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ushershare51
上禮拜舵手直播,主題講到我自己做波段交易或價值波段很重要的思維,因為直播沒有留檔,直播完有蠻多人希望舵手打成文字留下來,我記得當天講了超過11個點,所以會分兩篇寫。
一定有其他人的策略或想法比舵手的更穩定、策略可以賺更多,不一定我的就是最好。
這篇會用我過去5年多...
#crushershare51
上禮拜舵手直播,主題講到我自己做波段交易或價值波段很重要的思維,因為直播沒有留檔,直播完有蠻多人希望舵手打成文字留下來,我記得當天講了超過11個點,所以會分兩篇寫。
一定有其他人的策略或想法比舵手的更穩定、策略可以賺更多,不一定我的就是最好。
這篇會用我過去5年多的經驗分享給各位,主軸是”波段交易”,所以不要拿當沖、隔日沖還是存股的交易思維看這篇
🔥交易格局越長,能掌控的因素就越多,勝率也可能比較趨於穩定。
交易格局多長才算波段,這問題沒有答案。當你的投資期間越長,很多因素是可以用更廣的角度去看,不是在意不必要的細節。舵手用各面向舉例。
(1)產業的趨勢的形成通常需要長時間的發展,例如電動車,未來10年甚至20年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動車會明顯取代燃油車,但時間幾個月甚至幾年內來看,燃油車就難到沒有發展的空間或是投資的價值嗎? 答案是不一定,但以長遠的投資格局來看,電動車逐步取代燃油車是一個不可能改變的趨勢。換言之,當投資格局越長遠,能看的趨勢越明顯,判斷自然也較明確。但要用多長遠去做一個波段交易,這需要經驗跟定期的更新認知。
(2)籌碼面舉例就像是長線囤貨或出場,不需要在意小量調節或是隔日沖這種短線籌碼的變化。換言之,波段交易要做多長,籌碼洞察的格局也應該要有多大,不要由大買轉小賣一些些就嚇得要死。策略若是做短線反彈,那就不需要花時間研究趨勢,找隔日當沖標的也是例子。
(3)技術分析例如,如果策略是大波段的價值投資,那區間的震檔或是短線的回檔如果有撐根本不需要太在意。策略當是箱型上緣和下緣間的價差波段,這是一個策略,那交易格局就會是一段漲跌幅甚至一兩根K棒就完成的策略。
總結來說,交易策略、交易格局及需要參考的因素是脫離不了的,思考自己的策略比盲目進出、這因素看看那因素也看看重要。那種常被洗出場,或是頻繁進出卻賺不到甚麼錢就很有可能有這毛病。
🔥看好一檔個股,千萬不要急著進場。找標的要主動勤勞做功課,但進出場要被動理性等待時機。
這觀念跟下一個有點關聯,很多人新手預到毛病是看到某個要素就快速進場或出場,結果卻與理想大相逕庭。如題,看好一檔個股,要多找幾個合理的因素讓自己也相信策略,且這個過程要主動研究,資訊不會自己跑來,了解的越多,判斷也能較客觀。當你主動做功課研究好後,就是等待出手時機,不要盲目急於進出場,很容易短線被套或被嘎,否則等待時機要被動,有耐心的等待出手點。除非原本策略就喜歡追突破搶第一根爆發那就照自己的策略走,不要又突然沒耐心的改變策略。
🔥當有越多理由支持買進或賣出的策略,這個策略就越有勝算。
舵手下面寫過一篇文,關於判斷的四大面向,而四大面向又有非常不同類型的因素,例如技術分析千千萬萬種,籌碼有大戶、散戶、大股東、主力、法人等等很多指標。消息面更是時常來的突然且多各式各樣,但當買進的理由有越多支持你買進的策略,那這筆交易賺到錢的機會自然也高。
舉例來說,如果技術線明明突破看似要起漲,可是籌碼突然轉差,一正一反的因素影響下就會變得買進的理由沒這麼明確,或是舵手曾經舉例過的「技術分析迷失」就是例子。
🔥當充分的理由還存在,就不要輕易重組初始的策略。
講白話一點就是不要輕易被洗出場,聽起來像講幹話。講起來很簡單做起來特別難,靠的還是經驗的累積及自己的努力,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能不能調到適當的位置。當有足夠的理由去支持買進的策略,如果覺得這些理由夠充分,那就是相信自己且不要有浮動的心態,看錯給自己留條底線停損,不要讓自己每次該停損時都重新找理由認為會回去或反彈。
