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骨盆腔解剖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骨盆腔解剖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骨盆腔解剖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骨盆腔解剖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937的網紅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目前三種COVID-19疫苗接種人次不包含第二劑來到了1046萬人次,人口涵蓋率到達44.6% 快接近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打到疫苗了~ 當然這麼多人打完疫苗,加上媒體的渲染,大家打完疫苗都會很緊張自己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有的人覺得打完精神都好了、咳嗽都好了、食慾變好了、有的全身不舒服、很喘、心悸、血壓...

  • 骨盆腔解剖圖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7 22:52:59
    有 301 人按讚

    目前三種COVID-19疫苗接種人次不包含第二劑來到了1046萬人次,人口涵蓋率到達44.6%
    快接近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打到疫苗了~
    當然這麼多人打完疫苗,加上媒體的渲染,大家打完疫苗都會很緊張自己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有的人覺得打完精神都好了、咳嗽都好了、食慾變好了、有的全身不舒服、很喘、心悸、血壓變高了、有的單側膝蓋痛、手紅腫、手舉不起來⋯⋯⋯等等。
    各式各樣主訴不勝枚舉~

    這幾天,來了一位40幾歲女性,她說「自從打完AZ就全身不舒服、覺得很累、走路就覺得喘🚶‍♀️」
    不過認真問起來,病人在打AZ之前已經來了3週的月經,最後總共來了四週的月經~
    而且這幾週的月經量都很大,41公分的衛生棉兩個小時就滿了~
    加上下眼瞼看起來很白,擔心貧血,所以幫她抽了血球檢查~

    沒想到隔天,⚠️ #血色素跳出危險值:5gm/dl‼️(正常值約12.0~16.0 gm/dl)加上病人的症狀跟病史,可以推測這個值應該是有意義的不是實驗室誤差,於是立刻通知病人回來開轉診單及印出報告,請病人去急診輸血穩定生命徵象❗️

    後來病人回覆說,她去急診時再驗了一次血色素,結果只剩4.多,總共輸了6包血才回到7點多gm/dl(一般人至少7以上比較夠用)!接下來就是查原因,病人自述一直都有子宮肌瘤的問題,於是請病人去婦產科做後續的追蹤及檢查。病人很感謝我們幫她抽了血色素,輸完血她舒服多了~因為在那幾個禮拜她一直覺得很不舒服,中間看了四次醫師但都沒有明顯改善,她還一直以為是AZ疫苗讓她很不舒服,不過按病史看來跟AZ疫苗是沒有明顯關係的~

    🩸#子宮肌瘤:是婦女常見的一種良性婦科腫瘤,是一種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好發年齡 35-45歲之間。

    以解剖位置可分為以下三種:
    🔸#子宮漿膜下肌瘤:可向子宮外的骨盆腔或腹腔突出生長,因空間較大,可以長到蠻大的,甚至大到像懷孕四、五個月。
    ➡️可以產生壓迫症狀:如壓迫膀胱會造成膀胱功能障礙(排尿次數增加、壓力性尿失禁)、如壓迫直腸則會造排便困難。
    🔸#子宮肌層間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可能產生經痛或慢性骨盆腔疼痛。
    🔸#子宮黏膜下肌瘤:由子宮內膜下層往子宮腔生長,故也是最容易造成月經期的大量出血的一種肌瘤➡️ 可能造成貧血、懷孕困難、容易流產等症狀。

    治療方式就交給專業的婦產科醫師來判斷了~我這邊就不解釋,只是提供大家子宮肌瘤小常識而已~因為這個病人問了很久,希望我可以多多提供婦科知識給大家☺️

    👩🏻‍⚕️不過這邊提醒大家,如果覺得身體很不舒服,不要勉強接種疫苗喔❗️(不過病人說她擔心放棄又要等好幾輪才能打得到,真的是兩難的選擇😢

    有時候疫苗真的有非戰之罪,假設生病的時間剛好時序相近真的很難讓人辨別因果關係,我最近手上還有一個例子,但想說等確診再分享給大家~
    就像之前說的,目前還沒人發明出百分百無副作用的疫苗,醫生只能判斷病人當下適不適合打疫苗,無法預估誰會產生什麼樣的副作用,如果真的覺得身體狀況不佳、建議不要勉強接種,但Delta來勢洶洶,如果需要出外工作的人還是建議儘快施打疫苗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喔😢

