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日前發表評論文章,作者是曾長期為路透社工作、居於新加坡的Clara Ferreira Marques,她以「failed state」形容香港特區政府的抗疫表現,成為國際熱議。 「failed state」一般譯作「失敗國家」,自然令個別人士懷疑她有意推銷「港獨」。其實我們說過很多次,英文的「...
彭博社日前發表評論文章,作者是曾長期為路透社工作、居於新加坡的Clara Ferreira Marques,她以「failed state」形容香港特區政府的抗疫表現,成為國際熱議。 「failed state」一般譯作「失敗國家」,自然令個別人士懷疑她有意推銷「港獨」。其實我們說過很多次,英文的「state」、「nation」、「country」各有不同定義,而且各自和「主權」的關聯都非必然,但在一切動輒上綱上線、不重視社會科學訓練的華文世界,自然「不會分那麼細」,才不斷庸人自擾。
在國際關係學界,「失敗國家」經常和「流氓國家」交替出現,英國戰略家Robert Cooper的分類是源頭之一。
根據Cooper分析,世上最先進的政體是「後現代國家」,他們把主權昇華到超國層次,容許普世價值凌駕主權,提倡國際合作,反對單純利益最大化的國家行為,典型例子是歐盟,還有加拿大、日本等。
然後是「傳統現代國家」,也就是現實主義主導的強權,例如中國、印度等。
至於連國家基本功能也未能提供的,就是「前現代國家」、「失敗國家」或「脆弱國家」,典型例子是索馬里;不少裙帶資本主義國家,或過度開發天然資源的政權,也在一輪虛火後落入此列,典型例子是太平洋島國瑙魯。
而在美國眼中,那些打壓人權、刻意製造區域混亂、輸出大殺傷武器的現代國家,屬於應被取締的「流氓國家」類比,例如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卡達菲時代的利比亞、塔里班時代的阿富汗等。這些國家之間「被聯盟」,就是所謂「邪惡軸心」。 根據上述定義,香港自然未成為教科書的「failed state」,但正如彭博那位作者所言,卻有了苗頭。就像超市搶購行為,除了作者提及或暗示的委內瑞拉、津巴布韋、前蘇聯,即使是新加坡,近日也不遑多樣,這方面並非香港獨有。但「failed state」也有非物質定義: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的能力、政府保護市民的能力等,要是統統失去,也是「失敗」。 在過去八個月,香港特區政府的公信力跌至歷史新低,特首民望徘徊在20%,市民普遍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這次疫情,政府堅拒對來自疫區的非本地人封關,滿意政府表現的只有10-15%,市民對一切物資的歇斯底里,反映他們不相信政府會在政治正確和人民生命之間,作出理性選擇。至於最被公眾詬病的警暴,令港人不斷嘗試訴諸國際援助,擔心官方武裝的過度武力已失去一切制衡。
由是觀之,香港逐步失敗化,卻是現實,只是以自己的特色出現。借用Cooper的四級世界觀,我理解的香港現狀,齊集了不同種類的元素,大概是這樣的:
1. 60%以上的民眾追求成為「後現代國家」,現實卻得不到民主制度的保障;
2. 香港的母體中國,屬於對主權最敏感、最講求現實主義的「傳統現代國家」,然而普通中國城市出了劣質領導還會被撤換,在香港卻不能;
3. 中國在香港的少數派代言人控制不了局面,只能依靠「7.21模式」和「群眾鬥群眾」苟延殘喘,這些極左份子被主流社會視為流氓,有了自己的平行「流氓國度」;
4. 這樣的社會,有另一個學術名詞:提出「文明衝突論」的亨廷頓教授形容為「torn state」(撕裂國度);
5. 香港長此「torn」下去,集以上不同模式劣根性之大成,如短期內不能撥亂反正,就算未淪為failed state,政府也會失效,繼而民間的平行體制就會成形。現在誰能為大家提供口罩,不是很清楚麼?