🔥策略隨著經驗累積可以靈活運用,但不是善變。
這句話呼應上一段結尾。隨著經驗越來越多,遇過的狀況多了,心態會越來越平穩,當然策略也會越來越多元,判斷的想法也會很快地找到應對方式,善變又心急是波段交易最忌諱的。就像在練功,當你的經驗值越來越高,等級越高,會的招式也越多,遇到不同的怪知道要用哪幾招才能最有效的殺掉,遇到新怪物也要用經驗去判斷哪招可能比較適合,不是每次都招式亂放,最後只剩下殘念,怪沒殺死就算了,連怎麼被擊倒的經驗都沒吸收到。
以上這些都是很心態的東西,聽起來很像講廢話,但舵手已經盡量以清楚明瞭的口吻去化解以前剛學投資,交易迷失自己的狀況,希望能幫助到一些小白們。
剩下幾個點就留到下一篇寫囉
如果喜歡這篇貼文,可以收藏、留言或分享
#股海舵手 #波段投資 #交易心態
勝算比舉例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我一直在分享辱華資訊的時候,有不少臉友看得很開心的原因,是因為覺得中國越倒楣台灣就越安全,但是我要提醒,事實可能是相反的,我會希望中國越倒楣越好,因為中國越倒楣那麼表示它攻台的時候越倉促,那麼台灣的勝算就越高,可是比較符合事實的推理,應該是中國經濟與政治情況越惡劣,中國對台灣發生戰爭的機率其實反而是越高
台灣想要脫離『在法理上就是中國的一個省,可是又不想被中國共產黨統治』這種困境的話,一場戰爭是絕對不可能避免的,無論是中華民國派、和平現狀派、實質獨立派還是建國派或是政治好髒髒我不想管派,都不要覺得只要晚上不說鬼那麼鬼就不會來找你.戰爭是必定會上門的,只要台灣人拒絕接受中國共產黨統治戰爭就會上門,好家在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如果我們的對手是中國的話,美軍就是我們的盟友,台灣人無法選擇戰爭會不會來因為看起來多半會,我們可以選擇的只有戰爭來時要面對的是中國解放軍還是美軍
老實說連我這樣已經非常看壞中國的人大多數對於最近局勢都照樣意外總加速師居然有辦法把中國的局勢搞得這麼壞,可是這就表示中國選擇戰爭的可能性每一天都在提高,細節我說過很多了懶得一一舉例,可是所有的資訊總和就是中國正在全面備戰以及調度軍隊,當中美衝突加劇到超過臨界點時,由於只要美軍進駐台灣那麼開戰時中國就毫無勝算,這時候孤注一擲主動攻台的可能性就會極高,以中國的下限之低,用核武先摧毀台灣好讓美軍失去戰略基地這樣的作戰計畫肯定中南海桌子上也是有一份的
總之戰爭是否會發生的決定權根本不在台灣,台灣無論做什麼都改變不了中美之間的衝突,兩岸關係也根本不在戰爭會不會發生的決定性關鍵,因為你台灣在這裡,而且因為中國的對外政策,所以戰爭只要發生了中心點就是從你台灣開始,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講理,好消息就是等到戰爭一發生台灣就可以順理成章合理合法的把叛國賊通通抓起來,而且順理成章的獨立建國解除七十年的歷史問題
以前我講過很多次看起來很殘忍話,香港人如果想要屬於香港人的香港,不流血是不可能的,假如幻想合理非就能得到屬於屬於自己的香港,那還不如一開始就跪舔收起小心思當順民,這樣還能少死點人,如果香港一開始就有覺悟自由必須要用血價買的,那麼把戰場推到北上廣深,香港反而會更安全,這個邏輯對於台灣人也適用,不要幻想脫離一個中國魔咒的過程可以不用流血
至於那些一邊哭喊著人權人道一邊說反暴力要和平的,時間到了一定會逃的,如果沒有,他們也是因為沒有錢逃不走而不是不願意逃,那種人心中是沒有家鄉也沒有祖國的,他們會一直寫文章傷感離鄉的苦難與哀愁,寫得很美很優雅,我們看了都讚嘆感動,可是他們不會為了自己家鄉付出一毛錢,連投降派都瞧不起這種人,投降派起碼還不願意逃離故土,四九難民族群差不多就都是這種人,哪怕他們人模人樣看起來像資產階級
