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trauma醫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trauma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trauma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trauma醫學產品中有3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萬的網紅蒼藍鴿的醫學天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與 @Cindy 心理治療 合作 訂閱心理師頻道:https://ppt.cc/fh4GJx 這支影片討論我們的內在小孩 心理治療師通常如何幫助個案去療癒他們受創傷的內在小孩 還有討論三個治療方法 Cindy’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

trauma醫學 在 精神科與身心療癒筆記本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37:15

#防疫追劇追起來 Part1🌻 On檔PTSD神劇《火神的眼淚》 #精神科影劇 最近公視職人劇《火神的眼淚》正在On檔播出!不但劇情精彩,真實呈現消防員與救護技術員的職業現場,另外也真實呈現一個很重要的精神科診斷,PTSD。 PTSD中文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英文全名為Post-T...

trauma醫學 在 甯的醫師已上線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3 18:25:00

#每週三上午11點黃醫師專欄 #肥迪醫師 #你們的黃醫師已上線 很好奇我是誰嗎?我在哪?為何我會在這裡嗎? 第一篇跟大家相見歡,分享一下新科主治醫師心情, 在下目前的身分是 : #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急診外傷科醫師 📌從七月升主治到現在三個月時間有如高鐵一般飛馳而過... 七月時心情忐忑不...

trauma醫學 在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04:56:06

賴青的麻醉小教室 x 手術室小綠人 @apple.palette 今天講得最後兩個麻醉分級有一點沈重... 所以加了我跟Ethan的愛情故事一小part 👩‍❤️‍👨 (你們不要被閃到腰才好🤪 這張照片是我們YT的新大頭貼 加上YT今天更新影片了所以發它 看完這篇知識文還有空的話 麻煩幫我去 ...

  • trauma醫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1 07:30:36
    有 84 人按讚

    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醒。不少網友看到後感到心疼,紛紛喊話鼓勵。
     
    護理師的PO文曝光後吸引1.5萬名網友點讚,不少人留言表示「謝謝所有在第一線辛苦的醫護人員」、「沒有人是特別勇敢,感謝您們的使命感」、「感覺壓力大到爆,加油,會過去的,一起努力」、「感恩佛心的護理人員。祝福妳們一切平安」[1]。
     
    ■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
    曾參與921地震心理復健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吳佳璇表示,突如其來的重大意外,往往讓罹難者與家屬瞬間天人永隔。而第一時間參與搶救的救災人員,往往最早抵達現場,看到毫無遮掩的慘劇狀態,當下又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人,心中的焦慮緊張與痛苦,會促使他忘記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救助;但從第一線退下之後,眼前不斷浮現的現場情慘狀,也會增加救難人員陷入創傷症候群的危機。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醫護人員身上,尤其見到年紀彷如親人的傷者,想全力挽救卻力不從心、拚了全力也難回天的當下,那種揪心更是難以忘懷。吳佳璇說,救災人員及醫護人員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必須特別注意,救災的人和醫護人員也要量力而為,維持作息正常,才能持續助人,也讓自己不要變成受害人[2]。
     
    ■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疫情輕重,守在各國最前線之一的便是醫護人員;然而,長逾一年的疫情不僅威脅前線醫護生理健康,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據英國13日發表一項研究,英國加護病房(ICU)醫護有近半可能罹患嚴重精神疾病,包括嚴重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
     
    據《路透》,這份研究刊載於《職業衛生雜誌》(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研究對象為英國9個加護病房(ICU)的700多名醫護,研究日期為2020年6、7月間,英國當時正準備進入新一波疫情高峰期。
     
    研究發現,有45%的研究對象出現嚴重心理健康障礙,程度至少已達4種嚴重精神疾病之1的臨床意義閾值,而研究對象在4種嚴重精神疾病中,具體分布情況為嚴重憂鬱症6%、嚴重焦慮症11%、創傷後壓力症候群40%以及問題酗酒7%。
     
