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Uber的士司機收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Uber的士司機收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uber的士司機收入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Angryangr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的士慢駛抗議促打擊白牌車 受影響市民籲罷坐的士10日 【我罷坐左大嶼山的士三十年,街頭抗爭初見成效】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3-15-2018/44656 - Copyright © 2018 約40輛的士今早10時...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uber的士司機收入 在 Angryang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的士慢駛抗議促打擊白牌車 受影響市民籲罷坐的士10日
【我罷坐左大嶼山的士三十年,街頭抗爭初見成效】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3-15-2018/44656
- Copyright © 2018
約40輛的士今早10時在金鐘及灣仔一帶進行慢駛行動,抗議政府縱容Uber 等白牌車搶走生意,影響的士司機收入,警方特別為此行動而將部分道路封閉。發起相關行動的「反對白牌車大聯盟」表示,要求政府打擊白牌車和取消Uber平台。 參與慢駛抗議的40輛的士由龍和道出發,途經告士打道及菲林明道,另外尚有60輛士停在政總外的添美道進行罷駛。 對於的士之慢駛及罷駛行動,有受行動影響的市民在「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Facebook群組表示,「呢班DC9不懂自覺反醒,抵UBER有market」,也有市民表示要「罷坐的士10日,比佢知道亂吠要付出咩代價。」 「反對白牌車大聯盟」又要求運房局局長陳帆在下周二前與代表進行會談,以及回應他們之訴求,否則不排除有進一步行動。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3-15-2018/44656
- Copyright © 2018
uber的士司機收入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壹週壹政策今次講的士,呢個題目好多人講過,但無人觸及倒重心。
呢幾日的士集團又話燒車又堵路又盛,原來都不過係因為增發600個的士牌,就算話乜嘢「優質的士」搶走貴客,相比起18000架現有的士,不過係九牛一毛。
但客觀上,政府就係怕咗呢18000個的士牌嘅持有人,點解反對Uber、點解小巴遲遲唔加位、就算加都唔敢加過19個位、點解的士服務收費完全無王管任佢地up,全部根源都係黎自加加埋埋呢一千億左右嘅資產,然後佢地唔同樓嘅業主,佢地架車而家日日響馬路度行,對香港交通有舉足輕重嘅影響,然後呢班牌主就用呢樣嘢勒索整個香港交通政策。
當然好多人覺得唔駛卸佢地,大不了咪硬碰硬,但政府就係淆底丫嘛,所以要解開呢個死結,就一定係要由瓦解呢股勢力入手。一千億政府唔係比唔起,但係如果全面回收的士牌,一定炒起個價;所以我嘅建議係,一邊放寬各種租車服務,一邊透過仲裁行設立一個回收價,等一啲軟化嘅車主覺得趁個牌仲有價果陣賣番比政府,甚至我啱啱諗倒嘅新建議係,每年拍賣回收500個的士牌,價低者得,以最合理價錢回收番呢個多年積累嘅政治炸彈,然後再將呢啲牌一步一步由永久牌轉番做限期牌。
======
《的士千億資產為交通政策的政治炸彈》
多個的士團體早前提交加價方案,其實也不算甚麼新鮮事,如今就算連那些原本目不識丁的政客,也能琅琅上口指出,就算的士加價,利潤也只會被的士車主賺去;奇怪的是車主那邊面不紅氣不喘地說甚麼成本上漲、司機生活艱難所以要加價之類的廢話時,航運交通界功能組別議員易志明以「捍衛業界利益」為由大聲附和,令人猛然醒覺所謂的士加價、以至Uber等Call車Apps為何持續被阻隔於市場之外,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遠多於一個經濟或交通政策問題。
請循其本,先談談這些業界人士與立法會議員的謬誤之處。的士業團體與易志明議員提出的所謂「加價最強理據」,就是指的士司機去年平均月入只有1.5萬元,較其他工種司機的1.8萬至2.5萬元為低。但大家都知道,的士司機收入,就是將乘客收費減去車租,那既然的士團體指司機平均月入太低而導致人手流失,為何不先行降低車租以留住司機?
