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派聊德國】
🔅繼這週字彙提到了柏林圍牆,今天凱派來跟大家回憶一下德國統一前那一段漫長冷戰下的日子吧!究竟柏林圍牆下有多少人民爭取自由的辛酸血淚呢?
🔎歷史背景
二次大戰以後,德國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個占領區。1949年,東柏林由蘇聯佔領,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首都定在...
【 #凱派聊德國】
🔅繼這週字彙提到了柏林圍牆,今天凱派來跟大家回憶一下德國統一前那一段漫長冷戰下的日子吧!究竟柏林圍牆下有多少人民爭取自由的辛酸血淚呢?
🔎歷史背景
二次大戰以後,德國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個占領區。1949年,東柏林由蘇聯佔領,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首都定在東柏林。美、英、法三國佔領西柏林,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首都在Bonn(波昂)。首都柏林也被瓜分四塊,分為蘇聯佔領的東柏林以及美英法的西柏林。東西德之間邊境關閉,唯柏林分界仍開放,東德人至此不斷逃往西方,其中大部分為年輕人和以及知識階層的人,流失的勞動力使東德經濟崩潰。
✈️西方合力空投物資
佔領東柏林的蘇聯政府為了逼迫西德放棄西柏林,因而對西柏林人民斷水斷糧,西方國家為了抵抗此現象,共同派遣飛機將物資空投,由西德運到西柏林,也在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抗衡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
📌柏林圍牆的興建
1952年,政府下令關閉東西柏林邊界並開始架設鐵絲網,防止東德人民逃往西德,1961年8月13日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封閉道路禁止車輛通行,柏林圍牆一夜之間被築起。東德政府除了從1961年至1975不斷修建柏林圍牆,邊防中心共有500輛裝甲運兵車、50個大型榴彈發射器與反坦克炮、上千台車輛以及近千隻獵犬,加上東德士兵全天看守圍牆,無疑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
🔥依法槍決逃民
東德政府向邊防守衛下令《開槍射擊令》,可以對從圍牆逃脫的人開槍,但事後東德官員否認這項命令。根據統計,柏林圍牆建立後共有五千多人成功地逃到西柏林,而也有三千多人被逮捕,死亡人數達200多位。但死亡人數一職出現爭議,波茨坦當代歷史研究中心(ZZF)確認為136人,而官方統計人數則為96位。
🏗柏林圍牆倒塌
1989年9月,捷克及匈牙利宣布放棄社會主義,開啟民主改革,東德人民從捷匈兩國逃至西德。東德政府面對國內民眾示威,只得放寬邊境,但其並不想放棄控管柏林圍牆。11月,東德政府發言人岡特•沙波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在一次記者會上宣布無需證明即可申請個人出境,各事務部在辦理離境簽證和護照時不得拖延,在東西德邊境也能辦理永久離境。對於現場記者詢問這項新法例何時生效時,他沒有得知道正確時間,卻回答:「即時生效。」消息一出,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立即奔向柏林圍牆。
📌2009年,Schabowaki對記者說:「我不會自稱是開放邊界的英雄,說實話,我那麼做只是想要挽救東德。在11月9日那天,我仍然是忠誠的共產黨員。」
⛔️冷戰結束
1989年,東柏林人紛紛跨過圍牆,西柏林人情緒激動、歡天喜地地迎接他們。柏林人用大鐵錘與鑿子拆除圍牆。東德政府接著垮台。在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柏林圍牆的倒塌被視為冷戰結束的象徵。而現在,標示柏林圍牆豎立之處的是兩排鵝卵石。
📍2019年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 30 周年,德國政府首次開放當時由東德逃往西德的地下隧道,讓民眾可以親身進入隧道感受當時想逃離東德的人民心情。其實在當年並沒有人通過這隧道逃脫成功,因為被秘密警察的超聲波發現,建造的人甚至因此入獄。
✏️ 統一後, 東德人民真的獲得幸福嗎?