明報,2020年2月19日
#failedstate #hk #carrielam #bloomberg
依靠英文名詞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金魚與Sandy的華爾街日報讀書會 #12 #上外太空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個付費太空旅行的人是誰嗎
這週與 Sandy's Recruitment note的華爾街日報主題是太空,因近期貝佐斯創辦的 #藍色起源 (Blue Origin) 與布蘭森創立的 #維珍銀河 (Virgin Galactic),開始了一系列送億萬富翁上太空的競賽,他們都是亞軌道飛行,維珍銀河全程90分鐘,二藍色起源則是依靠發射火箭並最終靠降落傘落地,大概全程10分鐘,不管是哪一種,都可以讓你短暫體驗失重。
但我好奇:難道以前沒有人付費到外太空嗎?我說的是 #真正去外太空待著的那種
●○●
#第一個付費到太空旅行的人
早在2001年,就有了全世界第一個付費體驗太空旅行的人。
這個人是 Dennis Tito,他是一個商人、一個富豪,生於美國人,生於1940年,他於2001年的時候完成了他20歲開始的夢想,那時候他已經60歲了,為了這次的飛行,他從2000年開始進行訓練。
旅程的時間從2001/4/28火箭起飛,到2001/5/6重返地球,#時程總共歷經8天,其中在外太空中的國際太空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待了整整六天,其中總共環繞了地球128次,總計花費2,000萬美元。
他重返地球後,曾經說:
The best experience of my whole lift, those eight days.
他認為這是他人生中最後美好的八天,而且因為他認為他在國際太空站是在做實驗,因此他不願被稱呼是「太空旅行的人」。
●○●
#什麼是國際太空站
我這個人對於太空一點都不理解,我很好奇,究竟什麼是「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原文是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簡稱為ISS,是一個在近地球軌道上運行的科技研究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太空站。
國際他空戰最多可以承載七名成員(長時間),直到2009年,#總共有7個付費太空旅行的人抵達。
我的理解大概就是 #一個在外太空的實驗中心,也就是太空人員抵達了外太空後,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做實驗,國際太空之就是這個可以做實驗的地方。
●○●
#到外太空要搭什麼工具呢?
答案是「Soyuz」,中文翻譯為「#聯盟號」,是 #蘇聯研製第三代載人飛船,也是 #往返國際太空站的唯一途徑。而這個載人太空飛行的計畫成為「#聯盟計畫」。(因為「Soyze」在俄文中「union」的意思)
事實上,在美國尚未研發出可以載人的太空船之前,美國曾支付俄國龐大的費用,讓美國太空人可以達成聯盟號往來太空軌道上的國際太空站。這一段關係,在美國SpaceX 的載人太空船與2020年5月底成功發射後,畫下了句點。
●○●
#讓富翁可以去外太空的幕後推進者是誰?
這下子我更好奇了,為什麼有人可以付費上外太空?關於原因的資料的非常少,我猜測是因為是蘇聯的關係,但是我仍然找到了2000年的一則新聞。
新聞上說,在2000年11月,俄羅斯決定將在2001年(也就是隔年)銷毀了使用14年的和平號太空站(是的,太空站是可以有很多座的,和平號是其中一座),理由是因為和平號繼續在軌道飛行的成本太高了,而且非常危險。
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來由的,我單獨了解了 #和平號太空站 之後,發現他服役的期間,總共有2,000處的故障,而其中1,000處故障一直沒有辦法好好排除,這其中包含了一場火災、一場撞擊,這兩個重大的事故中,太空人幾乎都要選擇了疏散逃生飛船了。
因此,的確是有必要讓他退役。
可是有一家公司「MirCorp」可不這麼想,它是誰?他是一個美國和俄羅斯合資的私人公司,製造和平號的Energia公司擁有MirCoorp的部分股權。(事實上,和平號的英文是Mir,也就是和平、世界的意思)
MirCorp建議,可以在和平號停止使用後,建造一個由人控制的航天飛船,收費載人在太空軌道上飛行(就是付費太空旅行啦),但是俄國政府一直沒有答應。
不過,MirCorp卻收了Dennis Tito 2000萬美元。沒錯!第一個付費飛行就是這麼難得,當初Dennis去做太空訓練的時候,還被阻止,因為這個想法實在是太荒謬了。
這2,000萬美元原本打算是拿來修復和平號,結果在Dennis Tito 2001年4月出發前俄羅斯決定墜毀和平號,那時候是2001年3月。
因此,後來,Dennis在2021年4月出發的時候並沒有到原本的和平號,而是抵達了國際太空站。因為國際太空站取代了原先和平號的所有任務。
我真的是覺得這段故事太有趣了,我仔細研究了前前後後去國際太空站的7個付費旅客,的確都是由MiCorp送去的。
●○●
#究竟上太空的魅力是什麼?
