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本主義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本主義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本主義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本主義例子產品中有5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97的網紅耳朵書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翻譯文​ ​ 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翻譯成繁體中文分享。​ ​ 原文作者為Y-combinator的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 標題: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 ---...

人本主義例子 在 耳朵書籤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1:14:29

#翻譯文 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翻譯成繁體中文分享。​ ​ 原文作者為YC的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 標題: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 Instagram有字數限制,全文翻譯放置在臉書​ ​ ------------------------​ ​ 我...

人本主義例子 在 Yiu Fai Chow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12:45:42

#Repost @music_hotpot with @make_repost ・・・ [續] . 聲無哀樂 -「浸大詞派」作為廣東詞壇的重要力量 (二) . 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Blog: https://www.musichotpot.com/blog . 我暫且稱為「浸大詞派」...

人本主義例子 在 邱昊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09 10:01:28

- 我不避諱談論自己抱持著無神論的世界觀,同時我也不認為自己缺乏信仰。 - 一個人完全可能以理性為信仰,同時一點也不排斥感性與靈性。事實上,兩者如同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也如同康德的「缺乏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缺乏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 信仰非...

  • 人本主義例子 在 耳朵書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9 12:58:38
    有 96 人按讚

    #翻譯文​

    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翻譯成繁體中文分享。​

    原文作者為Y-combinator的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標題: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

    我們都很常聽到這句話:「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但我小時候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會想,講這句話的人是真的在抱怨生命的有限性嗎? 所以把壽命延長十倍,我們就不會再有「人生短暫」囉?​

    很顯然這樣的假設性問題沒有人能回答,於是我當時就停止探索這個問題,直到我長大,直到我有了小孩。​

    我發現小孩給了我答案,答案是生命真的很短。​

    / ​

    有了小孩以後,她向我展示了看待時間的全新角度。看待時間不該是一個無限延伸的時間軸,而是切割成零散的片段。​

    假設你有個兩歲的小孩,同時你又是一個擁有正常工作的上班族,扣掉那些你回家很累滑手機,以及他玩了一整天八點就睡這種無實際互動的天數。​

    你真正能與小孩相處的時間,一年只有52個週末。​

    又,假設聖誕節老公公只有在小孩3-10歲才存在,意味著你最多只能再陪她經歷8個有聖誕老公公的聖誕節。​

    這個8不多,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

    不管壽命是一百歲還是延伸個幾百年,這個8都是固定、有限的。​

    我發現,生命的短暫並不是來自於壽命的長短,而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軌道單方向的快速行駛,會重疊的部分,只有短短的幾年。​

    對小孩來說,從她誕生的那一刻,我們相處的時間就開始倒數。​

    對爸媽來說,從我們誕生的那刻,就開始倒數,反過來也是。​

    所以,生命真的很短暫,但然後呢?​

    / ​

    【避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對我來說,除了就字面意義上的把握時間以外,另一層涵義是,我們應該試著消除掉那些浪費時間的廢話 。​

    哪些事情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

    冗廢的會議、毫無意義的爭執、官僚主義、處理他人犯的錯誤、擁塞的交通、會帶給人罪惡感且心理成癮的無益消遣。​

    這些浪費時間的事情,會以兩種方式進入你的生活,要嘛強制進入,要嘛欺騙你。​

    我們先講強制的這種,通常是工作。大部分的人無法避免工作,大家都需要錢,錢才能維持生活的火車頭繼續前進。​

    但,工作的價值一直在變,方式在變,你可以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做小幅度的調整,讓自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生命。​

    例如,大型組織或傳產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在無意義的會議,以及花很多時間在蓋章、確認,蓋章,然後更多的確認的時間黑洞裡。​

    只要你有意識的,把「不浪費生命」的優先次序放在金錢與名聲上面,總是可以找到機會不用做這些冗事。寫幾支小程式,或者是趁疫情提議線上會議,這些都不是大變動,但你可以有意識地拿回時間的主導權。​