2019年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 30 周年,儘管柏林圍牆已經倒塌三十年,但是冷戰的40年造成東西德差距甚大:共產黨政權統治下的東德無法有西德的經濟成長,人民也無法理解「自由」的全貌,東德人民的「西德夢」在柏林圍牆倒塌後徹底看清了現實,對他們來說,自由與麵包是個困難的選擇。一個封閉的社會突然之間被資本主義硬生生扳開,他們要面對無法負擔的物價、社會競爭與失業問題。東德人忽然意識到原來渴望已久的自由竟不如一塊麵包。這也埋下了反移民、右翼政黨的興起。
🤔在兩德統一後的1992年,當時開槍射殺逃民的一名防軍士兵被德國政府以殺人犯逮捕,雖然防軍士兵聲稱軍人必須依當時上級命令行事,但法官則認為:「作為警察,不執行上級的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準是無罪的,你有把槍口抬高一釐米的權利,但你還是選擇射死他。」
🗣你對這事件的看法是甚麼呢?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給我們喔!
🔔想知道更多德語區國家的趣事嗎? 歡迎搜尋➡️ #凱派聊德國
#派派Pei #德語教學 #學德文 #德語學習 #學德語 #德語 #歐語 #德國生活 #語言學習 #語言 #外語學習 #德國留學 #DaF #Deutsch_lernen #Sprache #Fremdsprache #lernen #Geschichte #Berlinermauer #柏林圍牆 #冷戰與統一 #二次世界大戰 #東柏林 #西柏林 #東德 #西德
西德首都 在 德國萬事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德國印象系列#5 Die Kirschblüte in Bonn】
#波昂_櫻花大道🌸
復活節假期剛過,萬物復甦的春天,讓德國終於脫離灰濛濛的天空,嫩綠色的枝枒和五彩繽紛的花朵開始出現在街頭巷角,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人潮較為稀落,但仍然綁不住德國人奔向大自然的心,走到樓下公園也好,也要踏上草坪,看看花花草草。
2017年初春,到了著名波昂櫻花大道,當天天氣不好,還下了小雨,主要的Heerstraße上櫻花還是含苞待放的樹枝,本來有些失落,但轉進一旁的Maxstraße眼睛一亮!小巷兩旁櫻花盛開,少了人潮喧囂(其實根本沒人),獨自一個人賞櫻還是人生頭一遭😂
#波昂Bonn
做為前西德首都,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980年代,由於老城區老舊的市容,城市規劃者著手對狹窄的街道進行翻新改造,並種植了300多顆日本山櫻花,每天春天盛開時,成為波昂最美麗的街區,近年也吸引不少遊客前往,走進櫻花隧道,享受著櫻花雨,做一個粉紅色的夢!「Ein Traum in Rosa」
#萬事包德國趴趴走地圖
#今年因為疫情在4月8日開始管制櫻花道
#今年也是來自波昂的貝多芬250週年誕辰
#到底因為疫情取消了多少活動啊😢
西德首都 在 又飛啦! Flyagain.l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際大小事:最新出爐!Lonely Planet選出咗2020年10大最佳旅遊國家同城市,第一名分別為不丹同奧地利薩爾斯堡!唔知大家又去過幾多個呢?(以下講少少唔出名嘅入選國/城)
阿魯巴:位於加勒比海嘅著名度假勝地,為荷蘭構成國之一,混合歐美非三大文化,別樹一格
斯威士蘭:位於非洲南部嘅內陸國,有「非洲瑞士」之稱,境內有延綿不斷的山脈,適合行山,準備開始發展旅遊,要去趁早
利比里亞:位於西非,有豐富自然風光,國內的原始雨林最為吸引
愛爾蘭高威:位於愛爾蘭西部,獲選為2020年歐洲文化之都,整個城市全年都會有多項文化藝術活動,另外落bar飲酒聽音樂都係必做之事
德國波恩:舊西德首都,貝多芬出生地,2020年為貝多芬250歲冥壽,市內全年都會有眾多音樂表演同活動紀念
印度科欽:位於印度西南部,有濃濃的英式殖民風,街頭藝術都好出名
