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企業利害關係人有哪些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企業利害關係人有哪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企業利害關係人有哪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企業利害關係人有哪些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

  • 企業利害關係人有哪些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2 12:47:27
    有 56 人按讚

    [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類的學名 Human Sapiens (智人),改為 Home Narrans (說故事的人),他的意思是處於資訊爆發、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身處焦慮的時代下,總是想找著安生立命的社會位𠤤,依靠著我們心中相信的管道,無論是電視上的名嘴、還是網路上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的一翻話,讓我們找到心靈上可以依靠的方向,因為上述這些人,在現今我們的社會中,是懂得如何化繁為簡、去無存菁並且用有力的表達方式,說出一套我們心中困境的出口 – 也就是透過「敘事」「說故事」的方式,將許多讓我們無解、擔憂的事情,化作「一切都有因果,同時也是趨吉避兇」。

    🟥故事與說故事
    會說故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些人的人生閱歷、經歷一定非常豐富,讓我們能超越時空,體驗到我們人生過去與現今無法置身的環境,越是很達得好,越能讓我們如臨現場。

    🔹「故事」的呈現形式很多,口說故事、文字紙筆、圖像漫畫、動態影音等等,都是為了表達「故事」,而不同的媒體優缺長短也各有利弊,同樣的一套故事,會因表達形式的差異,產生與所謂的「原作」有著極大的落差,又特別是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更常見這種狀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心中一定有數,這裡也就不特別提,哪些小說改變成電影成為災難,或是變的更加出色。🔹

    雖然我不大愛看小說,越厚、越多集的小說我更是離的越遠,而我偏愛影集、電影、短片來了解故事,少數我是因為電影拍的不錯,回頭去看小說的情況也是有的,雖然我知道有些電影與小說原著有所落差,但我會當作「這是另一份作品」方式來解讀它,再有興趣再多參考他人的心得比照一下。

    最近,我更開始喜歡「10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我對一些從沒看過的電影,在短短時間下了解故事大綱與內容,這也不是最近才有,早在多年前的「古阿莫」就已經流行好一陣子,當然這種過於斷章取義的表現方式,自然無法讓人感受任何一部電影裡頭的醍醐味,但對於一些「有點興趣的電影,但沒有時間找來看」的我來說,偶爾看一看,當作消遺也是不錯,偶爾還會發現有趣的故事在裡頭。

    「袁騰飛」Youtube 之前我很有興趣的一位「說書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講的活靈活現,怎麼同一件學生時期歷史考題,在他的嘴裡可以說出另一套觀點,足足吸引我的眼眼好幾分鐘不撇一眼,真的是蠻利害的說書人,只可惜一點,若要看他更精采、更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到另外的平台、加入會員、付費才能享受得到,我就少去他的頻道去追一追。

    「老高」我想就不多說了,上百萬的訂閱人數,每集影片一推出,短短時間也有數萬人點擊觀賞,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就是「會說話的內容農場」,也就是把別人的故事抄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確實我也這麼覺得,老高許多集談到的內容,我自己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見過,無論是鄉野傳奇還是書本內容都有,但這點並不會折損我對老高的評價,因為能把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透過精彩的說書過程,搭配聲音、影片輔以說明,以及旁邊適時回應的小茉,更是讓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硬是說成 1 小時的節目,還不會讓你想要轉台,這點才是讓我覺得,老高真是個利害的說書人,不用透過多難的攝影、剪輯、打光等前製與後製技術,就能做到這樣子的成就,不簡單、不簡單。

    到底是故事吸引著我們? 還是呈現方式讓我們願意停留下來? 還是必需二者兼具? 有沒有可能「呈現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重現,讓故事更加豐富? 也有沒有可能某些故事必需透過特定的呈現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溶入故事裡頭? 這些問題成為我最好奇的點

    🟥照片與故事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比起「照片的故事」,我更在意「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迷人,後者讓人沉浸其中,若用小說、電影來比喻的話,精采的小說讓人打開視野,而作者的世界更是另一部作品,更加引起我的興趣。

    參觀一些攝影展,或是經過一些攝影展出的場合,除了看看照片本身,底下的創作目的也是必需要要搭配一起看的,但如果作者在現場的話,與作者本身討論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那更是精采。

