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上背痛整合門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上背痛整合門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上背痛整合門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上背痛整合門診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669的網紅運動物理治療師 蔡維鴻|Physiotherapist Victor Ts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拯救腰酸背痛四大招」— #勞動節特輯 #給勞工朋友的下背痛運動懶人包 根據研究,70-80%的人一輩子都經歷過至少一次的下背痛,下背痛就是俗稱的腰痛,背部肋骨下緣以下的疼痛即為下背痛。勞工的下背痛好發在30-45歲之前的青壯年人,是我們門診最常遇到的族群之一,而將近六成的患者兩年內會在反覆性發...

  • 上背痛整合門診 在 運動物理治療師 蔡維鴻|Physiotherapist Victor Ts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1 14:49:54
    有 18 人按讚

    「拯救腰酸背痛四大招」— #勞動節特輯 #給勞工朋友的下背痛運動懶人包

    根據研究,70-80%的人一輩子都經歷過至少一次的下背痛,下背痛就是俗稱的腰痛,背部肋骨下緣以下的疼痛即為下背痛。勞工的下背痛好發在30-45歲之前的青壯年人,是我們門診最常遇到的族群之一,而將近六成的患者兩年內會在反覆性發作,2~3%的個案甚至症狀會變成慢行疼痛延續半年左右。

    要如何緩解下背痛有能有效避免反覆發作?

    強化你的核心,解決「下交叉症候群」是最直接的方式!「下交叉症候群」會有腹肌/臀大肌無力、下背伸肌/髂肌/股直肌緊繃的現象,臨床上被動性的徒手治療完後,如果個案能主動性在家執行下述四大運動,可以有效舒緩症狀,避免再次復發!

    1. 縮小腹運動
    ➡️下背伸肌緊繃,容易有腰椎壓力集中和過度骨盆前傾的現象,很多人甚至無法做出骨盆後傾的動作,因為他的「核心肌群」失憶了!
    長時間維持錯誤的坐姿,容易抑制核心發力,所以藉由躺姿下的呼吸引導,練習將下背可以貼住地面,可以初步誘發下腹核心的發力,活化核心肌群!

    2.貓牛式
    ➡️是獲得最多好評的運動,不管在瑜珈或是皮拉提斯運動,都會看到猫牛式的動作,藉由骨盆反覆的前後傾斜,帶動腰椎活動度,減少脊椎壓力,並讓深層脊椎肌群可以活動活動,是最適合每天在家執行的腰椎舒緩運動之一。

    3.捲腹運動
    ➡️串連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關鍵就是核心肌群,讓上半身和下肢抬離地面,目的是讓核心肌群可以做出等長收縮的訓練,注意上半身只要抬離到肩胛骨下緣微微離地即可,並注意頸部維持收下巴,沒有感到頸椎壓力;下肢抬離地面後維持雙腳靠攏,腳尖微後勾,協助核心發力。要提醒這是較進階的運動之一,若有椎間盤突出則不建議操作此運動!

    4.腰大肌伸展運動
    ➡️腰大肌/髂肌/股直肌的緊繃,會讓腰椎有往前擠壓的張力產生,因為腰大肌是髂腰肌肌肉中最大也最強壯的,收縮時會拉近軀幹與大腿,進而有脊椎壓迫、骨刺增生的風險。所以除了訓練你的核心肌群,別忘了也要伸展這些因為長期久坐而造成的骨盆前側(鼠蹊部到下腹部)肌群緊繃。抬起腳讓膝蓋往身體靠近,可以拉伸對側的腰大肌,肌肉放鬆後可以減少腰椎壓力,恢復肌肉彈性。

    建議運動頻率:
    依各圖示建議之次數,並維持自然呼吸頻率,避免憋氣造成不適;反覆操作10組,建議下班洗澡後可以好好愛護自己、修復脊椎,執行一套完整運動,幫助脊椎和肌肉回覆(reverse)到最放鬆狀態,避免緊繃累積造成痠痛。

