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儒教教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儒教教義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儒教教義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qilai (左是一種智力缺陷)看板Confucianism標題[轉錄] 儒教的神靈系統(附:儒...

儒教教義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9:07:25

⭕️第38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地論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習《十地經論》為主,屬如來藏唯識學派。又作地論家、地論學派。係依十地經論之說,主張如來藏緣起義之大乘宗派。弘揚此宗思想者,稱為地論師、地人。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義學縉儒十餘人奉宣武帝之命,於洛陽翻譯...


儒教的神靈系統(附:儒教的天人觀)

作者:周北辰

轉貼自:儒教復興論壇


天 帝 創 世

世界創生以前,陰陽未交,乾坤未劃,萬象未成。洪荒宇宙,一片混沌迷蒙。沒有陽光
,沒有雨露,沒有萬物,沒有生命。是昊天上帝化生了萬物,創造了生命,創造了人類,
創造了世界。關於“天帝創世”,儒教經典中有詳細的記載。《易經》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1]

其意是說:昊天上帝的創世功德多麼偉大!宇宙萬物賴天恩天德,獲得生命,得以生成
,萬物皆統屬於天。雲行于天,雨施於地,萬物具象成形,生生不已。天帝命日神乘六龍
之輦運行於天,而有日出日落,晝夜迴圈。萬物皆本天命,各成其性,各正其位,各得其
所。宇宙世界保持著中正和諧的天秩天序。

這就是儒教的創世紀。朱子詩云:

氣體蒼蒼故曰天,

其中有理是為乾。

渾然氣理流行際,

萬物同根此一源。

依儒教經義,昊天上帝是萬事萬物的化生之源,是宇宙秩序和人間世界的創造者。“天覆
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複始”,世間萬象,宇宙萬物,全都
統屬於天。“無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萬物之主,萬物非天不生”。宇宙萬物,是昊
天上帝所化生;人間世界,是昊天上帝所創造。人與萬物,皆承天命,沐天德,受天恩,
而得造化得養長。

“天執其道為萬物主”,道貫乾坤,大化流行。天帝造物創世,並非隨意而為,乃是有道
而施,循理而與。宇宙萬物,世間萬象,皆稟天道天理而各成其性。所以,物性即是天性
,人道即是天道。識物性可知天性,盡人道可知天道。天地萬物本為一體,而“仁”一以
貫之。“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就是昊天上帝化生萬物和養長萬物的天道與天德。萬物各正
其位,各得其所,宇宙世界,秩序井然,是為天秩天序。

昊天上帝全善全德,全知全能,是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詩》云: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神之聽之,介爾景福。[2]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3]

昊天上帝偉大而威嚴,高高在上,照臨下界;監管人間,滋養萬物;輔佑下民,賞善罰惡
。昊天上帝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天德流行,無所不至;

天恩所加,無往不惠;天罰所施,無有不嚴。宇宙萬物,人間萬象,是非善惡,

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大哉,昊天!

欽哉,上帝!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4] 天地之間人為大,在宇宙萬物之中,人沐天恩
獨厚,得天寵有加,為萬類之尊,萬物之靈。上帝創世之初,雖天地設位,萬象具成,然
而,文明未啟,民智未開,倫常未立。昊天上帝眷顧人類,故特立“君師”以治教天下。
君師,就是聖王。上帝因對天下生民眷顧有加,特立“君師”,代上帝管理天下,教化百
姓。惟有“君師”能輔佐上帝,保民安民,把上帝的天恩天德布于四方。

據《易經》記載,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氏承上帝之命,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通神明之
德,類萬物之情”,觀鳥獸之文以劃八卦,開啟文明。並教人結繩為網,獵獸捕魚。炎帝
神農氏,繼青帝伏羲之後又教人製作工具,從事農耕生產,並開集市貿易,以利貨物流通
。神農氏之後,又有黃帝、堯、舜相繼而出,承天命以教百姓,制舟楫、馴牛馬、造弓箭
、築宮室、創文字、作書簡。自此,文明開啟,人文化成。人類社會有了歷史,有了倫常
,有了善惡,有了意義和價值。

此後,經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相承,儒教文明歷四千年漫長的歷史,由孔子
集其大成而最終定型和成熟。孔子承先啟後,述作六經,綜合三代,集四千年文明之大成
,改制立法,垂統萬世,儒教與中華文明遂有了數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孔子就是昊天上
帝為天下生民所立的君師和聖王。

儒教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儒教文明就是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就是儒教文明。“六經”指《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教經典,儒教六經是中華民族
先聖先王治教天下的智慧結晶,孔子以前四千年的歷史文化悉載於儒教六經之中。儒教六
經系孔子述作,孔子是儒教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的先知,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至
聖神明。
....

儒教的神靈系統

有人說儒教不是宗教,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認為儒教不信神,沒有超越的神靈。這是對儒
教最大的誤解,是對儒教經典、教義及儒教歷史缺乏瞭解而得出的結論。在數千年的歷史
上,儒教聖徒,從帝王到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虔誠地信仰天神、天命和天道。在儒教經
典中,有許許多多關於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內容。儒教的神靈系統、神人關係及神人交通
方式,在儒教的經典中都有詳細記載和闡述。儒教經典中所記載的神靈就是儒教的神靈,
儒教經典中所表述的神靈觀就是儒教的神靈觀。《易經》曰: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5]

儒教不僅僅是人文之教,道德之教,也是天人之教,神道之教。儒教有自己的神靈系統,
有完備的事神儀式以及龐大的神學體系。神道設教,是儒教重要的本質特徵。不瞭解神道
設教的內涵和意義,就不能充分體會和領悟儒教的魅力及聖德王心的高妙。不通過神道的
進路,就不能進入儒教文明的質核,其對中國文化的瞭解也只能是隔靴搔癢,淺嘗輒止。
何謂神道設教?《禮記》曰: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6]

