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研院高中生命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
今天這篇文要來分享一下我參加這個計畫的經驗
其實我兩年前曾經發過一篇文介紹生培
不過最近他們又開始招生了,所以再寫一次XDD
.
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大多數高中數資班都有所謂的「專題研究」?那麽普通班的同學如果想要認識科學研究,甚至打入國際科展的殿堂,該怎...
.
【中研院高中生命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
今天這篇文要來分享一下我參加這個計畫的經驗
其實我兩年前曾經發過一篇文介紹生培
不過最近他們又開始招生了,所以再寫一次XDD
.
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大多數高中數資班都有所謂的「專題研究」?那麽普通班的同學如果想要認識科學研究,甚至打入國際科展的殿堂,該怎麼做呢?
其實不少大學和中研院都有針對高中生設計的培育計畫。就我所知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都有。我自己在高一的時候,就報名參加了中研院的生培計畫。
.
那實際上這計畫要花多少時間、都在做些什麼呢?
從入學到結業總共是三年的時間,也就是從高一到高三。高一開學沒多久就會開始報名(今年的截止日期是9/22!),之後會有初選(筆試)和複選(口試)兩個階段的選拔。經過考試進來的學生是不用收取任何費用的,如果沒有錄取,也有一些自費的名額。
.
#筆試 的準備
筆試考的不止生物,國高中的數物化生都是守備範圍。不過當然是生物的部分比較看重。建中跟北一女的生研社往年都會舉辦「中研補習班」,讓新生可以快速掌握一些重點(不過不曉得現在還有沒有)。建議有意報考的同學可以參加,或先看看高中課本。
.
#高一
主要是在教室裡大班上課。每兩週一次的禮拜六會到中研院聽各領域的傑出學者講他們的研究內容(是真的都很傑出…頂級卡斯…)。此外還會到不同的實驗室參觀。參觀實驗室的目的,是為了高二的重頭戲——專題研究做準備。
高一結束,有很多同學就會退班。因為高二開始要撥許多時間出來做研究。有些人發現自己沒有時間,或有更想做的事,就會選擇退出。不過一定要完成三年的課程才會拿到證書,所以建議各位還是要檢視自己的狀況量力而為,不要浪費一個名額了!
.
#高二
高一暑假時會選定未來一年半待的實驗室。不一定要在中研院,像我自己就是到台大醫學院。有些中南部的同學就近選擇中山大學、中興大學等。基本上只要是生命科學/醫學領域的實驗室都可以。實驗室的教授或學長姐會指導你進行自己的研究計畫,當時我自己在台大進行小鼠視覺皮層的表觀遺傳學研究,每個禮拜六都在實驗室跑PCR跑電泳。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實驗室呢?建議可以逛逛你想去的大學的網頁,看看教授們正在研究的主題。只要有興趣,就寄一封email過去,問他們能不能去參觀實驗室!不用害羞,大部分的教授都很友善的~
.
#高三
研究告一段落後,在高三通過「書面論文」跟「口頭報告」兩道關卡後就可以結業了!有些厲害的同學,會將自己的題目做得淋漓盡致,甚至挑戰國際科展的殿堂。要知道國際科展拿獎,在台灣可是能夠保送頂大甚至醫學系的!但這樣的機會跟奧林匹亞拿牌保送一樣微乎其微,如果自認不是頂尖電神,還是建議真心對研究有興趣再報名,同時好好讀課內的書,因為這整個過程確實會花費不少時間與心力。
(我本人就是一個糟糕的負面例子,原本妄想拿金牌保送醫學系,不過後來連生物奧林匹亞國手都沒有選上,課內成績也沒有顧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就跑去重考惹…)
.
說了這麼多,到底推不推薦高中生參加呢?
非常推薦!!!能夠在高中階段就接觸真正的學術研究,是很難得的機會。就算不以國際科展為目標,也可以在過程中學到許多有用的研究技能(或像我一樣發現自己對基礎研究沒那麼有興趣…XD)。現在在醫學系,真的覺得當時的訓練蠻有用的。高中就開始練習讀論文一點都不會太早!
三年下來我發現,計畫的老師真的都把我們當作researcher看待,而不是一堆參加夏令營的小屁孩。最後的口頭報告,他們也都嚴肅且認真地講評每一個人的論文,即使台上的我們高中都還沒畢業。
功利一點來看,參加這個計畫可以讓你認識許多頂尖強者。像我們班大部分的人後來都讀醫牙(或是台大其他的頂尖科系)(不知道是好是壞)。未來遇到問題,就有很多大神們可以請教了!此外也如果順利完成三年的課程,更會成為備審資料的大亮點。
.
再提醒一次,報名時間到9/22!
