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rr會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rr會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rr會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rr會計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博物館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人們在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場域,也成為文化、科學、藝術等知識推廣的重要機制。除此之外,隨著公共領域對於文化多樣性以及各式社會議題的逐漸重視,博物館也沒有置身事外而開始嘗試以展覽、教育活動、出版品、論壇等形式來加入這些討論。對於當代社會在全球化移動、接觸的脈絡下,移動的人開始...

  • arr會計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4 17:00:56
    有 93 人按讚

    博物館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人們在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場域,也成為文化、科學、藝術等知識推廣的重要機制。除此之外,隨著公共領域對於文化多樣性以及各式社會議題的逐漸重視,博物館也沒有置身事外而開始嘗試以展覽、教育活動、出版品、論壇等形式來加入這些討論。對於當代社會在全球化移動、接觸的脈絡下,移動的人開始成為當代社會的正常狀態,那麼正視移動人口以及其帶來的各種多樣文化、歷史與社會活動的接觸與交集,就成為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有了以藝術為主的美術館、以歷史或科學等知識體系為主的博物館,也有了地方性與城市性的地方博物館,甚至是結合地方與生態的生態博物館,這樣的話,面對移動人群與文化接觸的現象,我們是否也需要一個移民博物館呢?小編今天要推薦的一篇過去的文章,試著從博物館人員的角度來看移民、文化接觸與博物館的交集。

    ——————————
    今年6月,筆者前往德國法蘭克福,出席UNESCO轄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委員會2018年會」(ICOM-CAMOC 2018),會前的工作坊以「移民:城市/移民與其落腳城市」(Migration: Cities | (im)migration and arrival cities)為主題,探討近1世紀來歐洲所面臨的移/難民議題,及他們進入城市後,對在地文化帶來的衝擊與改變。

    該工作坊推動3年計畫的核心概念是:「在政治之外,城市中的博物館應責無旁貸,肩負起社會教育、文化平權、多元參與的責任,讓在地世居多年的民眾[1]認識並接納近20年來的新移民,更要真正看見身分地位更敏感尷尬的難民,達成共榮共生、相互尊重、理解、認識彼此的文化與社會處境。」
    CAMOC不斷呼籲:各種主題的博物館,都有責任面對城市中族群多樣性的議題,規劃相關的展示活動,讓移民/難民可參與其中,甚至擔任主述者,進一步讓在地民眾與他們有更多互動、接觸及理解。

    在各國眾多博物館的分享中,我們看到博物館如何透過移民物件的典藏展示、真人圖書館、讓移民講述故鄉事、或是透過移民集體與大量的書寫、歌唱、藝術表現,轉換為博物館的展示與藏品,並以博物館的空間,建立舊住民與新移民在文化、語言及社會議題上互相溝通的橋樑,甚至更進一步,邀請移民與第二代一起重新詮釋其身分及對於社會的期許。
    例如荷蘭鹿特丹博物館的移民計畫專案,先對移民進行訪談與溝通後,邀請願意參與的移民成為博物館的典藏,並可獲得一個典藏品編號,再由這些獨特的「典藏移民」講述他們的故事。經過幾年的進行,這個專案已經累計到即將出書。歐洲的族群移動有上千年歷史,透過層層疊疊、移入移出的歷史所產生的厚度,形塑了現今每個獨特的歐洲城市。因此每個移民的人生故事,都是該博物館最珍視的典藏品。

    而筆者也發現,委員會成員對臺博館從2014年與在台穆斯林社群合辦的「伊斯蘭文化與生活特展」,以及2017年與移民工社群共同策畫的「南洋味.家鄉味特展」,到各種由移民工社群主導的教育活動等,都相當重視,台灣社會面對穆斯林的高度包容力,也讓他們感到非常特別。臺博館培訓移民擔任母語導覽員、並鼓勵移民穿著代表母國文化認同的傳統服裝(Cultural Identity)進入博物館參訪,這些都是歐洲博物館較少嘗試的區塊。
    在此次博物館委員會的經驗中,可以看到歐洲博物館更擅長邀請移民或具爭議性的議題進入博物館發聲,並以展示、劇場、行動劇、工作坊的方式呈現;同時,歐洲博物館也會計畫性地進入移民社區,對居民表達關懷、支持,並進行相關議題講座與課程。這是國內博物館可多進行的嘗試。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555

  • arr會計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8 12:21:22
    有 17 人按讚

    [ 我的成長速度夠快嗎? ]

    收入成長,是創業者在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以後非常核心的指標,專注這個指標,可以幫助創業者持續優化產品與策略,並且確認自己是在對的方向上。本篇探討如何觀察主要核心收入的細節,幫助創業者反思自己的經營狀態。

    #可持續性的收入成長
    關於營收 (Revenues),會計準則會有自己的認列方法,對創業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檢視可持續性收入 (Recurring Revenues) 的成長狀況。這邊所指的 Recurring Revenues 不一定只代表訂閱型的 SaaS 服務,就算是一般的產品銷售、或是單次性的消費行為,都可以被分析。核心概念是觀察有多大的收入比重是可重複的,其實也就意味著是觀察你跟用戶之間的關係,用戶的黏度、重複消費的頻率、在用戶心中的品牌影響力 (Mindshare) 等等。

    #淨收入留存率
    對 SaaS 的模式來說,Recurring Revenues 的本質就是扣除一次性的收入:比如一次性的專案、搭配銷售的硬體收入、一次性的諮詢費用、等等,按每個公司狀況不同。扣除以後,用月度的 MRR 或年度的 ARR 來計算成長率。而淨收入留存率 (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 的概念則是把 MRR 進一步拆細,不看這一年的新客戶,只看舊的客戶在一年前的 MRR,與現在的 MRR 相比看年成長狀況,如此更可以看出產品的訂閱狀況,以及向上銷售 (Upsell) 的擴張性。依照每個公司不同,如果想要換成 ARR 來計算也可以。

    許多人可能會想知道,多快才是快。如果把近十年來在美國上市的 SaaS 公司拿來分析,我們可以看到 90-100% 是許多美國 SaaS 公司上市前的基本速度,2020 年的 Snowflake 是 158%,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 Dropbox 在 2017 年上市時是 90%。

    #觀察公司的成長重心
    上述的數字只是參考,對創業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指標重新思考自己的經營策略。如果 Recurring Revenues 的成長速度比營收來得慢,或者 Recurring Revenues 在整個公司營收中的占比在下降,意味著公司的方向可能漸漸偏離訂閱的模式,主要的成長不是來自核心的服務。這時候創業者可以重新思考,是否這是公司想要的策略變化。

    #訂閱收入的細節看客戶變化
    在計算收入留存率的時候,同時可以檢視客戶留存的變化,把 Recurring Revenues 進一步拆分 = 新客戶訂閱收入+舊客戶期初訂閱收入+舊客戶升級收入 - 舊客戶取消預訂 - 舊客戶降級方案的流失。一個小技巧,可以把前面講的這些細項用線條圖呈現,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新舊客戶變化:透過新客戶的成長速度,檢視現在的獲客策略;舊客戶的收入提升速度,可以看出產品 upsell 的能力;而觀察舊客戶的流失速度,則可以幫助創業者重新檢視產品的本質是不是出現競爭力的問題。

    今天就寫到這邊,下週見! - Sophie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