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鴻臚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鴻臚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鴻臚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鴻臚寺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日期:1839年9月28日 #知史討論 「面對外交格局出現的新變化,晚清政府做出了回應。一方面是對外交制度和行為 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則是向英國派出了首個駐外使團…… 晚清政府對外交制度和行為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設立專門外交機構。兩次鴉片戰爭前...

鴻臚寺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8:21:22

【里港雙慈宮③】210823 里港雙慈宮奉祀湄州媽,通稱「里港媽」,建立年代眾說紛紜,但能確定介於雍正八年(1731)與乾隆六年(1741)之間,時稱「天后宮」。相傳是由一名漳州來的商人隨身攜帶湄州媽祖香火護身,途經里港東門郊外(今鐵店村)時,因患重病倒臥於竹籬下奄奄一息,並於死前將香火囑託於路過...

鴻臚寺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8:21:22

【里港雙慈宮②】210823 里港雙慈宮奉祀湄州媽,通稱「里港媽」,建立年代眾說紛紜,但能確定介於雍正八年(1731)與乾隆六年(1741)之間,時稱「天后宮」。相傳是由一名漳州來的商人隨身攜帶湄州媽祖香火護身,途經里港東門郊外(今鐵店村)時,因患重病倒臥於竹籬下奄奄一息,並於死前將香火囑託於路過...

鴻臚寺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8:21:22

【里港雙慈宮①】210823 里港雙慈宮奉祀湄州媽,通稱「里港媽」,建立年代眾說紛紜,但能確定介於雍正八年(1731)與乾隆六年(1741)之間,時稱「天后宮」。相傳是由一名漳州來的商人隨身攜帶湄州媽祖香火護身,途經里港東門郊外(今鐵店村)時,因患重病倒臥於竹籬下奄奄一息,並於死前將香火囑託於路過...

  • 鴻臚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14:00:27
    有 36 人按讚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日期:1839年9月28日
    #知史討論
    「面對外交格局出現的新變化,晚清政府做出了回應。一方面是對外交制度和行為 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則是向英國派出了首個駐外使團……
    晚清政府對外交制度和行為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設立專門外交機構。兩次鴉片戰爭前,中國並沒有專門的對外交涉機構, 只由禮部、理藩院、鴻臚寺等機構負責接待外國來使。從1757年至1840年鴉片戰爭, 中國只准外商在廣州一地通商,由兩廣總督監理對外交涉。鴉片戰爭後,對外交涉由廣州擴大到五口通商口岸(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先後由兼任五口通商 大臣的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辦理。隨著中外交涉往來日益頻繁,再加上列強的壓力, 清政府於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與外國進行對等交涉職能的中央外交機構,它是中國門戶 開放的產物,是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而建立的涉外機構……」
    -----------------------------------------------------------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歷史知識故事,歡迎到IG介紹中的鏈接進入「知史網」→「知史專題」→「鴉片戰爭日誌」閱讀全文,謝謝!
    -----------------------------------------------------------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瞭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知史討論的資料來源:《從『郭劉互訐』事件看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艱難》,作者:李慶龍,特此鳴謝。)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廣東 #虎門 #虎門銷煙 #林則徐 #晚清 #外交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

  • 鴻臚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05 19:30:00
    有 551 人按讚

    唐朝是何對待留學生的?|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唐朝是古代世界歷史上中國社會地位最高的時代之一,那時候中國的皇帝被稱為「天可汗」,奉行開放的國家政策,所以「萬國來朝」。唐朝之所以社會地位高,是因為其國土的廣大,經濟的發達,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科學技術文化領域上的先進,讓其他各國敬畏。古時雖是「朝貢體系」,但其他各國是真心服了,所以紛紛派遣人員來中國學習。而唐朝朝廷也拿出了大國氣度,友好對待各國派來的留學生,致使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留學費用大部全包,外國人享受幸福生活