“明”,是指人間世界,是可見可聞的世界。“幽”,則是神鬼的世界,是人們不能
聞見的世界。“神,天神,引出萬物者”。[7] 這裏的神,是指天神,天神即萬物的創造
者與主宰。依儒教經義,除天神以外,宇宙萬物,每一種類都有一主管之神。如:日月星
辰,風雨雷電,山川河海,井路門灶都各有主管之神,即儒教所謂“百神”。另外,神,
也指亡靈,即人死後的存在。“陽魂為神,陰魂為鬼;氣之伸者為神,氣之屈者為鬼”。
人死後,有的伸升於天而為神,有的屈附於地而為鬼。

制禮樂以明人道,究鬼神以明天道。人道與天道相通,明人道就能明天道,知天道就能知
人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即是此理。儒教所謂“天人合一”,也是這個道理。

儒教神靈,有以下幾類: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為主,日月星辰諸神為輔。“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和萬物的主宰。第二,以社稷為代表的
諸物百神。“社者,土也;稷者,百穀之主”。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
。第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聖賢神靈。依儒教經義,孔子為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
上帝,與社稷同格。第四,以黃帝為代表的民族先王神靈,包括黃帝、伏羲、神農、堯、
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第五,家族祖先神靈。第六,歷史上有功德於民者。如:
殉國殉道的忠烈之士,節義之士,各行各業有創業垂統之大功者,均列為祀典,成為儒教
神靈。


1)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和萬物的最高主宰。早在《尚書 . 堯典
》中就有了關於上帝的記載:“肆類於上帝,禋于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明朝末
年,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來華傳教,尊重中國人的傳統信仰,把基督教的神譯為中國儒教
的至上神“上帝”。其實,數千年來,“上帝”就始終是中國人信仰的至上神,而不是基
督教的神靈。

關於儒教的至上神,歷史以來有不同的稱謂。以“天”稱之,則稱上天、蒼天、昊天。以
“帝”稱之,則稱上帝、天帝。以“神”稱之,則稱天神、太一神。隋代依《周禮》稱“
昊天上帝”,沿用至今。

在儒教歷史上,對於至上神的稱謂雖然不一,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以形體言之謂之天
,以主宰言之謂之帝,以妙用言之謂之鬼神”。[8] 昊天上帝蒼然廣大,無所不包,無所
不在,故稱之為“天”。昊天上帝為萬物的化生之源和最高主宰,至尊至上,故稱之為“
帝”。“帝”字在甲骨文中形似花蒂,有花落生果之意。“帝”為萬物化生之源,有生物
之德。昊天上帝高高在上,君臨下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稱之為“神”。

昊天上帝集天、帝、神為一體,亦天亦帝亦神。“天”以言其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在
;“帝”以言其創造世界,化生萬物,全善全德,為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神”以言其
高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天”為體稱,“帝”為德稱,“神”為功能妙用之稱。

依儒教教義,天,有“人格之天”與“義理之天”兩種意指。義理之天是內在於生命的心
性之天,即所謂性與天道。人格之天是外在的主宰之天,即所謂人格神。《學》《庸》《
孟子》《易傳》及宋明心性儒學所講的“天”主要是義理之天。心性儒學是儒教的內聖之
學,修身之學,身心性命之學。其對於天的理解有較強的義理化和心性化傾向,這是一套
關於生命和道德的形上學。心性儒學講天道性理、盡性知天、天人合一、天即是理,這裏
的“天”就是義理之天。《詩》《書》《春秋》及儒教經學所講的天,則主要是人格之天
,意志之天和主宰之天。這個天是外在而超越的人格神,即昊天上帝。

《詩》云: “文王在上,于昭於天” (《大雅‧文王》)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 (《小雅‧穀風‧小明》)

“宜民宜人,受祿於天” (《大雅‧生民》)


《書》云: “上天孚佑下民” (《湯誥》)

“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盤庚》)


《論語》曰:“獲罪於天,無所禱矣” (《八佾》)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八佾》)


這裏的“天”都是指意志之天,主宰之天,是外在而超越的人格神,即昊天上帝。義理之
天與人格之天,內在之天與外在之天,並不衝突,並不矛盾。恰恰相反,天的這種雙重意
指,鑄就了儒教人神一體,內外相通,一以貫之的特殊品格及“中和之魅”的大道風範。
[9]

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至尊至大,至神至明,君臨下界,主宰萬物。千百年來,儒教
從教主到普通聖徒都始終保持著對昊天上帝的敬畏。敬天畏天,遵從天命,順乎天意,循
天道,存天理,這是儒教的基本教義。

孔子 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詩》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周頌‧清廟》)

《書》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湯誓》)

“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仲虺之誥》)

在儒教聖經之中,敬畏上帝之言,敬畏天命之言,俯拾皆是。由此可見,儒教對於上帝及
天命信仰的虔誠。

至於儒教祭天儀式之完備,祭天規模之宏大,祭天場所之雄偉,則是其他任何宗教都不能
比擬的。儒教之禮以祭祀為大,而祭祀之禮又最重祭天。祭天之禮安排在正月上辛,為每
年歲首第一件大事。依儒教禮義,祭天必須先卜,不是吉日不得祭天。喪者不祭,只有祭
天可越喪而行。董子說:“《春秋》之義,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
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也”。[10] 可見, 儒教對於祭天之禮,何等重視!儒教對於
昊天上帝的信仰,又是何等的虔誠!

2)聖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儒教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
,是中華文明的始祖,是中華民族的先知。

孔子遠祖系商代王室,周滅商,周成王封微子啟于宋,其遠祖遂從王室轉為諸候。孔子之
六代祖為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以功高德厚獲賜族之典,其後代以先人之字為
氏,是為孔氏。孔氏為宋國公卿,至孔防叔時,孔氏為避宋國宮庭之亂而奔魯。至此,孔
子先祖遂由貴族公卿轉為士族之家。孔子之父叔梁紇,系孔防叔之孫,武功卓著,力大無
窮,在當時以勇聞名。叔梁紇在逼陽之戰中,力舉懸門,拯救士卒,以戰功封為魯國陬邑
大夫。[11]

孔子母親顏氏,名征在。叔梁紇六十六歲時娶顏征在為妻,婚後一年不見有孕,顏征在便
前往尼山祈禱,求尼山神靈早賜貴子。尼山祈禱歸家後,顏征在腹中沉重,感覺異常。入
夜,夢中見祥雲繞梁,一仙女牽著麒麟立于面前,顏征在上前施禮。仙女道:

顏征在聽宣: 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叔梁紇先

祖宋公,系殷商之後,黑帝之子。汝感黑帝之精,孕育

玄聖,教化天下。

言畢,飄然而去。麒麟猛喝一聲,顏征在從夢中驚醒。回想夢中之事,不甚明白。後來,
果然有孕在身。

產期將臨,顏征在往尼山還願。途中,顏征在突然腹中陣痛,丫環將其扶進路邊山洞歇息
,不久,於洞中分娩。千古聖王孔子,便於此洞誕生。是年為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
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誕生的山洞後人名之曰“夫子
洞”,也稱“坤靈洞”,位於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

孔子有異表,其相貌生下來就與凡人不同,而帶七露:頭頂四周高,中間凹,若反扣之天
體,即所謂“反宇”;口大如鬥;舌有七層紋理;虎掌;龜背;駢齒;輔喉。依相學,這
是德行至高的“聖者”骨相。孔子因禱於尼丘山而生,生而有異表,頭如反宇,類似尼丘
山。故名丘,字仲尼。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沒有孔子,就沒有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孔子的誕生,我
們只能視為神恩、天德。《書經》有雲: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12]

上帝因對天下生民眷顧有加,故特為生民立“君”,代上帝管理天下;為生民立“師”,
代上帝教化百姓。師,就是聖人;君,就是君王,今天也稱國家元首。集君師為一體,就
是聖王。惟有“聖王”能輔佐上帝,保民安民,教民化民,把上帝的天恩天德布于四方。
孔子就是昊天上帝為天下生民所立的“君師”,是昊天上帝派往人間管理天下,教化百姓
的聖王。孔子是儒教文明的始祖和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的先知,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至聖
神明。

孔子“十又五而志於學”,精於“六藝”,學無常師。曾問禮於老聃,習樂於萇弘,學琴
于師襄,好學不厭,博學多能。孔子杏壇設教,聚徒講學,首開私學之風,弟子三千,賢
人七十。後致仕從政,官至大司寇,攝行相事,治國有方。孔子曾周遊列國,遊說諸候,
幹七十餘君,傳播推行儒教禮樂教化及仁政德治之道。返回魯國後,潛心述作儒教經典,
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制萬世大法,彰顯天
心,遂行天命。

聖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丘為木鐸,制天下法。[13]

木鐸是一種銅質木舌的鈴,古代用於召集民眾,宣政布教。昊天上帝以孔子為木鐸,振告
萬民,發佈政令,推行教化,廣施天德。天降宣聖,代天立言,為生民制憲立法。孔子承
天命,立聖教,施政教於天下。所以,聖人之言就是天言,聖訓就是天訓。我們接受聖人
的教化,就是順乎天意,遂行天命。

儒教公羊學有“孔子為王”之說。孔子為素王,素王就是無位之王。孔子作《春秋》,亂
臣賊子懼,雖無爵祿之賞,斧鉞之誅,卻能“行天子之事”。普通帝王為當下之君,當下
之王。素王則為“文王”,為萬世之王。孔子無當下之位,卻有千秋之位。孔子是萬世師
表,千秋文王!荀子說:“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孔子代天立言,布
天恩,施天德,承天命以行教化,是“盡倫”;制禮樂,作《春秋》,垂法萬世,是“盡
制”。孔子既為至聖,亦為文王,集聖與王為一體,故稱聖王。

聖王之道就是天道,是萬古不變的常理常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道
是恒常不變,萬古不易的,不因治世而存在,也不因亂世而消亡。故儒教萬世一統,無論
世俗政治如何治亂交替,變易迴圈,儒教始終是王官學,是中國的國教。其“一統”地位
,即便是在異族統治時期也從未被撼動。

沒有孔子,就沒有儒教;沒有儒教,就沒有數千年來的中華盛世。儒教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就是儒教文明!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都是“天子”和“聖徒”,都是昊天上
帝的子民和聖王的信徒。

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無不崇儒尊孔。儒教被定為萬世一統的國教,而孔子則被奉為至聖
神明,被尊為“文聖尼父”、“先聖先師”、“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大成至聖
文宣王”。孔子作為儒教的集大成者,作為中華文明的始祖,被中華民族奉上神壇,成為
中國文化至高無上的至聖神明,成為中華民族的先知。據《闕里志》載:

靈帝建寧二年,詔祀孔子,依社稷。[14]

這即是說,在國家級的祀典中,孔子神靈與社稷神同格。“依社稷”就是依照社稷神的祭
祀等級和規格來祭祀孔子。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是昊天上帝的配享
神。依社稷之禮祀孔子,就說明在儒教祀典中,孔子被奉上神壇,是儒教大神,位格僅次
於昊天上帝,與社稷同格。自東漢以後,孔子就永享國家祀典,從未間斷。孔子走上神壇
,成為儒教神靈和中華民族的至聖神明,這是兩千年來的歷史事實,是任何人也否認不了
的。

大哉,孔子!

欽哉,聖王!

近代以來,由於全面反傳統主義的氾濫,激進主義者為“打倒孔家店”而拋出所謂“儒教
非教”說,否認儒教是宗教。認為孔子不是神而只是人,封孔子以“教育家”、“思想家
”、“哲學家”等西式頭銜。其目的就是為了摘掉孔子頭上的神聖光環。把孔子推下神壇
,還原成一個凡人,消解孔子的神聖性,進而取消民族信仰體系,以達到全面反傳統的目
的。

中華文明是人類四大文明之一,儒教與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
宗教,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不爭的事實。孔子與耶穌、佛佗、穆罕默德一樣,都是人類文
明史上的先知和神明。從來沒有人會稱耶穌為“思想家”,稱佛佗為“哲學家”,稱穆罕
默德為“倫理學家”。

儒教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先知,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民族文化的復興有
賴於儒教的復興與重建,而儒教的復興與重建,則首先必須把孔子重新奉上神壇,恢復孔
子的“配天大神”地位,以永享祭祀。要重新恢復孔子在全民族每一個成員心中至高無上
的神聖性,堅決杜絕和抵制一切貶毀、褻瀆、戲虐甚至惡搞孔子的卑劣行徑。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15]

