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pac心理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pac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ac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ac心理學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綠豆爸談教養》行為目標+PAC自我狀態 我是綠豆爸, 學習「正向教養」的夥伴, 應該對於「行為的錯誤目標」不陌生, 這個概念是由魯道夫・德瑞克斯所提出的。 德瑞克斯是阿德勒的學生, 也是在阿德勒逝世之後, 擔負起推動阿德勒心理學的重任, 並且將阿德勒心理學延伸到教育和教養的大師! 德瑞克斯提...

  • pac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9 08:40:27
    有 51 人按讚

    《綠豆爸談教養》行為目標+PAC自我狀態

    我是綠豆爸,
    學習「正向教養」的夥伴,
    應該對於「行為的錯誤目標」不陌生,
    這個概念是由魯道夫・德瑞克斯所提出的。

    德瑞克斯是阿德勒的學生,
    也是在阿德勒逝世之後,
    擔負起推動阿德勒心理學的重任,
    並且將阿德勒心理學延伸到教育和教養的大師!

    德瑞克斯提出每個人(不只是孩子)的行為背後,
    都潛藏著「目標」,
    我們是因為「目標」而趨動了自己的行為。

    如果目標會導向「我好、你不好」,
    或是「我不好、你不好」的方向,
    就被歸類為以下四項「錯誤目標」:

    ・過度關注
    ・權力鬥爭
    ・破壞報復
    ・無能放棄

    因此下回當你的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
    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稍微評估一下,
    行為背後的「目標」是什麼呢?

    要如何評估呢?
    可以從父母的感受、父母的反應、孩子的再反應來進行觀察,
    因為在「正向教養」的書系裡都有清楚的說明,
    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

    今年我開始學習TA(溝通分析),
    將PAC自我狀態納入一併思考,
    就更能理解「錯誤目標」的來由了。

    #過度關注

    孩子往往處於「AC順從型兒童自我」,
    透過過往「有效的」順從(討好、撒嬌)或不順從(拒絕、不良行為),
    試圖召喚出父母的「NP照顧型父母自我」,
    通常蠻有效的。

    #權力鬥爭

    孩子往往處於「CP控制型父母自我」,
    透過使用過往父母對待他的控制、批評、命令、指責⋯⋯等經驗,
    試圖出召喚父母的「AC順從型兒童自我」。

    但往往不如願,
    反而召喚出父母的「CP控制型父母自我」和他對戰。

    #破壞報復

    孩子往往處於「CP控制型父母自我」,
    也發現父母處於「CP控制型父母自我」,
    因此採用更加極端的行為,
    像是破壞家中物品、傷害他人、傷害自己,
    試圖召喚出父母的「NP照顧型父母自我」。

    但往往不如願,
    反而召喚出父母的「AC順從型兒童自我」,
    讓父母覺得自己被傷害了,
    結果反而無力回頭去照顧孩子。

    #無能放棄

    孩子往往處於「FC自由型兒童自我」,
    展現出我都不會、我都不行、都不可能,
    看似自由,
    實則是被自己困住的「不自由」。

    孩子試圖召喚出父母的「NP照顧型父母自我」,
    但這樣的做法和「過度關注」最大的不同,
    在於無論父母如何的回應,
    孩子因為是被自己所困,
    所以「解鈴還需繫鈴人」,
    只有孩子自己跳脫出「不自由」,
    讓自己真正的自由,
    才可能擺脫無能放棄的困局。

    #綠豆爸 #可能幸福學院 #阿德勒 #溝通分析

  • pac心理學 在 張忘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1 21:52:32
    有 2,371 人按讚

    【李思恩的商業談判課】​
    ⠀​
    每次聽到談判這個詞,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與自己無關。但如果我們回到英文"Negotiation",把這個詞換成交涉,或甚至是協商,也許我們會發現這些情境都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
    舉例來說,當今天要跟主管談一個工作的時候,你通常會怎麼談呢?​
    ⠀​
    在一般的情況下,其實我們談的概念都是從我們自己習慣的方式出發。但如果我們跟主管的習慣不同,往往就會出現意見不合,甚至爭執,最終很可能彼此不爽。​
    ⠀​
    在簡報中,我就分享了我自己血淋淋的教訓。但其實如果我當時能夠理解主管的習慣,並且從主管的喜好出發,我想我就能夠更好的跟主管談成專案。​
    ⠀​
    所以我自己認為,李思恩老師的談判課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談如何和對方站在一起,根據榮格心理學的四大行為模式延伸發展,用『感性、理性』+『主動、被動』行為區分四大常見談判性格​
    ⠀​
    而這跟我平常使用的DiSC系統實在太像了,所以我看著老師用的時候就很有親切感。這邊我分享一些我轉化過的概念,不過詳細的就不劇透了,大家可以去課程中看看。​
    ⠀​
    首先感性又主動的人,就是直觀論者,他們希望我們能夠在乎他。例如可能他們做了一個什麼事,會跟你說他做了什麼,求關注與稱讚。所以當你遇到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是讓他感到被尊重、你懂我說的,基本上就一切好談。​
    ⠀​
    接著感性又被動的人,就是人際論者,他們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他們很常在因為別人說的話而改變自己做法。但他們也是很棒的聆聽者,所以通常他們也能很棒的收下你的意見。​
    ⠀​
    再來是理性又主動的人,就是行動論者,他們最關注的就是你趕快去做。我自己覺得很多主管都是走這個類型,所以很多人之所以覺得主管難溝通,其實是因為他們可能真的不太想溝通,他們只希望趕快做出決定,然後趕快去做。​
    ⠀​
    最後是理性又被動的人,就是分析論者,他們最關注的就是邏輯和資料。我在工作的時候常常變成這樣,最後就會變成有點難搞。因此當遇到這樣的人時,其實不太需要跟他們講感情,只需要分析利弊。​
    ⠀​
    而在這邊,李思恩老師也給了我們與他們應對的建議​
    ⠀​
    行動論:強調實用,講重點,讓他做決定!​
    ⠀​
    分析論:注意細節,提供三個方案評估比較。​
    ⠀​
    直觀論:讓他說!注意聆聽!引用他的话!​
    ⠀​
    人際論:動之以情!以他人的意見來引導。​
    ⠀​
    當然,在課程中還有許多我覺得很棒的實用技術,例如SPIN的提問引導法,用PAC理論來實作的OK象限,以及老師從實務中萃取的出來的談判建議等等,都是在談判中馬上可以運用的技巧。​
    ⠀​
    另外一定要說,看到這的朋友有個好康,只要你留下你覺得學完商業談判課後能夠解決的問題,或是你的任何想法,都能獲得李思恩老師為你製作的20條談判清單~​
    ⠀​
    如果你想增加談判與溝通能力,推薦李思恩老師的商業談判課:https://pse.is/3bhpus​