延伸閱讀(國家):https://www.lonelyplanet.com/best-in-travel/countries
延伸閱讀(城市):https://www.lonelyplanet.com/best-in-travel/cities
#又飛啦 #flyagain #旅遊 #travel #LonelyPlanet
西德首都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記者李瑞玉、呂宏偉德國波昂“聯合國氣候大會”採訪報導
【《文茜的世界周報》持續關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 “COP23”今年在德國波昂舉辦 除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川普之外 環保人士也譴責德國總理梅克爾 因反對核能的梅克爾為贏得國會大選 開放燃煤火力電廠及在德東開採品質不佳的褐煤 讓德國三年來碳排放量反增長8%】
德國人說,波昂已經好久沒有這麼熱鬧,這個冷戰時期的西德首都,向來以貝多芬故鄉聞名的音樂城市,正因舉辦聯合國氣候會議而眾聲喧嘩。
「COP23開幕前最大一場遊行,主辦單位要求大家,從內到外,上到下至少都要穿上一點紅色,不只是象徵全球急速升溫,大家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更重要的是,要從德國這裡,畫下紅色底線,」李瑞玉中天記者。
這天,綠電支持者歡喜慶祝,德國上星期的大風替他們在歐洲,又寫下了風力發電的新紀綠,10月28號最高峰的3940萬千瓦,甚至遠超過台灣用電史上的極值,然而嘉年華會的背後,他們也要戳破德國這個環保急先鋒的美麗假象,一份會前公布的最新數據,德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正逐年升高,尤其在廢核之後,雖然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超乎預期,但2015到2016年,在德國全部消耗的電力中,綠色能源所占比例仍遠低於火力發電。
「這裡我象徵的是流血的北極熊,正失去他們的家園,這是為什麼我要這樣裝扮,我們希望示威尋求全面的氣候保護,對抗所有煤礦開採,他們仍持續從地底下挖出,尤其是在德國,」德國環保智庫學者Kai Schlege。
他們諷刺地讓總理梅克爾人頭,包裹在厚重黑煙裡飄揚天空,或者是躺在病床一動也不動,因為德國對全球減碳目標的大膽承諾,不只是早已確定跳票,2016實際排碳量還一舉突破九億噸,不減反增,更讓環保團體忍無可忍。
這原是一場規劃中的抗議,大批身穿防護衣的環保人士,和平地手持標語呼口號不斷繞行,號稱全歐最大的人造坑洞,也是由德國電力業者萊茵集團,長期負責開採的漢巴契露天礦場,這裡每年產出至少4千萬噸的褐煤,是最劣質的煤料,含碳量高,污染程度也最高,但德國當局卻視若無睹。
「我們打算要穿過它,停止挖煤機的運作,我們來這裡示威,是我們再也無法等待政治人物採取行動來阻止氣候變遷,所有的毀滅都來自於這裡,我們現在就能做點事且就從這裡開始,這樣我們才能阻止繼續煤炭生產,」環保人士Mattis Berger。
這在歐洲早已不是秘密,五分之一的排碳量來自燃煤發電廠,光是德國和波蘭就該負一半以上責任,但德國方面雖然不斷宣稱打算廢煤,境內77座燃煤發電廠仍持續運作,比例高居歐洲之冠,且這個問題在大選之後,對總理梅克爾來說恐將更加棘手。
「她(梅克爾)總是在等待決定會自然發生,所以她把可能性交給(老天),像是她對福島核災反應快速,立刻宣布廢核,但事實上德國仍有許多核電廠和燃煤電廠,還在運作,只為了讓大企業賺錢,」環保人士Stephan Brus。
就在COP23揭開序幕後,反煤聲浪遍地開花,不分場內場外,德國自詡為抗暖化領頭羊,原以為在輪值主辦的亞洲國家中日先後婉拒,斐濟這個南太平洋島國又無力接待的情況下,接下氣候會議主辦,將再次確認他作為歐洲心臟,在綠能上的領導地位,但如今德國內部的矛盾,正因一場熱烈舉辦中的國際會議,被全球高度聚焦,放大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