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高醫倫理委員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高醫倫理委員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高醫倫理委員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高醫倫理委員會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2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富源醫師 給醫學後輩的忠言與勉勵 文/馬偕紀念醫院公共事務課課長王紀葳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 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

  • 高醫倫理委員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16 11:40:57
    有 583 人按讚

    第2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富源醫師

    給醫學後輩的忠言與勉勵

    文/馬偕紀念醫院公共事務課課長王紀葳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

    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黃老師」,對於醫界的後生晚輩而言,他堪稱是祖師爺的等級。

    陪同台大醫學系學生對他的專訪,我在旁聽席中,也觀察到他對學子的殷切期盼與依然熱衷投入的教學熱情。

    拚命唸書才能分擔家計

    從小家境不好,黃富源在求學的過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級」,但擔心的並不是丟不丟臉這檔事,而是若是要再繳一年的學費,那可不得了,年紀輕輕能幫家裡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唸書」,殊不知這份單純的孝心,奠定了黃富源日後凡事「拚命」的性格。

    高中畢業後,果真拚命唸書的結果可以獲得保送入大學化工系,但問題來了。

    父親說:「你唸完書,一來沒有錢可以供你出國深造,再來也沒有錢可以讓你開工廠……。」

    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黃富源心一驚,若是一般大學畢業後無法賺錢還得再當家裡的賠錢貨,那豈不更慘?早年,醫學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於是黃富源再度「拚命唸書」,最後,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醫學院醫科。

    立志成為很會看病的醫師

    高雄鄉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家人與街坊鄰居無不歡慶祝賀。但窮小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靠著一位有錢人家的同學支援,找到台北的棲身之處,黃富源說:「我以為不知道台大在哪裡已經很離譜了,但我竟然連他家裡的馬桶都不知道怎麼用!」真是糗了。

    台大醫科果真名不虛傳,各方武林高手齊聚,黃富源看到同學臥虎藏龍,教授更是一派威風凜凜,只有繼續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並為自己立下「我要成為一個很會看病的醫師」的心願。

    自己立下的約定,成為自己持續拚命的目標!更難得的是得過一次「書卷獎」,讓黃富源欣喜若狂。

    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

    但要怎麼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變成一位很會看病的醫師?黃富源一句「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為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詮譯。

    黃富源努力到連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偶爾會問起:「緊張大師,你到底有沒有出去玩啊?」

    在實習階段,黃富源的「拚命」還多了一個項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沒有新住院的病人,然後跟在那位主治醫師身邊,偷聽就是多學,只要多爭取到值班的機會,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

    黃富源回憶:「有個功課很好也很會彈琴的同學,他只要去俱樂部彈琴打工,就請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來還會給我50塊錢,比起我一個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來說,根本是天價。你瞧,他開心彈琴打工,我開心值班練功,我還可以多掙點錢,豈不皆大歡喜!」語畢,哈哈大笑起來。

    觸診是最基本的診斷工具

    眾所周知,黃富源醫師十分強調不要依賴醫療儀器。他主張,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而他強調的「身體診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醫院當醫師時學到的功夫。

    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劉禎輝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塊圓圓的腫塊,語出驚人的說,裡頭是水!當時在一旁的另一位實習醫師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針頭抽出水後,才啞口無言。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6歲高燒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慶雲教授來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診斷為傷寒。我們問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診斷為傷寒?他說摸的感覺是doughy,有這種doughy的感覺是傷寒的特徵。我永遠記得那一幕。

    黃富源說:「時代再進步,都有儀器無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數字,身體診察(觸診、聽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但他也不諱言,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診察費太低了,導致愈來愈少醫師願意多花時間多看病人一眼、多聽診、多觸診病人一下, 猶記得5年前,有一位護理師的姊姊住國外,她的2歲兒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腫,看過眼科、家醫科,仍然無法治癒。這位護理師碰到我問我可以看看嗎?當然可以。第二天我門診時,護理師家人從國外飛回台灣,出現在我門診。我第一個看他眼睛,覺得很奇怪。

    當我看不懂時,會把病人從頭摸到腳,結果發現小孩肝脾非常腫大,斷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馬上住院由血液科專家治療。這個診斷方式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可見身體診察是無法用儀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體診察的重要性,提高醫師診察費,讓醫師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電腦螢幕。