    更令人心痛的是,研究發現,有8分之1以上研究對象表明,自己在受測的近2週內,有出現過「死一死更好」的自殘或自殺念頭。《路透》分析,英國加護病房醫護工作壓力大,除必須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人力及設備的資源短缺問題也造成影響,這種嚴重心理狀態可能對醫護的工作能力及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格林博格(Neil Greenberg)分析,加護病房醫護要面對的是高死亡率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提供患者足夠的臨終支持,還要解決醫病溝通上的困難,這些事情對前線醫護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為所有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3]。
     
    ■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從2021年5月11日起,台灣已進入COVID-19的社區防疫階段,全國提升到第二級防疫警戒。接下來由於雙北連日破百人以上確診。
    ►5月15日雙北升級第三級警戒。同時,醫療系統擴大開設專責病房、啟動責任醫院,開設戶外篩檢站。
    ►5月16日亞東醫院爆發台灣有COVID-19疫情以來最大的院內感染,共有18例確診,包含2位護理人員、9位病人與7位陪病者。
    ►5月19日全國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兩週,最後5月2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
    ►5月27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到6761人,死亡59人。雙北第一線醫療量能緊蹦,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甚至在個人臉書上,發出Hospital need help的呼籲。
    ►5月31日,雙和醫院三位護理人員被隔離確診的老翁砍傷,送至急診…
     
    ■照護COVID-19個案身心壓力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為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而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高,特別是這些變種病毒。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
     
    ►例如:穿脫維持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照護COVID-19確診患者的狀況惡化、孤單過世,也可能因為過度投如而有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避免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看來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所以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在這邊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小心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第一線照護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這次COVID-19有些比例可能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對照護人員會有挫折感。這些個案也常常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經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
     
    「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4]。
     
    ■各界支持、避免責怪才能增強抗壓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憶起 17 年前的抗 SARS 戰役,同樣對於一線人員造成莫大的精神打擊。蘇東平指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
     
    直接與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COVID-19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無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5]。
     
    ■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
    在COVID-19疫情的籠罩之下,身處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往往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在臺灣,許多醫院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身心壓力,花費許多心思,而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簡稱奇美醫院)正是其一,當醫院院方全力相挺,醫護人員的身心獲得支持,態度就更有自信,工作也更無後顧之憂[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三立新聞) 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1.5萬人心疼: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53204%E2%80%8B
    ∎[2] (康健雜誌)「普悠瑪翻覆意外》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264
    ∎[3] (自由時報)「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09565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http://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74.html
    ∎[5] (Heho健康)「抗煞醫護猶存心理創傷!名醫蘇東平: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81042
    ∎[6] (衛生福利部)「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http://www.mohwpaper.tw/adv3/maz28/utx05.asp
      
    ➤➤照片
    ∎[4]
    ▶照顧COVID-19醫護人員的壓力
    ▶護理人員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
    ▶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避免耗竭五方法「休、停、活、支、意」
    ∎( ETtoday新聞雲 )「山根壓出口罩印!護理師「憔悴模樣」曝光 2萬人哭了:最美的臉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04/1999452.htm#ixzz6xqEnrLRi
    ▶受到本土疫情影響,全台醫護疲於奔命,幾乎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一名江姓護理師張貼了下班時的照片,臉上充滿明顯的壓痕,憔悴的神情曝光,讓上萬網友感到十分心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醫護人員 #護理師 #醫護 #PTSD #精神健康 #替代性創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奇美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 trauma醫學 在 尹俐 Juli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9 12:08:00
    有 19 人按讚

    好劇推薦:機智醫生生活
    一直都很喜歡跟醫學相關的職人劇,之前愛的是浪漫醫生金師傅,每一集都開刀實在太嗨了,這一部也是以急診室為背景,但是更為溫暖的劇集,不劇透,自己去看吧!
    今天幫大家整理一組比較大的,跟急診室相關的字,小孩們快快跟上!

