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佛教手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佛教手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佛教手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佛教手印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Jenny陳禛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景能隨心轉:《緣起敦煌》---陳珍妮 先哲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學習處於死的狀態。(《斐多》)佛家思想也認為,人死是生命形態的更替,應以平常心視之。都市的迫仄,催化人去思考生命及死亡。這課題可窮一生追尋。香港舞蹈團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以藝術展現極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幼兒院、佛教志蓮中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此外,志蓮淨苑亦定期舉行法會。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

  • 佛教手印 在 Jenny陳禛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10-24 23:06:00
    有 44 人按讚


    景能隨心轉:《緣起敦煌》---陳珍妮

    先哲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學習處於死的狀態。(《斐多》)佛家思想也認為,人死是生命形態的更替,應以平常心視之。都市的迫仄,催化人去思考生命及死亡。這課題可窮一生追尋。香港舞蹈團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以藝術展現極樂,你也曾幻想極樂世界的樣子嗎?

    故事始於敦煌壁畫。僧人緣一禪修,觀想化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童子,純淨毫不染塵。諸佛菩薩以不同身法手印傳播佛法,感動天下:富裕的供養人和少數民族獻花獻舞積德,西域舞伎反彈琵琶娛神,亡靈舉幡發願誠心向佛,祈望到達極樂世界。

    緣一又觀想到九品蓮花從天而降,覺悟世界虛幻,智慧驟增;神鳥雙雙起舞,演化為敦煌伎樂,彰顯敦煌華美,萬世流芳。一切均緣自性空,境隨心轉。他捲起一身沙塵,敦煌復歸平靜。

    「景隨心轉」知易行難,是我一直想學到的能力。學術指導曾柱昭希望以嶄新的角度,說說敦煌的故事,有壯麗的璧畫,也有高遠的哲理。「要探求的是人為什麼會來到世上?人與佛教或宇宙的關係是怎樣的?透過呈現緣一的觀想,來表現佛家的理想。」

    人皆愛美。西域風格的音樂及模擬璧畫人像的鮮豔服飾襯托下,舞者展現出幻想中的西方極樂之美與喜。這不也展現了人類無窮的想像力,與神奇的意志嗎?如英語中的will power,西方學說裡的「吸引力法則」,「我希望、我想、我達成」,很是鼓勵人心。

    緣一的「空」是表演主題。「我第二次參與《緣起敦煌》的表演。排舞以外還學習佛教手印,表達不同的意思。」飾演緣一的孫公偉說。他並無宗教信仰,卻信宗教的內容都是相通的,為投入角色中追尋「緣起性空」的情節,他經常掃除心中不同的雜念,留在「空」的狀態,這是他的心靈功課。

    緣一在台上緩緩步行,無聲而安定,起舞的每個動作,看來均有十足的沉思在支持。特別是與九朵蓮花共舞一幕,思想隨著舞姿由是呈現,頓悟如溪水慢慢流過,有種靜謐的清高雅意。席上如我,看他撥掇蓮花,不覺掉入沉思:死後真有如此美好光景嗎?

    不用幻想,因為神鳥的歡快,接著呈現眼前。飾演樂舞之神的唐志文與飾演香音之神的王㼆瑜,穿上一身彩鳥服,拖著長長的尾巴出台,快活地於台上四周舞動,琴瑟和鳴,張馳有度。二人均表示編舞的要求很高:「陳磊對動作的風格性、肢體的角度均有嚴格要求,我們與他有很多的溝通,研究如何將神鳥的情緒表現出來。」王㼆瑜笑言她的家人信奉佛教,自小耳濡目染,投入不是難事。唐志文則信奉基督教,將之看待為「純粹的中國舞」。「敦煌舞是經典表演,經過現代風格的編舞及創新元素,可看性是更高的。離開演藝學院後,跳如此純粹的中國舞的機會很少了。」

    敦煌舞是中國舞的經典,佛教思想在繁囂混濁的城市生活中愈見推崇,人們視為心靈歇息的方向。可是香港的舞蹈潮流仍是西方風格佔上風,如嘻哈、爵士、芭蕾與現代舞,中國舞被視為老派。「扇、水袖這些道具,觀眾也許覺得老套。我以現代編舞風格來編,新瓶舊酒比較易接受。」編舞陳磊說。「其實有很多香港觀眾來看啊!是次是100%入座率的。」王㼆瑜也補充說,香港舞蹈團曾有純粹中國舞的表演,例如反應很好的《踏歌行》,只不算多。她笑謂:「我們當然希望有多些啊!」

    豐厚精彩的文化,國際化城市如香港,當然多多益善。「境隨心轉」更是動盪紛擾我城下,人皆渴之的能力。人皆有佛性,我們嚮往極樂,就來思考如何「臻至」。

    Hong Kong Dance Company 香港舞蹈團
    Hong Kong Dance Federation 香港舞蹈總會
    Tsuen Wan Town Hall

    #緣起敦煌 #香港舞蹈團 #香港舞蹈總會 #唐志文 #孫公偉
    #王㼆瑜 #佛教 #敦煌 #陳磊 #曾柱昭

  • 佛教手印 在 寶島少年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10-26 00:59:46
    有 65 人按讚

    先別管阿伯後面的正妹了,你知道他在打哪一種手印嗎?

