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dilemma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dilemma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dilemma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dilemma定義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辛勤工作的美國民眾絕對沒道理 比 Amazon 或 Netflix 繳更多所得稅」 —— Joe Biden ──────────────── 龐德電影延期、各國電影院再度因為封城陸續關閉、一家獨大的Netflix開...

dilemma定義 在 Elis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04:55:43

“What is the PRADA-ness?” Raised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Miuccia Prada and Raf Simons after the Prada 2021 SS show, this question revisits me ...

  • dilemma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1 21:33:54
    有 797 人按讚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辛勤工作的美國民眾絕對沒道理
    比 Amazon 或 Netflix 繳更多所得稅」
    —— Joe Biden
    ────────────────
    龐德電影延期、各國電影院再度因為封城陸續關閉、一家獨大的Netflix開始用漲價迎接這個嚴峻的冬天......後天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好萊塢能期待新政府像動作電影中的英雄一樣瞬間扭轉局勢嗎?

    Sean Connery 在睡夢中過世
     ̄ ̄ ̄ ̄ ̄ ̄ ̄ ̄ ̄ ̄ ̄ ̄ ̄
    初代 James Bond 演員 Sean Connery 昨天傳出在睡夢中過世於長年隱居的巴哈馬家中,享年90歲。

    Connery 曾以《The Untouchables 鐵面無私》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同時還得過3座金球獎和2座英國影藝學院獎。龐德小說原作者 Ian Fleming 和龐德電影製作人 Albert Broccoli 一開始都不認為 Sean Connery 是他們心目中的 James Bond 最佳人選。出身蘇格蘭藍領的Sean Connery 和小說中貴族氣味滿滿的 Bond 不全然符合。最後是Broccoli 的妻子注意到了 Connery 那種游離於不羈野性和優雅舉止之間的性吸引力,大力向丈夫遊說由他出演 Bond。

    龐德電影的經典台詞"The name’s Bond ... James Bond"實際上出自 Connery 的現場即興。他不喜歡劇本中平鋪直述的 "My name is James Bond" 這句台詞,於是說服導演讓他即興試了幾次,終於找到那個魅力十足的句中停頓。

    Sean Connery 不僅催生了「動作英雄」這個概念,更讓這個概念隨著他的年齡增長而不斷翻修定義。因為他60歲以後仍繼續接演《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聖戰奇兵》、《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獵殺紅色十月》、《The Rock 絕地任務》等冒險動作電影並持續獲得觀眾喜愛,為日後的中老年動作英雄 Liam Neeson 和 Bruce Willis 等男星大幅延長了職業生涯。

    2003年的漫畫超級英雄電影《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天降奇兵》狼狽的拍攝過程和慘不忍睹的成品使 Sean Connery 痛下決心退休,從此不再接演任何一部電影。出身藍領的他原本不熟悉高爾夫球這種上流運動,但因為《Goldenfinger 金手指》的劇情需要開始學打高爾夫後立刻一試成主顧,立刻搬到西班牙渡假勝地馬貝拉的高爾夫球場旁,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高爾夫球,直到後來因為與當地媒體和官員的種種不快,才忍痛搬離住了20年的西班牙。晚近則隱居於多部龐德電影取景的加勒比海島國巴哈馬(附帶一提,James Bond 這個角色同樣也誕生於加勒比海上、作家 Ian Flemin 從二戰中退休後隱居的牙買加渡假小屋黃金眼莊園中)。

    Connery 過世的消息傳出後,很快也要卸任 James Bond 的男星 Daniel Craig 在 Twitter 上發文表示:「無論他現在去了哪裡,我衷心希望那兒有高爾夫可以打。」

    Albert Broccoli 的女兒、現任龐德電影製片 Barbara Broccoli 則發初悼詞,表示人們將永遠記得他是最原味的James Bond,因為正是他那句"The name’s Bond ... James Bond"將龐德系列電影帶進電影史的舞台。

    Sean Connery 告別人生舞台的時機十分微妙,因為那個由他開啟的龐德電影宇宙正因為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而陷入生死交戰的存在危機......