    如果你是自由業者或者小型公司,你可以從那些有毒的客戶下手,減少與他們的交流,甚至軟性拒絕合作,你少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價值遠大於你從他們身上賺來的收入。​

    強制型的浪費人生還算好處理,比較麻煩的是騙你上鉤的這種。更糟糕的是,你不是迫於生活,而是你主動選擇了浪費時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網路上與酸民吵架。​

    當人被攻擊的時候,會本能性的保護自己。但是,就跟想吃薯片、想要從眾的本能一樣,這種心理反射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了。事實上,在網路上被攻擊的時候,最好不要花太多時間捍衛自己,因為這些人本質上就是「奪走」你的生命,也就是你最寶貴的時間。​

    想通了這點,你的回應也會跟著不一樣。​

    在網路上和別人筆戰算是偶然事件,有一種更容易讓人無意識下浪費時間的:各種科技的副產品。​

    所有商品存在的目的都是在爭取我們的注意力,包括現在手上拿著的這個手掌大的小玩意兒,這意味的我們要花加倍的心力,才能夠避免科技、物質成癮。​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真的想要花時間在這個東西上面嗎? 我是不是應該要做更重要的事情?​

    但,什麼是重要的事情?​

    / ​

    【重要的事情】​

    有極少數的人很幸運,他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喜歡數學或照顧小動物,並且花很多時間在上面。​

    但多數人的生活都混雜了各種有用與無用的事情,最後才慢慢地學會區別他們。​

    「區別什麼是重要的」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困難,因為在國中二年級三年級的時候,獲得同儕認同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當你問一個大人,如果能回到過去,跟國二的自己說說話,多數人會說他們希望當時的自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所以,如果想知道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就問自己:「有哪些事情,十年二十年後的你回過頭來,仍然會覺得重要?」​

    重要的事情,不會因為時空背景而改變。​

    重要的事情不見得是「重要」的事情,它很可能就只是和朋友喝杯咖啡,聊聊生活,或者抱抱身邊的人。即使只是這樣,你也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生小孩的一大好處是,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什麼是重要的事情。當你盯著手機時,他們會抓著你的袖子說:「來陪我玩嘛」。 十年二十年後,你仍然會覺得放下手機,與身邊這個小可愛說說話是件值得的事情。​

    / ​

    【生命的短暫是什麼模樣?】​

    生命的短暫是,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某一刻突然消失了。​

    你總是認為有天你會寫本書,你會去爬某座山,你會開始學寫程式,然後下一秒窗戶突然關起來,再也沒有機會。​

    身邊有人離世,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多陪她一點,有時候我覺得他仍然在我身邊,而母親也以她過去慣有的安靜陪伴方式,鼓勵了我的這種幻想。​

    但這終究只是一種幻想,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個犯下這個錯誤的人。​

    避免被這扇關上的窗戶嚇到的唯一方法,就是意識到它。​

    我指的不是病態地提醒自己死神站在肩膀上,而是把事情反過來看,想做什麼就立刻去做。不再等待哪天有機會再寫書,不再等待哪天再去爬山、探望母親。​

    你不需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該等待,you just don't wait,不要等,現在就去做就對了。​

    對於我的母親,我感到難過的不只是我想念她,更多的是,我常在想我們原本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情,然而我卻沒有。​

    我的大兒子現在七歲了,有時候我會想起他三歲的模樣,回憶把我帶到過去的時候,我沒有任何遺憾,至少我們度過了一個父親與三歲孩子最佳的時光。​

    把那些浪費生命的事情最小化,不要等到有機會才去做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時間,做重要的事情。​

    ----------------------------------------------------------​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圖片來自義大利插畫家 Davide Bonazzi

  • 人本主義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1:41:30
    有 30 人按讚

    【我們都很妒忌 Mirror 和 Error | 盧斯達 on Patreon】

    寇比力克《2001 太空漫遊》開首,講述洪荒時代一班猩猩的原始生活。那時大地荒蕪,四處有猛獸威脅,猩猩們朝不保夕。一塊神秘石碑出現,一隻猩猩觸摸了石碑,便學懂了使用工具:與敵對幫派爭吵時,牠用一塊骨頭打死了對方,開始吃肉,掌握了猩猩甚至整個星球的最高權力,生物開始加速進化。然後鏡頭一轉,猩猩的後代建立了文明,已進入太空時代,足跡散播到地球以外。