    *若有任何不適症狀,請與您的醫師或專業物理治療師諮詢討論*

    授課老師:阿骨老酥~
    女主角:阿姿Just
    男主角:小維Well

    ———JustWell ———

    👁‍🗨服務項目️️️️👁‍🗨
    ✅脊椎側彎✅疼痛處理
    ✅長短腳✅骨架歪斜
    ✅動作矯正與優化✅筋膜放鬆
    ✅運動傷害✅運動按摩
    ✅顱薦椎療法✅內臟筋膜調整
    ✅皮拉提斯✅禪柔轉體運動
    ✅核心訓練✅ TRX懸吊運動
    ✅重量訓練✅肌力與體能
    ✅居家服務✅銀髮功能促進
    ✅鞋墊製作✅足部評估與調整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
    JustWell Taipei
    📅預約方式 │ 電話或LINE官方帳號預約
    📞預約專線 |
    0905-531-135、02-2396-9616
    📲預約LINE │
    @justwell(請務必要加@)
    快速加LINE請點 ➡️
    https://lin.ee/3njFtgs

    🌐JustWell官網 |
    https://www.justwell.tw/
    📷JustWell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justwellclinic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67巷10號1樓
    ( 東門捷運站1號、2號出口,步行6-7分鐘路程 )

    #Just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捷仕維運動物理治療團隊
    #傑思維國際健康學苑

    #蔡維鴻疼痛處理專科
    #廖奕絜淋巴手法專科
    #林竑廷運動傷害專科
    #王文妤脊椎側彎專科
    #范晴雯筋膜整合專科
    #陳曉謙運動矯正專科
    #林家祥居家照護專科
    #張雅淳淋巴乳腺專科
    #Como皮拉提斯教練
    #Iris皮拉提斯教練
    #Rainbow肌力體能教練
    #LaLa身心動作老師

    #整合式運動醫學專家
    #解痛事務所
    #體態平衡美學中心
    #身心健康管理
    #健康促進顧問
    #運動傷害 #運動防護 #疼痛處理 #脊椎側彎 #身心整合 #銀髮照護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Just Well Balanced Body Center)
    捷仕維運動物理治療團隊(Just Well Sports Medicine Center)

  • 上背痛整合門診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01 13:36:11
    有 1,600 人按讚

    有在關注粉專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半年來,我出沒的場所似乎從操場轉到健身房,目標也從全馬🏇變成健力三項(深蹲、硬舉、臥推)。
    身邊也因此開始出現有點有趣又有點傻眼的對話。

    友:「練健力?你這麼黑剛好誒,不用上色。」
    烏:「恩,不是喔!那是健美。」
    友:「那是奧運我們很多女生有得獎的那個?」
    烏:「那是奧林匹克舉重🏋️‍♂️啦!」
    友:「好啦! 我知道,不過女生練那個要幹嘛?啊你為什麼不跑了?跑步不好嗎?」
    我才赫然發現,大家對這項運動真的非常陌生,因此借著地方來分享一下這半年的訓練心得,以及練健力到底在做什麼!

    從我練馬拉松以來,肌力💪訓練一直就是我預防運動傷害的良伴。跑了三、四年,雖始終無法達成四小時完賽的目標,但幾乎每次都能平安下莊、無傷、無痛完賽。
    這兩種運動帶給我的感受大相徑庭,但對我來說都很迷人:
    長時間耐力運動是在「有點痛苦、又有點嗨」的狀態下強迫與自我對話;力量型的運動則是把肌肉張力撐到最大,再瞬間釋放。

    **疫情與一段影片,開啟我的健力之路

    緣分就是這麼奇妙,開始練健力始於一次我粉專蓋的一則「孕婦重訓」的大樓。我的目光被一個六塊肌極明顯的女生吸引,她整個孕期都持續練習健力三項,,且由於國內關於孕婦重訓的資料很少,除了看我一系列支持孕婦運動的文章😘🥰,還查找了國外女選手的經驗分享。產後四個月,她更去參加了成吉思汗舉辦的六角槓硬舉的比賽,即使面對餵奶、睡不飽、核心無力、雌激素低落等女性們常見的困擾,也阻擋不了她再次突破自己的決心。

    「女生😎硬舉真的太酷了!」不得不承認,看再多女性練肌力可防骨鬆、抗老的研究,也比不上她一張張帥氣逼人的照片、影片讓我熱血奔騰。

    這項運動到底為何如此迷人?為何比我瘦小的她能舉起超越我一倍的重量?這其中到底有何奧秘與訣竅?不服輸的鬥志被燃起,我開始想親身體會箇中道理。碰巧疫情開始,許多馬拉松賽事紛紛取消,我也就「無痛地」把訓練重心轉移到以健力三項的訓練。