更多相關資訊可以我主頁的連結看,報名表也可以到那裡下載。連結我會放到報名截止日~也非常歡迎各位分享這個難得的機會給所有身邊的高中新生!
.
#醫學生 #醫學系 #醫科 #高中生 #會考生 #110會考 #111會考 #113學測 #讀書帳 #學測 #指考 #會考 #備審資料 #培育計畫 #中央研究院 #專題研究 #科展 #保送 #國際科展 #奧林匹亞 #資優班 #數理資優 #建中 #北一女中 #傑米的學習日誌
高中生可以在家做的化學實驗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未來孩子教育怎麼上?靠每天點滴養成素養】
雖然 無界塾 實驗學校不以孩子考試升學為目標,但從這兩年的大學學測考題,可以看到未來的大學考試入學,著重的卻是我們現在已經在做的部分:跨領域素養的養成。
這次大學學測考了許多議題,這許多素養考題,對無界的孩子來說都不會難。但卻看到許多體制內的考生哇哇叫。在未來,大考中心會逐年提升這類素養考題的比例,民國 111 年大學考題的重點將都是素養考題。
這類的素養是平常就要點點滴滴慢慢累積養成的,不是考前半年、一年去補習就有用的。如果體制內的高中不能落實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在未來,學生考大學會無從準備。
在無界塾,我們高中的必修課不是強迫大家修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變選修),我們的必修課是「研究方法」、「議題討論」等課程。上個學期至今帶了無界塾的高中生每週花好幾個小時深入探討、討論許多議題:全球移民、me too 運動、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等議題,接下來要談集中式電力到分散式電力供應的議題。
以這次考試談廟宇的對聯為例,這正是無界塾孩子上次在古亭區考察所做的議題。在地廟宇的對聯、當地歷史變革、周遭地理環境,全都整合起來帶著孩子實地去探查。
到頭來,無界塾沒有以考試升學為目標,卻是比體制內要考試升學的學生更完整的培養了無界塾高中孩子的跨領域素養。
念體制內高中的孩子,即使是要以考試升學為目標,除非他唸的學校真能全面做到跨領域、全主題式課程、和深入的議題研究,否則在未來將無法應付這類全素養題的考試。別再以為光靠補習、讀死書、死背題目就有用。未來的教育,只能靠每天點滴養成素養~
不管以後上不上大學,每天點滴養成素養,才是對孩子一輩子有用的!
#學校需要變革 #補習班也要改變才能生存
#無界塾四年前便開始跨領域課程設計
#明天需要的素養 #溫給你傳便便(金句 Credit: 黃國珍 😛 )
即日起開始報名-無界塾第三屆新生招生
(今年九月升小學五、六年級學生,2/11 截止報名,詳見 無界塾 粉專)
(歡迎分享)
高中生可以在家做的化學實驗 在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有張中學生科展名單,使得許多朋友們「驚呼連連」,認為這根本是父母科展名單!
我以前也這樣以為,但前陣子因緣際會,看到幾個真正由高中生 initiate 的計畫,我看法有所不同。
最近有張高中生科展名單,使得許多朋友們「驚呼連連」,認為這些超專業科研題材,根本是父母科展名單!
我以前也這樣以為,但前陣子因緣際會,看到幾個真正由高中生 initiate 的計畫,我看法有所不同。
不可否認的,其中一定有一些孩子(或大部分),是父母直接強灌的主題。但我們常想像的狀況是:唸書升學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進實驗室,所以這些「一定」都是大人做好給他們掛名。
但在台灣,已經有些孩子,他們選擇強度不那麼高的教育體制,可能是低調的貴族中學、可能是競爭強度低的公立中學,可能是團體或個人自學,然後把空閒的時間挪出來,讀自己想讀的書,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事。在他們有興趣的領域,的確可以做到超越同輩非常多。
我們讀大學時,常開玩笑說,讀醫學系好像只要肯讀、肯背、肯花時間就行,高中以前學那麼複雜的數學、物理、化學,似乎用不太到。
同樣的,搜尋並閱讀相關論文,背一個 pathway,記幾種試劑,並在實驗室拿 pipet,這個技術難度,你覺得對能被背完「傳說對決」超過 50 隻角色 150 種特殊技能的青少年,是非常困難的事嗎?
或許,只是我們要不要花時間去做的問題而已。
然後,藉由老師、藉由學校、藉由家教、藉由家長的人脈管道,他們獲得實驗室面談的機會,並努力把握,長時間努力,做出不錯成績。
各位看到的是國內科展,實際上,真正優秀的一群,已經在國際科學競賽得獎,在 SCI 論文發表,在國際舞台上分享了。
但這些人的故事你在網路上看不到,你在身邊聽不到,為什麼?