    #佳鴻診所
    (以下圖片取自網路喔~)

  • 骨盆腔解剖圖 在 Lemon L. Yog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3-29 16:15:18
    有 48 人按讚

    【骨盆小教室】
    【久站久坐族;腰痠背痛族;我的學生們必看】

    昨晚跟大家分享的四個簡單骨盆操做了嗎?
    今天來跟大家稍微聊一下對於瑜伽教學者的我來說所認知的股盆。
    ►骨盆中的「腰大肌」是唯一一條連結我們[上半身:腰椎;下半身:大腿骨]的肌肉。
    ►女性骨盆腔空間較寬(因為生育的功能),這也是為什麼女生在做束角式或是分腿前彎幅度可以較男生大的原因。
    ►骨盆前傾:翹屁股;骨盆後傾:夾屁股

    ⬇︎第一張圖(圖片來源和版權均屬Dr. Deb Bennett)
    ▪︎ 男生和女生的骨盆構造天生並不相同,女生的股盆腔空間較大,但是兩個骨盆中間連接的薦椎也相對容易不穩定。所以很常聽到女性在分娩時產生薦椎斷裂。
    ▪︎ 髖骨和薦椎中間稱為「薦髂關節」,這個關節有些許可以收縮和伸展的空間,所以透過訓練的確我們可以「有限制的」收縮骨盆。

    ⬇︎第二張圖(圖片來源和版權均屬 Actrainer.com)
    ▪︎ 在深蹲時很容易造成骨盆前傾(翹屁股)。我們時常聽到指導員告訴我們在做深蹲時小腹緊收。原因是我們的下腹肌和腹直肌有些許連接到我們的髂肌,縮小腹、下背保持圓狀的指令是能夠有效地保護我們的腰椎。
    ▪︎ 「下背疼痛」、「骨盆移位」
    我們可以觀察圖二,當我們的屁股往後「翹」而非往後「坐」的時候,我們的腰椎會進入擠壓的狀態。(以人體中立位來看腰椎本身就是往前突出的)。那的確會造成腰椎擠壓、薦椎凸出等情況。

    ⬇︎第三張圖
    我們可以再次看到翹屁股這個動作對於我們整條脊椎的傷害。骨盆前傾如圖三右邊,造成頸椎往前凸出、胸椎擠壓、腰椎擠壓等。嚴重的會造成椎間盤退化、骨刺等情況。

    ✺所以請記得:隨時站好坐好。翹屁股是練出來的肌肉並不是骨盆往前傾。我們總不用隨時處在拍時尚雜誌的姿勢吧!✺

    (我先澄我並非專業的醫學背景出身,所以對於解剖學大概只有國小國中程度,所以問我太細瑣的肌肉我也不見得回答得出來,但是我所探究的層面是在實際運用在瑜伽練習中的應用層面!)

  • 骨盆腔解剖圖 在 運動解密 Fitness Lea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10-26 16:41:39
    有 23 人按讚