    我請丸子推薦她的教練,逛了一下他的Ig,除了健美、健力得獎無數外,也在學習舉重。我覺得教練的首要條件就是自己也要不斷練習精進而非空講道理,才能身體力行帶學生一起進步。且
    如果我練習時重量起不來,以他的肌力救我起來一定很安全,日後想學舉重也不用再找新教練。 恩。就是他了。

    **「教練,為什麼要我從頭來過啊?!」

    認真開始請教練指導,我才發現自己彷彿踏入了全新的旅程。

    第一堂課,教練叫我用空槓練習:「來,蹲蹲看」,當下我心裡有一絲不耐:「明明我都可以蹲到五十公斤了,為何現在要從頭來過?」但愛面子的我怕被認為醫師怎麼那麼難搞、自以為是,只好不動聲色。🙃

    「ㄟ,不要看鏡子,用身體去感覺左右對不對稱、蹲得夠不夠深,」這下我原形畢露,別說蹲的不夠深了,不看鏡子後,我起槓身體就歪了,雙腳站姿也沒對稱,只好一樣樣慢慢調整。
    我這才發現原來過去我太過依賴視覺,忽略運用自己本體感覺。這次練習,重新扎實基本功,更體會到重訓絕非靠莽夫蠻力硬幹,而是純粹回歸意念去控制身體的每一組肌肉、關節,從腳掌、手指、核心......都得細膩、適切地調控呼吸與力量。

    每一個動作細微的差異,骨盆前、後傾或歪斜,教練也會不厭其煩地提醒。

    其實有時候我心裡也會不耐的覺得『真的有差那麼多嗎?』🤨不過幾次上課過去,我終於領悟,原來力量的訓練和做任何情一樣,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畢竟輕重量時動作的小瑕疵在換成大重量時都可能被放大百倍、千倍讓你產生運動傷害,而好的動作模式才能讓你的肌力更有效率的發揮,無傷痛的無限提升重量。

    所以說,好的教練跟好的醫師一樣,都會認真地對學生「望、聞、問、切」,針對你的呼吸、表情反應去調整重量,矯正姿勢,這跟先前我看線上教學影片、或自己去健身訓練的感覺截然不同。

    **找教練帶,我的課表卻愈來愈單調?!

    以往,我的訓練方式跟大多數人一樣,將上半身與下半身訓練安排不同天,也一度認為找教練後,會有更特殊的訓練菜單,甚至可學一些新奇的訓練動作。
    想不到每次上課,教練都是規律地把「深蹲、硬舉、臥推」這三大比賽項目帶過一次,接著再針對較差的部分,輔以幾個補強動作,也沒有所謂「今天練背、明天練腿」的安排。

    後來我才發現這是因為「深蹲、硬舉、臥推」中,沒有一項動作能只靠單一肌群就完成🤓。

    好比揹槓深蹲,雖然好像只有下半身在發力,但其實上半身也需要穩定收縮來hold住槓鈴,下蹲時,也得同時穩定整個軀幹。又像是臥推,雖然推起來時像是在用胸肌和三頭肌,但其實力量是從腳一路傳導到臀部延伸到上半身,背後肌群也需要穩定的力量固定。

    我常覺得練習時得「瞻前顧後」、「手忙腳亂」,因大腦神經需同時調控、整合很多地方的肌群一起發力。講起來不誇張,前幾堂課,我真覺得自己像在上幼兒肢體潛能開發課。😞

    練一陣子後,也不免會倦怠。尤其每次練完都皮膚發燙、肌肉不斷抽動,軀幹像被卡車碾過一樣痠痛、疲勞。我常躺在床上反問自己:「這麼累有必要嗎?」😰

    也許是葡萄糖耗盡,開始產生幻覺,腦中浮現自己可在健力比賽上凸台得名次。又看到社群上許多即使懷孕、產後仍在深蹲、硬舉的女生、或在門診許多孕力媽和我熱切分享深蹲讓她這胎都不會下背痛、不需用托腹帶。都會讓我再度燃起一股鬥志,隔天起床又認命的繼續練。何況練著練著,我發現徹夜接生的隔天也不再肩膀酸痛到舉不起來、腰痠背痛......