    黃富源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身為臨床醫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醫療,才是醫師的最終目標。」

    在醫界,黃富源以其身教帶領了一群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在各處為醫療致力奉獻,不但對症下藥,並且不過度用藥,減少病人痛苦;特別在兒科,面對的是「不會說痛與不會道謝」的小病人,一本初衷與良心,更是醫師本質最好的體現。

    影響最深的二位前輩

    談到黃富源這輩子最感謝的二位醫師,背後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不諱言早年紅包時代下,就連自己住院開刀,老婆都還是不免禮俗將「禮數」給準備好,深怕不周到會被拿來「開刀」,還是送上比較心安;黃富源當時還笑說:「我請我的老師杜詩錦教授幫我開刀(扁桃腺割除),怎麼可能會收?」沒想到,老師還真的收下紅包。

    術後,黃富源恢復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臨出院前,老師把紅包退了回來,黃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額頭,我怎麼可以誤會我的老師,整整7天,真的是學生的不是!

    這件事,給了黃富源很深的影響,行醫50年,儘管時代改變但收到的紅包還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給社服室基金,做為急難救助之用。

    影響黃富源的還有鄭仁澤醫師。鄭醫師是一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絕不以研究病人為樂,不把病人當成研究的白老鼠,不會只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讓病人受痛苦。

    黃富源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也看到了器官捐贈的亂象,陸續設立了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師懲戒委員會,要求徹底扭轉醫匠現象,致力推動台灣醫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為善的醫師。

    病人是醫師的老師

    在黃富源眼中,「在困難的病人身上,診斷出疾病,並且將病人醫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醫好、把學生教好,並且得到來自於病人家長及學生真心的感謝,這種成就感支持著他持續至今。

    而他也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台灣目前的情況,真的不必再設醫學系,而應將醫學教育深耕並著重於醫學倫理的養成,將行醫這條路,當作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幫助人,並在助人中獲得安慰與滿足。

    「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病人永遠是醫師的老師。」在「富及杏林滿門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畫前,黃富源醫師為醫病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

    在馬偕兒童醫院裡,明年將滿80歲的黃富源,還在臨床工作上繼續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醫學生最崇敬,混身是寶的老師。

    寫在後面:
    首先感謝黃老師,黃老師在我住院醫師時期對我的教導及經驗傳承,這些對後生晚輩的我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與成長。
    非常感謝🙏!

  • 高醫倫理委員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7 14:14:31
    有 1,893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彰化血清篩檢爭議,指揮中心和研究單位「大和解」
    【研究5大發現,證明台灣防疫效果佳:陽性率僅萬分之8.3、感染者百分百有抗體、中和抗體長達5個月未消失、境外移入者抗體出現較本土病例高、醫護接觸者全部陰性】

    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進行萬人血清抗體檢驗,引發防疫單位和研究單位在各方輿論下針鋒相對,各種「防疫蓋牌」或「研究逆時中」的陰謀論流竄,連帶引發血清研究正當性、是否通過研究倫理審核、研究經費的出處、抗體試劑的品質等問題受質疑。
     
    ■研究結果驗證防疫成果,雙方大和解,指揮中心表達「謝謝」
     
    昨天台大公衛學院發出臨時記者會通知,今(27日)上午,此計畫負責人,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陳秀熙、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共同說明血清抗體篩檢初步結果。今早記者會上,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皆出席,呈現「大和解」氣氛。

    彰化萬人血清篩檢,實質執行人數4,859人,目前為止,陽性率非先前搶先報導的媒體所稱的1%~2%或千分之1,而是僅有萬分之8.3,研究等於為台灣防疫政策提供科學驗證。

    莊人祥也改口表示,自己對這項血清抗體研究有相當大的期待,不僅可以了解台灣社區在2、3月期間高危險群的感染狀況,也可以知道台灣精準防疫系統漏洞多大。「這次的血清報告一波三折,謝謝研究團隊排除萬難報告研究結果,滿足大家好奇心,也解決指揮中心蓋牌疑慮。」
     
