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pac溝通分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pac溝通分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ac溝通分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ac溝通分析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綠豆爸談教養》行為目標+PAC自我狀態 我是綠豆爸, 學習「正向教養」的夥伴, 應該對於「行為的錯誤目標」不陌生, 這個概念是由魯道夫・德瑞克斯所提出的。 德瑞克斯是阿德勒的學生, 也是在阿德勒逝世之後, 擔負起推動阿德勒心理學的重任, 並且將阿德勒心理學延伸到教育和教養的大師! 德瑞克斯提...

pac溝通分析 在 ✎ Niwa’s Nest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09:43:14

#關於拯救方法的書 這是台灣首度引進的伯恩經典鉅作(1964)✍🏻伯恩是加拿大出生的精神科醫師,也是推動美國精神醫學前進的巨輪。在大眾心理諮商百家爭鳴的現在,《人間遊戲》從書名到內容都相當「有個性」,最初僅以3000本的數量自費出版,到如今全球熱銷500萬冊,絕不是偶然。事實上,本書帶給我的啟發和受...

  • pac溝通分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9 08:40:27
    有 51 人按讚

    《綠豆爸談教養》行為目標+PAC自我狀態

    我是綠豆爸,
    學習「正向教養」的夥伴,
    應該對於「行為的錯誤目標」不陌生,
    這個概念是由魯道夫・德瑞克斯所提出的。

    德瑞克斯是阿德勒的學生,
    也是在阿德勒逝世之後,
    擔負起推動阿德勒心理學的重任,
    並且將阿德勒心理學延伸到教育和教養的大師!

    德瑞克斯提出每個人(不只是孩子)的行為背後,
    都潛藏著「目標」,
    我們是因為「目標」而趨動了自己的行為。

    如果目標會導向「我好、你不好」,
    或是「我不好、你不好」的方向,
    就被歸類為以下四項「錯誤目標」:

    ・過度關注
    ・權力鬥爭
    ・破壞報復
    ・無能放棄

    因此下回當你的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
    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稍微評估一下,
    行為背後的「目標」是什麼呢?

    要如何評估呢?
    可以從父母的感受、父母的反應、孩子的再反應來進行觀察,
    因為在「正向教養」的書系裡都有清楚的說明,
    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

    今年我開始學習TA(溝通分析),
    將PAC自我狀態納入一併思考,
    就更能理解「錯誤目標」的來由了。

    #過度關注

    孩子往往處於「AC順從型兒童自我」,
    透過過往「有效的」順從(討好、撒嬌)或不順從(拒絕、不良行為),
    試圖召喚出父母的「NP照顧型父母自我」,
    通常蠻有效的。

    #權力鬥爭

    孩子往往處於「CP控制型父母自我」,
    透過使用過往父母對待他的控制、批評、命令、指責⋯⋯等經驗,
    試圖出召喚父母的「AC順從型兒童自我」。

    但往往不如願,
    反而召喚出父母的「CP控制型父母自我」和他對戰。

    #破壞報復

    孩子往往處於「CP控制型父母自我」,
    也發現父母處於「CP控制型父母自我」,
    因此採用更加極端的行為,
    像是破壞家中物品、傷害他人、傷害自己,
    試圖召喚出父母的「NP照顧型父母自我」。

    但往往不如願,
    反而召喚出父母的「AC順從型兒童自我」,
    讓父母覺得自己被傷害了,
    結果反而無力回頭去照顧孩子。

    #無能放棄

    孩子往往處於「FC自由型兒童自我」,
    展現出我都不會、我都不行、都不可能,
    看似自由,
    實則是被自己困住的「不自由」。

    孩子試圖召喚出父母的「NP照顧型父母自我」,
    但這樣的做法和「過度關注」最大的不同,
    在於無論父母如何的回應,
    孩子因為是被自己所困,
    所以「解鈴還需繫鈴人」,
    只有孩子自己跳脫出「不自由」,
    讓自己真正的自由,
    才可能擺脫無能放棄的困局。

    #綠豆爸 #可能幸福學院 #阿德勒 #溝通分析

  • pac溝通分析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15 18:00:00
    有 440 人按讚

    【#贈書活動】

    👉人際溝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經典著作 #人間遊戲
    書籍自一九六四年問世以來,暢銷不墜,累計銷售超過五百萬冊,是心理諮商的經典著作。數十年前,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基本社交互動過程的理解,即使到了今天,它同樣令人驚異且深具啟發性。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其實只是我們在玩的各種遊戲
    書中第一部分扼要說明分析並清楚理解心理遊戲的必要理論。第二部分涵蓋各個遊戲的介紹。第三部分則是臨床和理論資料,若加上原有理論,讀者可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何謂「不受遊戲影響」。

    ►►心理遊戲的類型清單
    伯恩將心理遊戲描述為一系列持續進行的互補曖昧交流,導向定義明確且可預期的結果。也可以說,遊戲是一組循環的交流,經常反覆發生,表面上看似合理,實際上有著隱藏的動機;或者,用更口語的方式來說,遊戲是一系列帶有陷阱或「鉤」(gimmick)的行動,是造成人們心情沮喪、彼此傷害的重要原因。根據常見的場域與出現情境的不同,可分類成生活遊戲、婚姻遊戲、派對遊戲、性遊戲、黑社會遊戲、諮商室遊戲,以及善行遊戲等。