維護孔子的神聖尊嚴,就是維護中華文明的尊嚴,就是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師尊,則道
尊;聖人尊,則文化尊;文化尊,則民族尊。褻瀆聖人,是對民族精神文化的作賤與犯罪
。這對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尤其是知識份子)而言,是絕對不應該有的行徑。

3)祖先神靈

祖先神靈為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與社稷和聖王同格,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靈
。《禮記》曰:

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16]

由此可見,儒教對於祖先神靈的重視。依儒教教義,祖先,包含民族祖先與家族祖先。民
族祖先是指華夏民族的開族先王,即以黃帝為代表,包括青帝伏羲、炎帝神農及堯、舜、
禹、湯、文、武、周公在內的民族始祖及民族先王。家族祖先,則是百家姓氏的列祖列宗
。荀子曰:

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17]

祖先與我們有血緣關係,有生身之恩,有身體發膚的創造之恩。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的
生命,沒有我們的一切。生身之恩是大恩,生身之德為大德。正因為人本乎祖,所以依儒
教教義,人人都應該尊祖、敬祖、崇祖。

儒教有“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說。依儒教教義,人的肉體生命死亡後,靈肉分離,魂
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肉身雖亡,而靈魂永存。祖先的靈魂在肉體生命結束後並未消失
,其魂氣返本歸於太虛。他們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在另一個更高維度的空間裏存在,只不過
我們凡人不能聞見而已。他們仍然是我們家國中的一員,仍然以另一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
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

對此,現代科學的認知範式是無法進行實證的,既不能證實其存在,也不能證實其不存在
。既不能證成,也不能證偽。神靈是在科學認知視野之外的,這是科學和理性的局限。故
此,對於神靈,我們不能靠科學和理性去把握,而只能靠信仰。聖人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8]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19]

“如”字,高妙之極,必須細心體會,方能得其義蘊。“如在”,就是說,神永遠存在於
我們心中,我們將永遠保持著對神的敬畏與信仰。敬畏神靈,信仰神靈,又與之保持一定
距離,這才是智慧。不信則不敬,信而迷則惑。能敬能遠,方為正信。惟有正信,才堪稱
智慧。敬而不能遠,則為迷信、邪信。迷信與邪信都是愚昧的行為。故儒教之於鬼神,敬
而遠之,提倡正信,而反對迷信與邪信。

神靈,可以通過告拜、祈禱、獻祭等儒教禮儀與之感應和交通。只要我們能尊祖敬宗,虔
誠地信仰神靈,做到“事死如事生”,按照儒教的禮儀事神祭神,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就會
與我們同在,就能以他們超自然的力量保佑我們平安幸福,得遂所願。惟有信仰能與神靈
感通,惟有信仰能享神靈之德,惟有信仰能得神靈之佑。《中庸》曰:

鬼神之德,其甚矣夫!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
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這是一種神秘而偉大的力量,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人不能靠“
聞見之知”去把握,只能靠“德性之知”去感受,去領會和體悟。人只能靠虔誠的信仰與
神靈交通感應,感而遂通,然後可以沐神靈的盛德,得神靈的輔佑。正因為如此,儒教尊
祖敬宗,虔信祖先神靈。儒教自聖王孔子以至普通聖徒,都虔誠地信仰祖先神靈。祖先崇
拜是儒教重要的內容,也是儒教的本質特徵。

祖先神是人格化的神秘靈體,具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和盛德,祖先在中國人的心中永遠是
神聖的。數千年來,從先聖先賢到普通聖徒,從帝王將相到士農工商,無不尊祖敬祖,拜
祖祭祖。帝王有宗廟明堂,百姓有宗族祠堂,家庭有祖先牌位。祖先崇拜自上而下,化民
成俗,構成了儒教文明獨有的特質和魅力。即便是近代以來儒教式微儒門淡泊的境況下,
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國民間普遍的大眾信仰。傳統中國,宗族祠堂遍佈天下,家家立牌位,
戶戶承祭祀,人人拜祖先。依儒教看來,立身成名,光宗耀祖,乃行孝之本;富貴發達,
事業有成,是祖先保佑,祖德玉成。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你是否有別的宗教信仰,不管你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誰都不
敢不認祖宗,不敬祖宗。儒教祖先神靈是所有中國人心中共有的神靈,祖先崇拜是所有中
國人共同的信仰。忤逆祖先,在古代中國為十惡之罪,是不赦之罪,殺頭之罪。

儒教以祖先神靈為配天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與社稷、聖王同格。可見,祖先神靈
在儒教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分量是何等之重。民族始祖,是我中華民族之根;列祖
列宗,是百姓家族之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是天子聖徒,切
莫忘根忘本!虔心所至,先聖先王及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將與我們同在!

大哉,儒教!

欽哉,祖先!

昊天上帝於我們有化生之恩,大地於我們有養長之德,祖先生身,聖王治教。故依儒教教
義,事天地,尊祖先,隆君師,三者不可偏廢。荀子曰: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20]

昊天上帝為儒教至上神,是百神之主,而聖王與祖先神為配天大神。傳統儒教中國,家家
戶戶立“天地君親師”牌位,以承祭祀,沿襲千百年,至今聖火不斷。由此可見,儒教神
靈系統之完備及神靈信仰之虔誠與普及。

言儒教不是宗教,沒有神靈信仰,實為妄言。在中華文明的語境中,“宗”就是祖宗、宗
族、宗廟、宗法之“宗”。宗族即血緣群體,宗廟即祖廟,宗法即宗廟制度與宗族群體組
織法。“宗”是血緣群體的專稱,儒教社會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天父地母,儒教
敬天地,尊祖先而隆君師,這才是真正的“宗”教,即“敬天法祖”之教,“尊祖敬宗”
之教。許多人僅以西方的信仰與言說為標準,妄自測度中華文明,貶毀聖教。實在令人遺
憾,令人心痛。炎黃子孫,天子聖徒,豈能絕天地而背祖宗?