    老闆,這部龐德電影怎麼賣
     ̄ ̄ ̄ ̄ ̄ ̄ ̄ ̄ ̄ ̄ ̄ ̄
    上週盛傳 MGM 可能以6億美元將一直延後上映的最新龐德電影《No Time to Die 007:生死交戰》賣給 Apple TV+ 或是 Netflix。這週有更多的細節被各家媒體披露:

    MGM 確切開始兜售的時間點應該是最近一次決定延後上映前,也就是說該公司當時準備從「再延後一次」和「直接賣給串流」兩個方案中選擇一個最有利方案,而顯然「賣給串流」的方案最後出局了。

    出局的理由是價格談不攏。目前傳出確實參與《007:生死交戰》詢價的買方有 Apple 和 Netflix。而最迫切需要一部招牌大片來提振市佔率的 Apple TV+ 據說真的出價了。問題在於 MGM 原先期待的價格落在 6~8.5億美元之間,然而 Apple 只願意以 3.5~4億美元左右的價格購買一年的授權。

    雖然傳出 Netflix 也曾參與購買《007:生死交戰》的磋商,但多數媒體和產業專家認為 Netflix 應該只是純逛逛看看、沒有打算出手,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必要買一部龐德電影。他們的串流版圖沒有這個缺口,除非他們打算買電影院開始經營實體發行通路,才有可能對《007:生死交戰》有需求。Hollywood Reprter 報導中來自 Netflix 高層的私下意見也坦承這樁生意根本不值得,與其花幾億買一部只能熱門一次的昂貴電影,對 Netflix 來說倒不如去開發屬於自己的原創動作電影或節目,還能長期持有IP。比如 Michael Bay 導演在該平台上大受歡迎的 Netflix 原創電影《6 Underground 鬼影特攻:以暴制暴》。

    許多人的疑問是憑甚麼一部龐德電影定價可以喊到8.5億美元這麼高?

    依據 Hollywood Reprter 估算,扣除各種來自地方政府的稅點獎勵,《007:生死交戰》全片造價是2.5億美元。而且兩度延期的該片預估已經至少支出5千萬美元的行銷預算。此外,他們還必須支付授權費給最早擁有龐德電影版權的 United Artist(目前是MGM的子公司),也必須補償費用給原本預計在國際市場發行該片的 Universal Pictures 以及負責美國市場發行的 Annapurna Pictures 。最後還有導演和幾位主角合約條款中的分紅必須打理。加上MGM 自己對該片的票房預估是以2012年的《Skyfall 007:空降危機》為標準,希望可以在電影院賣得10億美元的票房。這些都是價格壓不下來的理由。

    好萊塢片廠今年最大的挑戰都是金流,因為昂貴的投資現在都卡在庫房裡沒有辦法上映,每一天都增加額外的資金成本。消息來源指出《007:生死交戰》的膠卷(硬碟?)躺在庫房裡的每一個月,就會替 MGM 額外增加大約100萬美元的利息負擔。最近一次宣佈延後上映之後,S&P 隨即把 MGM 的評等調降為B,認為該公司未來12個月內現金流狀況都會非常貧弱。

    過去 MGM 都會委由比如 Sony 這樣的大片廠來發行龐德電影,因為那樣的大片廠有更好的團隊和know-how可以應付這種不是普通人可以扛得起來的大片。但 Sony 合約到期後,MGM 突發奇想地拒絕了 Sony 的續約和來自其他大片廠的提案,而接受了規模比自己更小的 Annapurna Pictures 的提議,以子公司 United Artist 的名義共同成立一個全新的發行團隊處理《007:生死交戰》的美國發行(國際發行則交給了 Universal)。這個衝動的決定造成了今日 MGM 坐困愁城的下場。Variety 說許多業界人士認為如果還是像 Sony 這樣的大片廠來負責龐德電影的發行,至少應對起今日的產業風暴還不至於那麼手足無措。

    除了價格談不攏之外,賣給串流破局的另一個關鍵理由是:《007:生死交戰》能不能賣不是 MGM 一個人說了算。龐德版權的真正主人——製片公司 EON 也必須點頭同意。已故龐德電影製片 Albert Broccoli 的女兒 Barbara Broccoli 是支持電影院體驗的老派電影人,據說求售的事她事先不知情,事後也已表達反對。就算 MGM 索性打包整門龐德電影宇宙賣給其他更有想像力的片廠,買方即使提出什麼延伸宇宙的電視節目或串流構想,仍必須過得了守門員 Barbara Broccoli 這一關。這些背後的限制,或許才是龐德真正的生死危機。

