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dna複製場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dna複製場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dna複製場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dna複製場所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寶溪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竹建築」展,始於2016年。 參與者包括隈研吾、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李曉東等。來自 9 個國家 共12 名建築師,他們打造了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 竹建築展在日本已經行之多年,在中國除了北京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440的網紅アトム/ ATO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頭部だけ巨人のDNAを引き継いでしまった 呪われし主人公....。 ついに、巨人族への復讐を決意する! ◀︎前(Part 27):https://youtu.be/9EaUXzLYNWk ▶︎次(Part 29):https://youtu.be/D95vsezN6zU ◻️MOD動画まと...

  • dna複製場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1 18:12:52
    有 1,256 人按讚

    《寶溪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竹建築」展,始於2016年。

    參與者包括隈研吾、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李曉東等。來自 9 個國家 共12 名建築師,他們打造了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

    竹建築展在日本已經行之多年,在中國除了北京長城公社之一的建築代表作之後,中國建築先走上國際建築路缐,互相競逐缐條,燈光:卻忘記了環境中的污染。

    竹建築雙年展地點在中國浙江省寶溪,策展人葛千濤回應地點的選擇:人文基礎、歷史淵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選擇這個離上海 650 公里車程的小鄉村的原因。

    在2011-2014 年前,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已超過了美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環保建築材料之風才慢慢刮起,建築師開始尋找更天然的材料。

    四年前開始的竹雙年展結束後,這些建築不拆除,留下來繼續使用。因為「永續」環保,正是這次雙年展的主要核心價值。

    這次獲首獎🏆的作品為隱居龍泉。它為國際竹建築文創,開啟了很大的動力。

    竹子在東方並不難找,堅韌有力、生長週期短、不必破壞山林、又富有延展性。這些優勢都讓竹子脫穎而出,建築師 Anna Heringer 團隊在建構得獎的隱居龍泉時,特別青睞竹子,大量使用。

    Anna Heringer説:比起傳統建築拼命使用泥土、大理石等建材,竹子要坦誠很多,竹子編織的網罩直接成為建築外立面,呈現毫無保留穿透的美感。

    每到夜晚,內部的石塊建築發出微光,竹制外殼則如同燈罩,建築物此時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藝品。

    得到首獎、打敗日本建築大師級隈岩武的隱居龍泉,建造之初即希望能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有關聯。

    寶溪鄉的陶瓷器皿,頗有名聲,這幾座建築的形態就被設計成燒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觀。線條、弧度,再用於大型建築上。

    獲得 ArchDaily 大獎的「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由兩間旅捨和一間民宿組成。(圖片1-14)

    製作這樣的大型竹建築並非易事,建造過程考驗竹工匠的手藝,這也為當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的成就感。

    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每次碰到遠道來觀看考察的客人,都會問一句「你覺得這個房子漂亮嗎?」

    「這種因為參與項目而產生的認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築雙年展的意義所在。」

    策展人葛千濤形容「手工精神構築起了鄉村自覺的鄉土精神」。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想傳遞的正是「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 擅長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現在這次雙年展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他的建築作品向來強調溫暖及自然。青瓷是寶溪當地重要的文化特徵,隈研吾在「竹雙年展」設計了一個當代青瓷藝術館,展示當地文化。(圖片15-20)

    藝術館跨溪而建,造型靈感來自當地(壓製成型)的重竹,隈岩吾刻意放大出重竹的張力。

    隈研吾主張的「隙間」理念,也因竹的疊排及錯落而呈現。整座青瓷藝術館建築,如呼吸著自然的氣息。

    隈研吾認為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在鄉村做這樣的雙年展,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雙年展本身。」

    尤其在中國。他説。

    *策展人葛千濤,除了邀請國際大師參與之外,也以「竹橋」自己的作品參展——一座以石頭為橋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結構的橋梁。(圖21-23)

    「橋的造型語言源於 DNA 雙螺旋結構圖,寓意了竹建築雙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葛千濤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橋,但建築師們幾乎全體否決了這個想法:「歷史可以穿越,但無法複製。尋找文化基因,並不只有復古這一條路。」

    這座竹橋所處的位置也有深意,它連通著古村落和當代竹建築社區,「在穿梭的光影變化中將傳統引向了未來」。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為竹產品的研發設計打造了一個「創空間」,建築外立面呈現竹林的意境,建築本身即融於環境中。(圖24-28)