注釋:

[1]《易經‧乾卦‧彖》

[2]《詩經‧小雅‧穀風‧小明》

[3]《詩經‧大雅‧皇矣》

[4 ]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數》

[5]《易經‧觀卦‧彖》

[6]《禮記‧樂記》

[7]《說文‧天》

[8] 程頤《程氏遺書》

[9] 參見蔣慶《生命信仰與王道政治》第222--226頁

[1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郊祭》

[11]參見錢穆《孔子傳》

[12]《尚書‧泰誓上》

[13]《演孔圖》

[14] 轉引自李申《儒學與儒教》第114頁

[15]《論語‧季氏》

[16]《禮記‧郊特牲》

[17]《荀子‧禮論》

[18]《論語‧八佾》

[19]《論語‧雍也》

[20]《荀子‧禮論》


6)儒教信仰哪些神靈?

儒教是多神教,不是一神教,儒教信仰的神靈不止一個,儒教有一個龐大的神靈體系。儒
教神靈可分為如下幾類: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為主,日月星辰諸神為輔。第二,以社
稷為代表的諸物百神。山川河海,井路門灶都各有主管之神。第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
聖賢神靈。第四,以黃帝為代表的民族始祖民族先王神靈。第五,百家姓氏的家族祖先神
靈。第六,歷史上殉國殉道的忠烈之士和節義之士也列入祀典,成為儒教神靈。

其中,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萬物和人間世界的創造者。聖王孔子與祖先神靈
(包括民族祖先與家族祖先)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

14)“上帝”是儒教的神還是基督教的神?

“上帝”是“昊天上帝”的簡稱,是儒教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明朝末年,義大
利傳教士利馬竇來華傳教,為了讓中國人接受基督教,採取“儒耶融合”的傳教方式。不
僅身穿儒教的禮服傳教,還把基督教的神GOD直接翻譯為儒教的至上神“上帝”,還把自
己的經典《新舊約全書》稱為“聖經”,把基督教稱為“聖教”。其實,“上帝”、“聖
經”、“聖教”都是儒教的專用名詞和概念。由此可見,基督教在中國的儒化程度是很深
的。

早在幾千年前,儒教經典《書經‧堯典》中就有了關於“上帝”的記載:“肆類於上帝,
禋于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這是儒教經典關於“上帝”的最早記載。而此後兩千
多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創教。

---------摘自《儒教問答》[周北辰.著]









儒教的天人觀(神道、人文觀)

作者:南山石


儒教既不是單一的人文之教,也不是純粹的神道之教,儒教是天人之教。儒教既有虔誠的
神靈信仰,又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既是“神道設教”,又是“入世間法”。既重天道,又
重人倫;既窮天理,又明人文。天道即人道,天理即事理。齊家、治世、經國,與敬天、
尊聖、崇祖,對儒教而言是一以貫通的。入世關懷讓儒教的神靈信仰具有人文化和理性化
傾向,而神聖性又為儒教的世俗生活及社會政治提供了超越的價值之源和形上根基。既不
以神聖性取代人文性和世俗性,又不因人文性和世俗性而否定神聖性。天與人,神與俗,
在儒教文明之中能夠達至一種中和的關係,一種中正和諧的關係。故此,儒教之“魅”是
為“中和之魅”。 天人並重,神人一體,是儒教最本質的特徵。儒教的天人關係,是一
種中和的而非偏執的神人關係。

1)天父與天子

天是萬物的化生之源,是萬物之父;地以厚德載物,以養長為事,是萬物之母。而人,
立於天地之間,沐天地恩德獨厚,為萬類之尊,萬物之靈。

橫渠先生曰:“乾稱父,坤稱母”。[21]

《書經》 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22]

人的形體、血氣、精神、德性,都是稟天賦而生,化天理而成。天為人之父,故稱“天父
”;人為天之子,故稱“天子”。依儒教教義,天下生民,世間百姓,都是上天所化生,
都是上天的子民,因而都是“天子”。

在傳統君主制下,“天子”身份被世俗帝王所獨佔,祭天儀式被帝王所壟斷,“天子”成
為帝王的專稱,祭天成為帝王的特權。其實,依儒教教義,天下生民,普通聖徒,都是天
子,人人都有祭天的權利。董子曰:

故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號稱天子。[23]

“天子”並非對帝王的專指。凡天下生民,只要敬畏上帝,順乎天意,遂行天命,守仁義
禮智之道,盡性知天,與天同德,昊天上帝就會保佑他,施天恩天德於他,就會把他當作
自己的子女。因而,與天同德的人就是天子。“天之生民非為王也,天之立王以為民也”
,帝王只是天下生民的管理者。衡量一個人是否天子,是否得上天眷顧,其標準不是世俗
身份,而是道德。“德侔天地”者就是天子,就會得上天輔佑。“德侔天地”即“與天地
同德”之意。只要我們克謹天命,恭行聖訓,為善去惡,積善成德,則人人可以成為天子
,從而得上天的輔佑,沐上帝的仁愛。南海先生曰:

實則凡人皆天子也。人既不忘所生,祀其祖父,又可

忘所自出而不祀天哉?王者至尊,為天之子,宜祀天,人

民雖卑,亦天之子也,亦宜祀天也。[24]

天下生民,只要行善積德,都是天子。依儒教教義,天下生民都可以祭天,都應該祭天。
甚至連無德之人與惡人,也可以祭天。孟子說:“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
惡人也有接受教化的權利。上天的懷抱與聖教的大門向所有的人敞開。上帝的恩德,廣被
到每一個生靈及天下萬物,其中也包括惡人。惡人也有善根,只要為善去惡,虔信上帝,
就能重沐天恩,再享天德。

昊天上帝以仁為本,有好生之德,對人與萬物都仁愛有加。天德所被,無所不至;天恩所
施,無所不惠。天之所施,就是天恩。昊天上帝以天父的仁愛之心,施天恩於下界,使人
類及萬物得以生生繁衍。昊天上帝所施與人類的,有七大天恩:

一是“天生”。昊天上帝對宇宙萬物和人間世界,有化生之德,創造之恩。人與萬物都本
於天,為天所生。“無天而生,未之有也”。

二是“天賦”。昊天上帝生人生物之時,賦予人和萬物以人性物性。人與萬物得天賦而各
成其性,各正其位。人為天子,得天賦獨厚。董子說:“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
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25] 天道本仁,上天賦人以“仁義禮智”
之性,人與天同性,與天合德。故人為萬類之尊,萬物之靈,稱天子。

