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 Manne《不只是厭女》128頁的註,記錄了一個 #改良性定義 受到辭典編輯認可, #詮釋的不正義 再退一城的時刻。我週二晚上的IG哲學直播,也會稍微介紹這個例子。
Manne 《不只是厭女》讓我們有更清楚的概念可以用來理解、思考和討論社會議題。這本書作為原創學術著作,寫作清楚有條理且...
Kate Manne《不只是厭女》128頁的註,記錄了一個 #改良性定義 受到辭典編輯認可, #詮釋的不正義 再退一城的時刻。我週二晚上的IG哲學直播,也會稍微介紹這個例子。
Manne 《不只是厭女》讓我們有更清楚的概念可以用來理解、思考和討論社會議題。這本書作為原創學術著作,寫作清楚有條理且說明完整,沒有哲學背景也能讀,在 2019 年得到美國哲學學會的哲學書大獎。
🍰 厭女
哲學家 Manne 最有名的洞見在於他替「厭女情結」建構了一個有別於「歧視女性」的定義,照此定義,厭女和(對女性的)歧視是功能不同的戰友,像天狼星和魚匠人:
1)給定某些壓迫女性的社會習慣或安排,像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人的性體驗和子宮要留給為未來丈夫、女生要懂得拒絕不能讓男生誤會但又要給追求者留面子之類。
2) #歧視 負責為這些舉措提供「合理化」說法,例如男女天生不同、各有天職。
3) #厭女 負責攻擊想要顛覆這些舉措的女性,例如譴責受害者、言語霸凌、性騷擾之類。
許多人把厭女理解成「討厭、仇恨女性」,然而在 Manne 的定義下,一個有厭女氛圍的社會,不見得有很多人討厭、仇恨女性。厭女氛圍對你做的事情並不是讓你討厭和仇恨女性,而是讓你不知不覺協助勸退那些想要改變社會現況的女性。
例如說,我相信有些說出「你要結紮喔?要不要再想想?你未來老公會不會不接受?」這種話的話,以及在網路各種留言區留「台女不意外」、「好了啦洗碗機」的人,並不真的全面討厭和仇恨女性。
這些人應該都有親近甚至相愛的女性親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受到社會價值觀影響,成為一個有鞏固父權效果的人。
🍰 改良型定義
對一些人來說, Manne 對「厭女」的分析可能不是很直覺,但這是好用的分析,能協助我們診斷眼前的社會現象是否厭女,同時如圖片裡的《麥考瑞字典》編輯巴特勒所說,已經符合許多人的用法。
Manne 引用哲學家 Sally Haslanger 的「改良性(ameliorative)計畫」來說明這種分析:
有時候哲學家分析概念,並不是要替為概念找到「符合最多人直覺」的定義,而是要開發能實現此概念存在的目的、讓此概念變得好用的定義。
「蛤,所以哲學家就可以亂發明概念嗎?」
這樣說並不公平,因為發明新概念是人類一直在做的事情,我們需要語言的協助才能自己思考、跟別人合作思考,可以說人類文明的進展仰賴人類有足夠豐富的概念可以讓我們認識世界、彼此和自身。
🍰 詮釋的不正義
若我沒搞錯,以下這些概念在中文世界普及的年齡都不到五十歲,但你可以想像在它們尚未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我們在相異的議題上有多落後和不便:
情緒勒索、霸凌、體罰、家暴、性騷擾、轉型正義
「性騷擾」這詞應該來自英文,美國女性在60年代把「sexual harrasment」湊出來,用以說明那些還不算是性侵但依然不ok的行為。在這詞出現之前,人類社會當然早已存在性騷擾,只是當時因為沒有相應概念,受害人甚至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的不舒服和困境,罔論求助。
因為整個社會缺乏特定概念,讓特定族群陷入不正義的困境,哲學家 Miranda Flicker 把這種情況叫做「詮釋的不正義」(hermeneutical injustice)。
女性主義者用和「性別歧視」不同的方式使用「厭女」這個詞,而 Manne 注意到這件事,並用哲學工具把這些談論方向背後最重要的診斷給分析出來。Manne 的分析不只本身具體明確容易使用,也能往外契合其他已經發展出來的概念如父權、歧視、物化。這不但是社會逼退詮釋不正義的一刻,也是哲學對一般人更具意義的一刻。
ameliorative 在 林宜瑄-關心社會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基督徒不是不能說謊嗎?
