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Latour 理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Latour 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Latour 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latour產品中有25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風格轉變之後,或許會讓驚艷成為常態???】 當品飲「Seña 2019」時似乎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喜好湧上心頭,甚至比起 JS 100分 RP 96分全球百大第三名的2015年份來的更讓我喜歡,原因或許是因為2019的 Malbec 佔了21%比例的關係???這是個有趣的發現。 「Seña」從1995...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

latour 在 畢明 Budmi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9 19:43:31

你猜,30年後,朋友中誰還會在你身邊,保持聯絡定時相見? 友誼永固容易,停留在某個空間,有天便不再更新,凝固的固。沒枯死,也沒生命。年紀越長,回望成長路上,留下來的,是一嚿嚿死固固的「友誼」,像迷你倉內不再理會的舊物舊傢俬。 天時,世事,自己,對方,各種原因,唔搵唔搵,曾是生命一部份的,自動流失...

  • latour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22:26:06
    有 24 人按讚

    【風格轉變之後,或許會讓驚艷成為常態???】
    當品飲「Seña 2019」時似乎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喜好湧上心頭,甚至比起 JS 100分 RP 96分全球百大第三名的2015年份來的更讓我喜歡,原因或許是因為2019的 Malbec 佔了21%比例的關係???這是個有趣的發現。
    「Seña」從1995開廠以來是經過幾次轉變的,例如首發年份1995年,是很標準的波爾多型混釀,而主角是以 CS 與 Carménère 為主加上其他的波爾多品種,CS(57%)+Carménère(20%)只佔了77%,但之後1996、97年份只使用 CS+Carménère,而且CS的比例都超過了90%,即便是1998年份也只是加了5%的Merlot,這是第一次的轉變,也確定了 CS+Carménère 是「Seña」的主調?
    但從1999年份又開始了第二次的轉變,混調的主調改變為 CS+Merlot為主調(比例在70~90%之間),這也讓2004~2006年之間的「柏林品酒會」中 「Seña」總能排在前2~3名,但其中有一個特例,「Seña 2000」是Malbec第一次出現,而且比例高達 18% 這也讓「Seña 2000」在「柏林品酒會」2004年名列第4名,然後在2006年時名列第2名,僅次於「Chateau Latour 2000」,所以當知道「Seña 2019」的 Malbec 佔了21%後,我對這個年份是有期待的。
    第三次的轉變則在2007年後開始,混調的主調更改為CS+Carménère(比例大約在70~80%;而且CS比例大約在58%上下,其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2012後 Malbec 正式成為混調常態,大約在7~12%之間。
    第四次的變則從2016年開始,主調轉為CS+Malbec為主調,而且Malbec的比例佔15~21%之間,2020之後的年份會不會提高更多的比例,讓我有期待性,雖然Carménère也是混調品種之一,但似乎沒有超過Malbec的佔比。
    沒做作功課就去參加品飲會,讓我少問了不少事後發現的疑惑,但每一個轉變點通常都會有一個背後的故事,下次有機會我再幫大家問看看!
    品飲筆記:
    「Seña 2019」
    2019氣候:儘管 2019 年是智利溫暖的年份,但葡萄園享受了比夏季平均溫度來的涼爽的氣候,這與 2018 年完全相同。(如圖解)
    品種比例:60% Cabernet Sauvignon、21% Malbec、15% Carmenere、4% Petit Verdot
    花香調、一點榴蓮味(還原味醒酒後會消失)、薄菏、涼性草本、深色漿果、咖啡、巧克力、淡淡的香料感、青椒(Carmenere的風味)、紅色漿果。
    干型,酸高,單寧高、酒精中、體厚實。
    酸度表現的特別好(還特點尖銳感),21% Malbec或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深色漿果(黑醋栗、櫻桃~等)與咖啡、巧克力共構的濃柔口感,但並沒有以前那種濃郁肥膩的風格,反而偏向柔和型的風格,我喜歡這種風味,而且也能確定他在陳年後的風味鐵定能有更佳的發展。(A~A+)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不開車)
    #Seña #Chileanwine #wine #阿宅Wine的異想世界

  • latour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2 14:24:28
    有 94 人按讚

    T大跟大家聊一個無聊的話題。
    .
    我們常說買酒要靠自己的味蕾,不要全部看專家分數;可是買波爾多預購,你要如何靠自己?除了少數特權媒體惡勢力之外,一般酒友都完全沒有辦法試酒,所以,到頭來還是必須看分數、或是聽從所謂專家的推薦。
    .
    以前波爾多的打分數天王,當然就是Robert Parker沒有之一;Parker退休之後,目前打分數的權威,仍是Parker的餘威,也就是Robert Parker Wine Advocate (這是雜誌的正式logo全名),雖然Parker本人已退,但新的分數仍使用RP二字,WA分數仍標示著RP 99、RP 100等等。不過,顯然Wine Advocate打分數的尺規走的就是Parker的路線,所以對於波爾多的分數而言,還是要看Wine Advocate。
    .
    2020年份的波爾多,有幾隻拿滿分?
    .
    答案是6支。
    .
    聖愛美濃二支、波美侯二支、葛拉夫二支。詳如附圖。
    .
    梅鐸區沒有酒莊拿到滿分,Mouton、Margaux拿到99分,已是極限。
    .
    然而,2020波爾多,還有三個可能的滿分,分別是:
    Latour
    Cheval Blanc
    Ausone
    .
    Latour沒參加預購也沒有提供試飲打分數。
    Cheval Blanc 與 Ausone 則是沒有提供小瓶桶內酒給WA,所以沒有WA分數。
    .
    不過看起來,Cheval Blanc在2015、2016連拿二個RP 100分,而 Ausone的2018也拿到 RP 100分,所以2020年份這二家上市後,我覺得拿到RP 100的機率很高。
    .
    禁⽌酒駕🈲未滿18歲禁⽌喝酒
    禁⽌酒駕🈲未滿18歲禁⽌喝酒
    .
    波爾多EP 2020預購 (En Primeurs),檯面上已經結束,不過各家酒商手上應該還有之前沒賣完的貨,各位要下手的動作要快,EP 2020一定會比上市時要便宜的,而且買上市現貨與買預購都是同時拿到酒,因此如果有預購可買,沒道理現在不下手,然後同樣的品項二年後還去買變貴的。
    .