    大約三個月後,我逐漸打好基本功,雖仍不能每次都把動作做到一百分
    ,但一次也比一次能推起更重的重量。看到鏡中的自己圓肩、駝背一天天改善,也會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硬舉突破百斤,超有成就感
    或許是槓片能打破的不僅是體能的極限還有心房,組間休息時,我也開始會跟健友們互相吐槽、聊工作壓力或網路上乖怪陸離的資訊,覺得自己個性上也變得比較平易近人。
    就像最近一次,3組90公斤的箱上蹲也是很爽快😏。即使已經練到翻白眼,扣上腰帶,繃緊神經,炸出吃奶的力氣還是要華麗完成最後一組。結果旁邊的大哥俏皮地說了一句:「醫師,你很厲害喔!」
    我也突然一反過去不太理人的個性,很自信的開玩笑說:「對啊!我也覺得我很厲害」😁😁

    要得意地說,我的最高紀錄已經是100公斤。面對三位數重量,挑戰前的屏氣凝神,小劇場其實不斷自我懷疑,「這個重量我等下拉得起來嗎?核心會不會鬆掉?雙手會不會太早出力?拉不起來會不會閃到腰啊!」有點害怕又不甘自我設限的心情相互拔河.......

    「拉起來會很重嗎?」教練很謹慎地問。
    「嗯!能拉起來的都不算重!」就算剛剛自我懷疑,還是要故作輕鬆。😇
    成功拉起來的吶喊不僅是舒壓,更是相信自己的過程。

    現在文青一點🤓說,我會說健力三項的練習就像是「全身肌肉與大腦混合交織成的交響曲」。我希望有一天我三項總和可突破三百公斤,引體向上至少拉得起一下,哪天要是摔下懸崖,還可以像007電影特務🙌那樣把自己拉起來。

    然後阿!我想和所有女生說,雖然受限於男女賀爾蒙差異,我們練健力要變壯真的很難,但是藉由規律的練習,你會發現身體和心態真的一點一滴的改變!要變強真的就只差在勇敢開始而已🤜🤜!

    #烏的健力日記

  • 上背痛整合門診 在 Dr.詹姆士醫療團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8-11 21:35:46
    有 90 人按讚

    Dr.詹姆士為台灣增生療法學會的一份子, 在此宣傳一個花東民眾的好康消息喔! 若有任何相關問題, 也可以直接詢問我 ~
    .
    .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部與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 預計於今年9月19,20 (六、日) 舉辦義診活動,
    為花東地區民眾,提供免費疼痛治療 !
    .
    增生療法對於慢性筋骨疼痛的治療的效果甚佳,如果有親友有長期筋骨痠痛問題,歡迎幫忙轉達這個消息! 或許有機會幫助他們解決困擾多年的疼痛問題。
    .
    敬請各位朋友幫忙轉貼分享! 不勝感激
    地點 :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部治療室
    時間 :104年9月19日(六) 9:00~12:00. 13:00~ 17:30
    104年9月20日(日) 8:30~12:30.
    【增生療法】 是局部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非類固醇】到受傷、退化關節,促進韌帶、骨骼【生長恢復】的治療方式,幫助修復、治療疼痛,提升生活品質。對於長期慢性疼痛患者,常常有很大的幫助!
    增生療法特別適合長期慢性疼痛,或治療手術後仍疼痛,經過藥物及復健治療無效的患者,相較於傳統類固醇注射,更少副作用,效果更佳,目前已為國內各大醫院及肌肉骨骼專科醫師、疼痛專科醫師,廣泛使用,【減少長期使用止痛消炎藥物】之副作用!
    東台灣民眾,目前增生療法的資訊較為不足,吃藥或復健無效,之後往往只能尋求開刀,還不知道開刀前可以先嘗試增生療法,若增生療法沒有效果,再考慮開刀! 因此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部,特別與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舉辦增生療法義診活動。希望對花東地區民眾有所幫助。
    -------------------
    義診對象:
    1. 長期筋骨痠痛或疼痛及退化性關節炎,經醫師診斷為肌肉骨骼問題,三個月以上的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效者

