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
《Witnessing a Historic Moment》
1997年回歸時,我仲係一個小學嘅細路。望住電視著住紅色衫既陳方安生,我並未意識到,回歸意味著一個時代既終結同另一個時代既開始。我只知道,嗰餐飯呀爸呀媽食到停哂手。
一轉眼23年,香港竟然成為中美貿易戰既風眼。今日嘅我已...
《見證歷史》
《Witnessing a Historic Moment》
1997年回歸時,我仲係一個小學嘅細路。望住電視著住紅色衫既陳方安生,我並未意識到,回歸意味著一個時代既終結同另一個時代既開始。我只知道,嗰餐飯呀爸呀媽食到停哂手。
一轉眼23年,香港竟然成為中美貿易戰既風眼。今日嘅我已有自己嘅細路,我諗呢一段歷史對佢黎講,只係一個矇查查既記憶:唔駛番學,出街要戴口罩。但作為一個成年既香港人,2020年每一步都觸目驚心。
今日朝早又搵番本企鵝出版社既《二十世紀名人演講合集》。呢本書係大學一年級其中一門必修課既讀本,亦係我長年最鍾意翻睇既書之一。
今日讀番美國總統John F. Kennedy 1963年喺西柏林嘅演講《我係一個柏林人》,其中一段真係好岩香港嘅現況:「世界上有好多人,佢地唔明 - 或者佢地話佢地唔明 - 自由國度同埋共產國家有咩咁大分別,要搞到咁大陣仗。叫佢地嚟柏林自己睇下啦!」 呢句說話令我諗起早兩日網上有人喺啲新聞網留言,話唔明點解香港人咁大反應。有一個香港人留左一句:「咁不如我地將本passport掉轉,你試下感受下做香港人啦。」 有邊個估到柏林同香港,隔左咁多年後,竟然可以咁相近。
When Hong Kong underwent the Handover in 1997, I was still a primary school student. Watching the television news, I had not realis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t that time. I only remember my parents stopped eating and concentrated on the screen.
23 years later, Hong Kong has suddenly become the centre of turmoils. Now that I am a mom, I can see how I walk every step with much hesitation and worries, and how this period might not mean much to my son in his childhood.
Today, I grabbed my favourite book “The penguin Book of Twentieth Century Speeches” and re-read John F. Kennedy’s speech in 1963 at West Berlin - “ich bin ein Berliner”. One quote in the book echoes Hong Kong’s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really don’t understand - or say they don’t - what is the great issue between the free world and the communist world. Let them come to Berlin.”. This quote reminds me of a comment I saw on the internet earlier. Someone left a comment saying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e reason Hong Hong people are making a big fuss. And a Hong Konger replied, “why don’t we switch our passports so you can see where the problem is?”. It’s really uncanny how close Hong Kong has come to where Berlin once was, after almost 60 years.
#germany #berlin #ichbineinberliner #johnfkennedy #mrpresident #德國 #柏林 #hongkong #hkig #westberlin #eastberlin #gdr #ddr #penguinpublishing #speech #quoteoftheday #香港
ddr德國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少很多糖的黑糖鮮奶油天使蛋糕
#一輩子的朋友
#一起來賞花
#連卡姆小麥也救不起來的斯佩爾特大麵包
#失敗裡的學習
#德國父親節Männertag_Himmelfahrt耶穌升天日
#閒聊
今天是德國的父親節. 其實是耶穌升天的日子. 所以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是假日. 這種宗教節日在東德時期是沒有的. 他們將它改成男人節. 也是父親節. 宗教因素在歐洲的假日中占很大的份量. 身處前東德區域的我. 其實有很多的感想. 在有東德( DDR) 前. 大家都幾乎是有信教的. 然而1949~1990的40年的無神論調. 卻讓這個宗教信仰上有很大斷層. 我公婆那一代的幾乎都被迫無神論. 兩個父親都戰死沙場的小孩. 跟著忙碌但虔誠會上教堂的母親. 在成為共產國家後. 就被禁止去教堂. 我不知道公婆的兩位單親媽媽失去了宗教是如何熬過來的. 但小孩就容易了. 也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 例如老爺.... ( 不過他強調因為他學的是物理. 根本沒有神鬼這件事)
最近某一天老爺得去跟一個不太熟的人的家談事情. 他說他到的時候剛好一家子餐桌前禱告. 他覺得超級不舒服. 其實我蠻羨慕的. 感謝與分享是美德. 宗教幾乎都是這樣的出發點. 沒想到經過40年的無神論調. 還有當地人家裏是這樣存在這個信仰.