  • latour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7 13:15:37
    有 103 人按讚

    世上有很多事情會變,
    逢星期六和大家談酒,
    打風落雨唔會變。

    用奧運寫稿精神,一早準時出街。

    今個星期,講極juciy的偵破假酒大案真人真事。

    可有想過,假酒老千最怕誰?

    //現在社交媒體上,老是看見$588一箱7瓶的Salon,還要不說明年份😳,然後老是有留言表示要買😳😳。看見我便抓狂。雖然留言也可以是假的。

    也不難看見數百元一瓶Margaux、幾千元一箱Latour,唔好玩啦。

    Salon喎,怎可能沒標示年份,非HK$5000不能入手的香檳,你相信有跳樓價超越割喉,以大屠殺的狠心去益你?WHY?

    想起一個人。

    大收藏家、大拍賣行、澳門或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幾多豪客要開靚酒啊)、還有FBI,都聘用他。想知他怎樣破案嗎?絕招是什麼?就拿1921的Petrus magnums說起........//

    任何騙術、像假新聞、假承諾、假民主一樣,fake,永遠敵不過facts,而facts,一定要保留、存檔、verify、check。

    假酒老千最怕誰?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595384

    伸延閱讀- 奧運指定日常紅酒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298146

    可以用刀切開的酒和最好吃的火腿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3494827

    打疫苗飲唔飲得酒?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3243046

    ------------------------------------
    👉🏼https://www.patreon.com/budming
    謝謝你的訂閱,讓我不必學習光合作用,可以繼續創/寫作、分享知識。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budmingbudming/

  • latour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1-30 18:10:28

    【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試圖。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辯證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 latour 在 YUKIO ゆき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20 16:00:00

    YUKIOです。
    見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
    LIKEしてくれたら嬉しいです。
    チャンネル登録もよろしくどうぞ!!!

    ●【コストコ購入品紹介】実家で親戚達とパーティー 大量に食品買いました!Costco!
    https://youtu.be/sVRDCnz7xEA
    ■【コストコで購入したカリフォルニアワイン】ゆきおとワイン25
    https://youtu.be/_QXlkAKAhg0

    ■【アメリカ西海岸のワイン】6本ネットで購入したので開封します!ゆきおとワイン53
    https://youtu.be/lxvsacb2EkA
    ■【カリフォルニア 赤ワイン ジンファンデル】天才醸造家が造るカジュアルワインは高コスパで幸せ!!ゆきおとワイン55
    https://youtu.be/7Ij0KeJD0c0
    ■【カリフォルニア 赤ワイン ジンファンデル】濃厚な繊細さを表現しているワイン!このワイン大好きです。 ゆきおとワイン58
    https://youtu.be/vqXXlk6eP5Y


    ◆ゆきおとワインの再生リスト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3yRfdhM1Jp78zqq37s_Sa6iEw9khEQQ2


    ◎紹介したワイン
    ・ワイン名:Louis Latour Bourgogne Pinot Noir 2017
     生産地:France - Bourgogne
     生産者:Maison Louis Latour (メゾン・ルイ・ラトゥール)
     品種:Pinot Noir (ピノ・ノワール)
     スタイル:Red Wine
     コストコ購入価格:¥1,898(税込)
    ・ワイン名:Michael David 7 The Seven Deadly Zins 2016
     生産地:USA - California
     生産者:Michael David Winery (マイケル・デイヴィッド・ワイナリー)
     品種:Zinfandel (ジンファンデル), Petite Sirah (プティ・シラー)
     スタイル:Red Wine
     コストコ購入価格::¥1,668(税込)



    参考になれば嬉しいです。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ukio_am_


    また次回の動画で会いましょう。
    じゃあね Bye Bye Bye…



    ――――――――――――――――――――――――――――――――
    ご視聴いただき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このチャンネルはYukioが好きな事、興味のある事を好き勝手に面白おかしく伝えていくゆるーい動画です。
    話好きなのでめっちゃ色々喋ってますが、お付き合いいただければ嬉しいです!
    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

    ※YouTubeポリシーについて
    本動画はお酒類の紹介も含まれます。未成年者のご視聴はお控えください。
    アルコール類に関しての投稿はYouTubeが定めたポリシーを厳守しております。
    https://www.youtube.com/intl/ja/yt/about/policies/#community-guidelines



    素材提供
    Music is VFR(CC BY 4.0)
    FREE BGM DOVA-SYNDROME

    ※上記Amazonリンクはアソシエイトリンクを使用しています。

    #購入品 #costco #コストコワイン

  • latour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03 14:34:12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