    【長時間久坐 當心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相似於椎間盤突出(intervertebral discitis)、腰椎神經根病變(lumbar radiculopathy)、大轉子滑囊炎(trochanteric bursitis)等其他常見骨科疾病,因此,也往往誤判梨狀肌症候群。根據統計,大約16%慢性下背痛的病患會造成工作上部分或完全失能,但事實上約有6%病患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是梨狀肌症候群。藉由正確認識梨狀肌症候群,往往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治療處置或開刀。
    梨狀肌是位於髖關節深處的肌肉,起於薦椎(sacrum)的第二到四節前側,往外背側連接於股骨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的上內側。坐骨神經是腰椎及薦椎發出的神經根結合成束,往下穿入骨盆腔,再經由坐骨大切跡(greater sciatic notch)穿出骨盆腔來支配下肢的後側。大部分的人坐骨神經穿出骨盆腔的解剖位置是位於梨狀肌之下;然而,少部分的人會有正常的變異,其坐骨神經會穿入梨狀肌或被梨狀肌分為兩束,甚至兩者情況都有。因此,過度的運動、跑跳或髖關節扭轉可能使梨狀肌痙攣或損傷發炎,造成坐骨神經被擠壓而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
    *坐姿、站姿或躺姿超過15-20分鐘會有疼痛產生
    *疼痛或麻木感會從臀部向下延伸到大腿後側
    *變換姿勢或伸展臀部肌肉時疼痛加劇,如:從坐姿或蹲姿站起
    *患側下肢無力,嚴重時走路會有困難,如:跛腳
    *患側梨狀肌有可觸摸到的腫塊或壓痛點

    如何區辨梨狀肌症候群或坐骨神經痛?
    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在仰躺時,患側下肢髖關節外轉可以紓緩疼痛的症狀;然而,主動將患側下肢轉回腳尖向上的姿勢會造成疼痛。
    臨床上,醫師或治療師除了會詢問病史之外,另外會配合一些理學檢查來區辨梨狀肌症候群與坐骨神經痛。
    *直抬腿試驗 (Straight Leg Raise Test (SLRT)):病患在仰躺姿勢下,由治療師將患側下肢髖 
     關節彎曲並合併膝關節伸直的動作,如果呈現不疼痛的陰性反應,則懷疑是梨狀肌症候群所
     造成的疼痛;相反地,如果出現疼痛的陽性反應、抬高的角度越高會越痛,則懷疑是椎間盤
     突出,需要配合肌電圖或相關影像的檢查做進一步的確認。

                   
      FAIR手法 (FAIR maneuver):病患在側躺姿勢下,由治療師被動將患側下肢髖關節彎曲60度、膝關節彎曲90度,再加上髖關節內轉、內收的動作,如果有神經症狀出現或是感到臀部疼痛,則測驗結果為陽性,表示有梨狀肌症候群。
    治療及處理
    梨狀肌症候群臨床的治療方式分為保守治療及開刀治療兩種。在急性疼痛時必須休息,並視病患的嚴重程度來決定休息的時間長短、是否需要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來減緩疼痛並放鬆梨狀肌對坐骨神經的壓迫。透過保守治療的方式,約有八成的患者症狀改善可達70%。如果病患對藥物及物理治療的療效不盡理想,則可以考慮局部注射麻醉劑或類固醇。若對上述治療反應皆不佳的病患,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物理治療可藉由儀器治療及牽拉梨狀肌的復健活動來減少對坐骨神經的壓迫,敘述如下:
    * 儀器治療:
    .熱療:使用淺層熱療(如:熱敷)或深層熱療(如:短波、超音波)。
    . 電療:包括經皮電刺激、干擾波等。
    * 復健活動:
    . 軟組織徒手治療:病患採俯臥的姿勢,由物理治療師被動地將病患膝關節彎曲90度,並控
     制髖關節內外旋的角度,以手肘沿著梨狀肌肌肉的方式向下施壓,藉以拉長放鬆梨狀肌。
    *牽拉運動(示範圖左腳為患側腳):病患的非患側腳膝關節彎曲90度,並將患側腳的腳踝架於
     非患側腳的大腿上,呈現翹腳的姿勢,一手抱住非患側腳的腳踝,一手抱住患側腳的膝關節
     後方,將膝蓋往對側肩膀靠近,感到臀部肌肉有拉扯的感覺維持10秒鐘。一天三回,
     每回20次。相同的牽拉方式也可以在坐姿進行。
    *提臀運動:病患採四足跪趴姿,將患側腳抬起維持約10秒鐘,放下時患側腳懸空維持
     10秒鐘(圖六)。一天三回,每回重覆10~15分鐘。

          

    復健醫學科 物理治療師 俞玉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