    ■抗體陽性率萬分之8.3,社區很安全
     
    葉彥伯和陳秀熙聯手公布此次血清篩檢的執行過程、人數與結果,澄清外界質疑。

    #研究對象和方法:
    1.篩檢對象為高風險族群:這次計畫非「廣篩」或「普篩」,是針對彰化確診者以及相關接觸的「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包括:1~4月間確診者18人,以及2~3月疫情高峰期高風險族群:居家檢疫者1,584人、確診者之接觸者362人、醫療院所員工2,238人、健康照護人員693人,共計4,859 名高風險族群,不到萬人。6月開始執行檢測分析,8月12日完成所有檢測。

    2.檢測三種抗體:N抗體,S抗體及中和抗體。其中,中和抗體是具有把病毒中和掉的抗體,意義最強,沒有偽陽或偽陰性問題,更具有未來疫苗研發、檢測與對照的意義。
     
    #研究發現和意義:
    1.高風險者陽性率低:沒確診的高風險族群4,841人中,有4人測出中和抗體,陽性率僅萬分之8.3。

    2.確診者抗體保護時間長:確診18名個案,抗體檢測全呈現陽性,在染病100天後,3種抗體全部都有測到,包括最重要的中和抗體,還有的個案甚至長達5個月,顯示患者痊癒後仍受到抗體保護,至於可以持續多久,仍需追蹤。

    3.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抗體出現較早:研究也針對境外移入和本土接觸者確診個案進行對照,發現境外移入的個案,抗體出現較本土病例早,顯示境外移入個案病毒濃度較高。本土病例可能因隔離、口罩等防疫效果,讓病毒濃度較低。

    4.醫護接觸者零陽性:證明醫內感染管控有效。

    相關研究等於證實台灣防疫效果佳,本土社區病例少,14天隔離防疫和全民戴口罩有加持;確診者都有中和抗體,而且在染病5個月後都能測到,代表仍具有保護力,對未來疫苗測試與比對都很重要。
     
    ■確診者抗體保護力可持續至少5個月,有助疫苗研發和測試
     
    陳秀熙表示,血清抗體的調查目的:
    1.了解過去該地感染COVID-19的盛行率。
    2.在疫情較和緩的地方,有境外移入的個案時,可以協助疫情追蹤調查、阻斷感染源。
    3.了解感染後的免疫反應,提供疫苗研究的重要參考。

    陳秀熙說,疫苗在第一階段研發劑量時,通常都要做確診個案的研究,這次發現18個確診個案,全部都有中和抗體,且評估都有3~5個月的持續力。陳秀熙說,這個結果可以給疫苗研發很大的信心。

    「如果今天不做這個研究,以後做疫苗時就不可能會有這個數據,疫苗研發的信心就不夠。因此我們才要趕快做!」

    正進行COVID-19疫苗第一期臨床試驗的國光生技也關注此研究,該公司研發處長冷治湘表示,之前國外曾報導感染者抗體保護力只維持3個月,台灣這次調查發現保護力達5個月是好消息,不過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和疫苗打進去所產生的抗體,不一定能產生一樣長時間的效果,所以還是得透過臨床試驗得到數據。

    冷治湘希望進一步了解台大這次的研究案,感染者感染的是哪一個病毒演化株、產生什麼現象,「資訊愈多當然愈好」,將來研發疫苗才能知道哪裡可以再改善。
     
    ■研究倫理IRB爭議,計畫6月啟動、台大校方8月11日才通過審核
     
    此項血清抗體研究,是否有通過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的審核,成為重大的爭議。今日記者會上詹長權公布,此項研究前端部分,針對高風險群進行收集、抽血、送檢體等,全部都是由彰化縣衛生局負責;台大公衛學院針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因為不涉及抽血、不是臨床,因此台大規定這一類IRB就在校總區審查。」

    不過公布的資料上顯示,該計畫是送交台大校總區的台大行為與社會科學倫理委員會的研究倫委會(IRB),8月11日才通過,但計畫6月即已啟動,仍有事後補件的瑕疪。

    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則質疑,研究此次被分成兩段,彰化縣衛生局採檢體、台大公衛學院分析,屬性不同;台大公衛學院說明有通過IRB,但彰化縣衛生局都沒有提及倫理審查,也沒有明確說明檢體如何取得、是否在受試者同意書中向受試者說明風險、檢體使用等內容。此前網路上流傳一份彰化此項篩檢的受試者同意書,林綠紅說,若同意書真是如此,「這部分就是違法《人體研究法》,瑕疵很大!」

