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Bodkin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Bodkin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Bodkin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bodkin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康Sir的編輯七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編輯實務2】如何「畫版型」? *** 下午4點整,《紐約時報》的各版責任編輯,擠滿一間特別的會議室;這間會議室被主式命名為「頭版室」(Page One conference room),顧名思義,這就是一場決定當天報紙頭版新聞的討論會。 會議由執行主編(總編輯) 巴奎特(Dean Ba...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 bodkin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5-17 15:40:43
    有 68 人按讚


    【編輯實務2】如何「畫版型」?
    ***
    下午4點整,《紐約時報》的各版責任編輯,擠滿一間特別的會議室;這間會議室被主式命名為「頭版室」(Page One conference room),顧名思義,這就是一場決定當天報紙頭版新聞的討論會。

    會議由執行主編(總編輯) 巴奎特(Dean Baquet)主持,主要編輯輪流提報各自掌握的新聞事件與報導故事,彼此競爭當天頭版的位置;除了「頭版頭條」外,也同時決定五、六則短篇的「頭版要聞」。

    值得注意的是,編輯提報的不只是文字報導的內容,同時也展示了與新聞報導相關的照片。通常,新聞很快會被決定,但對「頭版頭條」要搭配的照片選擇,大家反而興緻高昂地評頭論足起來。

    近半小時的討論,巴奎特最後對新聞報導和照片的選擇拍板定案。會議結束後,「頭版室」只留下版面設計主任湯姆‧鮑德金(Tom Bodkin),以及負責頭版的編輯人員(不是一位,是四位!)。

    邊討論邊說明,同時是《紐約時報》創意長(chief creative officer)的鮑德金,試著在專用的綠色版型樣紙上,以鉛筆畫下頭版的版型配置。離開會議室,鮑德金把這張A4大小的版型樣紙拿去給巴奎特看;巴奎特批准後,頭版的版型樣式,也同時成為當天報紙其它版面構成的設計指導。

    全程參與討論的鮑德金說,在清楚所有編輯要素之後,「我的工作就在於如何模組化這些要素,並保持版面的節奏與視覺平衡。」

    是的,「畫版型」就是一種「組合的練習」,其中的挑戰是如何在結構層次、文稿類型、視覺衝擊與平衡兼顧等作業規範下,整合眾多的編輯要素──文稿內容、標題、照片、視覺圖表等等。

    因此,「畫版型」需要「圖文整合」的思考能力與習慣;遺憾的是,在台灣媒體界普遍存在的「文字霸權」心態下,照片的重要性始終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就我所知,除非特殊事件,台灣報紙的編輯會議是從來不討論照片的,更不可能預選照片來作為繪製版型的主要依據。

    「畫版型」必須先決定「主視覺」,再以此為重心,發展、配置版面的其它結構。依報導故事的性質,「主視覺」可以是照片、可以是視覺圖表,也可以是插畫,甚至可以是美術化的內容字體。

    在以照片為「主視覺」的版型構成,「看片」(選片)會議,就是一個不能省略的編輯作業流程。若選擇以視覺圖表作為「主視覺」,也應該先擬出草圖,以作為「畫版型」的配置基礎。至於插畫,由於彈性較大,在決定畫風與色調之後,則可預留空間。

    一般而言,雜誌的版型要比報紙複雜一些,這除了更活潑的媒體視覺屬性(圖文比)外,還包括:一、雜誌由於需要連貫的翻閱,所以「畫版型」必須考慮閱讀時間線(先後順序)的變化。二、雜誌的專題篇幅較為豐厚,所以「畫版型」要注意結構的一致性,同時也要追求變化的趣味感。

    當然,與新聞類型媒體不同,許多生活類型媒體的作業形態,則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它們不是先有編輯要素(文稿內容、標題、照片、視覺圖表等等),再「畫版型」予以模組化;而是先擬定版型模組,再生產編輯要素,即所謂的「版型先行」的作業方式。(待續)
    ***
    (《紐約時報》Page One conference room的看片會議。照片取自NYT網站)

  • bodkin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5-16 10:47:57
    有 78 人按讚


    【編輯實務1】為什麼要「畫版型」?
    **
    「我知道版面設計出來會是什麼樣子,我不需要看到更多細節,也可以得出一個視覺判斷。」~《紐約時報》版面設計主任湯姆‧鮑德金(Tom Bodkin)

    這種對最終呈現樣貌的想像與預見能力,是各行各業專業工作者積累一定能量後的自然展現;這部分,我在上一篇「通靈編輯人」已經談了一些。

    這裡想簡單聊一聊的是,「畫版」在編輯流程的重要性。因為我相信,從小到一張一頁的行銷稿,大到一套龐雜的雜誌封面故事,「畫版」對提升作業效率和品質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傳統編輯流程是流水線式的,想想一般報社的作業情況就可以了解:記者交稿>>主編篩選(用不用、作大作小)>>編輯下標>>攝影配圖>>美術排版。

    依據這種單線流程,任何工作者都只能等到前一個工作者交付內容後,才能知悉自己的工作需求;例如,美術編輯在拿到稿子之前,是不會知道任何作業方向的;只有在拿到稿子之後,才能開始構思版型樣式。

    二、「畫版」可以打破這種低效率的工作形式,讓編輯團隊「共時性」地進行作業。

    「版型」是最終呈現給讀者樣貌的預示,所以很適合作為編輯團隊對內勾勒共同工作圖像的基礎,並以此同步展開作業,而不用擔心作業啣接落差或失誤的問題。

    三、這種對共同工作圖像的勾勒,也可以增加編輯團隊的「和諧性」,避免截稿期的衝突──記者不爽他精闢的文字被刪,攝影不爽辛苦取得照片被作小,美術委屈能力無法發揮;然後,一改再改。

    「畫版」可以事先有效地分配文字(記者)、影像(攝影)、視覺圖表(美術)的工作份量;編輯團隊彼此很清楚,在這個報導議題上,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發揮的能力,或進一步的工作要求。

    四、「畫版」也是針對報導議題最後資源的再盤點,文字的內容如何?影像的品質如何?視覺化構圖的可能性如何?在既有的資源下,如何作最佳的呈現?

    以《紐約時報》這則報導為例,如何處理一紙「視覺單調的文件」在版面上的份量,當然還需斟酌其它現有「編輯要素」(文字的、照片的、視覺圖表的)的品質。

    五、「畫版」會議應由編輯(製作人)主持,其他相關人員同共參與。如《紐約時報》的版型構成討論會,是由執行主編(總編輯)巴奎特(Dean Baquet)主持,最後並由他拍板決定。

    但無論如何,一位專業的版面設計師,在所有工作的議題上,必然可以提出自己的專業建議,供編輯團隊討論,甚至說服大家。

    六、「版型」是內容與形式角力的擂台,倒底是「內容決定形式」,還是要用「形式框架內容」,這其間的尺度如何拿捏,除了該議題的編輯要素(文字的、照片的、視覺圖表的)品質外,其實更多的是涉及媒體屬性與定位的問題。

    七、但無論如何,台灣大多數編輯人應該放棄「文字霸權」的思考,則是「畫版」心態的一個普遍要求。

  • bodkin 在 POPB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0-12-08 12:13:25
    有 8 人按讚


    Bodkin Spring 2011 Collection

  • bodkin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10-01 13:19:08

  • bodki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10-01 13:10:45

  • bodki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10-01 13:09:5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