    有時並非刻意為之或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以致一場遊戲可能會困擾你長達數十年之久,猶如身陷囹圄。幸運的是,當我們有所覺察時,隨時都能從遊戲中跳脫出來,主宰自己的人生。

    「你渴望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本書將提供你一些線索,幫助你理解現在的處境,
    跳脫遊戲,寫自己未來的人生腳本。

    📕看更多 #麥田出版《人間遊戲》https://bit.ly/3nksV0R
    ==============================================
    現在只要在2020/11/23(一)下午15:00前,按讚「城邦讀書花園」,公開分享本文,並在本文下方留言:@_____ 「我想看《人間遊戲》人際溝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經典著作★「PAC模型」⤫ 36種日常心理遊戲,洞悉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迅速和各種人有效地互動」

    🎁就有1位朋友可獲得《人間遊戲》1本哦!

    ※得獎名單將於在2020/11/23(一)晚上20:00前公布於粉絲團:)
    ※得獎名單會直接在原贈書活動貼文上,以「留言」方式公布。
    ※贈書寄送限台澎金馬地區。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團擁有變更活動內容的權利。

  • pac溝通分析 在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28 21:15:42
    有 198 人按讚

    擺脫共生關係:為自己找回缺失的靈魂

    所謂共生關係,是兩個人的行為表現得好像只有一個人的狀態。

    在溝通分析裡很立體地用自我狀態呈現共生關係。一個人的自我狀態有PAC三種,包括:
    1.父母(Parent):包括控制父母(或批評父母),負責提供規範與社會價值觀;還有滋養父母,負責提供照顧與支持的自我狀態。
    2.成人(Adult):能夠適時適地地根據擁有的資源,理性分析做出合宜決定的自我狀態。
    3.小孩(Child):包括順從小孩(或適應小孩),會服從規範也會符合他人期待;還有自由小孩(或自然小孩),會自然想去做自己想做得事情,不受他人影響、不討他人歡心。

    也就是說,一個健康人格,是可以在三種自我狀態中具有彈性,懂得社會規範、可以自我安撫、能夠理性分析、願意順應常規、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就是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並且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但當人在共生關係裡,意味兩人的PAC狀態剛好組合成只有一個人的情形,因此兩人會照一個人的意識生活在一起,又痛苦又離不開,在一起覺得窒息,分開覺得空虛。原因在於兩個人各自忽視PAC當中的自我狀態。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最常看見的共生狀態有兩種:
    一、「阿信的太太」與「敗家的丈夫」
    這是很經典的婚姻組合,也是很多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女人含辛茹苦的拉拔孩子、努力賺錢,還要跟一個會酗酒、打人的先生在一起,很多時候女人要獨力面對家庭中很多的問題,包括經濟、家事等(成人A),也要照顧先生的情緒(滋養父母P),而先生則是沒錢就伸手要錢,反正女人也打不跑,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只要自己的感受被在乎(自由小孩C)。

    二、「操煩媽媽」與「媽寶兒子」
    這也是超經典的親子組合,一邊責怪孩子不獨立、不省心,但當孩子有自己想法的時候又不允許。操煩與管很大的媽媽,通常從小就要求孩子聽話,要孩子好好念書、當公務員,不準孩子打電腦、滑手機,不可以交女朋友,這個在孩子小時候不一定有太多問題,但當孩子成年後還這麼做,就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共生關係是一種僵化的模式,代表操煩媽媽會常有控制規範的說詞,像是我是媽媽你應該要聽我的(控制父母P),也會幫孩子解決生活問題(成人A),所以孩子基本上不用太多思考,照著做就好了,免得有太多衝突(順從小孩C),同時也需要來自母親身上的認可,而不能長出自我意識。

    當關係中做「孩子」的一方,不用負擔起照顧自己與思考解決問題的情況,也可能不願遵守任何規範,就容易有「永恆少年」的問題,很多行為、想法與感受都容易表現得像小孩,也就不停吸引向父母一樣的人來身邊照顧他。
    當關係中做「大人」的一方,不願正視自己「孩子般的需求」,或被「自己塵封的童年」,一心渴望照顧或控制他人的背後,往往有自己沒被用自己渴望的方式照顧和呵護,因此在照顧的過程,也在弱化另一個人,甚至不允許另一個人有像成人般的思維,這樣就能一直控制對方。

    所以親愛的,你也在糾結的共生關係中嗎?要破除共生關係來到自我健全的狀態,將面臨關係中的衝突以及強烈空虛的感受,也要面對妳不熟悉的模式,例如長出孩子般的自由,或長出成人的思考與自我照顧、自我引導的模式。當你為自己補足的自我狀態,你將不再被共生關係給吸引,你將能吸引同樣自我健全的人際關係!

    參考書籍: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張老師文化。

    --
    擺脫共生的關係界限實體工作坊
    6/6.7 第11期【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板塊一】物理界限:認識物理界限對人際的影響
    ​-【板塊二】關係界限:從家庭互動了解人際角色與責任
    -【板塊三】強化自我:瞭解人際世界觀如何運作
    ​-【板塊四】界限對話:透過界限公式保護人際關係
    課程介紹:https://www.iiispace.com/limit-new/

    線上系列音頻課
    【心理界限】在複雜的關係裡,做回自己(9+2堂課)
    課程介紹:https://goo.gl/2dnXoU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