我們很多人都會說自己信XX 教. 但真正說來. 你真的有信教還是只是說說. 其實連觀音媽祖都分不清楚?
換個話題:
昨天上班日. 有位同事問我是不是可以幫他女兒做小一入學的蛋糕. 小孩的媽媽, 他的同居人也希望我能答應. 可能是因為我這幾年來一年至少會讓老爺帶一次生日蛋糕. 他們喜歡我也很開心... 滿口答應了以後. 他說他會問女兒想要甚麼形式甚麼口味的蛋糕...
心中暗自覺得答應得太快. 因為小一都是喜歡冰雪奇緣還有小馬啊@@ 我最不會做的就是翻糖蛋糕了@@
先來談一下這裡的婚姻關係:
這位同事和同居女友有兩個小孩. 老爺說現在的德國人不喜歡結婚. 同居也可以有類似婚姻關係的一些好處. 例如報稅. 或是在需要緊急醫療時所需簽署的那張紙. 最大的不同是經濟上是獨立的. 我的意思是一般離婚都是財產對分. 但同居則不是.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我自己的感覺:
如果兩方都有在賺錢. 同居是可以互相砥礪的. 就是一種對方如果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還往後退. 那隨時都有可以被換掉的感覺.
那有可能是督促兩方進步的另一個方式. 交異性朋友好像也比較不會有罪惡感? 這是另一個" 好處" 雖然去年台灣大法官已經釋憲: 刑法「通姦罪」違憲. 但是在整個婚姻的契約上. 這個" 條件" 還是對忠誠的一方有利. 同居不同於婚姻. 婚姻給的是一種踏實感. 有明確的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歸屬感.雖然要出軌的照常出軌. 但在雙方的一紙契約上是" 你的就是我的" . 原諒不原諒都會考慮到離婚得失血這件事.
在我看來, 一個家庭的經營. 兩方的責任都一樣. 出門去賺錢與在家的人同等重要. 不管看得到的"錢"是誰拿回家的. 這也是法律上會給對分的原因. 無奈在出門賺錢的人心中. 大多不是那樣的想法....
週日母親節那天跟老爺一起傍晚出外散步. 從我們身邊騎過了兩個老伯. 他們邊慢騎邊說話....
我跟老爺說. 在這個國家, 我要找這樣感覺是一生的同性朋友應該是沒機會了. 老爺自告奮勇說: 我也可以當你的朋友啊! 如果你覺得我可以!
感動是感動. 但說實在, 我們最近的溝通有時會被小孩吐槽. 我兒子及女兒的日常英文程度遠高於我和老爺. 他們會開始糾正我們的一些交談... 但相處20年. 已經訓練出一個模式. 也因為都不用自己的母語. 在某些覺得難以啟齒的文字上好像就變得比較容易. 不管是不是用對文法或單字😅😅😅
悄悄問:
你覺得我愛你! 跟I love you! 那一句你比較難開口?
反正, 我把這個一起騎車聊天的希望寄託在我也都嫁在歐洲的兩個妹妹身上. 或是將來回去台灣時的好友們身上.
麥田已經長成這樣的狀況了! 喜歡那個倒映在綠色麥田上的樹影. 不知道我和老爺這樣的模式可以相處多久?
最近櫻花都盛開了. 昨天開始下雨. 也開始花謝. 很幸運有機會在它綻放時回去欣賞. 想到去年賞櫻時我公公已經離世. 覺得Naumburg 的這排樹幹非常粗的老櫻花樹. 在我每年經過時都會帶給我很大的安慰.因為它總是會綻放. 然後你了解到日子也是像這樣輪迴. 只是年復一年自己有時警覺有時沒感覺的老去..
隨著傍晚的天色. 它也有不同的感覺.... 一路上都是不同的果樹. 雖然到時結實累累感覺很讚. 但我還是覺得花比較美. 因為那些果實每顆都會有至少住著一條蟲. 路上的果樹都是餵蟲鳥的! 想到被掉下來的有蟲果實砸到也很恐怖🤣🤣🤣
這陣子除了蘋果, 梨子, 桃花櫻花開很多以外. 最常見到的是紫丁香. 我們家跟鄰居家的隱形牆圍就有這樣的花. 這是我很喜歡的花香味. 不要把可以用來藥用與食用的香料丁香和它搞混. 是不同的植物. 雖然是" 紫" 丁香. 但它也有白色及粉紅色的品種. 紫色也有深深淺淺不同紫色品種. 這陣子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 滿山的黃與綠. 真的很美. 歐洲讓我感覺最美不僅是異於台灣的建築. 還有就是這種大片風景. 光是看著就很舒服. 等世界的人群回復它應有的規律時. 一定要到處看看世界上這樣有大片風景的地方...
