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饈造詞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饈造詞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發信人[email protected] (紐倫堡的師傅歌手──明道風度伊川,看板Chin...
饈造詞 在 旅人筆記(K & Vick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23 16:23:50
💕 Taipei City, Taiwan. 👉 後疫情時代的端午節消費商機,今年「台北福華飯店」將奢華食材豪邁加入粽子中,包括奢華食材代名詞的鮑魚、豐富膠質口感滑潤的虎掌花膠與金黃酥脆的烤鴨也連皮帶肉通通入粽,打造出全新誘人口味。「台北福華飯店」今年推出三款經典香粽禮盒及冰心Q粽禮盒,售價由$68...
通假字是文言文學習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古字通假是文言文裡常見的現象。閱讀文言文﹐不明了古字通假﹐隻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會解釋不通或者解錯句意。即能否識別出通假字直接影響到對文本的解讀﹐但要確切識別出通假字﹐對普通高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其實對教師來說也非易事)。本文就學習通假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作簡單討論。
一、何為“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時不用本來該用的某個字﹐而用另一個跟它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替代。這種同音替代現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通”﹐意思是通用﹔“假”﹐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個字叫本字﹐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詞”在漢語中是音義的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裡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例如《鴻門宴》﹕“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重耳之亡》﹕“子盍蚤自貳焉。”這兩個“蚤(zao)”字都通“早”。本來表示早晨的zao應寫作“早”﹐但這兩處卻寫成“蚤”。“蚤”的本義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寫成“蚤”﹐隻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義。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義。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假借隻是“解決字少而詞多的矛盾現象的一種權變方法﹐而使用這種方法又是約定俗成的。”(《訓詁學與語文教學》黃靈庚 張繼定著)也就是說﹐同音假借不是某個人所為﹐而是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的﹐不能說是寫錯別字。錯別字是屬於個人的偶然性的行為。
文字假借有兩種情況﹕一是語言上早有這樣的詞﹐而沒有給它們造出字體來﹐不得不采用“借字標音”的方法來解決﹐這叫“本無其字”的假借﹐通稱假借字。如表示“雖然”義的詞﹐在語言上早就有了﹐可是沒有造出本字來表示它﹐而借本來表示蟲的意義的“雖”字來替代。二是語言裡某個詞的字﹐本來早就造出來了﹐可是在實際使用時﹐偏偏用另外一個與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這叫“本有其字”的假借﹐通稱“通假字”。如表示用火熨木使彎曲的“煣”字﹐在先秦已有﹐但《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偏借“輮”為“煣”。這類通假字給我們閱讀文言文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二、如何識別通假字
如何識別通假字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重例証。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例子癒多癒說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無”通“毋”﹕“令壯者無取老婦”(《勾踐滅吳》)、“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樑惠王上》)、“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鄭伯克段於鄢》)“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這些例子﹐說明“無”通“毋”非屬偶然。
2、通古音。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與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點﹐聯系上下文的意思來辨析﹐就是古人所說的“以聲求義”的方法。具體作法﹐就是在我們閱讀文挶w氖保□綣□11幟掣鱟鄭□滸賜u5囊庖褰饈筒煌a□塗梢雜媚騁桓□敉□蛞艚□淖紙饈停□源□獎嫖□ㄋ場17頁霰咀值哪康摹H紜敖麾孕蛑□蹋□曛□孕□┬□澹□滸漬哺桓捍饔詰纜芬印幣瘓渲校□鞍滸住倍□植懷捎錚□豢山猓□匭脛□饋鞍洹筆恰鞍摺鋇慕枳鄭□饉疾磐a9乓敉塩僮鈧匾□囊惶踉□蚴牽和塩僮趾捅咀直匭胍敉□蛞艚□□匭胍粵秸□乓糲嗤ㄎ□讕藎□緩蟾□葑忠粞罷宜□□媧□謀咀幀H紜敖裾哂行∪酥□裕□□□□氤加朽S”(《鴻門宴》)的“郤”通“隙”﹐通假字“郤”和本字“隙”古音相通(古音同屬溪母鐸部)。又如“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戰國策‧唐雎不辱出使命》)的“直”通“特”﹐二字古音同屬定母職部。所以﹐要做到準確識別通假字﹐必須懂得一些基本的古音知識。這一點對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就是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一般也不通音韻之學。
另外﹐通假字的讀音跟本字的讀音不同的﹐一般讀本字的音。例如“父”通“甫”﹐舊時男子的美稱﹐多附綴於表字後。“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一句中的“父”讀fu。又如“識”通“志”﹐記住的意思。“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句中的“識”讀zhi。
3、多識記。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的面較廣﹐但中學語文教材所涉及的並不很多。如“畔”通“叛”、“亡”通“無”、“距”通“拒”、“惠”通“慧”等。“讀書識字始”﹐平時多識記一些常見的通假字﹐對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古音雖相同或相近﹐但我們不能輕易當作通假字。要確立通假字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兩字同時存在。第二﹐兩字音同音近。第三﹐要有足夠的証據。(此為趙振鐸先生所提出﹐轉引自《訓詁學與語文教學》)此三者﹐缺一不可﹐而第三條尤為重要。ォz私病拔拚韃恍擰保□揮兇愎壞睦□□g□□□蟛簧儆諼逄□□□豢汕嵯陸崧邸?