我好奇,上太空除了是富翁的競賽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有一個名詞為「#總觀效應 (Overview Effect)」,他是1987年 Frank White提出來的,他訪問了眾多的宇航員(好啦,宇航員全世界也沒有太多個XD),他發現,因為航行太空時,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會有全然的不一樣。
你會發現,你在地球所在意的紛爭、邊界任何問題,從太空來看,竟然是這麼的細微甚至是不可測。很多太空人卸任後,會開始推廣保護環境、甚至發展了自己的思想。
說不定,這就是讓人愛上太空的原因。
依靠英文名詞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eing not becoming.
存在,而不是成為。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人生裡要有一個目標,努力地朝目標前進,達成什麼、完成什麼、拿到什麼,而「自我」(ego)就是如此成形的。因此,如果我達成某個目標或完成了某件事,我的自我就會因而增強。這幾乎是一般我們對自己的自我概念,也是我們自尊穩定感的來源。
適度的擁有對於目標追求的企圖心,是推進我們生活向前的動力,人類因此而成長進步。但現在我們的問題是過度地去「成為」,而忽略了我們本身「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如果單只是目前狀態存在著,會感到虛空甚至是焦慮,唯有達到目標、賺到足夠的金錢、拿到一個被肯定的稱謂,才能夠感到存在的價值。然而,幻象就在於,推動這一切追逐目標的心理驅動力,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鞭策。
一個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值得幸福的人,是不會與幸福相遇的。頂多擦肩而過,卻屢屢怨嘆。
未來,是過去的經驗所投射出來的。我們對於未來的藍圖,建構於過去的缺乏。
因為以前沒有錢,所以我想要賺大錢過好生活;因為從小不被愛,所以我不斷尋找能無條件愛我的人;因為以前被背叛過,所以現在我竭盡所能地掌控不被背叛;因為追求金錢而讓我生病,於是現在我遁入空門追求空靈;因為活著很痛苦,所以我渴望涅盤。然而這一切奠基在未來的想望裡,卻獨缺現在。
所以在「成為」的路途上,我們很難看見自己的「存在」。
以英文語詞來看,becoming是一個動態的轉變過程,一種從某個形態過渡到另一個樣貌的過程,這裡頭包含了動作,因此它是一個動名詞。也就是說在成為的路上,需要不斷地努力。而being是一個已然成形的狀態,它是個名字也是個形容詞。這當中不需要努力去達成些什麼,因為身而為人,你本就一切俱足。你從一出生,就有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這個意義與價值與人生中達成哪些成就或獲取哪些物質,是完全無關的。但是也許我們需要經歷去追求那些帶不走的身外之物,來體悟什麼才是真正帶得走的意義。
奧修說:「未來」並不存在,就像「過去」並不存在一樣。過去已然不再了,未來尚未到來,只有「當下」才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能專注在此時此刻,欲望、恐懼、擔憂及自我,這些依靠過去及未來而成的就都無法存在。那麼我們就能夠碰觸到一直在我們內在的那一股純然的寧靜。我想到前幾天靈魂之旅課有同學提問該如何填補內在的創傷黑洞,我想我所分享的與大自然「臨在」,也就是同樣活在當下這個概念了。
#靈魂之旅G班登記中
#週三晚上8點
illustrator: lost7
依靠英文名詞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2/01 星期一 絕對音樂】