    當然也有人認為好險沒賣成。Forbes 認為賣給串流這個動作可能毀了一整家片廠。龐德電影是 MGM 這家老片廠唯一的台柱,除了過去因為擁有《The Hobbit 哈比人》的版權(原屬於另一家和 MGM 合併的老片廠 UA)而和 New Line 合作了哈比人系列電影之外,幾乎完全仰賴龐德這位英國公務員的收入養家活口。除了獨力養活一個片廠之外,龐德電影的另外一個奇蹟是可以靠置入性行銷幾乎完全回收拍攝成本。問題在於《007: 生死交戰》的贊助商當初買的是大銀幕和杜比音響的壯觀體驗,而非你家42吋雜牌電視的體驗。

    萬一這次真的跳過上映直上串流,MGM 很可能將會在下一次(正好也是新龐德上任的第一部)得到報應:他們將再也無法說服消費者龐德電影是無可取代的電影院體驗,也再也無法說服贊助商那個大銀幕上的汽車、手錶、啤酒都會得到最有商業價值的注目。如果龐德系列電影毀了,欠缺大片IP的 MGM 也凶多吉少。

    錯過了串流的機會,是福是禍還說不準。說不定他們終有一天會發現小螢幕才是龐德電影真正的天命所在(轉頭看星戰宇宙的《The Mandalorian 曼達洛人》)。

    大選後好萊塢會發生什麼事
     ̄ ̄ ̄ ̄ ̄ ̄ ̄ ̄ ̄ ̄ ̄ ̄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倒數最後一週,好萊塢名人傾巢而出為各自屬意的候選人拉票。連過去從來不授權歌曲給政治人物的 Taylor Swift 也首開先例將她的歌曲〈Only the Young〉授權給支持 Biden 的政治行動委員會用在廣告中。

    多個好萊塢工會組織,包含編劇工會、電影演員工會、服裝設計工會、IATSE 劇場及影視工作者聯合會都把握最後關頭,鎖定還未投票的會員催促他們務必參與投票。雖然各工會並沒有替特定候選人背書,但各有其長期推動的政策遊說立場。

    2020年好萊塢面臨史無前例的產業危機,他們能期待三天後的選舉結果替他們帶來什麼轉機嗎?

    因為 Trump 並沒有提出第二任會有相關影視產業政策的改變或推進,所以連任之後好萊塢面臨的狀況很可能跟選前沒有太大差異。

    另一個可能是萬一 Biden 勝出的話,Variety 綜合了各方專業意見提供了以下的預測:

    1.製片們期待 Biden 當選之後的聯邦政府能夠比 Trump 更積極應對疫情,而不是像現在那樣讓各州自求生路。美國疫情如能受到受到控制,好萊塢目前受到的成本暴漲的壓力才有機會緩解。

    2.一般預測 Biden 政府將會把聯邦的資源通通集中在防疫這個第一優先事項上,製片們也因而期待政府可以提供更容易取得的篩檢、口罩和其他防疫裝備,讓好萊塢更容易重啟運作。有些製片則期待新政府能夠想辦法解決劇組難以取得保險的問題,讓聯邦政府資源當靠山,以使劇組可以重新上路拍攝。

    3.處於休克狀況的電影院透過 NATO 電影院經營者協會的遊說,始終無法獲得他們索求的紓困,因為國會通過的紓困方嚴格限制必須是中小企業才符合資格。NATO 期待選後有機會改變情勢以便拿到救命的紓困免於倒閉,但前提是民主黨必須在大選中拿回國會的主導權。不過謹慎的 NATO 仍然不願押寶特定一方,持續進行兩黨的遊說。

    5.對好萊塢企業來說,Biden 當選的壞處是他立誓要將被 Trump 大幅調降的稅率再調回來。另一個風險是 Trump 任內大方給予影視產業的各種優惠稅率也可能要密切注意新政府對這些租稅優惠政策的態度。現在很難預測 Biden 政見中各種提高稅率的主張在上台之後會多快實施,畢竟眼前第一優先應該是避免經濟繼續受到疫情傷害。

    6.關於企業併購,Trump 政府基本態度其實是友善的,只要交易不涉及 Trump 討厭的媒體通常很容易獲得核准。Biden 政府預計會對企業併購的反壟斷審查持更嚴謹檢驗的態度,對於疫情後的好萊塢整合會增加變數。