    還有個好消息!!​
    🧧3/1(一)前,【大大新春知識節|學習思維大升級】活動開跑!即日起全館購課:​
    👉🏻任1門即享88折優惠​
    👉🏻任2門即享79折優惠​
    👉🏻3門以上即享75折優惠​
    了解更多活動資訊:http://bit.ly/2S2gbQB​
    ⠀​

    #忘形流簡報​
    #大大學院​
    #李思恩商業談判課

  • pac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05-16 15:23:24
    有 566 人按讚


    「戒吼媽」十大教戰守則【親子天下╱李佩芬】

    你是否常因孩子白天的脫序行為忍不住開罵,晚上又落寞的在臉書裡暗自懺悔?若你也是「吼媽」一族──沒關係,解鈴仍需繫鈴人。要掌控負面情緒,不妨先從心理學了解那位「生氣的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事。

    親職教育講師,也是國內許多父母成長團體專業帶領者楊俐容,曾援引心理學的PAC親職溝通理論指出,每位大人心中,都同時藏著父母(Parent)、成人(Adult)與孩童(Child)三種分身。當我們被孩子的行為點燃怒氣時,往往也是自己內心中那位「孩童分身」冒出頭,跟家裡「猴死囝仔」硬槓的緊繃時刻!

    不過千萬記得,「帶著怒氣教養孩子,會讓我們在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急速降低,這時談教養,遠比不教養更糟糕!」有十五年親職團體帶領經驗的李顯文,在長年「父母效能系統化訓練課程」(STEP)的學習與實踐中,領略到這個平凡卻重要的道理。

    如果父母能在怒氣飆升時,慢慢練習使用合宜的語言與行為來「戒吼」,不僅能做到最佳情緒示範,更能避免怒氣高張下口不擇言的悔恨

    10個法寶,打開情緒救生閥當血壓飆升情緒瀕臨破表時,「親子暫時隔離」是絕對重要的。以下整理親職專家傳授的幾項妙招,幫助你打開情緒的救生閥:

    ★深層吐納法:什麼都別說,請呼吸,再呼吸,深─呼─吸……。

    ★默念神明法:無論你信奉的是上帝、佛祖、聖母還是阿拉……當深呼吸數10秒依然沒用時,請再與你的「守護神」交流30秒。

    ★嘉言記錄法:就算平時沒有與神明親近的習慣也沒關係,抄錄心有戚戚焉的教養金句,火氣上升時趕緊翻閱。

    ★美好回憶法:看看孩子年幼時期的超可愛照片,想想當年美好時光,告訴自己當年的小天使依舊在。

    ★勞動忘憂法:不論是洗碗、刷馬桶、燙衣服或揉麵團,身體勞動有助抒解壓力與怒氣。

    ★公告周知法:就像公告諸親朋好友自己要「戒菸」一般,戒吼也可比照辦理,讓支持團體幫助你自我提醒。

    ★尋求支援法:媽媽「一定要有」應援團。讓支持團體「幫忙」自我提醒,碰到與孩子有衝突時,找心理諮商輔導機構,或是與能夠傾訴的親朋好友傾訴,趕走情緒垃圾。

    ★換位思考法:在與應援團親友交流的過程中,把自家孩子的問題他人化,或是借用其他人的眼睛與角度看自己的問題,往往能跳出自我盲點。

    ★另覓焦點法:透過培養嗜好、發揮專長的方式,讓自己不要將全副心力聚焦在孩子身上。給彼此一點距離與空間,也讓孩子看到熱情投入其他事物的你。

    ★自我肯定法:這對「高自尊」型的媽咪非常需要,避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要經常針對「嘗試與努力」激勵自己。

    (資料來源:笛飛兒EQ教育親職顧問鍾佳蓉、父母效能系統化訓練課程資深領導員李顯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兼任講師郭色嬌、台北市親職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曾家炎、親子天下李佩芬彙整)

    http://udn.com/NEWS/LIFE/X1/7901410.shtml#ixzz2TRDUbbac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