勝算比舉例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轉載】#2020/02 高勝算決策
副標: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
這本書是近期讀完,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書中使用各種機率計算各種決定,包含賭博作決定時的策略、事件機率、期望值、未來資訊與過去資訊。
使用賽局理論基礎讓人思考,每個決定最後要面臨的期望值。
生活如同打牌,而非下棋,不確定性高過我們想像,思考一下我們如何知道決策品質的好或壞? => 結果好或壞? 這是一直以來大家認為的謎思,好決策有好結果、壞決策有壞結果;職業玩家卻不是這麼看,認為前者的謎思是後見之明,實務上好決策代表的是各方考量後往機率高的方向做決策,而反向的負面機率決策雖然低但也可能發生,作者這邊舉例美國在川普與希拉蕊選前各家媒體的民調顯示 川:30-40%贏,希拉蕊60-70%勝選。
結果選舉後川普勝選,一堆選民與媒體互相批評民調失真,裡面潛藏的是機率問題,而非單純數字決策,作者比喻這就像好決策遇到壞結果,這是機率性問題,應該思考並學習,而非排斥並辯駁決策錯誤。
#若我們陷入結果論看事情,就犯了後面之明偏誤。
接下來他以眾多科學數據及實驗證明,人類大多數決策都是靠反射思維,而非細算過機率、期望值後的決策。這裡延申討論出避免以結果論看事件(世界)才能進步;也提到賽局理論是研究多數決策的基礎。
作者舉出他當德州撲克轉播時的一場賽事(作者為德州撲克牌職業選手20年)。甲玩家有76%機率贏錢、乙有24%贏錢,當最後一張牌發出,乙玩家贏錢,觀眾歡呼並且說作者妳說錯啦,搞錯了,乙贏錢了;舉例任何機率都是大或小而非0,再好的決策也可能成功或失敗,必需要接受這一點才會成長進步,若以結果回推,後續可能會不相信自己的決策、進而放棄思考決策改以反射思維做決定。
要進步需要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
流程是這樣的,每次決策都是對未來下注 ex:
信念->下注->一系列結果
第一種決策學習: 信念->下注->結果->再下注->返回信念
第二種決策學習:信念->下注->結果:分為技巧 或運氣
技巧:回到信念的決策樹
運氣:學不到經驗,後續歸0 (我認為沒幫助)
補充我之前讀這本書做的筆記:
任何決策你要用四個象限劃分(數學X,Y,X表決策好or壞,Y表結果好or壞)。
1.決策好=>結果好。
2.決策壞=>結果好。
3.決策壞=>結果壞。
4.決策好=>結果壞。
依照正常機率,1,3應該正常出現機率較高可能7~8成。2,4應該機率較低2~3成,但還是會出現。
當你遇到決策與結果不符合,別以後見之明,用結果論回推決策是錯的。
這些決策有個盲點,人們做決策都會有自利偏差,也就是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於運氣,了解這種思維,考量每次決策是實力的技巧或是無法碰觸的運氣才能讓決策的品質提高。但這裡面又有一項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決策與結果並非只有技巧與運氣能夠完全朝某個面向去下注做出明智的決策,並不能完全掌控,這裡需要給自己一點彈性,尤其是在學習的路上。
後續作者傾向新手加入團體,尋求有經驗的人幫忙提供指導(決策後的指導),團隊有經驗的稱讚獎勵會提升思考的決策。
最後作者以多本書及多種實驗來敘述納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你會如何做當下的這個決策做結尾。利用三個不同時空的自己會如何調整與改進決策?