我知道現在台灣的疫情不太樂觀.好像開始真正與真實世界接軌😱😱😱 但真的不用太擔心. 看~ 我們這裡已經從去年封城到現在. 我也都過來了! 不過如果可以去打疫苗. 還是建議能夠去施打. 這個病毒已經不是新鮮事. 醫療上的處理應該在各地都有更多的經驗. 我們台灣的醫生一直都在跟進. 世界已經不是像古早時通訊不發達的社會. 所以真的不需要恐慌搶購物資. 之前這裡也是一片瘋搶. 但是現在到處都有消毒液. 超市衛生紙也排滿滿. 口罩也都買得到. 生病的是人. 但其它在世界上活著的花草萬物都抱持它們自己的規律. 不要自亂陣腳是比較重要的.
前天做了兩個失敗但是學到很多的食物.
先來談麵包.
某個超過九萬人的英語酸種社團曾有人問甚麼酸種麵包最難做?
其中當然有Panettone 最讓我驚訝的是斯佩爾特麵包. 因為在我的感覺中國外能買到的幾乎都是全穀斯佩爾特. 那個通常都不會單用. 多是放一些在一般小麥包中. 其實斯佩爾特的特性可以平衡高筋粉的不足. 並不是有彈性就是好事. 有延展性也是需要的.
斯佩爾特的白麵粉確實是比較難做的. 這次我想應該可以利用卡姆來拯救一下斯佩爾特的延展性. 所以使用了70%斯佩爾特低礦物粉Dinkelmehl630 30% 卡姆全穀粉. 沒想到輸在起跑點. 我忘記我開的是熱水水龍頭. 我直接做Fermentolyse使用20% Emmmer 60%水量硬種 . 但是覺得水量太少. 結果一不小心就加到80%水量. 反正就是一整個亂了陣腳. 但還是得做做看. 比起以前的發酵時間少1小時收攤. 但覺得還是過發. 最近覺得Emmer硬種的效果很好. 其實德國人餵養硬種會用高礦物質麵粉. 跟一般餵養訓練酵母使用高筋麵粉的目的不同. 但發酵的效果確實蠻突出的. 而且我這幾次做下來發現好處是比較容易混合. 因為高礦物麵粉麵筋的鍵結比較差.
反正還是得吃飯. 這是昨天的晚餐麵包. 因為水量超高. 縱使不好看但還是非常受歡迎! ( 我們家好像只有我是麵包外貌協會XD)
最後談到這個比較有實驗性質的天使蛋糕.
一般來說天使蛋糕是不加油脂的.
但這個影片裡的食譜卻是加了油. 而且她巧妙地將一部分的蛋白跟麵團混合. 以椰奶來說. 我覺得比較不容易失敗.
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食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myG-3kbpw
不過~我想試試看不一樣的. 我用最容易消泡的鮮奶油當液體. 用黑糖打發. 兩盆在單獨作業時都覺得有希望. 但是混拌時就開始起泡消泡!!!
我用最快的速度放進去. 長的高度也還可以. 但是組織看起來一點都不美味...
成品蠻有趣的. 雖然有點脫模失敗. 但發現它的口感跟一般的天使蛋糕或是戚風蛋糕都不一樣, 我女兒超喜歡吃.我有另外加了香草糖. 等有做Panettone時. 這應該會是我最大的蛋白用法! 這次是清冰箱冷凍庫裡的蛋白. 不知道有沒有影響. 不過. 雖然不好看卻學到蠻多的, 下次想試試一般戚風水加奶的麵糊.
有興趣的可以跟著這個Youtuber 玩玩看. 真的很不一樣!
閒聊許久~ 因為坐我對面的老爺今天說要一整天不吃東西斷食. 他也在為自己的體重煩惱. 而我也省得準備早餐.
讓我們繼續觀察他這天的狀況.( 中午我要煮好料讓他聞香....🤣🤣🤣 )
希望他這個我認識他到現在第一次實行的斷食成功!
🤞🤞!!!
ddr德國 在 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28 #國民政府 #228事件 #私菸 #湯得章 #歷史
不諱言Lara關心台灣的歷史起步的有點晚...對於 #白色恐怖 或是 #228事件 也是這幾年才真的比較有在注意。引起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原因, 就是為了告訴我的孩子台灣的歷史!(以前自己可以不關心, 但是有了小孩就不一樣了..😂)
.