    李曉東對於鄉村建築有自己的想法:「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城市生活。」

    *建築師楊旭則在這𥚃,留下了他的遺作。他共設計了兩棟藝術酒店——「花間」和「水間」。「水間」靈感源自寶溪當地的龍窯,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龍窯在內部盤旋而上。(圖29-31)

    在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正式開幕的前一年,楊旭遺憾離世,成為他最後的遺作。

    這場國際竹建築雙年展也成為一次啓蒙。在 18 座竹建築潛移默化四年的影響下,當地及上海附近其他幾棟民宿也「返璞歸真」,重新審視在地性材料,把原來的馬賽克牆換成了木板。「這也是文化的反哺,一種審美觀念的改變。」

  • dna複製場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8 10:35:57
    有 132 人按讚

    恭喜
    #Tzu-Yin Lin
    #Irene Yei 抽中《家人使用說明書:腦科學專家寫給總是被家人一秒惹怒的你》乙本。請於2021年7月17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以利寄送書籍,謝謝!

    家人相處,要變成彼此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家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只是這種存在,有時候會讓自己變得不存在。如果你心有戚戚焉,表示你為家人犧牲或是奉獻甚多,如果你似懂非懂,可能你還在摸索跟家人的相處關係,如果你否決這樣的說法,那恭喜你,你跟家人的相處關係對你來說,至少是正面的收穫多過於負面的經驗。

    我的原生家庭讓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存在。現在回首去看我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前有父母為我遮風擋雨,旁有手足為我劈荊斬棘,我一直被保護著只要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夠了!

    把自己做好說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有多少人真的把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都扮演好了呢?很多人甚至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吧?沒辦法把自己過好的人,又怎麼有能力經營好其他的關係呢?

    寫教養文章分享多年,不得不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甚至就像DNA會直接複製一般。如果你不抽離自己現在的處境去看,你一定很自然的就用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很幸福也很幸運,父母對待我的好的方式,我大部分也延續著對待我的孩子,所以我喜歡回家,我的孩子也喜歡回家,因為我讓家變成他們安放心情的地方。

    安這個字很有趣,是靠一個女人給予穩定的力量,才安住的。當然,我沒有要忽視男性對家庭的付出與重要性,但女人確實是家庭穩定運作的軸心。

    在我第一本書《優雅教養》中一直強調家庭的價值,強調「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在一起」的概念與力量,很高興看見另外一個作者也這樣強調家庭的價值與力量。

    黑川伊保子是《老公使用說明書》、《老婆使用說明書》等暢銷書的作家,現在推出的《家人使用說明書:腦科學專家寫給總是被家人一秒惹怒的你》更是貼近每一個家人的心。讓在防疫時期不得不守在家中跟家人窩在一起的你,重新檢視和家人相處的關係,讓彼此是助力而不是阻力。

    書中提到:「把他人的失敗轉化為自己的感受力,會讓你獲得更多信賴。當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這些感受我在七月的新書《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的文章中也有寫過,當你對配偶好,配偶也會想要對你好,簡直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成員,但我們自己組成的家庭,大多是從自由戀愛選擇開始的吧?「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是一個浪漫的夢幻口號,而是要用很多的血淚和歡笑,積累而出的回顧和承擔。

    以前我們常常會說男女有別,但現代是發展到人人有別的世代。芸芸眾生辛勤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起來每一個人都好像,但其實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誰可以接受我們的一樣和不一樣呢?如果你的家人可以接受每一個面向的你,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不管是高尚還是邋遢,這樣的你是不是可以活得比較自在而舒服呢?

    黑川伊保子說:「家庭是一個允許失敗、用失敗來活化大腦的最佳場所。」我的家庭可以容許失敗,你的家庭也可以嗎?

    「不要責怪家人失敗、不要威脅家人不能失敗,這個家才能愈來愈好。」這是書中溫柔與愛的呼喊,但是要如何善用失敗變成更好呢?那就去看書中的訣竅三訣吧!