    唐朝的外國留學生,包括日本、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柬埔寨、安南、尼泊爾、緬甸、大食、波斯、印度、斯里蘭卡等,史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於國學之內……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太學諸生三千員,新羅、日本諸國,皆遣子入朝受業。」,許多外國留學生的名字見諸歷史,如日本的小野妹子、阿倍仲麻侶(漢名晁衡)、橘逸勢、半須賀雄、長岑高名、空海和尚、菅原清公、多治比縣守、粟田真人、藤原清河、高階遠成、藤原不比等、伊吉博德、吉備真備、大和長岡、藤原葛野麻呂、朝野鹿取、道昭和尚、最澄和尚,新羅的崔致遠、李同,大食人李彥升等,其中日本派來的最多,韓國其次。留學人員分為兩種:一種是留學生,一種是留學僧。唐朝對這兩種人員,吃、住、穿等基本生活費用由國家提供,免去了留學人員的生活之憂。

    留學生學習的地方,叫國子監。留學人員也有一些自費項目。比如單獨給老師的「學費」,這是本著尊師重教的象徵意義來說的,從孔子那時候就留下了交「束修」的例。這筆錢不能由國家負擔,因為要教導學生尊重你的老師,自然要自己拿出來意思意思。但這筆費用很少,象徵性而已。另一部分費用是書本費,這個是自理的。古代的印刷術不像現代這樣發達,書本的成本費是較高的,同時也表示對於知識的尊重,故由自己負擔。還有就是自己的日常交際費用,喝個酒,旅個游,去青樓妓院喝個茶什麼的,這個國家是不管的。歷史記載新羅人李同到中國來留學,帶來了紋銀三百兩,這是他留學九年的生活費用。

    一般來說,外國人一踏入中國的土地,車船費用、吃住費用,是由國家相關部門負責管理的。他們在中國享受的待遇,是外賓待遇。在首都長安有一個部門叫鴻臚寺,專門負責外國留學生事務。天朝大國,做到這樣,也算可以了。

    專門設置賓貢進士,考試難度相對較小

    國外的留學生,畢竟與中國本土的科舉生水平不一樣,因為所有的教學語言,都是漢語,就像我們現在去外國留學,必須先過外語關一樣,唐朝時來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也得先過漢語關,否則是無法完成學業的。那時候的首都是長安,還沒有推廣普通話,所以外國留學生,必須先得學會一口地道的陝西話。有的外國留學生,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而不能入學國子監,比如日本的半須賀雄和長岑高名,因為學習太差被國子監拒收,而另一位日本人橘逸勢,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不能入太學,無奈自學成材(自己學習古琴去了)而青史留名。

    國子監學習的內容,有六個專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是設門檻的,門檻是家庭背景,要求學生家庭背景依次是三品、五品、七品以上,雖然這有些不公平,但唐朝是從講究門閥制度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過來的,那個時候是「九品中正制」,沒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是不可能做官的。而後面的律學、書學、算學主要是一些專科技術,「理科專業」,研究自然科學的,沒有門檻,成績優秀的平民也可入學,你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宋代大發明家畢昇就是平民。可別小看這六門課程,內容涵蓋了經文到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字學諸方面,留學生們回國後,對其國內的官場制度、學制、田制、稅制、兵役、法律、學術思想、文學作品、禮制、醫學、書法、音樂工藝技術、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造成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影響尤甚。日本學士院院長山田三良博士就說過: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是同一種子在另一地方生長起來的。

    這麼複雜的學問,外國留學生學起來,當然會有一些難度的。為了幫助外國人過關,唐朝廷專門設置了一項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考試制度——賓貢進士。這是唐穆宗時候發明的。賓貢進士制度根據外國留學生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考試難度、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實行「優惠」政策,與唐朝本土的「國子進士」、「鄉貢進士」有很大不同。因為有了優惠政策,外國留學生除了一部分資質太差的以外,是可以通過學習過關的。

    考試合格入朝為官,也可禮送回國效命

    唐朝對於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的去向,採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既可以在唐朝為官,又可以禮送回國,很自由的留學生政策。當然,也有的留學生,因為唐朝皇帝認為是人才,採取留用唐朝不放回國的。

