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齋粵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齋粵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齋粵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齋粵音產品中有2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330的網紅蕭家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那一口欒樨餅】 味覺所能掀起的記憶,太多、太狂、太洶湧。 本來以為已經說服自己,今年不會有機會吃上一口龍船頭飯,所以佛誕當天,也真提不起勁去寫、去想任何與之相關的事,但原來佛誕當日的味覺回憶,真的不只龍船頭飯。 至少還有欒樨餅。 欒樨(粵音「煙西」)餅是甚麼?從前的我可沒深究太多,只知道每年...

 同時也有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Post76影音玩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ony Just ear for HK 係 Just ear 項目負責人松尾伴大(Tomohiro Matsuo)為香港樂迷研製的專屬調音。今次小瑟就同大家用返自己部黑磚試了二天左右,都想同大家分享一下聽感。今次耳機主打人聲清晰有潤澤感,音場寬闊,中低頻磁性厚實,如果之前冇入手,而又心思思 Jus...

齋粵音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27 19:19:49

【《魂遊記》的四個密碼 】 _ 傳統就係老套? _ 始於清末,源自廣東省珠三角的傳統說唱音樂「南音」,跟香港獨有、70年代中後期逐漸興盛的「粵語流行曲」,是屬於兩個不同年代的流行文化產物,風格南轅北轍,無論歌詞內容和聽眾年齡層都相差萬丈遠,但綽號「萬能泰斗」的粵劇名伶阮兆輝深信並非如此,決定擔當跨代...

齋粵音 在 梁祖堯 【演員 / 廚師 / 業餘農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02:31:09

【感動到爆,最後加開母親節正日5月11-12日3pm及5月12日8pm】 現已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 新手媽媽樂與怒的生育悲喜劇 「臍帶一剪,生命從此無DayOff, 你要好Ready依個世界無嘢係Ready!」 黃詠詩憑此劇榮獲今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繼【破地獄與白菊花】、【我為貓狂...

齋粵音 在 莫霓(卡你媽)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05:30:30

咳咳,你們應該都聽說了我在上海一個禮拜胖了6公斤的事吧? 卡你媽的旅遊哲學就是吃!人生短短幾個秋,才不要拘泥在那幾點肉,回台灣運動就能恢復原本體態了,美食可不等人哪~ / 上海的表哥以前在新天地等地做過廚師,大概是卡夫人家最會做菜的前三名(卡夫人家幾乎沒有不會做菜的,即使是我娘到現在廚藝都是被親戚取...

  • 齋粵音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4 17:36:51
    有 34 人按讚

    【那一口欒樨餅】
    味覺所能掀起的記憶,太多、太狂、太洶湧。

    本來以為已經說服自己,今年不會有機會吃上一口龍船頭飯,所以佛誕當天,也真提不起勁去寫、去想任何與之相關的事,但原來佛誕當日的味覺回憶,真的不只龍船頭飯。

    至少還有欒樨餅。

    欒樨(粵音「煙西」)餅是甚麼?從前的我可沒深究太多,只知道每年農曆四、五月時,家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盒墨綠色的糕餅,均是由上了年紀的長輩親手製作,然後送到我家。據爸爸口中得知,這一片片的欒樨餅,雖無亮麗外表,也沒任何餡料,看似無甚特別,但其實由搗葉、混粉、壓模、蒸熟,一個又一個步驟做來,確是耗費不少時間和心神;所以餅雖薄,但情意濃。

    那說到底,欒樨餅是否美食?我的答案是:中規中矩。於我而言,一口咬下時那清香味道、軟糯口感,確實清新;但不好此道者,一句「一陣草青味」就毅然放下。的確,鹹魚青菜,各有所愛,逼也逼不來。

    而我之所以會又再次想起欒樨餅,不是因為家中有人提起,而是因為昨日的大太陽把外出的慾望悉數嚇走,在家播起YouTube時,竟隨機播到了某家齋菜館主人在佛寺與欒樨樹相遇的故事,一看之下,方知道欒樨餅與佛誕的淵源;順藤摸瓜,也找到了它和中山的關係,以及那些清熱解毒、驅穢健脾的功效介紹。