    當初接受「天啟」的猩猩,會為猩猩社群吹來改變的風。牠甚至不用刻意作為,其他猩猩都會改變。因為牠們都目擊「猩猩中的摩西」得到「上天祝福」,而自己沒有。在那頭猩猩面前,大家都變得次等,因而世上第一種情緒是對未知的恐懼,第二種情緒就是認識了之後的妒忌:對世界上第一個權力秩序的妒忌。因為有了妒忌,所以其他猩猩都有了「希望像他一樣」的意志。其他猩猩都會學著牠,要不觸摸那塊魔法的石頭,要不就學習先知使用工具。於是人們的意志和智慧飛速發展,進化成人類,壓倒所有生物,在星球上建立非凡霸權。

    viu 旗下男子組合 Mirror 和 Error 爆紅,也帶來了文明因妒忌而擴散的類似效應。例如有網絡記者表示,萬人空巷的追星場面,等於麻痺意志,也向外國宣示了香港市面已經恢復的畫面,又談及認為追星者很多都是性生活不協調或者沒有男友。例如 (主要服務黃絲的) 網絡專頁抓到明星的小辮子,見對方在網上談及某名牌波鞋,即送上「暗示女粉絲代為購買」,高呼「公平咩」。或者黃津珏在本周日《明報》撰文,強烈批判大眾甚至文化界都吹捧「黃色 pop song」的現象。雖然最後的例子值得談得更深入和複雜,但三者都是源於妒忌,繼而心理防衛機制啟動。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妒忌。文化程度低的會「失言」,文化程度高的妒忌則是理論化起來而顯得較為複雜。

    網絡記者是看到娛樂流行文化重新興起,社會注意力因而貌似分薄,威脅到其生存或者存在感。這感受不必然經得起事實考證,但個人感受的確是很個人化,沒有對錯而言。網絡專頁高呼「公平咩」當然是想像出一個淫亂的濕滑世界,那個世界裡面郭嘉駿會利用其性魅力獲得好多好處,食哂D女,因此亦對心理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想像者亦可能持續受到人生中的 sexual frustration 所困擾,所以對潛意識的假想敵一言一行特別敏感。

    黃津珏在《明報》的文章〈7.21兩周年反思異見中的異見〉,流露了對於「邊緣」、「地下 Band 仔」——甚至是「批判者」——的身份認同,會以「我們這班有進步意識的文化工作者」定位自己。非主流認識上的對立面自然是「主流」。對於主流、娛樂、明星甚至電視台的重新復辟,這自然可以是一種威脅。甚至說,「文化界朋友」和進步媒體都在熱捧,威脅就更大。追星行為背後,是否輾壓獨立音樂界的生存空間?黃亦在文中提及自己「當大家在追 TVB 的什麼《衝上雲霄》時,我正跟着朋友拿發電機到街上搞音樂會鬧警察、因工廈文化空間問題與政府周旋」,單獨來看,這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先知先覺,但很明顯這裡的回憶流露一種不 (夠) 被理解的苦悶。雖然黃圈裡面 (其實是香港人本身) 的反智風氣、界別之中不講老實說話的情況,也好像是真。黃至少很在乎甚麼,雖然那「甚麼」對我們來說不一定是合理。相比起來,上述的網絡專頁並不執拗,大多數人喜歡甚麼,就順著他們的意思說。大多數人想被欺騙和安慰,就提供欺騙和安慰。

    黃津珏談及的「異見中的異見」其實很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19 年示威到肺炎爆發,香港的存在感擂台大為改變,「反送中運動」作為無權力者的集結,令她們更加苦大仇深。因此就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反送中運動好父權,「前線勇武」搶走了其他人的權力,也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香港疫情初期,某黃店因為香港不作為不封關而不服務「普通話食客」即為疑似種族歧視,相當不進步等等。斷章取義地看,人們去反駁這類歧視帽子,也可理解為黃色暴政以及黃店不能接受批判。其實跟黃不黃沒關,只是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首先太妒忌別人的存在感,太耐不住寂寞,一頭都是個人想像。