    書中更是有教你如何用同理心的方式跟家人對話,讓你的付出變成家人最好的助力去面對沮喪或挫敗,讓在面對防疫壓力爆表的現在,使家成為大家最幸福的堡壘與身心養護所。

    好書這裡買博客來:https://pse.is/3fuu66

    這次《遠流》提供兩本贈書給本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只要完成下列三步驟,就可以參加抽獎唷﹗

    1、追蹤《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臉書專頁。
    2、在本篇貼文按讚留言#我想讀家人使用說明書,因為......
    3、分享本篇貼文,分享貼文要記得設定公開唷﹗

    #活動即日起開始至2021年7月14日12:00時止
    #2021年7月15日會在本貼文處公布得獎名單
    #得獎者請於2021年7月17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
    #得獎者書籍會由《遠流》一併寄出

    家人是一種緣份,善緣要善待,如果是惡緣就要用智慧與愛去化解成善。家人相處,要變成彼此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才不辜負這一生的命中注定,用愛圓滿彼此的修行。

  • dna複製場所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2 17:02:59
    有 41 人按讚

    【盧斯達:藝人小S對「課綱」的批語很適合作為探討注腳 -- 上報 / 評論】

    台課綱「略古詳今」爭議——歷史課是為了建立「情感連接」嗎?

    台灣最近又出現歷史科爭議,「課綱」被指「略過詳今」,上古和中古歷史「太濃縮」,春秋戰國、劉邦、黃巾之亂、三國、魏晉都簡略;也沒有《史記》、《漢書》等等;「中國史」也早被定義為「東亞史」一部份。親中者說這是教育「去中國化」。新聞傳到中國,中國網民十分憤怒,批台灣課綱一看就知道「是為了削弱台灣青少年與大陸的情感連接」。天龍藝人小S也來嘴:「這三國志為什麼要抽掉啊,我覺得小朋友多讀一些歷史,不是很好嗎?」、「我多麼愛武則天那個戲劇……一代女皇武則天~~~」。

    關於如何教歷史的爭議,小S的娛樂批語就十分適合作為探討的注腳。這裡有兩個問題,就是「多讀一些歷史」(一) 以及「為甚麼 XXX 不教」(二) 的問題。是否多讀一些歷史就好呢?

    (一) 肯定不是「讀得越多就越好」,在哪個國家和地方都不是。因為我們不是在談「多涉獵知識好不好」這個泛論問題,而是討論在學生、老師、考試機關在有限空間之下,對歷史煙海如何篩選的具體問題。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這類時間跨度,隨便一段深入研讀,都是一世功夫;然而抽離來看,很多時期,如果在中學程度呈現,只能是不斷換朝換代、皇帝臣子爭權奪位的支離過程,甚至會令人產生「歷史不斷按照一個規律重覆」的錯覺。在具體問題下,絕對不是「多讀一些歷史」就好,否則我們為甚麼不教國中生讀皇帝起居注?

    起居注當然有人研究,主要是專門學者。有時被學界視為異端和「不正統研究」的《萬曆十五年》就大量研究過明神宗的起居注,推敲其心理狀態。然而我們在談國中生高中生,那就肯定不是越詳細越好,而是能否呈現出大致框架的問題。如果不能呈現出框架,你知道武則天有多少個面首,也培養不到具體的歷史觀,只是在一些極小的問題鑽研,只是屠龍之技。你只是「知道」了,但大量而沒有方向的「知道」並不是知識。

    (二) 為甚麼三國不教?作為在香港讀過所有階段、也讀過所有階段的歷史課、中史課的過來人,我就記得,香港中學的中史科,確實跳過了三國時期,原因就是「考試不考」;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都略過不教,同樣是因為考試不考。

    那個年代香港中史的考試 + 教學範圍,記憶中是這樣:西周至春秋戰國就超簡略,很快就到秦始皇才講得多;楚漢也是簡略,之後就到漢,再到出題熱門的漢武帝;之後又開始簡略,到了隋唐,甚至武則天也是略去,重點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安史之亂,之後又略,到了宋朝,掠去同期存在的遼朝和金朝;之後蒙古稱霸、元朝建立,略去;之後就是「明太祖的政策」,之後整個明朝略去,最多是制度史談過繼續中央集權、仗打朝臣和廠衛制度;

    然後就到「滿清初年的統治、民族政策」,大清也不是一個一個皇帝去看,頂多就是「康雍乾」提一提,之後就到了大清後期的危機時代;國民黨、共產黨、軍閥、各個外國勢力的混戰,也像十六國南北朝一樣省略,之後就到中華民國抗日,再到國民黨後期如何腐化,共產黨取而代之;新中國建立,之後也省略,一跳就跳到改革開放;最後頂多是香港前途問題講一講。