    那些被塵封兩年有多的欒樨餅記憶,就這樣,被一段影片重新掀起、翻開;而且襲來的速度是如此高速,令人束手無策。

    再等一個佛誕吧,到時就能吃到家中的欒樨餅了。我這樣跟自己說。

    只是當心念一轉,想起那些與家人隔著一道高牆,不知何年何日才可歸家的人,就覺得來年或能吃下的那一口欒樨餅,恐怕會是甘中帶苦,卻又有苦難言。

    圖:網上圖片,找圖時才發現不少地方的欒樨餅都有餡料,豆沙有之、菠蘿有之,但找來找去,還是覺得這薄薄一片的模樣最合眼緣。

    ********************************
    我的 Patreon,會集中寫一些與澳門相關的長篇文章,如果你感興趣,希望能解囊支持:https://www.patreon.com/AlvisSio
    ********************************
    其他平台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lvissio/
    Medium:https://medium.com/@alvissio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lvissio/

  • 齋粵音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05 20:24:37
    有 312 人按讚

    舊作選篇(之21,22,&23)

    關於粵語的小品
    (自一月開始,「維多利亞*齋講」用標準和鏗鏘的廣東話朗讀我的專欄文章已近一年。由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風靡台灣、大陸、東南亞,使廣東話這種地方語言也成為香港以外地區的時尚語言了。1997以來,政府在教育上推行「普教中」,香港出現了語言爭霸現象。翻看舊作,找到2007年寫的幾篇有關粵語的小品,修訂增刪後在此重刊。)
    語言爭霸 - 李怡
    2007.03.22
    我對寫文章的要求首重讓人看得懂。若是看不懂的文章,不管作者自稱研究多麼深入,學問如何博大精深,都無意義。講得更明白一點,如果一個人自稱很有學問,但又不能把他的學問用通俗易明的語言表達,我還真有點懷疑他自己是不是已把他的學問搞懂。
    我由於小時候在北平居住,覺得國語的口頭語言與書寫語言接近,年輕時看書和寫作,腦子裡旋轉的是國語。但寫作並不排斥方言,更覺得文章中沾一點方言,就像畫圖中多着一點顏色,會使文章更生動。而閱讀中國古詩詞,粵語更鏗鏘傳神。六七十年的居港寫作,粵語逐漸佔據思考中的主導地位
    台灣在蔣家管治時期,推行國語,學校及公開場合禁止講台灣語(閩南語)。到了解嚴以後,鐘擺就擺向另一邊,社會上大講台語,文章中也摻進許多台語,最近當局更有「去國語化」的措施,不懂台語的人,若感在台灣旅行不便,自然就少去了。
    去年(2006),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多次下令,封殺各地以方言播出節目,並嚴禁娛樂節目用語「港台化」,還把播新聞帶台灣腔的一些新聞主播撤換。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節目,卻充斥大量北方俚語方言,而上海話、廣東話等方言,在晚會中就成為被調侃取笑的對象。
    近幾個月來,大陸各地網民出現了反對「普通話霸權」的聲音。上海市學者與人大代表呼籲要「保護上海話」,廣州學者也說要「力挺粵語」。有廣州網友貼文抗議「北方方言佔據廣州報紙」,說「政府叫我不要講廣東話,報上大行其道的卻是北方土話」,「為甚麼這麼不公平?」
    上海、廣州發出捍衞本地方言的聲音,其實和台灣的台語一樣,都是執政者壓制地方方言,卻毫不壓制北方土話所引起的反彈。如當局對各地方的方言寬容一點,另方面提倡書寫時要用人人看得懂的中文,就不會出現中央與地方的語言爭霸現象啦。
    講起捍衛粵語,我從書中讀到過一段關於我父親的往事。這件事父親生前從沒有同我提過。
    中文大學出版的《粵語的政治》一書,講到1930年代有聲電影日漸流行,而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開始推廣國語運動,想要禁制粵語片,香港就在1935年發起「粵語片救亡運動」,書中寫:「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在粵片界名人李化(我父親)……等號召下,三百餘位粵片影人聚集於香港一酒家……發表聲明」。又記載1937年7月,香港華南電影協會(父親任秘書長)派代表5人到南京請願緩禁粵語片。父親是其中之一。但隨即中日戰爭爆發,南京遭日軍進襲,禁粵片之事不了了之。