    🔹但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最多參觀看看攝影展,甚至是「線上攝影展」更方便簡單,就算不是很有制度、規模、設計的線上攝影展,每天在看臉書各攝影社團裡,每個人分享作品,我們也可以視為一簡單的「線上攝影展」,但我覺得這樣子比較片段零碎,比較無法透過偶然看到的作品,就能了解一創作者真實創作的立場與心境,透過「實體的課程」,透過一創作者一連串作品創作心得分享,比較能讓在場各位,了解攝影、拍攝過程中,隱𫟖在照片、照片故事後的「故事」。🔹

    正如我前篇提到,大多分享照片故事的「說書者」,我所見到的,絕大多僅是「描述照片現場發生的事情」,或是「心情分享 – 就是要這麼做就是好」等類似的說法,能聽到我希望得到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樣機會並不多,如果一場 1 小時 20 張照片的分享會,能讓我聽到一張、二張,遠藏在照片裡頭更多的創作心路歷程,我就覺得「值得了」。

    為何「照片故事後的故事」我更有興趣呢?

    🔹因為「照片是記錄故事」,故事已經存在在那兒,已經是發生的事情,不會、也不容易改變,或是不再發生,就那麼一次,每一張照片故事就像是電影、小說讓我增廣見聞,絕對有的,但試著想一想,為何「故事就在那兒」,為何不會吸引我,或是更多人去拍? 不覺得這點比起「照片的故事」還要有趣嗎? 🔹

    除了「已經發生存在的故事」,有的則是「創作一個故事」,但同樣的我會問作者「為何你會想拍這些故事」,而不會去太對「照片與其故事」琢磨太久,相同的邏輯我也會問自己「有些人會想創照這些故事,又為何我不想? 為何我覺得一些我自己創作的故事,別人覺得不有趣?」。

    🔹我想得到暫時性的答案那就是「照片與其故事」一定與「攝影者、創作者」有一種神秘的連結與關係,才會讓我們與作品之間產生交集,這個交集才讓我更吸引我想去了解,希望進而發現隱藏在我心中沒發現的秘密,也就是更認識自己,了解為何我現在做的是什麼? 了解為何我喜歡、厭惡某些事物又是什麼原因。🔹

    🟥攝影創作的取捨
    用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已經存在的故事,或是撰寫一個故事,而成就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依舊脫離不了那些攝影的基礎 – 曝光、構圖,每一個決定都影響這張照片的最後結果,那麼說說這張照片如何的創作 (How) 並不困難,而「創作目的」本身就是「Why」,這兩者的交集,我想就是「故事 Story」。

    🔹比如說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表現,為何讓淺景深隱藏了部分事物,消失在主體前方、後方,不會無理由的隨意使用,當說明為何擇「大光圈」 (How),相信是背後有個原因 (Why),是為了眼不見為淨,淡化那些藏汙納垢的角落,或使得長年以來堆砌老舊的痕失消失在畫面中,使得觀看者判斷不出時間地點線索,讓這張照片遊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簡單的觀念表達,這就是故事。🔹

    光是一個變數,就有多種選擇,無論選擇為何,都是一個觀念的表達、都是一個故事,無分好壞,只有作者主觀的詮釋,以及觀者主觀多元的解讀,但若抱著更多一點問題,問著「為何選用的大光圈,讓部分線索消失是你這張照片故事的原因」,把問題再追問下去,就能更進一步深入創作者與故事之間的「連接」,而不會讓觀者停留在「看見作品、聽見故事」這層面,卻忘了「作者」在裡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更了解這位「說故事的人」,而不僅於「照片的故事」就此滿足,通常那些「說故事的人的故事」,比起那華麗表像的作品,來得更有趣、更讓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再反過頭來看該作者的「創作作品與作品故事」,就能了解更多一些。

  • 企業利害關係人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2 12:13:48
    有 2,708 人按讚

    唯一會對你說真話的是誰?年齡差你一截的陌生人!

