不代表有相對應的國力,但沒那個國力,絕對自己造不出來。

    但是,這三個近代技術的特點,也是其優點,產生了另一種在戰略上無法逆轉的困境。

    這個困境叫做:「可以打敗敵人但得不到勝利,能夠封鎖國境但征服不了對手」

    要打敗的人很簡單,你只要敲掉對方軍隊就好,但敵國堅決不投降,也不想跟你談判,你該怎麼辦?你可以用軍隊封鎖敵國的國境,但只要他們不放棄,你永遠征服不了對方。

    意思是,質量提升但數量沒有增加,加上現代國家人口眾多,生活水準下降的情況也是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即便你用精兵佔領的對方的交通都市,但沒有足夠的綏靖部隊,仍舊控制不了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不妥協,你就得耗資源下去,在兩次大戰期間,派出數十萬大軍佔領,把反抗軍殲滅,找尋合作者是可能的,現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要增加數量,就面臨兩難,增加同等質量的部隊,軍事預算就會直線飆高,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撐起數量如同二戰多的現代化軍隊。增加質量不足的部隊,先不提佔領或是綏靖任務,會遇到重大傷亡的狀況,這會加深國內的對立,為何有人享有較好的待遇,更高的安全?

    還是,我們根本上應該要擴充戰略的範圍,將戰爭與勝負的定義改寫?

  • 勝算比大於1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0-08 20:31:25

    本文內容:甚麼是DMI、DMI測試

    不經不覺,街頭智慧來到第七集,先前已跟大家分享了六個常用的指標。今集將會帶來初班爆升條件中的DMI。對比其他主要的技術指標,DMI偏向冷門,比較少被提及到。到底是甚麼原因令DMI沒有被使用?是它不準確還是太複雜難用?

    甚麼是DMI?
    DMI (Directional Movement Index),中文名為動向指數,有別於其他技術指標,動向指數是由三條線組成,分別是ADX、+DI和-DI線。其背後的計算方法亦比其他主流的技術指標不同,是以股價每日的波幅,包括最高及最低位,分析價格的波動而評估資產將來之動向。當+DI線高於-DI線為向上趨勢,反之為下跌趨勢。既然有新趨勢會被觸發,DMI可被用作中線使用的訊號。

    DMI測試
    坊間為數不多的DMI使用者都將DMI當作MACD或是慢步隨機指數的用法,就如這套策略﹕當+DI升穿-DI時買入,直至+DI跌穿+DI時沽出並做空,回到+DI升穿-DI平倉。
    我們先以恆指作測試。

    2014-2016年﹕交易49次,勝18次,輸31次,命中率36.73%,賺12.15%
    2011-2016年﹕交易127次,勝41次,輸86次,命中率32.28%,蝕2.17%
    2006-2016年﹕交易2445次,勝845次,輸160次,命中率34.43%,賺45.41%

    標普500指數
    2014-2016年﹕交易46次,勝10次,輸35次,命中率21.74%,蝕13.71%
    2011-2016年﹕交易136次,勝37次,輸98次,命中率27.21%,蝕45.25%
    2006-2016年﹕交易241次,勝62次,輸178次,命中率25.73%,蝕44.37%

    兩個指數測試了六個時段,雖然三勝三負,但命中率從未高於40%,低於一半的命中,甚至出現過低於兩成的情況。賺錢能力亦只是一半一半,參考性不高,看似賭大細一樣。

    另一DMI測試
    其實運用DMI應該先留意趨勢的出現,而三條線中,ADX的用處就是判斷資產價格是否出現趨勢。當ADX高於20時候代表有新趨勢出現﹔相反,低於20時,價格的趨勢應已告終。要是當ADX在20之下時進行交易,勝算是十分低,因為沒有趨勢,價格可能只是在橫行整固。我們進行以下測試﹕當ADX升穿20時,如+DI大於-DI買入資產﹔如-DI大於+DI,做空資產。直至ADX跌穿20時,執行沽出或平倉的行動,如ADX未到20時,+DI跌穿-DI亦會沽出資產﹔-DI跌穿+DI時同樣會平倉,靜待下一次機會。

    恆指
    2014-2016年﹕交易9次,勝3次,輸6次,命中率33.33%,賺16.12%
    2011-2016年﹕交易22次,勝7次,輸15次,命中率31.82%,賺1.15%
    2006-2016年﹕交易49次,勝18次,輸31次,命中率36.73%,賺38.73%
    標普500指數
    2014-2016年﹕交易13次,勝0次,輸13次,命中率0%,蝕22.14%
    2011-2016年﹕交易29次,勝6次,輸23次,命中率20.69%,蝕30.82%
    2006-2016年﹕交易55次,勝18次,輸37次,命中率32.73%,蝕18.2%

    雖然加入ADX作買入的指標,但結果卻只有少少改善。難道DMI指標真的是完全不準確嗎?我們試一下用不同的資產測試,嘗試找出更多的線索。

    不同資產的DMI測試
    石油
    2014-2016年﹕交易9次,勝4次,輸5次,命中率44.44%,賺7.51%
    2011-2016年﹕交易22次,勝9次,輸13次,命中率40.91%,賺48.24%
    2006-2016年﹕交易41次,勝16次,輸25次,命中率39.02%,賺3.15%
    黃金
    2014-2016年﹕交易11次,勝4次,輸7次,命中率36.36%,蝕3.12%
    2011-2016年﹕交易29次,勝11次,輸18次,命中率37.93%,賺6.68%
    2006-2016年﹕交易62次,勝23次,輸39次,命中率37.1%,賺18.27%

    兩個主要商品的命中率雖不過半,但大多都能賺錢。原因是於大趨勢浪中DMI才能發揮所長,例如在石油2015年及黃金2012-2013年的大跌浪獲利,當時ADX更是超過50,可見趨勢之強。相反在短線中,DMI容易出現錯誤的訊號,造成虧損,令回報慢慢地縮少。

    大趨勢是王道
    從較長及大型並持續的趨勢中,DMI可以準確捕捉,甚至可以食盡整個大浪而獲利。不過DMI在短線中的盲點甚為明顯,必須配合其他指標使用,例如初班中提及到的爆升條件,找出DMI的爆炸力,發揮其優點。

    撰文:施宏毅

    ======================
    1) 本月活動,現正接受報名:
    新我要做富翁 試堂分享會 (香港站)▶ https://money-tab.info/mts-trial?yt=1
    贏在美股試堂分享會(Online)▶ https://money-tab.info/ussjac?yt=1
    Jasper 期滙商品分享講座+試堂▶ https://money-tab.info/comjasp?yt=1
    Eric Sir期指策略分享講座+試堂▶ https://money-tab.info/futeric?yt=1
    King Sir 樓市講座▶ https://money-tab.info/proking?yt=1
    齒輪理論 入門班/初班▶ https://edu.money-tab.com/m0m1-reg-c?m0m1=yt
    其他活動▶ https://money-tab.info/activity?yt=1

    2) 我要做股神APP下載:
    iOS▶ https://bit.ly/moneytabapp_i
    Android▶ https://bit.ly/moneytabapp_a
    升級版▶ https://money-tab.com/membership

    3)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我要做富翁?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