    此外,林綠紅說,台大也應該要去釐清,進行分析的資料有沒有符合規定,「不然萬一檢體來源有問題,IRB再審時就會說不能做研究,這才是合理的。」

    但問及彰化收集血清檢測的試劑規範為何,葉彥伯只表示,由台大來回答;詹長權則回應,彰化也有公務的做法,規範都有做到。
     
    ■回應經費來源爭議,詹長權和科技部說法有異
     
    針對此項萬人血清抗體的計畫經費來源,詹長權曾提及部分來自於科技部,但遭科技部打臉。今詹長權更詳細說明,台大公衛學院由「群體健康研究中心」負責此計畫,並由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支持。他表示在2月5日,科技部人文司司長在會議中提及,希望團隊可以幫忙研究COVID-19,「政府要求,我們也很想做,」因此才有了這次的萬人血清抗體篩檢。

    對此,科技部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此計畫名稱是「台灣大學群體健康研究中心」,按規定需要設「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對研究進行督導、建議。原先台大公衛學院申請的計畫內容,是分析彰化萬人健檢資料,包括含糖飲料、飲食型態與代謝症候群風險研究,同時也涵蓋C肝、肺結核傳染病防治等議題。

    科技部表示,這些都是使用現有資料;而在指導委員會會議中,確實是科技部人文司長林明仁為主席。但科技部說明,是委員提出建議研究中心可以朝「COVID-19」研究,但詳細內容為「利用公開數據研析」;且按照規定,就算是指導委員會建議後,仍要由台大將調整後的計畫內容送科技部核備,目前此計畫到明年2月到期,並未收到台大來函申請變更計畫內容。(文/陳潔、嚴文廷、林慧貞;攝影/吳逸驊)
     
    #延伸閱讀
    【疫苗新布局:爭取牛津授權、台廠代工有望,國家隊產能為何恐受影響?】https://bit.ly/2XMJKXY
    【PCR、快篩、血清抗體,究竟有什麼不同?】https://bit.ly/3jfRr12
    【真的假的?COVID-19陽性與否,PCR的篩檢其實存在「灰色地帶」?】https://bit.ly/2Qvq6f6
     
    #彰化 #血清 #篩檢 #COVID19 #陽性率 #新冠病毒 #武漢肺炎 #研究倫理 #報導者

  • 高醫倫理委員會 在 A Nan MOSTA 阿男醫師の磨思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09-10 22:12:28
    有 43 人按讚


    感恩,Team work 團結力量大 !

    << 台灣醫糾管理師與溝通調解員TDM&TCM訓練推動概況>>

    今日 下午 【1111全國研討會籌備會】 圓滿成功!!

    感恩 團隊 講師/指導員 腦力激盪 分工合作 !!

    下半年 幾場演講/ 研討會工作坊 的主軸 摘要如下:

    9/20, 9/21, 新北市 TDM&TCM訓練工作坊
    9/29, 彰化 中區醫療網
    10/3, 鳳山扶輪社
    10/20 , 高醫大研討會 (醫社 醫糾 法律)
    10/22, 阮綜合
    10/23, 旗山醫院
    11/11~11/13, 高雄,全國醫糾管理與關懷調解員研討會/訓練工作坊
    ......

    << 台灣醫糾管理師與溝通調解員訓練推動概況>>

    因應台灣醫療糾紛處理法之立法趨勢,旨在促進醫療調解與溝通,加強訴訟外糾紛處理機制(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各地衛生局、醫師公會與各地法院也積極展開醫療調解改革。目前,立法院委員會已審查通過:100床以上醫院都應設置『關懷小組』。

    高雄市聯合醫院自2013年初,引進日本『醫院內調解員』制度,促進醫病溝通,化解醫療紛爭。並於2013年6月,成立國內第一個醫院內『醫療關懷與醫療調解員(mediator)訓練研究小組』,促進醫療關懷與調解,積極訓練醫療關懷與調解之人才與講師。

    無論台灣、日本或中國,醫療糾紛與訴訟,對醫療人員與民眾都是莫大的身心折磨。縱然台灣朝野努力修法,然而,能否就此改善台灣醫療崩壞四大皆空?有識之士仍是憂心忡忡。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也曾經發生醫療刑事案件頻傳,有所謂『日本醫療崩壞』現象,日本醫療法律學者,發展出促進醫病溝通對話之院內醫療調解員(In-Hospital Mediators)。