    「要講煲冬瓜,做鬼都唔制。」 - 李怡
    2007.03.23
    語言本是一種溝通工具,但因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因此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霸權」,是把對方列為與自己同一族類或非我族類的衡量準則。「非我族類,其志必異」,會一下子把對方排拒在外。
    中國內地推行普通話教育五十多年,台灣稱之為「國語」也推行了六十年。無論是國語或普通話,推行幾十年都有好處,就是讓講不同方言的各地的人可以溝通。另外,普通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也幾乎完全一樣,說普通話的人,寫起中文都會較為流暢,但不等於好,也不等於不囉嗦。自小講地方話的人,寫書面語言就得另下工夫。
    不過,無論大陸還是台灣,通過教育或行政措施,推行國語都有不大妥當的做法。台灣過去是嚴禁講方言,包括閩南話或客家話,在學校,同學之間講方言還會受罰。而在大陸,普通話常常摻雜進北方土話,進佔文字媒體,而一些搞笑的電視節目則常拿人們說上海話、廣東話來取笑。因此,台灣解嚴後,就有了對國語的反彈,終導致最近的「去國語化」。所謂「去國語化」,就是當局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去掉了國語、方言的概念,而把閩南語、客家語、北京話、原住民語言都稱為國家語言,實際上是取消了過去「全國」(中華民國)通行的「國語」。
    至於大陸,改革開放後,控制鬆了。去年與今年,上海與廣州都有人在網頁發出「保衞上海話」、「力挺粵語」的聲音。廣州有網友說:「生係廣州人,死係廣州鬼,要講煲冬瓜,做鬼都唔制。」這種廣東話文字化,很可能受到香港影響。

    粵語怪聯與怪詩 - 李怡
    2007.05.02
    清末廣東舉人何淡如,喜以廣東方言作對聯,自成一派。其中最著名的是:
    「一拳打出眼火;
    對面睇見牙煙。」
    以「對面」對「一拳」,以「牙煙」對「眼火」,真是妙手天成,而這副屬流水對,上下一氣呵成。廣東人一看便覺有趣。
    另外,他又以一句唐詩配一句粵語作對,如:「有酒何妨邀月飲;
    無錢那得食雲吞。」
    以「雲吞」對「月飲」,極妙。
    《大公報》的陳凡與陳文統(梁羽生)亦喜收集這種以粵語方言對一句唐詩的對聯。其中可供玩味的有:
    「徒令上將揮神筆;(李商隱詩)
    慣見霸王搭電車。」
    「水緊一聲齊走鬼;
    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詩)」
    「白日放歌須縱酒;(杜甫詩)
    黑燈跳舞可揩油。」
    「赤柱有食兼有住;
    汀洲無浪復無煙。(劉長卿詩)」
    廖承志之叔父廖鳳舒,則以寫粵語怪詩而獨擅。他寫的「詠項羽」一首堪稱佳作:
    「又高又大又囉唆,臨死唔知重唱歌。三尺多長鋒利劍,八千靚溜後生哥。既然廩氹爭皇帝,何必頻倫殺老婆。若果烏江唔鋸頸,漢軍追到屎難疴。」
    另一首詠民初新女性的《自由女》,亦饒趣味:
    「姑娘呷飽自由風,想話文明揀老公,唔去學堂銷暑假,專嚟旅館扮春宮。梳成隻髻鬆毛狗,剪到條辮掘尾龍,靴仔洋遮高褲腳,長堤日夜兩頭舂。」