「我們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挫折,
阻礙著我們往前走的動力,也許還會讓我們退後一步;
但,想想,有時候的退後、再攻,
或許,下一步會是更大的一步~~~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愛比被愛重要得多》
有位媽媽說,她20歲的女兒和朋友離家超過兩星期,一通電話也沒聯絡她。她氣到正準備發封充滿憤怒,讓人感到罪惡感十足的電子郵件給女兒。突然,她察覺到某些事不太對勁:「我的反應好像是在面對一名陌生人一樣。」接著,她回憶起童年時,父母會將她送到夏令營,一整個夏天就再也沒有任何來自父母的消息。她感覺父母不在意她,不關心她。然後,她做了這些決定……
我們所接收的溫暖,有很大的程度,視我們所付出的溫暖而定。但除簡單的情緒對等之外,慈悲心本身亦可培養出內在快樂,不必依靠所接收的仁慈。這就是為何達賴喇嘛會說:「愛比被愛重要得多。」 有一種被某些人稱為「助人為樂」的生理基礎,意思是當我們想要幫助他人時,大腦迴路就會產生快感,就像在等待甜點時的興奮。當我們專注在自己,讓問題平靜下來時,大腦迴路也會伴隨出現的內在回饋發出信號。 達賴喇嘛在回應日本現今年輕人的自殺潮時,提出想法說,日本年輕人可以藉著成為志工,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匱乏者,來度過低潮。為需要幫助者服務,可以帶來生活和生命的意義。科學家認為這個行動,是提升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 藉著忽略自己平常內心的煩惱、沮喪、渴望,和恐懼,對他人付出慈悲心,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一個比自己那些瑣碎問題更重要的事情上。這一個較大的目標,為我們的心靈注入活力。我們可以忘卻自己內在的問題,因此就會感到更快樂些。 此種對自我梏桎狀態的轉變,和伊芙.艾克曼告訴我的一件事有所應證。有一位女士透露說,她二十歲的女兒已經和朋友離家超過兩個星期,完全沒有聯絡她,一通電話,或一則簡訊都沒有。她氣到七竅生煙,正準備發一封充滿憤怒,讓人感到罪惡感十足的電子郵件給女兒。 這時,她突然察覺到某些事不太對勁。她自己如此說:「我的反應好像是在面對一名陌生人一樣。」 伊芙問這位女士說,這種模式是否很常發生。在伊芙所教導的「情緒平衡」課程中,這是一個固定會詢問的問題。 這時這位女士回憶起,在她童年時,她的父母會將她送到夏令營,接著一整個夏天,就再也沒有任何來自父母的消息。她感覺父母不在意她,不關心她。 她知道,自己感覺的強度遠超過事實狀況。伊芙告訴我說,這不算是很大的記憶創傷,但那件事終究是一個傷痕,是許多事件的觸發點。 因此那位女士開始練習,對童年那段哀傷的記憶,以慈悲心來面對。接著她感覺到,自己在內心對父母的態度柔軟很多。伊芙說:「聽起來應該是寬恕了。」 在這段察覺自己的感覺受忽略的過程後,這位女士決定不要下筆寫這封要讓女兒感到罪惡的電子郵件。她領悟到,自己也希望女兒可以好好地,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 「慈悲心降低恐懼感,提高自信心,增強內心的力量。不信任感減少後,我們就願意對他人敞開胸懷,增加和他人的情感連繫,生命也會更有意義,更有目標。」達賴喇嘛說。 在達賴喇嘛的概念中,慈悲心不僅是指對他人施與同情心,投與慈善行為,也包括對自己的慈悲。很久以前,他就曾告訴一群心理學家說:「你們需要一個英文名詞:自我慈悲心。」為培養出真正的慈悲心,我們需要先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然後去關心每一個人所受的苦難,包括自己的苦難。 -
(文章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108&from=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