    意外事件主題字
    1. abdominal pain (n.) 腹痛
    2. abnormal (a.) 不正常的
    3. acute (a.) 急性的
    4. chronic (a.) 慢性的
    5. admit (v.) 入院 discharge (n.) 出院
    6. A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7. ambulance (n.) 救護車
    8. anesthetic (n.) 麻醉
    9. assessment (n.) 評估
    10. bleeding (n.) 流血
    11. cardiac arrest (n.) 心臟驟停
    12. casualty (n.) 死傷(多為複數casualties)
    13. collusion (n.) 碰撞
    14. concussion (n.) 腦震盪
    15. CPR =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復甦術
    16. diagnosis (n.) 診斷
    17. dramatically (adv.) 戲劇性地
    18. emergency (n.) 急診室
    19. immobilize (v.) 無法行動
    20. life-threatening (a.) 危及生命的
    21. operating room (n.) 開刀房
    22. painkiller (n.) 止痛藥
    23. panic (n.) 驚慌
    24. pulse (n.) 脈搏
    25. respiration (n.) 呼吸
    26. severe (a.) 嚴重的
    27. sprain (v.) 扭傷
    28. sterilize (v.) 消毒
    29. stitch (n.) 縫線
    30. stretcher (n.) 擔架
    31. trauma (n.) 外傷
    32. vital sign 生命跡象

    #尹小俐看電視
    #看影集學英文
    #台大明明暑期課堂堂精采
    #宅在家也可以超前部署

  • trauma醫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2 07:30:49
    有 112 人按讚

    【家庭醫學】~ 自行車安全帽配戴 和 傷害分析

    先講看到的結論,沒興趣的就不用往下念了:

    騎自行車配戴安全帽,可以降低頭部外傷、嚴重頭部外傷、臉部外傷的風險;但對於頸部,則沒有明顯的保護效果。

    * 接下來就是比較生硬的部分了,大家參考使用

    第一篇法國病歷對照研究;在人口160萬的區域,1998-2008年,共收錄13797位受傷自行車騎士。

    發現有戴安全帽,對於頭部和臉部有明顯的保護效果,更可以明顯減少「嚴重」頭部外傷的風險。但對於頸部沒有明確保護效果(odd ratio 95% 信賴區間有包含1)

    第二篇是2017年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納入40篇研究,一共64000多名受傷的自行車騎士。

    結論和前面那篇差不多,戴安全帽,對於頭部及臉部外傷都有保護的效果,特別是「嚴重」頭部外傷。但頸部外傷的勝算比95%信賴區間一樣有包含1,所以沒有明確保護的效果。

    〖結語〗

    騎自行車,戴個安全帽吧!有戴有保𧙗⋯⋯

    我決定之後騎UBIKE也要自備安全帽了,看完不禁冷汗直流。

    〖參考文獻〗

    Amoros E, Chiron M, Martin J, et alBicycle helmet wearing and the risk of head, face, and neck injury: a French case–control study based on a road trauma registryInjury Prevention 2012;18:27-32.
    http://dx.doi.org/10.1136/ip.2011.031815

    Jake Olivier, Prudence Creighton, Bicycle injuries and helmet u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46, Issue 1, February 2017, Pages 278–292.
    https://doi.org/10.1093/ije/dyw153

  • trauma醫學 在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7-13 18:06:08

    本集與 @Cindy 心理治療 合作
    訂閱心理師頻道:https://ppt.cc/fh4GJx

    這支影片討論我們的內在小孩
    心理治療師通常如何幫助個案去療癒他們受創傷的內在小孩
    還有討論三個治療方法

    Cindy’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ihsin_cindy

    Video Timeline:
    00:00-00:44 Intro (簡介)
    00:44-03:00 What is Inner child (什麼是內在小孩)
    03:00-07:04 Trauma (創傷)
    07:04-07:42 Seek help from professionals(尋求專業協助)
    7:42-10:55 Three methods (療癒方法)
    10:55-12:03 wrapping up (結語)