    7.至於美中之間的貿易緊張,多數專家認為整體情勢已經沒有回頭路,不論誰當選都會持續與中國之間的各種拉鋸。對片廠來說,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將使他們慢慢失去這個全球第二大(實際上最近已經成為第一大)電影市場。另一方面,中國本土電影在質量上的快速崛起也在加速使中國觀眾和好萊塢電影越走越遠。

    最後一個好萊塢的好消息是 Biden 多次強力批判美國科技巨頭繳稅太少,昨天還特地在 Twitter 上發文說:「說得更明確一點:辛勤工作的美國民眾絕對沒道理比 Amazon 或 Netflix 繳更多所得稅。是時候該讓這些大企業付出應有的代價了。」

    萬一 Biden 當選極可能增加這些科技巨頭的稅賦負擔的方式,也因此會替好萊塢傳統片廠絆住 Netfix 這隻巨獸以及還沒對好萊塢構成威脅但財務實力雄厚的 Amazon,讓他們在2020劇變之後喘息幾天......


    |新聞出處|

    Sean Connery Dies: He Invented the Action Hero and Embodied the ’60s Sexual Revolution(https://bit.ly/3mLGp5z)

    Daniel Craig, Pierce Brosnan & ‘James Bond’ Producers Remember Sean Connery: “He Helped Create the Modern Blockbuster”(https://bit.ly/32jg3jF)

    Behind MGM's Apple Overture: How Much Is a Bond Movie Worth?(https://bit.ly/3mrM7cz)

    Breaking Down MGM’s Costly ‘No Time to Die’ Dilemma(https://bit.ly/34Jj8Ll)

    Selling ‘No Time To Die’ To Streaming Would Devalue Future James Bond Movies(https://bit.ly/386tk2J)

    Showbiz Activists Make Final Push In Remaining Days Of 2020 Election(https://bit.ly/320P8Jd)

    What’s at Stake for Hollywoo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https://bit.ly/35R0aBP)

    Joe Biden Slams Netflix & Amazon On Taxes, Again(https://bit.ly/37ZVSKV)

  • dilemma定義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1 12:26:06
    有 133 人按讚

    對於Netflix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的「指控」,Facebook發表題為《What “Social Dilemma” Gets Wrong?》官方回應,一共七點。開場白直指,片中受訪者均已離職,沒有現職員工參與訪問,有欠公允。

    文章喊冤,影片把社媒指控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更暗示該片屬陰謀論(conspiracy documentaries)。

    回應原文:https://bit.ly/3iK1vyB

    以一般紀錄片為例,舉凡牽涉大型企業的議題,除非是吹捧,否則想得到該企業高層或在職人士的sound bites,幾乎不可能,因為人家隨時賠掉工作。但為了持平,producers無論如何也會找來正反兩面的聲音,讓觀眾自行判斷。對此,Netflix這套半戲劇半紀錄片確實不足。

    但Facebook的回應也頗為誤導。全篇以「Netflix搞錯了」為主旨,卻只點出了紀錄片避而不談、而Facebook自己想提出的論點,並未能舉證任何factual errors。

    【1. 我們並非想令你上癮】

    Facebook指,兩年前已調整News Feed功能,優先顯示有意義(meaningful)的社交互動次序,並把缺乏營養的viral video排到最後。此一調整直接導致用戶每天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減少5,000萬小時,是面書重視用家well-being多於平台使用量的一大佐證。

    不過,「有意義」一詞甚為含糊,因人而異。Facebook如何衡量一個post有意義與否,卻未有解釋。而當用家習慣了把「有意義社交」的定義交給Facebook決定、而不是自己賦予時,正正是紀錄片所擔心的問題。

    片中指,社媒的Like button等功能以延長用家在平台流連時間為目的。Facebook駁斥,不少功能例如「activity dashboard」、「daily reminder」都是希望用家控制使用量的設計。但既然平台以廣告收益維生,想方法留住用家,本來就合情合理。例如《蘋果》想用家留在app上時間長一點,就寫多點好文,優化interface,提高産品value。而Like button等功能的問題在於它不單止value不大,更有負面效果,令人不能自拔之餘又沒養分,所以萬惡。Facebook對此避而不談,反而搬出一堆較少人用的功能辯護,不但牽強,更錯了重點。