  • 齋粵音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9 13:14:03
    有 650 人按讚

    人生話題選篇(之19&20)
    (近來,我寫的文章獲「維多利亞齋講」用鏗鏘粵語朗讀,在網上流傳。不久前,友人轉來一篇專欄文章,談到我的一些寫作,承作者愛護與誇獎。文中談到他父親閱讀的「哲學概論或哲學入門」的書,那些確實是我二十多歲寫的人文科學的通俗小書,有《哲學初步》《邏輯學初步》《哲學與人生》等共九本,50多年前出版,現在市面已經找不到了。文中提到我近十年寫的關於人生話題的小文,這裡附其中兩篇。兩篇都收在2011年出版的《細味人生100篇》中。這本書引了15版,但近年已不見再印,)
    沙灘上的小男孩
    一位在中國某醫學院教書的美國老師,準備給醫學院剛入學的學生作一次公開演講。他把講稿交給校方過目時,某位領導竟很不喜歡,要他重寫,不過這個美國老師還是堅持用了這篇講稿。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子在海灘散步,他看到海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海浪捲上沙灘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魚,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眼看用不了多久,淺水窪的水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曬,小魚都會枯死。
    這時候,這名男子看到一個小男孩,在沙灘慢慢走,不時停下來,彎腰撿起水窪裏的魚,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終於,這男子上前對小男孩說:「孩子,這許多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小男孩說:「我知道。」男子說:「那你為甚麼還要撿起來扔進大海?誰在乎呢?」小男孩說:「這條小魚在乎。」他繼續一邊撿小魚扔進大海,一邊說:「這條在乎,這一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這位美國老師說,今天,你們在這裏開始大學生活,你們將在這裏學會如何拯救生命。雖然你們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國的人,甚至救不了一個省、一個市的人,但是你們還是可以救一些人,你們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讓他們的生活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是你們能夠並且一定會做得到的。在這裏,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永遠記住:「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不知道某醫學院的領導是不是已對生命冷漠麻木,因而,如此不喜歡這講稿。但顯然,在人人變得冷酷的社會,這故事不僅適合醫學院學生,也適合社會大眾。
    身為醫生,不能因為救不了全世界的人,就對個別生命變得不在乎,因為被救的人在乎。
    鵝卵石與鑽石
    一群遊牧人在晚上正要紮營休息時,忽然被一束強光所籠罩,他們知道神要出現了,他們期待神會給他們帶來重要訊息。最後,神的聲音出來了:「盡力收集鵝卵石,把它們放在你們的鞍袋裏。再旅行一天,明晚你們會感到快樂,同時也會感到懊悔。」
    神離開後,遊牧人感到失望,因為這不是甚麼真理,也不是能創造財富的有用的訣竅,而且要他們做一些無意義的事。他們各自揀拾了一些鵝卵石,放在鞍袋裏。又走了一天,當他們晚上紮營時,發現鞍袋裏每顆鵝卵石都變成了鑽石。他們因得到鑽石而高興,卻也因為沒有揀拾更多的鵝卵石而懊悔。
    美國一位名叫許拉特的中學老師,每天都會叫他的學生背一則偉大思想家的名言,在他上課點名時,就會用一則則格言來點名。老師講一個名人的名字,學生必須說完這名人的名言,才算到席上課。到學年結束時,學生已經背了一百五十則偉大思想格言。
