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sti醫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sti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sti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sti醫學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5. 中文文盲 身邊好些朋友,經常辭不達意又不能理解說話中的弦外之音,被我取笑為「文盲」。但想不到我也有「口啞啞」、詞窮的時候。 自從就讀英文中學以來,我就習慣了用英語學習專業名詞。尤其是化學、生物科的術語,有時候聽到中文詞語也不知所云,更別說流利地以中文解釋複雜的科學概念了。 一直...

  • sti醫學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3-27 21:18:21
    有 150 人按讚


    25. 中文文盲

    身邊好些朋友,經常辭不達意又不能理解說話中的弦外之音,被我取笑為「文盲」。但想不到我也有「口啞啞」、詞窮的時候。

    自從就讀英文中學以來,我就習慣了用英語學習專業名詞。尤其是化學、生物科的術語,有時候聽到中文詞語也不知所云,更別說流利地以中文解釋複雜的科學概念了。

    一直以來我也對這問題不以為然,反正在我的朋友圈子裡,中英夾雜非但不新奇,甚至可算是常態。但幾天前一次面對病人的真實經歷,卻使我自慚形穢。

    話說當天我們要對婦科和產科病人問診,整個過程沒有醫生在旁指點,只有另外一位同學,和一部錄影機。二十分鐘過後,負責醫生和其他同學就會聚在課室內,評價我倆的表現。開始前,醫生意味深長地笑說,第一次問診,一定會鬧出笑話。

    病人走進房間,錄影機開始拍攝,我們背出那句在臨床考試經常說的開場白:「你好,我們是香港大學三年級醫學生,我姓X,請問你同意XXX嗎?」接著就回想以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時順口問的一大堆問題,再同步在腦袋裡把其翻譯為中文。過程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就像打粵語辯論時,要不斷勉強提醒自己,不要脫口而出說英文口頭禪一樣。

    「Take history」指問出病人的病情和相關資料,它中文是甚麼呢?我自己說了「病史」,但就給同學訕笑,原來其正確譯名為「病歷」。「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平時我們都簡稱為STI,但問診是不能說縮寫,我竟然literally直譯為「透過性傳染的疾病」,明明「性病」一詞就簡單直接易明。

    香港學生真的像人家說的,懂兩文三語嗎?我只能說,香港一個發育不全的教育政策,培育出一堆語文怪胎——英文流暢的,不能完整用廣東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接受雙語教育的,最後只會用不三不四夾雜廣東話拼音的「chinglish」溝通;英文夾著濃厚廣東話口音,每句都有語法錯誤的,偏要倦舌尾音向上翹,用些艱深複雜的句子結構,自以為這樣說話會顯得英文水平更高。

    先前看過報導,在香港這個發達城市中,學生的英語水平竟及不上發展中的越南一線城市。當我們母語說不好,學中文又不肯下苦功,英文又連完整一句mistake-free的句子都寫不了,我們還在驕傲甚麼呢?在中小學,學生應該去讀好語文的時候,怎麼考試竟然要我回歸基本步,去死背死讀死抄以求高分呢?(例如中文卷五、英文閱讀理解⋯⋯簡直反智)

    我相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醫學用語的中文版說多會順口。但誰會肯花時間,去反省這城的語文教育政策,是無理得令學生「practice makes mediocre」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