    父母、師長、好友、同事、老闆、員工都跟你,都有某種利害關係。他們的愛,多於客觀。

    所以當我們真心想得到別人的建議,不能只問這些親近的人。

    照片中的都是年齡跟我差了一截的陌生人,後來有幾位變成了朋友。

    我們會什麼會認識?從一群親朋好友說起。

    老友Steve是「趨勢科技」的創辦人,我們曾一起成立「若水」公司,推廣社會企業。

    當年有社會企業這想法時,我們請教了親朋好友,大部分人都給我們肯定和鼓勵。

    後來我們發現,這些肯定帶著「善意的偏見」:因為是親朋好友,又因為多兩個人來做公益總是好事,於是大家會善意地不潑冷水、避免批評。

    但這讓我們很多想法,變成一廂情願。

    成立「若水」後這些年,科技、經濟、創業都有了巨變,Steve和我學到很多。最近一次見面,我們聊到:如果把這些年來學習的成果錄成Podcast,對別人有價值嗎?

    這次,我們決定請教陌生人。

    我們試錄了三集,詢問45位年輕的創業者的看法。見面前請他們先聽podcast,回答三個題目:喜歡的部份、不喜歡的部份、哪些元素會讓你更喜歡。

    這45位大多在30-40歲,有的已經很有成就,但和我們並無私交。他們比較可能說真話的原因是:一、年齡有差距,朋友圈很少重疊。二、彼此沒有利害關係。

    考量到他們可能因為我們是前輩,說話比較客氣,所以當我們看問卷結果時,不只看文字(喜歡或不喜歡的部分),也看數字,如「三集被收聽的次數」、「填寫問卷所花時間」。

    但問卷的深度還是有限,所以我們邀請大家見面。見面時,我們了解大家做的事、面臨的最大挑戰。照片中,我們帶大家做「若水」常做的「願景練習」。

    我們想挖出大家對這podcast的看法。但因為我們人就站在面前,大家說話難免保留,於是我們使出殺手鐧:

    請大家「匿名」在紙上回答,願不願意每月付100元,訂閱四集這樣的podcast。

    Steve和我不是要靠這件事賺錢,但問陌生人願不願意付錢給你很重要。因為錢是衡量價值,最直接、誠實的方式。

    然後現場立刻揭曉。

    45人中,19人願意。

    這代表:我們的podcast,至少前三集,仍是一廂情願,沒有足夠價值。

    我們很高興,得到這樣的回饋。

    活動結束後幾天,母校邀我4月29日回校演講。我自知我大部分的經驗已不適用於現在的大學生,本想推辭。但「母」命難違,只好變通。我跟校方商量我不「講」,而是帶同學「實作」。

    我訂了個題目,叫「開始夢想之前,先做這三件事」。當「Just Do It」變成激勵口號,細膩思維被犧牲了。我想帶大家練習「Just Do It」之前,我自己常做的三件事,包括請教陌生人。

    這場活動開放給校外人士: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1dBOsU4tUGY4R2HPuGIz8kGqEWkAygT_hSGqbIARMy2O_QA/viewform

    我期待認識大學生,就像我期待認識那45位創業者。能見到老友,是「緣」份。能見到年紀差一截的陌生人,是「福」份。它不會帶來自動的掌聲,但會有翠綠的真誠。這是春天,最美的顏色。

  • 企業利害關係人有哪些 在 巴小智的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4-15 09:33:08
    有 654 人按讚


    蔡董很認真看書,把雷大的書看的很詳細。若網友沒看過,花點時間看看這篇讀書心得也不錯!