    外國留學生在唐朝為官的為數眾多,比如日本人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藤原清河當了玄宗朝的「特進秘書監」,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也就是那個叫晁衡的,與王維、李白等唐朝一流的詩人成為好朋友,一度想回國還遇到風暴沒回去,結果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活了七十三歲才在長安逝世,生前當過鎮南都護,死後唐代宗還追贈他從二品潞州大都督的殊榮。

    當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還是選擇學成歸國,為所在的國家效力。日本人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伊吉博德從唐朝學成回國後,主持編定了日本法律《大寶律令》,吉備真備、大和長岡共同刪定了日本法律《養老律令》,多治比縣守、藤原葛野麻呂、朝野鹿取、菅原清公任等人學成歸國後,都在日本政府擔任了高官,影響了日本政局。日本高僧道昭和尚、最澄和尚、空海和尚等,都得益於在大唐的留學僧生活,回國後創建了日本的天台宗、真言宗,其中道詔和尚還是《西遊記》中唐僧(唐玄奘)的得意弟子,將中國的法相宗傳到日本,臨回國唐僧還贈他舍利、經論和鐺子等,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和阿倍仲麻侶比肩的新羅人崔致遠是個大才子,他在新羅是個貴族,但來到唐朝後,由於久試不第,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難,乃至到了「席冷而窗風擺雪,筆乾而硯水成冰」的地步,但他不怕困難,由奢入儉,終於依靠勤學苦讀一舉及第,先後擔任唐朝的溧水縣尉、侍御府內奉、都統巡官、承務郎、館驛巡官等職務,以大唐三品官銜榮歸新羅。崔致遠回到新羅後,受到的待遇更為厚重,擔任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職務,出守太山、富城二郡,死後被追諡「文昌侯」,成為新羅國的「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聲望之隆,千古未有。

    外國留學生雖然在唐朝受到優厚的待遇,但並不等於他們在唐朝有特權。相反,他們在唐朝的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唐朝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以現代山東大學的「伴讀」制度,在唐朝是不存在的。他們享受的優惠政策,只是天朝大國對他們的恩賜罷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鴻臚寺 在 小龍江恩研究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14 22:48:20
    有 82 人按讚

    「昔日尊者往東來,卻被文殊化引開;東土若無尊勝咒,孤魂難以脫塵埃。」

    在唐朝時候,有一印度僧人名叫佛陀波利,罽賓國人,航海而來,為了遍觀靈跡尋道,不顧自身安危。聽說文殊師利菩薩在清涼山出現。於是遠涉流沙,儀鳳5年終於來到五台,虔誠禮拜,希望能夠親自看到文殊師利菩薩。

    此時,忽然看到一老人家從山裡走出來對波利說:「法師您從那裡來? 要做什麼?」波利回答說:「聽說文殊大士隱居於此山中,所以從印度國度而來,想要對大士瞻仰禮拜。」

    老人家就說:「法師您從印度國度而來,身上是否帶著《佛頂尊勝經》?」這個國度的眾生多造各種惡業,連出家眾亦有造各種惡業,佛頂神咒是除罪的秘密良方,你趕緊回去帶上《佛頂尊勝經》再來,將此經流傳此土,廣利群品,拯救幽冥。你若能如此做,就是禮敬諸聖賢,也算是報答佛恩了,你將經典帶來之後,自當告訴你文殊師利菩薩在何處。

    波利聽完,便向老人家鞠躬行禮,在舉頭剎那間,老人家已消失不見蹤影。遂歸取經,再回到中土到達皇城,受皇帝的旨意留在鴻臚寺內與日照三藏等高僧,共同翻譯此經典,翻譯好的中文本一直留在寺內未流傳到社會上去。波利於是向皇上秉告:我不顧生命安危將此經攜來中土,目的是為利益眾生,所以懇請皇上能將此經流傳出去,是所期望。皇帝於是將波利所帶來的原文經本還給他,滿其所願。波利於是重新翻譯此經,將中文譯本廣為流傳,利益廣大眾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