    人類有一千種面對神——超過自己的東西——的方法,也有一千種面對妒忌的心態。有些猩猩敢於觸摸石碑,其他猩猩會認為牠們背叛了祖宗和更有道德的方法,然後碎碎念地進入 evolution dead end。現代人類也是這樣的,現在西方都學了中國文革講出身成份那一套。你是女人,成份好點;有色人種,成份好點;性小眾,成份更好;無法界定性別 (non-binary) 更是宇宙頂點。跟他們本身為人處事和成就漸漸沒有關係,他們的身份成份才是一切。至於男人自然有天生原罪,皈依女性主義,可以減你少少刑。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批評要私下講,亦是真的,因為我每次批評完何式凝都會有學界中人私底下跟我說,終於有人講喇,但我身份唔方便講,只好默默轉發——雖然我不認為這有甚麼特別。

    面對妒忌,可以昇華出競爭和自強意識,結果可以是建設性的。然而這個「主流——地下」、「強——弱」、「高——下」的結構也很迷惑人,如果一個人一群人的批判意識鎖定在結構本身,就會慢慢以支流本身為榮,而不是支流本身裡面確確實實的文化或藝術品。在更大的意識汪洋裡面,以弱為美、以強為醜的文化,發展成一種很隱密的弱民手段,使人慢慢變得消極而又苦大仇深,十分痛苦,看到 Mirror 和 Error 就更痛苦——但同時,與 Mirror 和 Error 帶來的痛苦搏鬥,又奇異地成為他們之所以為自己的憑證。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 人本主義例子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01:39:57
    有 57 人按讚

    【我們都很妒忌 Mirror 和 Error | 盧斯達 on Patreon】

    寇比力克《2001 太空漫遊》開首,講述洪荒時代一班猩猩的原始生活。那時大地荒蕪,四處有猛獸威脅,猩猩們朝不保夕。一塊神秘石碑出現,一隻猩猩觸摸了石碑,便學懂了使用工具:與敵對幫派爭吵時,牠用一塊骨頭打死了對方,開始吃肉,掌握了猩猩甚至整個星球的最高權力,生物開始加速進化。然後鏡頭一轉,猩猩的後代建立了文明,已進入太空時代,足跡散播到地球以外。

    當初接受「天啟」的猩猩,會為猩猩社群吹來改變的風。牠甚至不用刻意作為,其他猩猩都會改變。因為牠們都目擊「猩猩中的摩西」得到「上天祝福」,而自己沒有。在那頭猩猩面前,大家都變得次等,因而世上第一種情緒是對未知的恐懼,第二種情緒就是認識了之後的妒忌:對世界上第一個權力秩序的妒忌。因為有了妒忌,所以其他猩猩都有了「希望像他一樣」的意志。其他猩猩都會學著牠,要不觸摸那塊魔法的石頭,要不就學習先知使用工具。於是人們的意志和智慧飛速發展,進化成人類,壓倒所有生物,在星球上建立非凡霸權。

    viu 旗下男子組合 Mirror 和 Error 爆紅,也帶來了文明因妒忌而擴散的類似效應。例如有網絡記者表示,萬人空巷的追星場面,等於麻痺意志,也向外國宣示了香港市面已經恢復的畫面,又談及認為追星者很多都是性生活不協調或者沒有男友。例如 (主要服務黃絲的) 網絡專頁抓到明星的小辮子,見對方在網上談及某名牌波鞋,即送上「暗示女粉絲代為購買」,高呼「公平咩」。或者黃津珏在本周日《明報》撰文,強烈批判大眾甚至文化界都吹捧「黃色 pop song」的現象。雖然最後的例子值得談得更深入和複雜,但三者都是源於妒忌,繼而心理防衛機制啟動。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妒忌。文化程度低的會「失言」,文化程度高的妒忌則是理論化起來而顯得較為複雜。