    頸椎退化、頸神經痛、容易落枕、頭痛
    肩膀疼痛,肩旋轉肌部分破裂,五十肩疼痛
    腰椎退化,下背痛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
    膝關退化性關節炎、十字韌帶部分斷裂
    網球肘 、高爾夫球肘
    踝關節扭傷
    足底筋膜炎
    等等 慢性疼痛問題
    2.手術後仍疼痛,藥物及復健治療效果不佳者
    3.無過度衰弱、感染、發炎性情況(如痛風)的情形
    4.願意接受增生療法注射治療(不過度害怕打針的人)
    此義診活動為長期計畫,接受此次增生療法治療的患者,學會會協助安排於花東醫療院所,繼續回診治療。
    .
    預約方式 (義診採用約診方式,避免患者久候)
    1. 請洽醫學會義診護理師:陳護理師,請撥手機:0989069645
    2. 花東地區民眾可於門診時間,詢問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部醫師、鳳林榮院復健科王建智醫師,花蓮國軍醫院復健科呂紹琦醫師,花蓮榮家詹益承醫師 ,部立台東醫院復健科許群昇醫師,醫師將為您轉介
    3. 也可以寫電子郵件給增生療法醫學會e-mail: taprm2014@gmail.com
    4. 增生療法醫學會在FB(facebook,臉書)亦有粉絲專頁,請搜尋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治好你的慢性疼痛!手術外的另一選擇~】,歡迎您利用臉書粉絲專頁,發訊息給學會粉絲專頁管理員,我們亦會與您進一步連絡。
    5. 如果您有認識增生療法醫學會會員醫師,也可以洽詢該醫師,協助安排轉介。
    接到患者轉介資料,我們將會詢問患者的狀況,如果適合治療,則幫忙安排就診時間。
    .
    增生療法介紹及治療須知
    增生療法治療,治療筋骨疼痛,找出受傷的韌帶和軟骨,利用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的方式,促進人體自行修復,治好疼痛,需要多次治療,80%以上的患者能有效改善,即使非常多年、復健、吃藥無效,仍然可以有一定的效果。
    長久疼痛通常有很多的關節韌帶受損,增生療法注射只有在打針的地方局部有效,所以需要多處注射,讓關節生長,因此本次義診對象,注射的地方會比較多。
    專業的增生療法醫師,利用很細的針準確注射,有效減低注射治療的疼痛,加上治療後有效改善,通常大部分患者可以接受
    Q: 增生注射治療有沒有什麼副作用?
    A: 增生注射治療會使注射處,局部輕微發炎,促進生長、代謝掉原先造成疼痛及強度不佳的組織,因此注射後的兩、三天甚至至一、兩週會有輕微或中度酸痛感,也有部分人比較疼痛,可服用普拿疼類藥物來緩解;等發炎反應帶來足夠修復細胞來修補組織後,不舒服感會降低,原先的疼痛改善。其他可能副作用為少見不可預期之藥物過敏和注射處感染。
    Q: 增生注射治療需要多久注射一次?需幾次注射療程?
    A: 不是一次就好,要多次治療。筋骨問題是長年累積造成,需要四到六個月的時間讓身體修復、強化!一般人配合身體修復週期,三到六週打一次,成人需四至六次注射,想快速恢復的人,可一到兩週打一次, 提早注射也沒副作用,但會比較疼痛,可使生長的速度再提升,對於強烈的疼痛患者,或者非常需要快速恢復的運動員,可以縮短注射間隔至一週一次,視狀況恢復4~6週注射。完全恢復後,可以半年再追蹤。
    Q: 增生注射治療使用的藥物成份為何?
    A: 增生注射治療的治療藥劑主要成份為高濃度葡萄糖水(不是類固醇)和維他命B12,雖然還有其他有增生效果的藥劑可選擇,但高濃度糖水和B12副作用最少。
    Q: 增生注射治療後可以活動嗎?需要吃甚麼?
    A: 治療後只要不是特別疼痛的動作都可以,如果比較痛的人,要保持關節輕度活動,多吃蛋白質,如豆腐、堅果、魚肉、肉,多吃維他命,如新鮮蔬果,可補充亞麻仁籽油、魚油。
    祝大家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
    網址: taprm.org
    .
    報章報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9000745-260113
    復健治療-整合式增生療法 治筋骨痛免開刀
    2014年05月09日 04:09
    馮惠宜/台中報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