其次,他們指的士司機月入比其他工種司機低上3000至1萬這個數據亦相當可疑:要知道不同工種司機本就是一個開放的人力市場,意即不同工種之間的轉職成本相當之低;所以除非某些司機工種的特別駕照比較難考到而導致薪酬較高,否則理論上彼此之間的薪酬理應一致。反過來說,所謂的士加價與否根本對的士的司機的薪酬沒有影響,因為的士司機的薪酬其實是由其他司機工種的薪酬水平決定,假若薪酬太低自然就會轉行去駕駛其他交通工具,反之亦然。所以「的士司機平均收入只有1.5萬元」的說法,不是這個數據與現實情況有相當大的落差,就是的士司機這個職業存在著一種「神秘的魅力」,讓它即使工資長期低於其他類似工種,仍然有大量的士司機願意接受這種不平等的待遇而不轉換職業。
至於「縮短塞車的跳標時間令乘客不會集中前往繁忙地區」、以及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師黃卓邦指「的士加價加得太小,未能服務有需要人士」兩點,其實亦站不住腳:基於乘搭的士的大部份都是趕時間的搭客,除非是某些如由紅隧轉去西隧這些特殊情況,否則都不會介意繞遠路避過塞車,將等候時間四份一起的作用有限。至於加價的確能夠篩選出願意付出更高市價的的士乘客,不過黃卓邦沒有提及的是,Uber等Call車Apps透過Surging Price System來讓司機與乘客配對,才是最有效率讓有需要人士找到車的辦法,為何這方面黃卓邦卻三緘其口呢?
上面這些只是用最基本的經濟學破除「加價是為的士司機和乘客好」的謬誤,但奇怪的是,為何我們明知荒謬絕倫的說法,由運輸署去到行政會議卻一次又一次接受而批准加價?有人說這是由於官商勾結,但真正的原因卻是牽涉到一萬八千個的士牌、超過一千億資產的利益問題。目前市區的士牌照大概值600萬、新界的士牌大概值500萬左右,一旦在的士收費和競爭上引起甚麼風吹草動,的士持牌人自然不惜「以命相搏」,世界各地因Uber而出現的示威暴力就是例子。而和房地產不同的是,的士是會移動的汽車,故此只需要幾個%的牌主響應,他們隨時能癱瘓香港的主要交通幹線,造成比佔領中環更大的傷害,這對於香港這個密集城市而言,已牽涉到國家安全級數的問題,焉能不投鼠忌器?
至於如何拆掉這個政治炸彈,以令的士業界團體不再成為交通政策改革的阻礙,令乘客能夠真正得益?有人建議政府全面回收的士牌照,這當然是痴人說夢:先不論若一提全面回購,的士牌價會升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就當政府真的成功回收,究竟怎樣將資源重新分配,才能平衡到納稅人、的士司機與乘客的三方利益?增發豪華的士牌以引入競爭本來是阻力較少的選項,但始終的士無論載客與否都必然會霸佔路段,增發數目必然有限,自然亦影響不了大局。
本人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擴大目前規模尚小的出租汽車業務,放寬有年期限制的出租汽車許可證的發牌條件與服務限制,並以只限電召與最低收費等作為與的士業務的區別,如此遭遇的法律修改問題理應比Uber為低;與此同時政府亦可宣佈透過公正行或仲裁機構,訂立一個定期調節的統一回收價,容許的士司機以此價錢退回的士牌,然後再轉發同等數量的有經營限期的新的士牌照。如此一來,政府將能在一個限定的價格範圍內逐步重新掌握的士牌照的供應,而當的士持牌人的力量愈來愈少的時候,就可研究逐步將出租汽車許可證轉化為近似Uber服務的可能性,並透過徵收牌照費用以彌補回收的士牌的支出──歸根究底,的士利益從來都是持牌人與整個社會,包括司機與乘客的對抗,只要讓其力量瓦解,則一切好談。
uber的士司機收入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壹週壹政策今次講的士,呢個題目好多人講過,但無人觸及倒重心。
呢幾日的士集團又話燒車又堵路又盛,原來都不過係因為增發600個的士牌,就算話乜嘢「優質的士」搶走貴客,相比起18000架現有的士,不過係九牛一毛。
但客觀上,政府就係怕咗呢18000個的士牌嘅持有人,點解反對Uber、點解小巴遲遲唔加位、就算加都唔敢加過19個位、點解的士服務收費完全無王管任佢地up,全部根源都係黎自加加埋埋呢一千億左右嘅資產,然後佢地唔同樓嘅業主,佢地架車而家日日響馬路度行,對香港交通有舉足輕重嘅影響,然後呢班牌主就用呢樣嘢勒索整個香港交通政策。
當然好多人覺得唔駛卸佢地,大不了咪硬碰硬,但政府就係淆底丫嘛,所以要解開呢個死結,就一定係要由瓦解呢股勢力入手。一千億政府唔係比唔起,但係如果全面回收的士牌,一定炒起個價;所以我嘅建議係,一邊放寬各種租車服務,一邊透過仲裁行設立一個回收價,等一啲軟化嘅車主覺得趁個牌仲有價果陣賣番比政府,甚至我啱啱諗倒嘅新建議係,每年拍賣回收500個的士牌,價低者得,以最合理價錢回收番呢個多年積累嘅政治炸彈,然後再將呢啲牌一步一步由永久牌轉番做限期牌。
======
《的士千億資產為交通政策的政治炸彈》
多個的士團體早前提交加價方案,其實也不算甚麼新鮮事,如今就算連那些原本目不識丁的政客,也能琅琅上口指出,就算的士加價,利潤也只會被的士車主賺去;奇怪的是車主那邊面不紅氣不喘地說甚麼成本上漲、司機生活艱難所以要加價之類的廢話時,航運交通界功能組別議員易志明以「捍衛業界利益」為由大聲附和,令人猛然醒覺所謂的士加價、以至Uber等Call車Apps為何持續被阻隔於市場之外,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遠多於一個經濟或交通政策問題。
請循其本,先談談這些業界人士與立法會議員的謬誤之處。的士業團體與易志明議員提出的所謂「加價最強理據」,就是指的士司機去年平均月入只有1.5萬元,較其他工種司機的1.8萬至2.5萬元為低。但大家都知道,的士司機收入,就是將乘客收費減去車租,那既然的士團體指司機平均月入太低而導致人手流失,為何不先行降低車租以留住司機?