三是“天養”。人為天子,昊天上帝對人恩寵尤多。天生萬物,皆備於人。陽光、空氣和
水;各類動物植物;各種礦產資源都是上天所創造,人類都可以取用。這是上天對於天子
的恩德。天地萬物不僅是人類養長取用的物件,也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的同伴。人類應該
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共同維護天秩天序。人不能無節制地攻伐自然,掠自然,不能為自
己的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否則,違背天秩天序,必將遭到上天的懲罰。

四是“天佑”。昊天上帝高高在上,君臨下界,以他的仁愛之心和無窮之力保佑天下生民
平安健康,免災去禍,富貴祥和。《書》雲:“上天孚佑下民”,“惟皇上帝,降衷於下
民”。[26] 人為天子,自然會得天父的保佑。只要我們信奉天帝,克謹天命,為善去惡
,昊天上帝將與我們同在。

五是“天從”。天父對天子心懷仁愛,他總是用自己無所不在的神秘力量,助有德之人達
成心中的願望。《書》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27]“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28] 天佑下民,天從人願,但也因人而異。昊天上帝只眷顧行仁義守道德的人。上帝所
創造和維護的是一種“福德一致”的天秩天序。

六是“天賜”。天賜,是昊天上帝對於有德之人和積善之家的專門賞賜。昊天上帝至光至
明,至大至公,罰無道而賞有德。《書經》曰:“天道福善禍淫”,“作善降之百祥”。
[29]《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30] 故天賜所施,惟善惟德。惟有積德之
人,積善之家,才能得天賜,受天佑。

七是“天恕”。昊天上帝至德至仁,至慈至愛。對人,更是仁愛有加。如一時迷惑,忤逆
天命,背逆天道,無德妄行,甚至為非作歹,但只要誠心悔過,痛改前非,就能得到上天
的寬恕。上天的寬恕就是“天恕”。人都有善根,有天理良知,因一時的私欲瘴蔽而明德
不顯,良知不現,上天是會寬恕的。因為,昊天上帝永遠是仁愛的。為善不分先後,行德
不論早晚。只要能誠心懺悔,為善去惡,就可以得到上天寬恕,就仍然可以沐天恩,得天
佑,受天寵。


2)天道與人道

天道就是天意,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表現為天德與天理,落實為天秩天序。昊天上帝
化生萬物,創造世界,是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昊天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化生萬物的
,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創造宇宙世界和安排宇宙秩序的。萬物承天意,沐天德而生;承天
意,循天理而序。天道就是天地萬物的化生之道和養長之道,是宇宙世界的創造之道和有
序運行之道,是宇宙間永恆不變萬世不易的根本法則。欲窮天道,必知天意。那麼,天意
究竟是什麼呢?

董子曰:“察於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 [31]

朱子曰:上天生物之心,“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 [32]

可見,天意就是“仁”。昊天上帝的意志,就是無窮無盡的“仁”。天意本仁,天德即“
仁”德,天理即“仁”理,天道即“仁”道。昊天上帝以仁愛之心化生萬物,以仁愛之心
創造世界。“仁”就是宇宙間貫通萬事萬物的,永恆不變的根本法則,是“不為堯存,不
為桀亡”的常理常道。

人為天子,是上天所生,人是昊天上帝的傑作,也是昊天上帝特別眷顧的物件。上天生人
之時,賦人以天性。故人性本于天性,人道本于天道。

朱子曰: “人物之生,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33]

董子曰: “人之受命於天,取仁於天而仁也”,

“惟人道可以參天”。[34]

所以,人心就是天心,人性就是天性,人道就是天道。人心、人性就是天心、天性在人身
上的體現。人道就是天道在人世間的具體落實和安排。天心本仁,人心也本於仁;天性本
仁,人性也本於仁;天道本仁,人道亦本於仁。知天道就可以知人道,知人道就可以知天
道,天道人道一以貫通。

人道就是人間世界及人類社會賴以形成和維繫的根本法則。身心性命之道、綱常人倫之道
、治世為政之道都統稱之為人道。仁之為道,發於人之心性,則為良知,為明德;發於人
際則為“五倫”;發之於政,則為仁政、為德治、為民本、為時中而美好的制度。

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受命于天,超然於群生,為萬類之尊,萬物之靈。人性
本天性而仁,有著與生俱來的善的本性。這種善的本性,儒教稱之為良知與明德。良知與
明德都是上天賦予人的德性,是作為天道、天德、天理的“仁”在人身上的具體落實。

“仁”之為道,在天為天德天理,在人則為良知明德。儒教的修身之道,就是“致良知”
之道,是“明明德”之道。能致其良知,明其明德,就能明人之道,窮天之道。《禮記》
曰:

仁義禮知,人道具矣。[35]

仁義禮知,為人之四德,四德發為“四端”,即孟子所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四德統於仁,四端通於惻隱之心。天道人道,感而遂通,事事得其理,物物
得其性。“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是人道,也是天道。

“仁”道,發於人際,就是人倫,即儒教所謂“五倫”。五倫就是父子、君臣、夫婦、兄
弟、朋友五種人倫關係。,

《中庸》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禮記》曰:“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36]

倫者,序也。人倫就是人類社會賴以維繫的根本秩序。明人倫就是明人道,就是明天道。
五倫是最重要的人倫關係,正確對待與正確處理五倫關係就能明人道明天道。對於五倫關
係,儒教有明確規定,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依儒教教義,父慈子孝;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夫婦有別,夫義而婦貞;兄仁而
弟恭;與朋友交而守信。五倫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恪守遵循的人倫大道。明人倫,則人各得
其所,各司其職,各行其事,人際和諧,社會有序而穩定。人倫即天倫,五倫是天道天理
在人間社會的具體安排,故朱子說:“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仁”道,發之於政,則為仁政、為德治、為民本、為時中而美好的制度。仁是“眾善之
源”,“百行之本”。儒教有著強烈的入世關懷和秩序情結,對良性社會及美好制度的訴
求,始終是儒教關注的目標所在。所以孔子說:“人道政為大”。儒教宣導施仁政於民,
以德治世,德主刑輔,強調以民為本,關注民生。對天下百姓要“富之”,“教之”。依
儒教教義,為政之道就是人道,就是天道。

