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公共房屋發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公共房屋發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公共房屋發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736的網紅劉浩龍 Wilfred Lau 師兄,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近地幫吓香港有需要嘅朋友都好喎😁👍🏻👍🏻👍🏻 【關愛家居系列- 石硤尾邨】 [石硤尾邨朋友揮手區~] 唔講唔知,原來石硤尾邨喺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二次大戰後,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促使當時政府在同區興建多層H型嘅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因而奠定咗香港公共房...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2:34:57

【編者的話】守護後花園的人 炎炎夏日,正是出海好時節。在彩虹站登上小巴,車窗掠過一幢幢公共房屋,不消十分鐘,兩邊綠樹成蔭,房屋矮了大半截,已然變成幾層高的村屋。不多久,就途經滿佈白船的湛藍海岸。恍似一步步,進入與世隔絕的世外。來到西貢,大可暫時拋下一切煩憂。 這裏風景如畫,碧海藍天、葱綠山林,還...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2:34:57

【漁光村重建在即】「漁光村位於香港仔水塘道,距離香港仔巴士總站約五百碼,為香港仔之一處山腰,背山面海,風景優美,是一個很好之住宅區域,祗是離港島市區較遠一點。」一九六二年十二月,香港仔漁光村首期工程竣事,居民準備入伙,《香港工商日報》如此報道。​ ​ 漁光村是香港仔第一條興建的公共屋邨,是專為香港仔...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10 05:15:14

香港的城市愈發展,樓價股價數字步步攀升之際,浪漫情懷卻同時被現實逐一清刷,甚至消失殆盡。 維港是香港最重要的地標,也主導了十九世紀中以來的城市發展面貌。在鐵路和過海隧道仍未出現的七十年代,渡輪便是連接港九兩岸的主要途徑。然而渡輪不止是交通工具,更讓維港多添了一種悠閒和浪漫,多區碼頭更成為最熱鬧的集...

  •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 在 劉浩龍 Wilfred Lau 師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4-21 18:59:43
    有 13 人按讚


    近近地幫吓香港有需要嘅朋友都好喎😁👍🏻👍🏻👍🏻

    【關愛家居系列- 石硤尾邨】

    [石硤尾邨朋友揮手區~]

    唔講唔知,原來石硤尾邨喺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二次大戰後,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促使當時政府在同區興建多層H型嘅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因而奠定咗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嘅鄒型。70年代至今,石硤尾邨經過幾次重建(圖為1975年石硤尾邨重建, 圖片來源 Jeff Chow)。現時,邨內仍有唔少樓齡超過30年嘅樓宇。

    香港仁人家園啟動「關愛家居計劃」,定期為本地有需要家庭提供家居維修服務,宣揚適切居所嘅重要性。上個財政年度我們一共服務咗石硤尾邨9個長者家庭 <3

    關愛家居計劃︰http://habitat.org.hk/learn/hongkong/project-homeworks/

    #shekkipmei #volunteer #hope #repair

  •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3-30 01:14:21

    《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下首座落成的公共屋邨。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徒置專員一職,「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決定有系統地推行徒置計劃重點為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的石硤尾的兩層高平房相繼被拆卸,興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廈取代,連同1954年興建的8座,成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7至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2型徙置大廈。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The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JCCAC)是一個致力推動香港創意藝術發展的嶄新藝術項目,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石硤尾白田街30號,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香港浸會大學主導,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藝術中心為策略夥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民政事務局作為政府支援機構。藝術中心於2008年9月末對外開放。香港政府以期限七年託管協議(Entrustment Agreement)形式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經營權交予香港浸會大學,中心以自負營虧模式運作並對外開放,除藝術創作外,駐中心的藝術工作者及團體會合作為公眾提供藝術教育和訓練,以至與藝術有關的商業活動。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樓高9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可供租用面積約11萬平方呎。石硤尾工廠大廈於1977年建成,自2000年起開始空置,總實用面積8,640平方米。中心的設計盡力保留原石硤尾工廠大廈的特色,在翻新物料上也會盡量保持七十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地面也是「石屎」質地,底層樓底高度14呎9吋,上層每層為8呎3吋,負重限制為每平方呎150磅。其中約5萬平方呎提供約100個中、小型單位租予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另外約3萬平方呎提供約6至7個大型單位租予藝術機構,小單位面積由291至385平方呎;中型單位面積由483至804平方呎;大單位面積由874至1,040平方呎;最大的單位面積則由1,298至1,326平方呎,中心附設3個藝廊及1個實驗劇場、食肆、金及其他商店。中央庭園提供1個表演場地,用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之用。大廈每層亦設有一個共用空間,擺設雕塑及舉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