    【2. 我們沒把用家當作商品;只是以廣告收益讓用戶得以免費connect】

    Facebook不斷強調廣告商只會知道用家類別,並不會向廣告商透露或販售用家個人資料。簡直來說,廣告商不會知道你是誰。

    這不是紀錄片質疑的重點。片中明言,社媒收集用家數據並非作販賣之用,而是利用這些data加以分析,掌握用戶喜好,再tailor-make不同內容留住用家。用家跌入無止盡的「人工事實」而不自知,才是問題所在。然而,要一個強大的全球網絡承認這種如魚得水的生意模式對社會有害,談何容易。

    【3. 演算法只為提供更合你心意的服務,一眾dating apps甚至Netflix自己,不都一樣?】

    沒錯,這種machine learning,也是Netflix的成功之道。但Facebook是社媒,Netflix是串流平台,不是apple to apple的比較,意義不大。

    Machine learning及AI只是工具,被用於不同地方當然會產生不同效果。觀眾打開Netflix,AI提供recommendations,情況就跟上一代IMDb的推薦電影功能一樣,是娛樂一種。而Facebook除了擁有社交及娛樂功能外,更是大部分用家的主要新聞資訊來源。這才是紀錄片的憂慮——如此強大的社媒有能力左右社會意識形態,當情況將不受控制,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例如最近盛行的所謂「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此term意指社媒上常見的名人或企業,因為發表了不為大眾接受的言論而遭受各種輿論抵制,以致其代言、贊助等工作機會甚至網上影響力「被取消」。例子有因評論變性問題而被評擊的JK Rowling,或捲入「Kanye West風波」的Taylor Swift。

    片中提出,社會之所以比以前更激進分化,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版本的「事實」。基於方便,不少人加入鍵盤戰圈前,只略讀過三兩篇文章或評論便以為看透了世事。而這些文章或評論,卻是machine learning及AI因應閣下喜好而訂製的。到底偏離事實有多遠,AI不會知道。

    然而,紀錄片早就明言,這種風向是人工智能的by-product,是演算法也算不出來的結果,並非社媒本意......

    點閱全文:https://madman-magazine.com/blog/facebook-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 dilemma定義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0 12:08:49
    有 2,747 人按讚

    免費,從來最貴。這是Netflix新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主題。全人類,必睇。

    社交成癮,就像媽媽的話,聽起來老土過時,風雨過後才發現它的價值。

    更何況今次Netflix找來Facebook前業務拓展總監、 Like button設計師、Pinterest前總裁、Google前設計倫理學家及Twitter工程副總裁等才俊一同拆局。這群人,除了都是天才,還有個共通點:他們都禁止孩子用social media。

    去片:https://madman-magazine.com/blog/social-dilemma/

    因為上癮並不是結果,而是一眾社交媒體的設計原則。

    眾所週知,社媒令無數KOLs及品牌受惠,拉近過不少人的距離,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更成為言論自由所剩無幾的明淨角落。好處一堆,但用戶似乎對社媒的另一面(flip side),還很天真。

    例如我們都天真地以為,看哪條片、收聽哪位KOL的偉論,都是自己的選擇。其實,這是YouTube、Facebook替你作出的選擇,你只是接受了它們的推薦。

    “You pick a card they want you to pick.”

    這是你YouTube feed跟你家書櫃的分別。一個人的書櫃能夠反映他是什麼人,同一道理,卻不能用在你的YouTube channel上。

    因為書本是被動的。從你走進書局一刻,拿起哪本書、走哪個方向、看多久,一切都是你的選擇。沒有你想看的書,可以改去第二間、第三間……

    當然,書櫃的書,某程度上都是書局為你預先選好。分別在於,書局不會因你的喜好而改變架上的書籍。蘋果和大公報都在左近,揀邊份隨你喜歡;亦可以兩份都唔揀,或者兩份都買。這才是選擇。

    而YouTube卻主動幫你預先點好菜,你還以為自己在吃buffet,其實已餵到嘴邊。

    更遑論Tik Tok,片接片自動播放,連「接受選擇」的動作都替你省略了,不需動腦,不必知道時日過,坐定定接受餵飼。全球竟有2億人甘願被洗腦,洗得開心。

    如此一來,我們自以為的意見,有幾多是己見,有幾多是社媒「說服」我們相信的成見?