    「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嘗試。」
    「如果你看到了障礙物,你的眼睛就已遠離了目標。」
    班裏有一個壞學生,叫阿倫。他欺凌弱小,更是偷竊高手。他討厭每天背格言,老是抱怨。
    阿倫退學後,許拉特老師有五年沒有他的消息。直到有一天,他打電話給老師,說他犯了罪,曾在加州青少年監獄服刑,他對自己絕望,拿一把剃髮刀割腕自殺。「當我躺在那兒,生命一滴一滴流失時,我忽然想到你叫我背的格言:『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嘗試。』我想我只要活着,我就不算失敗,但如果我讓自己死掉,我絕對是一個失敗的人。於是我高呼求救。現在我獲假釋,在一個專業技術學校進修。」
    當他聽這句格言時,它是鵝卵石,當他在危難時想到它,它變成了鑽石。
    許多人覺得格言並不重要。但它們就像毫不起眼的鵝卵石,當危難或需要真正來時,就可能變成耀眼的鑽石。
    附專欄文章【見猶離見】向李怡先生致敬
    聽了維多利亞齋講,李怡先生的一篇文章《人生的拷問》,即時的感覺就是最寶貴的人與物,往往受最無情的摧殘!人生無奈,世事何曾因你的善良意願而轉移?learned helplessness ,每每接二連三,give up ,繼續,繼續,give up ,以至身心俱疲,不如放棄?但每當最灰心喪氣的時刻,腦海總會浮現一些激勵字句,提振自己努力前行。在《細味人生100篇》的《鵝卵石與鑽石》,我便經常記起那一句「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嘗試。」而且更會自我補充「反正有口氣,不如繼續玩,誰知明天會怎樣?」
    李先生的著作,思想之鑰,重拾優雅,傾聽內心深處的吶喊,遐想,放逐,段子,對應等等,總會為自己帶來生活的反省。而《細味人生100篇》是我最喜歡買來送贈的書,先細心包好,然後給予親朋好友在學的兒女。真心覺得這是我們香港文化的種子,而送了種子也不會問受書人有沒有栽種,只是覺得因緣際會時機成熟,書中的道理自會帶領有緣人走出困局。種子已送,收在手的是鵝卵石定鑽石,懊悔或快樂,已是修行在個人,隨緣。
    回想自己剛升上初中,看見爸爸閱讀一本薄薄的書,書名好似是哲學概論或哲學入門,而作者正是李怡。我不知此書的作者,是我現在要致敬的李怡先生,還是另有其人。而幾十年過去,書早已散失,但書本的啓蒙作用郤仍未消失。生活日常都是哲學,懂得思考分析,每天生活都是智慧的哲學命題。自問打麻將牌品極好,因為看了《發牌的是上帝》這文章,「人生的牌是上帝所發,無論好壞都無從選擇,惟一能做,就是盡全力打好手上的牌,求得最好的結果。」正因看了此文,打牌從沒有怨駡,推而廣之,工作見人,怎會奢求好牌,盡心而已。
    畢業後,「必須去做的是工作」,需沒有「做不做都可以的就是娛樂」那樣的奢侈,卻經歷了香港最繁華安逸的好世界。甚至辭工歐遊兩個月回來也可輕易找到好工,simple and naive,以為這種繁榮發展不會起變化,可惜好景難常,偏偏這年多的社會動盪,大大超出自己這種吃喝玩樂的港人想像。似乎一切都要推倒從來,更建立在非常抗拒而陌生的價值觀上。「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輩子的,有些事是要用一輩子去懂的。」而現在身處的社會環境似乎已越來越難懂,且有更多人選擇不去懂而甘心做新懵懂!
    好的書使人一看再看,遇到逆境,隨便一句良言警語就能把人帶出困局。李先生的每本書,自己都會認真用包書膠妥為包好,除了對書本的知識尊重,也是對先生的敬意。在《沙灘上的小男孩》,一位小男孩把水窪裏的小魚逐條撿起送回大海,有人取笑他誰在乎這些小魚,而小男孩莊重回答:「手上這條在乎!」文中指出,小小的行動,救不了全世界,但還是可以救一些人,深深覺得若你我正是小男孩手中被救的魚,我們就「肯定在乎」!看了此文,自己對其它小生物,有時也傻傻地施以援手。而李先生的感染力可能自己並不在乎,但在當今現世,很多小魚其實「非常在乎」,更可能因此而改變了人生。衷心向李怡先生致敬,感恩有這麼多「人生細味的智慧」篇章,使大家可以「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而我自己更「非常在乎」一分鐘閱讀,有李怡先生這樣堅守香港文化的智慧基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