Lara開始了解228的開始, 可以看2019年寫的這篇文章 👇👇
https://yeslara.com/228事件_小男孩的啟示
.
因為知道228的故事, 後來我們經過了台灣菸酒公賣局, 就加深了印象, 將故事跟影像做了連結。到了去年, 孩子大了一點, 我們就透過台灣歷史漫畫+影片, 進一步認識當時候的大時代背景, 這是上一年比較難說明的, 畢竟年紀跟認知都還需要累積。我所使用的書跟影片可以參考2020年寫的這一篇文章👇👇
https://yeslara.com/怎麼跟孩子講228
而邁入關心此議題的第三年, 本來想要帶他們去 #228國家紀念館 但是看了一下粉專, 感覺似乎還不太合適(我的小孩個別快要7 &9歲) 後來就去 #台北市立美術館 (ps. 最近兒藝中心有特展, 到4/11可以去逛逛) 直到晚上回來後, 帶著9歲的哥哥一起看了 #湯德章實境歷史劇 (連結在我的文章裡面有) 我們邊看, 我邊解釋說這是一場戲, 所有在旁邊的人都是路人兼觀眾, 因為我很怕他會錯亂或是誤會。而中間穿插的橋段也都是事先設定好的。去年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非常的震撼!看完已經是淚流滿面.... 哥哥其實對這方面的事情很敏感, 可能跟我們之前在德國常去的博物館, 還有我上課的內容有關, 於是當我在解釋 #白色恐怖 背後的組織時, 他很快地聯想到東德的DDR
關於DDR博物館,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這篇遊記:
https://yeslara.com/柏林DDR博物館
其實認識歷史不是只有一天, 更不是只有一次。隨著個人年齡、認知、以及史料的出現, 我們隨時都應該調整跟更新自己的想法。“歷史是勝利者寫的”, 但是世代更替, 所以在不同的時間點我們也許都可以挖出一些不同的“事實”。而在21世紀的台灣的我們, 能做的, 是讓接下來的世代可以少一點受到改朝換代的影響, 在任何勢力當權的情況下, 都能看到單純的事實的真相....(好像有點烏托邦..但是人生沒希望, 怎麼叫人生!)
這也是我今天跟兒子對話的結論。我們現在可以任意發表言論, 喜歡或是不喜歡當權者的作為都能安心地說, 那也不過是媽媽我出生5歲後才慢慢開始的 (1987年解除戒嚴....誒...不小心公開了我的年紀了😅) 兒子聽到此忽然很震驚的說:真的?!🤭 是啊...真的就是這樣!沒有特別去想的話, 也感覺不到, 總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NO!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就在今天的緬甸, 正面臨的很大的民主挑戰, 所以我鼓勵孩子, 多多關心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有參與, 才能有話語權!
#不同年紀有不同的教法
#年紀小不代表不能知道
#台灣歷史跟你我息息相關
ddr德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德國情景:冬季的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柏林大教堂是德國柏林的一座基督新教路德宗教堂,位於柏林市區博物館島的東部,曾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教堂。由於其英文寫作Berlin Cathedral,柏林大教堂有時被誤譯作「柏林主教座堂」,但該教堂並不是主教座堂,也從未有主教進駐。柏林的信義宗主教座堂是馬利亞教堂(Marienkirche),位於柏林電視塔附近。
柏林大教堂建於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亨索倫王家宮殿的一部分。1747年在柏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設計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風格的教堂做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1822年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座堂,作為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教堂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分庭抗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盟軍轟炸並發生火災,由於無法接近並滅火,圓頂被大火燒毀並落入地面。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圓頂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後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
柏林大教堂座東朝西,東面背靠施普雷河,南面曾經是民主德國時期建造的共和國宮,拆除後正在重建柏林城市宮,西邊面對娛園(Lustgarten),東邊面對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東北邊是舊國家博物館(Alte Museum)。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可以容納500人左右。地上建築有4層。遊客還可以登頂俯瞰柏林市區。一層還停放著德國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Kaiser Friedrich III,1831-1888)、選帝侯約翰·西塞羅(Kurfürsten Johann Cicero,1455-1499)、大選帝侯(„Große Kurfürst")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及其夫人Dorothea von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1636-1689)、普魯士第一位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及王后索菲·夏洛特·馮·漢諾瓦(Sophie Charlotte von Hannover,1668-1705)等人的靈柩。教堂的二層的模型展示了柏林主教座堂在各個時期的不同樣式以及當時的設計方案。樓梯牆壁上的照片記錄了教堂在二戰時被轟炸和損毀的情景。教堂的地下一層安放著霍亨索倫家族各個時期成員的靈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