    中華職棒台灣大賽第七戰,兄弟對戰桃猿,拍到一位阿伯在發功加油,七號看到的瞬間差點噴出一口查克拉。

    如果七號沒看錯的話,應該是「準提印」。

    台灣在1980年代開始,藏傳佛教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而後90年代逐漸穩定,當時佛教手印還頗為流行了一陣呢。

    雖然勝敗自有因緣,但這位火影阿伯查克拉應該很是雄厚啊!

  • 佛教手印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4-19 00:51:06

    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幼兒院、佛教志蓮中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此外,志蓮淨苑亦定期舉行法會。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群,是香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志蓮淨苑亦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十方叢林」,為從各地而來的各方女高僧提供修道場所。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由於大量難民隨著國共內戰影響而湧入香港,不少聚居於黃大仙及鑽石山一帶的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甚大,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1957年開辦非牟利的孤兒院及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1988年5月,香港政府因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清拆志蓮淨苑及周邊的木屋區,政府的市區重整計劃及熱心人士的支持(特別是藝術界及演藝界的積極參與),造就了志蓮淨苑的重建計劃,首先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隨著是佛寺、學校、蓮苑等。志蓮淨苑的重建工程於1989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5月18日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志蓮淨苑的殿堂是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天然建材,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整個殿堂南、東、西邊設三個大門,分別是「山門」、「東門」及「西門」。整體建築佈局為「三進三重門一院」:
    • 第一進(闊66米,深36米):山門/蓮池/長明燈/長廊/天王殿/鐘樓/鼓樓
    • 第二進:大雄殿/客堂/藥師殿/祖堂/觀音殿/臥佛殿/淨土經變圖
    • 第三進:葦公紀念堂/五觀堂/法堂/藏經樓/方丈室/念佛堂
    • 一院:萬佛塔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小部份的建築手法亦採日本「和樣」形式。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群。「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為配合‘志蓮’的古樸設計,不少樹木有數以百年計樹齡,其中更有兩棵羅漢松是由湖南移植來港二千年以上,大大小小的樹木姿態各異、妙趣橫生。而整個寺院內的木窗,亦以獨特設計,窗內的木條以菱型擺放,據悉亦能阻隔雨水的進入,卻無損涼風飄送入內。無論看植物、建築、古園林設計,亦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在護理安老方面,經五年重建和擴建,志蓮護理安老院成為全港最大的護理安老院,共可容納三百五十多位長者。並有日間護理中心及物理治療中心。可見志蓮淨苑在弘法利生各方面,均積極投入,蓬勃開展。1982年得到董事會主席王澤長積極支持,又開辦了達一萬平方英尺的志蓮圖書館,現時館內藏有佛學、哲學、建築及藝術書籍四萬餘冊,並公開提供圖書借閱、期刊閱覽及佛學資料查詢等服務。

  • 佛教手印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12-30 08:00:00

    西方寺,座落荃灣老圍村,背靠大帽山,前臨三疊潭,花木青蔥,流水潺湲,環境清幽,全寺連後山佔地近二十萬平方公尺,由菩提學會會長永惺老和尚創建於一九七零年;乃仿中國宮殿式建築,琉璃瓦面,簷篷飛峭,莊嚴雄偉;四周群山環抱,綠樹成蔭,山明水秀,景緻優雅。寒來暑往,歲月遷移;由於信眾與日俱增,殿堂已感不敷應用,故於一九九八年初開始重建,至二零零三年春圓滿落成。寺院正中為仿古風格的大雄寶殿,下層為五觀堂,前為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左右兩廂亦樓高兩層,上層為僧寮,下層為辦公室及客堂等,均為仿古建築,紅牆黃瓦,畫楝雕樑,古色古香。沿大殿後拾級而上,可見一幢巍峨壯觀的萬佛寶塔及一座古樸清幽的藏經樓。寺後山坡建有一所設備完善、可容納一百五十名長者的「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山門前路橋原為單程,為容納假日節誕川流不息的遊人,後已改建為雙程,以方便四眾及車輛往來;再配合西方寺重建後的殿堂格局,將山門拓建為四柱三門的牌樓式建築,整體效果,更見莊嚴宏偉。沿寺牆山坡修建而成之觀音山文化博覽區,亦於二零零四年初完峻。全區集中在寺院大雄寶殿左、僧寮樓後寺牆以下之山坡上,綿延近二、三十丈,坡面寬廣,懸崖陡峭,山石奇秀,主要分成五部份,包括:《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刻經;三十二觀音應化示現浮雕;觀音菩薩四十手印石刻;三十三觀音通俗立像;極樂世界之自然景觀及供養人壁畫等。佈局設計與造像風格以佛教經典為依據,每部份均含蘊豐富之教理與佛學意涵,是寺院建築與佛學宗教精神之體現。如今塔寺雙輝,巍峨莊嚴,全寺格調宜古宜今,氣象清新。現時每月均舉行彌陀佛七,提倡念佛法門,積極闡揚淨土思想,推動人間佛教理念之落實;國內外慕名前來參與佛七之信徒日漸增多,宗風日盛,堪稱本港重要的淨土道場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