    2005年,日本醫療機能評價機構,開始進行專業醫療調解員的訓練。2008年,日本成立了日本醫療調解員協會(JAHM, Japan Association of Healthcare Mediators)。至今,日本醫療實務上,為促進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日本很多醫院不只設置有『醫療安全管理者』,也已經有制度化的『醫療調解員』!依據日本實證經驗,醫院內專業醫療調解員制度有助於了解醫療爭議之真實,降低醫療訴訟,和平解決醫療紛爭。
    為促進醫療關懷與溝通調解,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已於2013年3月30日,邀請了國內法學與醫學專家,策劃舉辦了全國性的「醫療糾紛與醫療調解研討會」,。並於2013年6月起,成立『醫療關懷與醫療調解員(mediator)訓練研究小組』,透過讀書會、個案討論會、研討會、編寫訓練手冊,進行全方位醫療糾紛爭點整理與危機管理十大工具(如病安分析、爭點整理、倫理分析、員工關懷、第三方調解員等),希望促進醫病溝通與調解,關懷病家與員工,改善組織關懷文化。

    醫療關懷調解員(Mediator)之訓練課程目標,係希望透過團隊組織合作,推廣『關懷小組』與第三調解員之設置,提升人才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達到全方位團隊合作(team),雙向關懷(care),溝通調解(mediation)等三大特色,化解衝突,解決醫療糾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啟動快速反應部隊,團隊合作、互信互助、資源整合、提升品質;關懷同事、關懷員工、關懷病人、關懷家屬;人性溝通、關懷調解、發現問題,化解危機。(關懷小組,就像組織之潤滑劑,也像是對醫療團隊補充醫療維他命,改善組織文化,Vit TCM,Vit T: team, Vit C: care, Vit M: mediation.)

    透過分析講座,實際案例演練與角色扮演(role play),使訓練成員能夠熟悉,並操作下列三項具體的關懷調解會議:

    1 Team: 如何進行争點整理團隊會議 (RCA,系統分析,法律準備,媒體應對....)
    2 Care: 如何進行員工關懷會議
    3 Mediation: 如何進行第三方醫病調解會議

    目前,團隊講師已接受全台各地邀請演講,與『醫療關懷溝通調解員與全方位醫療爭議(糾紛)危機管理師訓練工作坊』,概分總論與工作坊角色演練如下:

    (一) (醫療關懷與溝通調解總論課程):藉由講師以現行法規、運作機制及實證結果、案例及未來的方向,分享醫療關懷與溝通調解、醫療爭議型態及如何進行危機管理與醫療糾紛處理等理論課程。

    (二) 第二階段(醫療關懷溝通調解員與全方位醫療爭議危機管理訓練工作坊):工作坊係以分組演練與討論方式進行,延續第一階段總論課程內容,讓學員藉由分組演練、激發討論,啟發全方位解決醫療爭議的概念與行動,分享實務經驗互相學習,進一步互動學習,善用爭點整理技巧、病安分析技巧、同理心技巧、溝通調解技巧、倫理分析與法律分析技巧,實際操作演練如何研擬公開聲明稿,如何進行媒體危機管理與公關,如何全方位處理與解決醫療紛爭。

    綜觀台灣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之改革策略上,有(1)立法修法,改善醫糾訴訟外處理機制。(2)衛生行政,加強鑑定與調解功能。(3)醫院管理,醫院內的溝通與調解。( 4)社會團體,促進醫病關係的和諧溝通。 (5) 醫療責任保險,分擔醫療人員個人之法律風險。其中,台灣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之最佳法制策略,引進日本醫院內專業醫療調解員制度(In-hospital Medical Mediation, Medical Mediators),建立台灣本土醫療調解學,訓練全方位醫糾管理師(Total solution dispute manager, TDM),團隊合作關懷調解員(Team work care mediator),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滿意度最好的改革策略,值得醫界、法界與民眾關心討論,集思廣益。

    希望透過本次演講主題:『台灣醫療糾紛管理師與關懷調解員訓練推動概況』,能使與會者了解醫療糾紛處理法之立法趨勢,以及醫院內醫療調解員制度之國際趨勢,並於醫糾事前事中事後,加強化解醫療糾紛之概念與技巧,體認醫院進行全方位醫糾管理,團隊合作關懷調解之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