    網絡記者是看到娛樂流行文化重新興起,社會注意力因而貌似分薄,威脅到其生存或者存在感。這感受不必然經得起事實考證,但個人感受的確是很個人化,沒有對錯而言。網絡專頁高呼「公平咩」當然是想像出一個淫亂的濕滑世界,那個世界裡面郭嘉駿會利用其性魅力獲得好多好處,食哂D女,因此亦對心理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想像者亦可能持續受到人生中的 sexual frustration 所困擾,所以對潛意識的假想敵一言一行特別敏感。

    黃津珏在《明報》的文章〈7.21兩周年反思異見中的異見〉,流露了對於「邊緣」、「地下 Band 仔」——甚至是「批判者」——的身份認同,會以「我們這班有進步意識的文化工作者」定位自己。非主流認識上的對立面自然是「主流」。對於主流、娛樂、明星甚至電視台的重新復辟,這自然可以是一種威脅。甚至說,「文化界朋友」和進步媒體都在熱捧,威脅就更大。追星行為背後,是否輾壓獨立音樂界的生存空間?黃亦在文中提及自己「當大家在追 TVB 的什麼《衝上雲霄》時,我正跟着朋友拿發電機到街上搞音樂會鬧警察、因工廈文化空間問題與政府周旋」,單獨來看,這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先知先覺,但很明顯這裡的回憶流露一種不 (夠) 被理解的苦悶。雖然黃圈裡面 (其實是香港人本身) 的反智風氣、界別之中不講老實說話的情況,也好像是真。黃至少很在乎甚麼,雖然那「甚麼」對我們來說不一定是合理。相比起來,上述的網絡專頁並不執拗,大多數人喜歡甚麼,就順著他們的意思說。大多數人想被欺騙和安慰,就提供欺騙和安慰。

    黃津珏談及的「異見中的異見」其實很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19 年示威到肺炎爆發,香港的存在感擂台大為改變,「反送中運動」作為無權力者的集結,令她們更加苦大仇深。因此就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反送中運動好父權,「前線勇武」搶走了其他人的權力,也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香港疫情初期,某黃店因為香港不作為不封關而不服務「普通話食客」即為疑似種族歧視,相當不進步等等。斷章取義地看,人們去反駁這類歧視帽子,也可理解為黃色暴政以及黃店不能接受批判。其實跟黃不黃沒關,只是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首先太妒忌別人的存在感,太耐不住寂寞,一頭都是個人想像。

    人類有一千種面對神——超過自己的東西——的方法,也有一千種面對妒忌的心態。有些猩猩敢於觸摸石碑,其他猩猩會認為牠們背叛了祖宗和更有道德的方法,然後碎碎念地進入 evolution dead end。現代人類也是這樣的,現在西方都學了中國文革講出身成份那一套。你是女人,成份好點;有色人種,成份好點;性小眾,成份更好;無法界定性別 (non-binary) 更是宇宙頂點。跟他們本身為人處事和成就漸漸沒有關係,他們的身份成份才是一切。至於男人自然有天生原罪,皈依女性主義,可以減你少少刑。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批評要私下講,亦是真的,因為我每次批評完何式凝都會有學界中人私底下跟我說,終於有人講喇,但我身份唔方便講,只好默默轉發——雖然我不認為這有甚麼特別。

    面對妒忌,可以昇華出競爭和自強意識,結果可以是建設性的。然而這個「主流——地下」、「強——弱」、「高——下」的結構也很迷惑人,如果一個人一群人的批判意識鎖定在結構本身,就會慢慢以支流本身為榮,而不是支流本身裡面確確實實的文化或藝術品。在更大的意識汪洋裡面,以弱為美、以強為醜的文化,發展成一種很隱密的弱民手段,使人慢慢變得消極而又苦大仇深,十分痛苦,看到 Mirror 和 Error 就更痛苦——但同時,與 Mirror 和 Error 帶來的痛苦搏鬥,又奇異地成為他們之所以為自己的憑證。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