    由於蔡董的認真,因此邀請他當財報研習社團的管理員。我退出fb 後社團就交接給他了。
    .
    .
    .
    巴小智 2017.4.15

    壹.
    1.學習這檔事,投注的時間和精力愈多,收穫就愈多。雖然,短期無法看到成效,會讓自己想暫時停下休息,這時候,千萬要提醒自己,可以放慢腳步,但是千萬別停下來。因為,總有一天,你會感謝當時自己如此持續不懈。
    2.價值投資的概念雖然看似簡單,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很多人誤以為專業投資人是輕鬆的工作,可以在家做股票,不用去看老闆臉色、不必為了業績打拼陪笑臉、不用辛辛苦苦地當通勤族。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好處,實際上專業投資人心裡承受的壓力非同小可,因為沒有固定的現金流入,一切得靠投資收益。而手頭上的現金又無法隨意動用,因為那是你僅有的投資本錢。
    3.公司薪水是累積本金的來源,重點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強化投資能力,真正的專業來自對於「自我的要求」。巴菲特:「內在成績單遠比外在成績單來的重要多了。」
    4.一般投資人大多數時間都在交易,很少花心思在分析上。而價值投資者大多數時間都在分析比對,花在交易上的時間反而很少,但並不代表不需要思考交易的意義。
    5.如果你的買賣次數多、思考時間短,決策品質就會不好,最終投資績效肯定會很糟糕。要知道股市不是一個讓你心煩的地方,而是一個給你機會的地方,投資人要利用在股市出現的機會,而不是被它影響到自己情緒。
    6.人有比較心理,當股市漲,看到其他人賺錢自己卻沒賺錢時,難免會心癢難耐,千萬別為了買股票而買股票,這是種錯誤心態,會使投資人失去價值投資最重要的概念「安全邊際」,一個價值投資者會失敗的原因,大多都是失去紀律。

    貳.
    ◎好公司至少需符合三要點:
    1.超越他人的資本報酬率。
    2.賺進現金的能力。
    3.能長期維持前兩項能力。
    ※好公司能用比較少的錢,賺到更多的利潤,這就是資本報酬率的概念。
    ※有好的資本報酬率,加上賺現金的能力,還要能長期維持很多年,才能夠算是好公司。

    ◎而評估好公司只算完成了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估價。
    ◎再好的公司,如果買入成本過高,報酬率就會低,反過來說,只要買入成本夠低,報酬率就會高。但買入成本的高低,是相對於【內在價值的變化】,而不是找歷史股價的相對高低點。
    ◎一般投資人只看股價的變化,並沒有去判讀「內在價值」的變化,同時也不懂該如何「估價」,所以只好單純看股價走勢,去研判買進賣出時機點,但用此方式投資,就好像走路不看路一樣,非常危險。
    【找出好公司,只是投資成功的一半,另一半是在有安全邊際的狀況下買入公司,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根據投資標的不同,會有2種交易方式:「波段操作」側重安全邊際,「坐等成長」則重視護城河。
    ◎巴菲特:「投資只要學會兩件事情:如何評估一家企業及如何思考市場。」這就是價值投資的核心觀點。
    ◎價值投資法的重點,在於估算內在價值,然後找出目前股價和內在價值是否存有落差缺口,這種有利的缺口就是「安全邊際」。如果一間公司不斷向上提升,而目前股價還未反應該公司的內在價值變化,那麼就具有安全邊際。

    參.
    ◎好公司至少需符合三要點:【篩選工作給電腦做,思考工作給人腦想。】
    1.超越他人的資本報酬率-【ROE近5年平均大於15%。】(獲利能力)
    2.賺進現金的能力-【每股自由現金近5年平均大於0元,盈餘品質指標近1年大於50%。】(現金流量表)
    3.能長期維持前兩項能力-【ROE和自由現金,至少5年以上維持穩定。】(看5年以上資料)
    4.找出上升趨勢中的公司,避開下滑風險-【ROE近1年大於20%。】
    5.找出有技術門檻優勢、高獲利能力的公司-【營業利益率近1年大於10%。】
    6.找出哪些公司營運成果逐步展現出來,可運用的資金更多-【每股自由現金流近1年大於1元。】
    7.找出公司高層與股東利害關係一致-【董監事持股比率大於10%、董監事持股質押比小於10%。】
    8.找出比較經得起市場和景氣循環考驗的公司-【上市櫃至少大於5年。】