    Music credit:
    🔻
    -Bread (Prod. by Lukrembo)
    -Dawn by Sappheiros
    🔺

    #內在小孩 #兒童創傷 #心理治療 #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 #心理創傷

    蒼藍鴿精選作品及健康好物推薦▶ https://campsite.bio/bluepigeonn
    加入Youtube會員支持科普頻道▶ https://reurl.cc/j7lLdn
    訂閱LBRY頻道以備不時之需▶ https://ppt.cc/fNJ2px

    「Kevin MacLeod」創作的「Breaktime - Silent Film Light」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授權使用
    來源: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302
    演出者:http://incompetech.com/

    【蒼藍鴿的熱門影片】
    關於『癌症』的真相!
    https://youtu.be/tYKIhSoBIrg

    大胃王吃了這麼多為何不會胖?網路真相揭密!
    https://youtu.be/StGteShJaLM

    為何早餐店奶茶是「地表最強瀉劑」?網路真相破解!
    https://youtu.be/B37Dek2u1lY

    實測挑戰!你看得懂醫生寫的病歷嗎?
    https://youtu.be/mgxRuDbSV88

    失眠淺眠怎麼辦?這幾招讓你一夜好眠!
    https://youtu.be/28fdCrV6EKo

    念醫學系真的好嗎?一路上的心境歷程有什麼變化?
    https://youtu.be/a9z4YK1qH38

    癌症新療法「免疫治療」有多貴?原理是什麼?
    https://youtu.be/TJduprv5uhQ

    【追蹤蒼藍鴿】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luepigeonn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luepigeon0810/
    歡迎蒞臨討論,別忘了按讚跟追蹤!影片也歡迎分享!

    【關鍵字】
    蒼藍鴿/醫師/醫生/醫學/醫學系/台大醫學系/健康/保健/工作細胞

  • trauma醫學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1-10 16:09:26

    嬰兒搖晃症,兒童虐待:永遠的痛
    這次是受到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Pediatric Emergency 理事 楊文傑 醫師的邀請,宣導一下嬰兒搖晃症跟兒童虐待的觀念
    前陣子有新聞說騎摩托車,造成嬰兒搖晃症,造成大家議論紛紛。
    偶爾在門診,就會有父母問奶爸詢問 :「抱著小孩輕輕搖晃哄睡覺,也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嗎?」
    答案是:輕微正常的輕輕搖晃,並不會造成傷害,嬰兒搖晃症,最近在美國醫學會跟台灣兒科醫學會,已經改名為受虐性腦傷 abusive head trauma,目的是要修正大家對搖晃的觀念,會造成腦部傷害,都是非常猛烈的搖晃
    有時候加害者的推托之詞,包括:從床上掉下來,跟小朋友玩,坐機車搖晃

    給新手媽媽的一些建議:
    一:小朋友吵鬧,是很正常的,父母要多擔待,撐過比較難照顧的嬰幼兒時期。
    二:可以奶嘴、哼唱兒歌、與孩子說說話來安撫,每個孩子個性、氣質不一樣,不否認,有些孩子很難照顧,而且我們父母都是正常人,不是聖人沒有情緒,但是都要耐住性子。
    三: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尋求協助,可以詢問有經驗的親友或者兒科醫師。
    四:如果哭鬧不停,請帶小朋友給兒科醫師排除其實是孩子身體的不舒服

    兒童虐待,或者成為兒童的不當對待,包括肢體的虐待,性侵害,精神/語言虐待,遺棄,疏忽照顧。絕大部分的加害者是父母、照顧者、親戚、同居人等等。其中以年齡來說,學齡前的兒童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因為沒有上學,沒有老師的幫忙察覺。但是他們會不會保護自己,致死率卻最高!
    所以如果察覺身邊的兒童,有所異狀,可能受到不當的對待,可以通報:113。會匿名通報,而且通報者,不需要蒐証,政府就會介入。

    前陣子新聞說有名父親陸續殺害三名自己的小孩,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才會想要殺害自己的親生骨肉?

    資料提供: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 楊文傑醫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