三、注意區分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
中學語文課本裡沒有“古今字”、“異體字”的名稱﹐一律將古今字、異體字當作通假字。其實﹐這三者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必須區別開來。
1、古今字是就字的歷史承襲關系說的﹐是指在產生的時間上有先後的字。古與今是相對而言的﹐今字就是後起的字。在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後代要少得多﹐一個字常有多項功能﹐也就是“一字多義”。這也是詞義發展的結果。如古代的“辟”字﹐兼有後代的避、僻、嬖、譬等字的意義。
這類古今字﹐在中學語文課本裡很常見﹐但沒指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句中﹐“共”後來寫作“供”(訓詁術語﹕×後來寫作×﹐指古今字﹔×通×﹐指通假字﹔×同×﹐指異體字。中學語文課本裡此類術語混用不分)。“共”是古代表示供給的本字﹐先秦時期表示供給的字都用“共”。後來﹐“共”字多表示共同之義﹐為了區別兩者的意義﹐就別造一個“供”字。這兩個字就成了古今字。課文注釋“共﹐通‘供’﹐供給”﹐不確。下文所引例子皆有此病(課文注釋從略)。如“秦伯說﹐與鄭人盟”﹐“說”後來寫作“悅”﹐先秦表示喜悅皆用“說”字。再如“夫晉﹐何厭之有”﹐“厭”後來寫作“饜”。“失其所與﹐不知”﹐“知”後來寫作“智”。(以上例句皆引自《燭之武退秦師》)“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孰”後來寫作“熟”。“距關﹐毋內諸侯”(《鴻門宴》)﹐“內”後來寫作“納”。這類例子﹐中學語文課本中比比皆是﹐本文限於篇幅不一一例舉了。
今字意義要比古字具體﹐而今字往往以添一形旁以與古字相區別。如“景”與“影”﹐“舍”與“捨‵O□胺礎庇搿胺怠保□笆簟庇搿爸觥鋇取?
2、在古代﹐同一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這些詞就是異體字。異體字跟古今字的分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如“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過秦論》)﹐“俛”同“俯”﹐兩字是異體字。“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同“楫”﹐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教材直接引作“楫”而不注明﹐是為不妥。文中還有幾處﹕“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裡”﹐“蹞”同“跬”﹔“螾無爪牙之利”﹐“螾”同“蚓”﹔“非□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蟺”同“蛇鱔”。又比如“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塗”許多參考資料及教師都把它當作通假字“途”﹐其實兩者是正俗字(異體字的一種)。
異體字很難確定﹐往往會和通假字混同。這就得靠平時積累和勤查工具書了。
還值得一提的是繁簡字。簡化字大大方便了我們的書寫﹐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饑”和“饑”現統作“饑”﹐但在先秦是兩個不同的字。“饑”﹐指吃不飽﹔“饑”﹐指五谷不熟。所以“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嚴格地講應作“因之以饑饉”。又如“餘”簡化成“余”﹐但在古籍中﹐“餘”是剩余的意思﹐“余”是第一人稱代詞﹐兩者不可混淆使用。(注﹕二字亦非古今字)因此﹐高中語文第一冊﹐“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有餘”作“有余”是不確切的。
四、小結
課本注釋和工具書中﹐標有“通×”或“×通作×”、“同×”、“與×同”以及“讀曰”、“讀如”、“以為”等﹐一般是指明這兩個字的通用關系。對於初學古代漢語的中學生來說﹐自然難以正確運用古音通假的原則及確切區分通假字、古今字和異體字。但平時多查古漢語字典﹐注意積累﹐掌握一些常用通用字還是不困難的﹐必要時可將自己平時閱讀中遇到的通用字列出一個表來。
--
※ 來源:‧BBS 水木清華站 smth.org‧[FROM: 166.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