    ◎分析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三步驟:【超越他人的資本報酬率】
    1.分析每股盈餘EPS數字-稅後淨利÷在外流通股數=EPS。最低標準是連續5年至少獲利1元以上。
    ※只有該公司EPS穩定,才可使用「本益比」來推測它的股價區間。
    ※有時EPS暴增並不是好事,因這種突發性獲利不是來自於本業,而是屬於一次性的業外收益,需扣除掉。
    ※虧錢或獲利不穩定之公司,無法使用本益比估價法,因為難以算出其下檔風險的位置。
    【單看EPS缺點:無法比較該公司是用多少本金賺到1元EPS,需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2.分析ROE的趨勢-稅後淨利÷平均股東權益=ROE,注意ROE的長期平均值和穩定性。
    ※最低標準》15%>ROE>10%。
    ※中上公司》20%>ROE>15%。
    ※優質公司》ROE>20%以上。
    【單看ROE缺點:無法知道使用多少財務槓桿和公司營運類型,需搭配ROE杜邦分析。】
    3.使用ROE杜邦分析-淨利率×總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
    ※淨利率=稅後淨利÷營收,代表獲利能力,淨利率轉負,ROE就變負的。
    ※總資產週轉率=營收÷總資產,代表管理能力,公司運用資產創造營收的能力。
    ※權益乘數=總資產÷股東權益,代表財務槓桿,和負債比意義相同。
    【高週轉率型的公司,其護城河通常是規模優勢與通路優勢。高獲利型的公司,通常是技術領先優勢和用戶轉移成本優勢。而高獲利型成長力道比較好,護城河較難被攻破。】
    【單看ROE杜邦公式缺點:無法了解公司賺錢後,是否能支應投資廠房設備,需以自由現金做輔助。】

    ◎營運成果解析:自由現金發放率【賺進現金的能力】
    ※營業現金流》表示賺來的現金,通常為正數,負數為沒收到現金。
    ※投資現金流》表示投資廠房設備、資本支出的現金,通常為負。
    ※融資現金流》借款、還款、發放現金股息的現金變化,時正時負。
    自由現金流=營業現金流-投資現金流,公司賺到的現金扣掉擴廠買設備的現金,剩下可運用的資金,是真正屬於股東的錢。
    【一般公司標準,為5年自由現金加總為正;好公司標準,是連續5年自由現金流為正。】
    【自由現金發放率=當年度現金股息÷每股自由現金】
    1.自由現金發放率1%~100%》正常值,表示獲利足夠發出股息。
    2.自由現金發放率101%~200%》自由現金偏低,但仍不算嚴重。
    3.自由現金發放率200%以上》異常值,自由現金不到現金股利一半,有點危險。
    4.自由現金發放率為負值》異常值,表示無自由現金流。
    5.自由現金發放率5年加總後為負值》異常值,有資金缺口。

    ◎監控指標:盈餘品質收益含金量【賺進現金的能力】
    【盈餘品質公式=營業現金流÷稅後淨利】
    ※普遍來說100%以上為優。
    ※當它降低到100%以下,就要開始小心。
    ※如果轉負,有可能是存貨或應收帳款過多,需觀察「存貨週轉天數」和「應收帳款天數」,大額增加天數,就表示公司管理能力有問題,需避開。

    肆.
    ◎一間公司的內在價值等於下檔風險加上成長力道,而資產負債表強建的公司,能使投資人持股更加安心,就算一時受到景氣衝擊,也有足夠實力度過寒冬。
    ◎當一家公司的「應收帳款」超過總資產30%以上,就可能有相當程度的風險,假若它倒一半的帳,等於失去總資產15%。而當「應收帳款加上存貨」比例超過總資產60%以上,投資人就需得小心評估。
    ◎「無形資產」一般來說是隱形未爆彈,比重如超過總資產的20%以上,都必須小心,有可能公司在某些特定狀況下,趁機沖銷損失,可能導致公司EPS嚴重虧損。
    ※好債:如「應付款、預收款」等不用支付利息的債務。
    ※壞債:如「短期借款、應付商業本票、一年內到期長債、長期金融借款」等需付利息的債務,跟總資產比較,統稱「長短期金融負債比」。

    伍.
    ◎分析股東權益(淨值):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股東權益就是淨值,包含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等。】
    ※當保留盈餘佔淨值比高的公司,表示獲利能力強,賺到的稅後淨利會變成保留盈餘放在淨值內。而發放現金股利會使保留盈餘變少,但如一間公司年年發股息,還能擁有高保留盈餘,表示獲利相當充沛,是極為優秀的公司。
    ※如淨值增加是依靠現金增資使股本膨脹,就需得看營收獲利是否能跟上腳步。
    【分析淨值變化,就是分析股東權益,學會分析淨值的含金量,才能實際了解公司內在價值,再來思考是否買進持有。】