天道、人道、政道一以貫通,以“仁”為統。儒教的心性之道、人倫之道、教化之道、治
國之道,都有一個神聖超越的價值源頭。這個神聖超越的價值源頭就是天道,就是昊天上
帝的意志,就是天德與天理,就是“仁”。儒教聖徒重修身,守人倫,關愛生民,珍惜自
然,以家國天下為己任,追求生命人格的完善和社會的完善。這一切都是順天意,循天理
,尊天道之行。


3)天命與民命

天命就是昊天上帝的安排與命令。昊天上帝在化生萬物創造世界之時,按照自己的意志對
宇宙萬物和人世間的一切都作了有序的安排。昊天上帝全善全德,全知全能,世間萬物無
所不在天命之中。昊天上帝的安排是宇宙萬物必須遵循的秩序,是天秩天序。天秩天序使
宇宙世界和諧統一,有條不紊。萬物的自性特質及生死命運都在上帝的掌握和安排之中,
人世間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貧富窮通都自有定數。

董 子 曰:“命者,天之令也”[37]

《書經》曰:“欽從天道,永保天命”[38]

天命是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是人間世界的價值之源,是人類的最高行為準則與立身之本


天命本仁,昊天上帝全善全德,我們應該虔誠地信仰天命,敬畏天命。昊天上帝全知全能
,任何背逆天命的想法和念頭都是可笑的。只要我們順天意,尊天命,守天道,循天理,
就自然會得到上天的眷顧和垂愛,就能獲得天佑與天賜。面對昊天上帝的仁慈與博大,我
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絕對相信上天,信仰上帝,把自己的一切交付給昊天上帝,保持敬畏之
心,順乎天命,恪守天道。

生老病死,夭壽禍福,貧富窮通,雖是天命安排,自有定數,但並非一成不變。天命無常
,天命是會變易的。天命的變易,由天不由人,在己不在他。天命惟德,昊天上帝總是眷
顧有德之人。“福善禍淫”是天命變易的規則。天命眷顧與否,是降災還是降福,取決與
人的善惡,取決與人的德行。《書經》曰: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39]

佑賢輔德,顯忠遂良。[40]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41]

上天總是眷顧和輔佑行善之人、賢德之人及忠良之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
照”,昊天上帝至大至公,無論貴賤,一視同仁。行善積德之人,忠義賢良之士都能得到
上天輔佑。而敗德之人,為惡之徒必遭天罰。

為善積德,就是順天命、守天道、循天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荀子說:“倍道而妄行
,則天不能使之吉”。[42] 福德一致,是天秩天序。昊天上帝全知全能,為善為惡都無
所逃於天地之間,善惡終將有報。只要我們為善去惡,不違背天理,不做傷天害理的事,
就是順天命,就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上天的眷顧和垂愛。如此,則貧富貴賤、夭壽窮
通都是可以改變的。天命變易的權力雖然在天,但能否改變卻在我們自己。就這個意義上
說,人又是自己的主宰。

天意在民,天意即民意,天命即民命。人為天子,天為人父,人沐天恩獨厚,天對人恩寵
有加。天佑下民,故立君師以治教天下。人君代上帝管理生民,聖人代上帝教化百姓。董
子曰:

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43]

民眾是上天的子民,是上天保佑的對象。天立君師,行政教於天下,把昊天上帝的天恩天
德普施于四方。教化和管理好天下生民,是君和師的責任,是天命所系。上天生人,賦予
人良知與明德,賦予人以“仁義禮智”之性。但這種天賦的善的本性常常為私欲所蔽,以
致良知不現,明德不顯。故上天立聖人為師,教化百姓,以複其本性;立人君以管理天下


《書經》曰: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44]

孟 子 曰: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5]

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意,民命即天命。天意往往是通過民意表達出來的。為政者稟承天
命,管理生民,必須循天道天理,以仁為本,為政以德,施仁政德治於民。要制訂美好的
社會政治制度來落實天意天命。要愛民、保民、惠民,而不能虐民。民為邦本,民眾對於
為政者而言,具有優先性。為政者要做到以民為本,首先考慮的是民眾的利益。“國不以
利為利,以義為利”,所以,為政者不能與民爭利。

為政治世,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在儒教看來,人為萬物之靈,萬類之尊,為政者要“
慎罰”,不可輕言刑罰。除對那些殺人越貨、不忠不孝、肆虐作威、忤逆天意之徒必須施
用刑罰以外,餘者皆以教化為主。董子曰: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為政而任刑,不順天,故先王莫肯為之。[46]

可見儒教對於教化的重視。周公作禮樂,至於成康,囹圄空虛四十餘年,這就是教化的功
效。孔子說:“不教而誅,謂之虐”。不進行教化,民眾有了錯就施用刑罰,這是虐待生
民。而虐民是有違天命的。德主刑輔,明刑弼教,這是儒教的基本教義。

民眾是上天的生民,是天子。為政者只是天下生民的管理者,而並非天下生民的主人。《
書經》云:

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47]

民眾對君主沒有無條件服從和忍受壓迫的義務,民眾有權利要求君主施仁政,行德治。為
政者如果暴民虐民,就是背逆天命,就是傷天害理,就必然遭到天罰。為政如果不尊天命
,不循天道,不保生民,就得不到上天的輔佑。如果虐民暴民,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昊
天上帝將絕其天命,終其天祿。


4)天罰與報應

人道本于天道,人性本於天性。上天生人,賦人以仁義禮智之性。然而,由於人的氣質之
稟不一,氣質之性也不盡相同。有的人是非不明,仁不能守,義不能集,禮不能循。更有
甚者,因私欲之蔽,唯求利害得失,無法無天,無敬無畏,背天道棄人倫,傷天害理,無
惡不作。為維護天秩天序,彰顯天道天理,昊天上帝以其全善全能的神明之德,行“天罰
”以儆世人;立報應天則,以賞善罰惡。《書經》曰:

多功有厚賞,不迪有戮。[48]

天罰不極,庶民罔有令政在於天下。[49]

昊天上帝全善全德,至大至公,罰無道而賞有德。昊天上帝全知全能,人之善惡都無所逃
於天地之間,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為善,天知道;為惡,天也知道。為善者,上帝報之
以天賜;為惡者,上帝報之以天罰。《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
有餘殃。”[50]

有福者,必有德;有德者,必有福。福德一致,這是天則。天則就是昊天上帝為維護天道
天理及天秩天序所制定的宇宙世界的根本法則。何謂“福德”?橫渠先生說:“至當之謂
德,百順之謂福”。[51] 循天道天理,遵天秩天序,就是至當,就是至德。事無所逆就
是順,健康長壽,無災無痛,家庭和眭,事業有成,子孫發達,心想事成,萬事皆順,這
就是福,是最大的幸福。君子以福德為樂,樂得其道,小人以私利為樂,樂得其欲。

《禮記》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52]

《詩經》曰:“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伸之”。[53]

善惡皆有報應,善則上天賜其福,惡則上天致其禍。“福善禍淫”、“善惡報應”是昊天
上帝所定的天則。善惡的報應,或報於本身,或報於子孫;或報於身前,或報於身後;或
報於世間,或報於出世間。及身之報,報於本身,報於身前。為善積德者,上天賜其福祿
,賜其健康長壽,賜其家庭和眭,子孫發達,賜其萬事皆順。為惡者,上天絕其祿,廢其
位,奪其壽,致其禍。這就是及身之報。董子曰:“

正直者得福也,不正者不得福。[54]

不若於道者,天絕之。

不奉其天命者,皆棄其天倫。[55]

“身後之報應,則名是也”,“名者,孔教特立之大義,所以賞善罰惡者也”。[56] 儒
教重“名”,故亦稱為“名教”。《孝經》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
之終也”。[57] 名,就是名聲、名譽、名節。白沙子說:“名節,道之藩蘺”,[58] 喪
名節,則道無所以尊。名存,則道存;名亡,則道喪。仁義賢德之士,美名留芳千古;傷
天害理之人,惡名遺臭萬年。善有美名之報,惡有臭名之報。

子孫之報應,是說報應於子孫後代。昊天上帝仁愛有加,為善積德,受天賜天賞,福德延
及子孫,報應於子孫。背道為惡者,上帝行天罰,但罰不及子孫,禍不及子孫。

《書 經》 曰:“罰弗及嗣,賞延於世”。[59]

《春秋公羊傳》曰:“惡惡止及身,善善及子孫”。[60]

昊天上帝福善賞德,天恩天賜延及子孫。一人行善,子孫也得天恩天賜,也得天輔天佑。
而一人作惡,昊天上帝只禍其本人,天罰不延及子孫。由此可見,昊天上帝的仁愛之心是
何其厚重與博大?

及身之報、身後之報和子孫之報,都是世間的報應。善惡的報應除了世間的報應以外,還
有出世間的報應。“出世間之報應,則靈魂之說是也。”[61]

依儒教教義,上天化生萬物,由陰陽二氣交感而成。陰陽之氣聚而為物,散則返歸大虛。
“形聚為物,形潰反原”,“反原者,其遊魂為變”。陰陽之氣聚而交感,為有形有象之
物;陰陽之氣散而返歸太虛,氣游於太虛而再次變化。太虛為“氣之本體”,“無形而實
有”,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之凝釋于水”。氣聚猶水凝為冰,有形有象而成物;氣散猶
冰之融為水,去“客形”而散入太虛。[62]

人之生則形聚,人死則形潰。人之生,氣質之性不一。人之死,形潰反原,遊魂為變,最
終的歸宿也不同。有德者,其氣清,死後其氣散入太虛,伸升而為神,與天同德,“在帝
左右”,可沐天恩而得“再造”。為惡而不善者,其氣濁,死後其氣散入太虛,下沉屈附
而為鬼,難沐天恩而不得“再造”,可謂萬劫不復。

死而升伸為神,得以“再造”,這是昊天上帝對為善積德者最大的賞賜。死而屈附為鬼,
萬劫不復“再造”,是上天對為惡不善者最大的懲罰,為天罰之極。成神成鬼,能否再造
,是昊天上帝對善惡的最大報應。遊魂為變,神鬼殊途。敬天命,守天道,循天理,為善
積德,盡仁義禮知之性,就能盡人道,盡人道就能知天命,就能與天同德,就能沐再造之
恩。逆天命,背天道,害天理,為惡敗德,昊天上帝怒而罰之,絕而棄之,萬劫不復再造


董 子 曰: “人之於天也,以道受命。”

“不若於道者,天絕之。”[63]

《書經》曰: “罰及爾身,弗可悔”,[64]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65]

客觀條件或自然造成的災禍還可以避開,而自己逆天背道而造成的災禍,就無法逃避了。
“獲罪於天,無所禱矣”,激起*天,獲罪於上帝,遭到天罰,連禱告懺悔都找不著地方


我們能夠在世為人,是天恩所賜,天德所造。人要珍惜今生,也要珍惜來世。來世靠現世
修為,彼岸在此岸圓成。人承天命而生,稟天賦而存,既為天子,就應敬天父,守天道,
循天理;既稟天賦之性而為人,就應該守人道,循人倫而別於禽獸。遂行天命,為善去惡
,就能與天同德,不但能修得今生今世的福德善報,還將澤及子孫,並於死後靈魂超升為
神,得上天“再造”。如果執著於私欲之蔽,逆天為惡,與禽獸為伍,甚至連禽獸不如,
則人怨而*天,上帝行天罰以禍之,絕其天祿,斷其天恩,折其陽壽,致其災禍,死後屈
附為鬼,成為天之“棄魂”, 萬劫不復再造。

為善為惡,致福致禍,順天逆天,成神成鬼,全在我們自己,全在我們一念之間。正所謂
,聖魔只一念。何去何從,不可不慎思明辨。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9/1209/article_6073.htm

--

Pray for Obama: Psalm 109: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17.12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