因為他們知道現在的台灣,你成績好人家就酸你靠父母,你走向國際舞台人家就說你含金湯匙出生,你分享自己的經驗就有人攻擊你就是擴大台灣貧富差距的元兇,似乎你必須為所有偏鄉孩子的人生負責。
天啊,這只是一些孩子,努力把握自己的學習黃金時期而已。有同樣資源、金錢的家庭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把握。
我不否認,科展仍有許多不那麼真實的部分,只是想提醒我的朋友們,或許裡頭依然有些故事,值得我們的尊敬,甚至值得我們學習。
高中生可以在家做的化學實驗 在 拖鞋亮綠教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有家長不知要讓孩子上哪種課,所以說明一下
玩科學:2~4年級
這階段的孩子要的不是標準解答,而是觀察與想像,因為過早的給予孩子標準解答,會使得孩子失去求知的問題,阿亮以前去小學演講,常見的問題是,問孩子一個問題,比如:彩虹是怎麼出現的?孩子的回答通常是水珠散射,但幾乎沒有孩子知道甚麼叫做散射,只知書上或課本這樣寫,我只要照著回答就好,考試就能獲得高分,而後呢?孩子就會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接著就不再往下探究,喪失了發問與求知的能力。
因此這個階段他們所需要的是藉由培養觀察的過程,建立自己的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提早知道散射這兩個字,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厲害,反而只是扼殺了孩子對於問題的求知能力。
因此2~4年級的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的觀察與自我思考的培養。所以在上課時,會使用大量的diy實驗,讓孩子自我操作,並自然的發出疑問,並且討論。
玩生物、玩理化:3~6年級
在孩子擁有屬於適合自己的邏輯與思考能力後,接下來就是體驗,體驗現有知識的現象與感受,這有別於前一個階段的過程。每個孩子都不同,因此適合的思考方法也不同,在培養適合孩子自我的思考方法之後,便是體驗這個世界的知識。
但知識往往是硬梆梆的,孩子常無法直接體會知識的美好,古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並非是說常複習就會很快樂,而是當你學過了這知識,你可以常常拿出來用,用的時候會感受到知識所帶來的便捷與成就,因此會很快樂。
然而要拿出來用,這件事並不簡單,家長希望孩子能舉一反三,但也要有足夠的生活體驗來反三,因此讓孩子體驗與內化成自我的感受,便是這階段的重要任務。這階段會用大量的生活常識與簡單的知識做連結,讓孩子體驗知識的快樂。
因此課程進行方式,會以大量生活化的實驗來探討常見的自然知識。
理化與生物理解課程:5~9年級
你可以把這兩種課拿來當國三總複習,或是用來正式學習知識。自然學家在定義專有名詞時,通常會非常的小心,這過程便出現了定義,也就是標準化,然而標準化是要建立在懷疑上。
因為標準化,所以會有許多數學公式,然而當你只學會標準化的定義,結果便是硬梆梆的無趣知識。而當孩子學會如何懷疑過去的標準,就會有無限的進步,因為硬梆梆的無趣知識,是建立在很多的懷疑與錯誤,而演變至今的理論。因此若知識只是拿來考試,而非拿來使用與理解,那或許成績進步,但學習無趣,就沒所謂的以後,這就是所謂的硬梆梆定義。然而若學會使用知識,理解並懷疑知識,學習會變有趣,所謂知識變得柔軟可愛,且考試通常都會進步。
在這階段會將標準化的知識,從科學歷史的演化角度,與現今社會對知識的應用發展,來多方面解釋同一理論,力求用理解代替死背,死背考過就忘了,理解知識學過後,往往一輩子受用,不僅僅只有現今的考試。
因此上課不僅使用較多的演示實驗,更多的是用不同角度去詮釋一個硬梆梆的理論,以求孩子能將理論內化為己身所擁有,並且能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大學生物原文書導讀:
這是開給對生物有極強烈學習慾望的孩子,讓他們了解專業的生物領域,在這堂課程中並非以教授孩子深入的專業知識為目標,而是讓孩子了解生物的世界,有多種不同的學問,並且能更廣泛的理解各不同學問中,差之毫米, 異之千里,所謂生物並非只有國高中生物課本中的那些知識。
但因此課程涉及較多專業學問,所以需要擁有基礎化學知識的能力,若你的孩子大概看得懂化學式與結構式,了解C有4隻腳,O有2隻腳,Ca會丟2個電子這段話的意義,那他就能有上這堂課基本知識。
若家長能認同以上教學理念,歡迎您與孩子一同報名,也歡迎你能報名之後會再5~6月的說明課程,了解阿亮綠教育的中心思考與理念。
若有興趣阿亮所開的新一期課程,歡迎點進下列網址:
http://ligidea.blogspot.tw/2017/04/blog-post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