    為甚麼 XXX 就不教——這個問題亦極為有趣。小 S 的話聽來很「傻逼」,但也是其他社會賢達的進路。喜歡三國的人,就覺得三國一定要教;喜歡武則天的人,就覺得武周一定要教。台灣本土派可能覺得大肚王國、荷治日治一定要多教;國粉可能覺得這些可以簡略,但要多講鄭成功和清治時期,而 228 可以簡略。因為大家都認為「歷史」是一個統一的情感本體,通過歷史教育,可以複製自己的情感和世界觀,歷史當然是各方爭奪的場所,也必然是政治的伸延。

    「歷史」變成「思想 DNA 複制工具」久矣,有問「為甚麼三國不教」,就是一些人認為三國是「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重要節點。因為劉關張赤壁孫家曹操膾炙人口,所以一定要有,沒有就「大逆不道」,不知自己是誰了;但其實香港就沒有教三國 (至少在我的經驗)。「為甚麼不教 XX」,就是習慣將歷史鎖死在漢民族帝國在觀念上的傳宗接代;因為他們很少問「異族征服王朝和混戰時期」為甚麼不教。

    這種暗藏傾向的反問,暗示出歷史教育一向作為「情感教育」的操作習慣。就像香港的新儒學者錢穆寫《國史大綱》,就直接自報家門,不隱藏這是中華民族主義的作品,是為了抗日而寫。歷史在現實往往是為了宣揚「你的源頭是甚麼」,即告訴下一代「你是甚麼人」,從而為現實的統治者嫁接「統治合法性」。然而如果過度強調,就會令歷史課變成情感教育課,即國民教育。歷史課有情感和國民教育成份,不代表它就是情感課和國民教育課。如果要強調愛國、敬祖、中國中心 (或台灣獨立),或者應該另設新科,而不是純粹靠歷史科偷渡。雖然一個體面的國家或政府,是否應該設立一科強調血統民族式 (folklore) 世界觀的情感教育科,又是另一個問題。

    總之,下一代為了他們自己而學歷史,而不是為我們而學歷史;今日學歷史是為了應對今天,而不是應對昨日;不是為了保衛某種政權或意識形態而存在,而是為了令人慎思明辨、啟發每個人對歷史、史料、敘述、史觀都保持質疑。問「為甚麼 XXX 不教」,就是在說「某些事情一定要教」。近代、切身的大概就「應該盡量教」,這應該沒人會爭議;而不近代不切身而學生學校沒有時間都要教的主張,究竟是在談歷史科和教育本身,還是在說要維繫一個神話 (myth) 呢?

    誠然當中的分寸並不是有標準答案的對錯問題。然而「為甚麼 XXX 不教」,似乎就是在暗示「XXX 一定要教」,有一個「正統」、柏拉圖意義下的「理型」的歷史。然而司馬遷的《史記》,也是說自己想「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也只說自己是「一家」,並非「獨家」。既然司馬遷也不過是一家之言,那麼每個地方每個國家的課綱,也可以有它們在具體脈絡下產生的「一家之言」。問「為甚麼 XXX 不教」,彷彿是說「成一家之言」就是錯。這是對歷史的天真和誤解。

  • dna複製場所 在 アトム/ ATOM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3-18 21:43:59

    頭部だけ巨人のDNAを引き継いでしまった
    呪われし主人公....。

    ついに、巨人族への復讐を決意する!

    ◀︎前(Part 27):https://youtu.be/9EaUXzLYNWk

    ▶︎次(Part 29):https://youtu.be/D95vsezN6zU


    ◻️MOD動画まと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08WYIdw3FuxQ_85JcyroRnWtk2xkpEV

    【使用MOD/Mod List】

    全てNexus Modからダウンロードできます

    ・Item-Randomaiser
    (いわゆるランダマイザー。MAP上に配置されてるアイテムをランダムに入れ替える)

    ・Irregulator
    (装備性能、アイテムの効果、グラフィック効果等をランダムにしてめちゃくちゃにする)

    ・Enemy Onslaught
    (敵の数を2~5倍に複製する)
    ※今回の設定は3倍。進行が不可能、重くてPCがクラッシュするような状況になれば設定を下げます。

    ※全てオフラインモードで使用
    ───────────────────


    □ダクソ3侵入まと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08WYIdw3FuLJmWvea4AAYCDq1-dzRsJ



    【Twitterフォローしてね】

    ►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VzFyAtom


    #darksouls #ダークソウル #MOD

    DARK SOULS Ⅲ(ダークソウル3)/PC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