其次,他們指的士司機月入比其他工種司機低上3000至1萬這個數據亦相當可疑:要知道不同工種司機本就是一個開放的人力市場,意即不同工種之間的轉職成本相當之低;所以除非某些司機工種的特別駕照比較難考到而導致薪酬較高,否則理論上彼此之間的薪酬理應一致。反過來說,所謂的士加價與否根本對的士的司機的薪酬沒有影響,因為的士司機的薪酬其實是由其他司機工種的薪酬水平決定,假若薪酬太低自然就會轉行去駕駛其他交通工具,反之亦然。所以「的士司機平均收入只有1.5萬元」的說法,不是這個數據與現實情況有相當大的落差,就是的士司機這個職業存在著一種「神秘的魅力」,讓它即使工資長期低於其他類似工種,仍然有大量的士司機願意接受這種不平等的待遇而不轉換職業。
至於「縮短塞車的跳標時間令乘客不會集中前往繁忙地區」、以及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師黃卓邦指「的士加價加得太小,未能服務有需要人士」兩點,其實亦站不住腳:基於乘搭的士的大部份都是趕時間的搭客,除非是某些如由紅隧轉去西隧這些特殊情況,否則都不會介意繞遠路避過塞車,將等候時間四份一起的作用有限。至於加價的確能夠篩選出願意付出更高市價的的士乘客,不過黃卓邦沒有提及的是,Uber等Call車Apps透過Surging Price System來讓司機與乘客配對,才是最有效率讓有需要人士找到車的辦法,為何這方面黃卓邦卻三緘其口呢?
上面這些只是用最基本的經濟學破除「加價是為的士司機和乘客好」的謬誤,但奇怪的是,為何我們明知荒謬絕倫的說法,由運輸署去到行政會議卻一次又一次接受而批准加價?有人說這是由於官商勾結,但真正的原因卻是牽涉到一萬八千個的士牌、超過一千億資產的利益問題。目前市區的士牌照大概值600萬、新界的士牌大概值500萬左右,一旦在的士收費和競爭上引起甚麼風吹草動,的士持牌人自然不惜「以命相搏」,世界各地因Uber而出現的示威暴力就是例子。而和房地產不同的是,的士是會移動的汽車,故此只需要幾個%的牌主響應,他們隨時能癱瘓香港的主要交通幹線,造成比佔領中環更大的傷害,這對於香港這個密集城市而言,已牽涉到國家安全級數的問題,焉能不投鼠忌器?
至於如何拆掉這個政治炸彈,以令的士業界團體不再成為交通政策改革的阻礙,令乘客能夠真正得益?有人建議政府全面回收的士牌照,這當然是痴人說夢:先不論若一提全面回購,的士牌價會升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就當政府真的成功回收,究竟怎樣將資源重新分配,才能平衡到納稅人、的士司機與乘客的三方利益?增發豪華的士牌以引入競爭本來是阻力較少的選項,但始終的士無論載客與否都必然會霸佔路段,增發數目必然有限,自然亦影響不了大局。
本人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擴大目前規模尚小的出租汽車業務,放寬有年期限制的出租汽車許可證的發牌條件與服務限制,並以只限電召與最低收費等作為與的士業務的區別,如此遭遇的法律修改問題理應比Uber為低;與此同時政府亦可宣佈透過公正行或仲裁機構,訂立一個定期調節的統一回收價,容許的士司機以此價錢退回的士牌,然後再轉發同等數量的有經營限期的新的士牌照。如此一來,政府將能在一個限定的價格範圍內逐步重新掌握的士牌照的供應,而當的士持牌人的力量愈來愈少的時候,就可研究逐步將出租汽車許可證轉化為近似Uber服務的可能性,並透過徵收牌照費用以彌補回收的士牌的支出──歸根究底,的士利益從來都是持牌人與整個社會,包括司機與乘客的對抗,只要讓其力量瓦解,則一切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