先是公投聯署作假,現在又搞假新聞
垃圾風向新聞的垃圾報導讓我們再次見識基督教/護家盟媒體惡意偽造和扭曲纂改研究內容的意願與能力。
此篇報導宣稱:「該研究的作者指出,人們不能將此結果怪罪於社會對同志行為的不寬容,因該國以對同志友善聞名。」
但研究的作者群實際上說的是:
"Possible explanations of our findings include that sexual minority individuals experience anti-gay stigma and are at higher risk for depression than their heterosexual peers, which is the most prominent risk factor for suicide." (Bjorkenstam et al., 2016: 689)
翻譯:
「針對我們的研究發現(婚姻中的同性伴侶自殺率高於婚姻中的異性伴侶),可能的解釋包括了性少數的個體經歷的反同志污名,因此比異性伴侶有較高的抑鬱風險,這是自殺最主要的風險因子。」
該研究的作者非但沒有說過「人們不能將此結果怪罪於社會對同志行為的不寬容」,相反地,作者直接強調社會對同志族群的「污名」會給同志族群帶來較高的抑鬱風險,因此提高了同志族群的自殺風險。
文末的這一段:
「究其原因,可歸咎於同性戀者的行為,同性戀者大多擁有多重性伴侶,濫交的結果,導致在城市地區之同性戀者有10-20%的HIV感染者。另外他們也飽受人類皰疹病毒( Epstein-Barr virus)、梅毒及肛門癌等多種疾病之苦。 在疾病纏身之下,各種情緒障礙也隨之出現,導致他們厭世自殺。」
也是胡說八道,該研究通篇未提及多重性伴侶、濫交等行為,更遑論將研究發現的結果歸咎於此等行為。事實上,該研究的作者群引用了其他研究來佐證社會對同志族群的污名確實增加了同志族群的自殺率:
"According to Meyer’s minority stress model, the experience of prejudice events, expectations of rejection, hiding and concealing of one’s sexual identity, internalized homophobia, and ameliorative coping process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mental ill health an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sexual minorities." (Bjorkenstam et al., 2016: 689)
翻譯:
「根據 Meyer 的少數族群壓力模型,性少數族群中之所以有較高比例的心理疾病與自殺行為,其實關聯到他們經歷的社會偏見、被社會拒絕的預期、必須隱藏自己的性身分、內化的恐同心理、以及為適應社會而做的自我調整。」
跟生理疾病一點屁關係也沒有。
報導所引用的文獻我直接附在底下,包括了論文的 doi,有興趣想自己查證的人請自行查證。
這篇報導是風向新聞2016年的報導,當時已經被許多人糾正過了,但最近因為同婚公投成案,加上前陣子有台灣數百位精神科醫師連名背書婚姻對同性戀者的精神健康之正面助益,於是今年又再度把通篇胡說八道的內容重新排版一下當成新的報導刊出,這若發生在學術發表上,直接就是抄襲!還抄襲早就被證明為謊言的內容!
所以,問問你們自己的良心,基督徒們,你們還要繼續閱讀或相信這種睜眼說瞎話,穿鑿附會,惡意纂改研究發現的媒體?
引用文獻:
Björkenstam, C., Andersson, G., Dalman, C., Cochran, S., & Kosidou, K. (2016). Suicide in married couples in Sweden: Is the risk greater in same-sex couples?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1(7), 685–690. doi:10.1007/s10654-016-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