    片中舉例,同一個搜尋,全人類在Wikipedia上讀到的內容都一樣。但在不同地區用Google搜尋,卻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同樣,每個Facebook、YouTube帳戶上出現的內容都依靠演算法(algorithm)憑著用戶的喜好tailor-made而成。每個account都變成一個獨立的楚門世界,有著不同版本的事實,而且並不客觀。

    大費周章想你所想,目的很簡單,就是把你的注意力留在平台上,越耐越好。越耐,利潤就越高。

    「當你用的産品是免費時,你就成為了產品本身。」

    紀錄片指,科技巨企都有三個共同目標:1. Engagement (你流連在平台上的時間)2: Growth (帶到幾多朋友入坑)3. Revenue (如何藉此吸引更多廣告商)。

    你以為,你的個人資料是最值錢的商品。被拿來賣,拿來trade,你都肯首,因為自覺沒什麼不見得光,對生活又沒太大影響。才不是。

    最值錢的,是它們利用這些資料(包括你看的相片,以至你在相片上停留的時間),對你的喜好進行分析,從而不斷優化演算法對你網上行為的prediction,繼而投其所好,不斷向你餵食「他們認為」你會喜歡的資訊,默默改變著你的行為思想,這才是社媒賴以生存的方式。

    例如可怕的Notification。此一功能極為進擊,不只為你代勞,更主動提醒你它的選擇。紅點雖小,偏偏叫你忍不住點開;關了熒幕同樣引誘,因為你知道打開手機就可能有新資訊彈出,心癢癢的你總想碰一碰運氣。你根本離不開它。

    "That's not by accident. That's a design technique."

    而萬惡之源Like button的出現,原本確實只為宣揚愛,片中設計師指。可惜它生於一台賺錢機器上,成為了延長 attention span的手段。被Like帶來的快感太吸引,剛出完一個post就開始構思下一個post,因為人總是渴望被認同。抓住人性的弱點,加以利用、monetise。我們的依賴,是它們的致勝關鍵。

    就連WhatsApp上的“typing‘’顯示功能,都為了抓注意力。我們眼中的小把戲,其實背後一番計算,準確捕捉了用家心理。

    這種對社會行為以至思想的操控,威力就像上一代的TVB。它不單改變了一代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塑造了對佳麗的定義,甚至決定了人們放工後的timetable、飯前飯後的活動。所以在TVB 落廣告幾乎保證有效果。 當年TVB Sales地位之崇高,無可比擬,數,會自動跑過來。就像現在的一眾社媒。

    “They sell certainty.”

    你會問,難得有人懂你,廣告可以skip,大家win-win,何罪之有?

    紀錄片認為,近年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分化、兩極化,由香港的黃藍營,以至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分歧、black lives matter,社媒都是幕後推手。片中更提到俄羅斯對美國選舉的操控,也與社媒這種運作模式不無關係。

    而兩極化現象,正是YouTube用來令用家持續看片的最有效方法。推薦影片功能令YouTube成為最有說服力的平台。

    這種導向式內容供應,順著你的喜好而生,漸漸構成你對世界的認知,甚至你的世界。當中有幾多是fake news,有幾多bias,演算法不會知道。正因如此,fake news比真相更具天然優勢,因為假新聞通常比較有趣,更能吸引眼球,提升廣告利潤。所以有人一口咬定地球是平的;有人堅信COVID-19並不存在。

    影片強調“There’s no one bad guy”。科技巨頭的初心原是好的。只是在各種經濟誘因驅使下,令這種科技“brings out the worst in society”,而創造者本身卻沒有能力解決。

    Mark Zuckerberg曾表示人工智能(AI)能解決fake news問題。但影片並不同意。

    所謂人工智能,指的是海量的電腦互相交織而成的一個網絡,無間斷互傳data。但由於結構太複雜,實際上如何運作,每家公司只有一小撮人真正理解。換言之,某程度上,人工智能已經在操控人類。

    “They are controlling us, more than we are controlling them.”

    而且不知不覺間已對社會構成十分真實的威脅。這是紀錄片希望帶出的訊息。

    可惜,全片只提出了問題,並未深入探討解決方法。在片尾粗略提出了幾個抗衡社媒操控的方法:

    1:關掉notification
    2:不要點擊推薦影片,盡量自行選擇
    3:follow跟你持相反意見的人

    要完全脱離社交媒體是不可能的。雖然註定被操控,也得盡量保持清醒。你同意與否,Jeff Orlowski的這部《The Social Dilemma》,絕對值得參考。

    (《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

    Follow 我們的IG:
    https://instagram.com/madmanmonogra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