    陸.
    ◎尋找成長股的秘訣:
    1.近12月營收年增率-把最接近的12個月營收加起來和過去同期比較,是一種滾動式預估法,優點是可代替一年的年增率,缺點是需自行計算。公式=(近12個月營收總和÷去年同期近12個月營收總和-1)×100%,大過30%以上,就是很棒的標準。
    2.三大利潤比率-
    毛利率》(營收-成本)÷營收,高毛利代表足夠的競爭優勢,需與同產業相互比較。
    營業利益率》(營收-成本-營業費用)÷營收,本業獲利指標,普遍來說7%算是低標,10%以上不錯,超過15%是非常好。
    稅後淨利率》普遍來說7%算是低標,10%以上為優。
    【高利潤且高獲利的公司,景氣好賺得多,景氣差也較有能力撐過去。】
    3.預估EPS-
    近12月總營收×近12月營收年增率=預估最新一年營收
    近四季稅後淨利÷近12月總營收=近四季稅後淨利率
    預估最新一年營收×近四季稅後淨利率=預估最新一年稅後淨利
    預估最新一年稅後淨利÷在外流通股數(股本/10)=預估最新一年EPS
    【預估EPS比去年增加7%以上,預估ROE不變,在獲利能力矩陣中屬於B2等級。】
    【近四季EPS逐季提高,預估EPS年增率達20~30%,預估ROE提高,獲利能力矩陣中屬於A等級或B1等級。】
    【只要進入此兩個標準以上,就可納入投資名單內,再來探討護城河,估算內在價值,掌握安全邊際。】

    柒.
    ◎質化分析三步驟:尋找投資護城河
    1.收集資料》年報七大重點:各產品佔營收比率、內外銷比例、產能利用率、主要供應商與進貨客戶、部門損益、產業及競爭對手資訊、大股東持股狀態。
    2.分析競爭強度》五力分析:現有競爭者有誰?是否有替代品威脅?如何阻擋新進競爭者?對客戶是否有定價能力?對供應商是否有議價能力?
    3.分析護城河》規模優勢、成本優勢、通路優勢。

    捌.
    ◎估價法:計算一檔股票的內在價值。常見估價法有「本益比、盈餘殖利率、高登估價法」。
    ◎使用財務公式和估價法時,一定要記得,公式只是數學計算,每間公司的財務結構、獲利能力、競爭狀況都各有不同,因此需採取不同的估價法來判讀內在價值,以提高判斷的準確度。
    ◎價值投資不是一條死板的公式,而是一個有效的概念,需了解所有的公式,都只是工具而已,真正的評估必須靠投資人的腦袋思考,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安全邊際。

    1.本益比公式:EPS×本益比=股價。
    【一般合理本益比為15倍,但會受到公司體質、大盤資金水位和股市熱度影響,因視情況調整。】
    【公司虧損或營收不穩定,無法用本益比估價,得改用股價淨值比。】
    2.盈餘殖利率:比較收益報酬率,近四季EPS÷買進價格。
    【用投資人的買進股價,去買一間公司的獲利金額,但公司的獲利金額有可能成長、持平、或者衰退,造成盈餘殖利率的變動,故要買有競爭優勢、能持續獲利的公司。】
    【長期持有策略,獲利來自於內在價值的成長,經過數年之後,持有股價會變得非常便宜。】
    3.高登報酬率:現金股息殖利率(現金股息/買進價格)Y+保留盈餘成長率(ROE×(1-現金股息發放率))G。
    【高登報酬率理想值是大於15%,且保留盈餘成長率G大於現金股息殖利率Y,才是所謂的內在價值成長公司,讓其強力的成長力帶動股價上揚。】
    4.彼得林區評價法:高登報酬率÷本益比。
    【比值2以上,表示低估;比值1~2之間,如1.5左右還有甜頭;比值1以下,已完全反映成長力道,無甜頭可嚐。】
    【高登本益比使用條件:獲利能力矩陣A級股尤佳、如B1股需其G大於Y。】
    【當高登報酬率小於10%以下,現金股利殖利率Y又大過保留盈餘成長率G時,高登本益比會失效。】
    【股本大小會影響高登本益比的結果,需自行調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