1.時間折價
2.遺憾的力量
3.當下的感受
4.最近發生的事(影響決策因子變大)
5.別在失常時魯莽做決應
6.提高非理性行為的障礙
7.偵測未來提高決策品質:下念->下注決策->未來A、未來B、未來C、未來D (決策樹的概念),牽一髮的動全身,也類似蝴蝶效應,每個未來都受你現在決策的影響而改變。
8.情境規劃
9.向後預測:從正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10.事前驗屍:從負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ps. 9+10 的機率為100%)
最後一點:知道結果後,別砍了決策樹,別把當初做決策,但沒發生的機率與決策樹,這些事情推想、事中驗證,事後當然要做回測,回去看你當初做的這些決策,才能持續回饋,讓未來的決策有更大的幫助,也學到更多經驗,持續增強自己決策的技巧、降低運氣或擁抱運氣的成份,與大家分享最近我愛的這本書:)
直接分享只剩博客來連結,所以copy內文,再把原文連結附在文末
https://www.facebook.com/michael.xie.79/posts/10213382897800579
勝算比舉例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載】#2020/02 高勝算決策
副標: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
這本書是近期讀完,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書中使用各種機率計算各種決定,包含賭博作決定時的策略、事件機率、期望值、未來資訊與過去資訊。
使用賽局理論基礎讓人思考,每個決定最後要面臨的期望值。
生活如同打牌,而非下棋,不確定性高過我們想像,思考一下我們如何知道決策品質的好或壞? => 結果好或壞? 這是一直以來大家認為的謎思,好決策有好結果、壞決策有壞結果;職業玩家卻不是這麼看,認為前者的謎思是後見之明,實務上好決策代表的是各方考量後往機率高的方向做決策,而反向的負面機率決策雖然低但也可能發生,作者這邊舉例美國在川普與希拉蕊選前各家媒體的民調顯示 川:30-40%贏,希拉蕊60-70%勝選。
結果選舉後川普勝選,一堆選民與媒體互相批評民調失真,裡面潛藏的是機率問題,而非單純數字決策,作者比喻這就像好決策遇到壞結果,這是機率性問題,應該思考並學習,而非排斥並辯駁決策錯誤。
#若我們陷入結果論看事情,就犯了後面之明偏誤。
接下來他以眾多科學數據及實驗證明,人類大多數決策都是靠反射思維,而非細算過機率、期望值後的決策。這裡延申討論出避免以結果論看事件(世界)才能進步;也提到賽局理論是研究多數決策的基礎。
作者舉出他當德州撲克轉播時的一場賽事(作者為德州撲克牌職業選手20年)。甲玩家有76%機率贏錢、乙有24%贏錢,當最後一張牌發出,乙玩家贏錢,觀眾歡呼並且說作者妳說錯啦,搞錯了,乙贏錢了;舉例任何機率都是大或小而非0,再好的決策也可能成功或失敗,必需要接受這一點才會成長進步,若以結果回推,後續可能會不相信自己的決策、進而放棄思考決策改以反射思維做決定。
要進步需要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
流程是這樣的,每次決策都是對未來下注 ex:
信念->下注->一系列結果
第一種決策學習: 信念->下注->結果->再下注->返回信念
第二種決策學習:信念->下注->結果:分為技巧 或運氣
技巧:回到信念的決策樹
運氣:學不到經驗,後續歸0 (我認為沒幫助)
補充我之前讀這本書做的筆記:
任何決策你要用四個象限劃分(數學X,Y,X表決策好or壞,Y表結果好or壞)。
1.決策好=>結果好。
2.決策壞=>結果好。
3.決策壞=>結果壞。
4.決策好=>結果壞。
依照正常機率,1,3應該正常出現機率較高可能7~8成。2,4應該機率較低2~3成,但還是會出現。
當你遇到決策與結果不符合,別以後見之明,用結果論回推決策是錯的。
這些決策有個盲點,人們做決策都會有自利偏差,也就是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於運氣,了解這種思維,考量每次決策是實力的技巧或是無法碰觸的運氣才能讓決策的品質提高。但這裡面又有一項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決策與結果並非只有技巧與運氣能夠完全朝某個面向去下注做出明智的決策,並不能完全掌控,這裡需要給自己一點彈性,尤其是在學習的路上。
後續作者傾向新手加入團體,尋求有經驗的人幫忙提供指導(決策後的指導),團隊有經驗的稱讚獎勵會提升思考的決策。
最後作者以多本書及多種實驗來敘述納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你會如何做當下的這個決策做結尾。利用三個不同時空的自己會如何調整與改進決策?
1.時間折價
2.遺憾的力量
3.當下的感受
4.最近發生的事(影響決策因子變大)
5.別在失常時魯莽做決應
6.提高非理性行為的障礙
7.偵測未來提高決策品質:下念->下注決策->未來A、未來B、未來C、未來D (決策樹的概念),牽一髮的動全身,也類似蝴蝶效應,每個未來都受你現在決策的影響而改變。
8.情境規劃
9.向後預測:從正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10.事前驗屍:從負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現在)。
(ps. 9+10 的機率為100%)
最後一點:知道結果後,別砍了決策樹,別把當初做決策,但沒發生的機率與決策樹,這些事情推想、事中驗證,事後當然要做回測,回去看你當初做的這些決策,才能持續回饋,讓未來的決策有更大的幫助,也學到更多經驗,持續增強自己決策的技巧、降低運氣或擁抱運氣的成份,與大家分享最近我愛的這本書:)
直接分享只剩博客來連結,所以copy內文,再把原文連結附在文末
https://www.facebook.com/michael.xie.79/posts/1021338289780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