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顳葉受損影響功能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顳葉受損影響功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顳葉受損影響功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顳葉受損影響功能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權威醫學期刊指出 「40%失智來自於12項危險因子」: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失智症是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可能有高達百分之四的長者患有失智症。失智症不只讓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也往往會衝擊家人的生活,如果可以預防失智症自然是最好。(資料來源:【註1】) ■什麼是失智症?與正常老化有何不同? 相...

顳葉受損影響功能 在 Nick 지팅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07:47

. 人之間有一種巧妙的關係,有時候是相互扶持;有時候是相互幫襯,更多的時候是互相影響一起成長。 之前科學家說,發現兩萬年前智人戰勝尼安德塔人的其中一個關鍵,跟foxp2 gene有關。人類的語言能力越來越突出而且顯現出在物種間的優勢,和這個基因有一定的關聯性。 多虧於這個基因,使得智人成為演化優...

  • 顳葉受損影響功能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11 07:30:00
    有 20 人按讚

    ◉權威醫學期刊指出 「40%失智來自於12項危險因子」: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失智症是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可能有高達百分之四的長者患有失智症。失智症不只讓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也往往會衝擊家人的生活,如果可以預防失智症自然是最好。(資料來源:【註1】)
      
    ■什麼是失智症?與正常老化有何不同?
    相信超過40歲以上的朋友,偶爾出現健忘時總忍不住會這樣滴咕:「最近經常忘東忘西,是不是失智了?」究竟什麼是正常老化?什麼才是真正的失智呢?「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蔡佳芬主任」表示:「失智其實並非單一病名,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
      
    ■一般來說,失智症主要分成「退化性」、「非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分病人皆屬「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型、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而「非退化性」失智症,則是過去曾有腦傷或中風過的人。
      
    ■就症狀不同,則可簡單分成「認知功能」與「非認知功能」:
    ▸「認知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記憶力、方向感、注意力等執行功能
    ▸「非認知部分」:是指精神狀態的變化,絕大部分會有憂慮、焦慮或幻覺產生等精神方面問題
    (資料來源:【註2】)
      
    ■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
    失智症並非單純正常老化或記憶減退,而是一種大腦功能喪失的疾病,大多發生於65歲以上長者,造成記憶力及其它神經功能減退。
      
    其症狀有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語言、空間感、計算、判斷、抽象)思考等能力退化,因此可能會同時出現情緒、妄想、幻覺等干擾行為,嚴重時會影響其人際與工作,導致逐漸喪失自我照顧的功能,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才得以進行。
      
    在失智症早期,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以記憶力喪失的層面來說,失智症和正常老化的差別在於:
    ▸正常老化的人通常可經過提醒而再度想起
    ▸失智症患者即使經過提醒也還是不記得
    ▸失智症患者會出現無法勝任過去很熟悉的事物或技能,但正常老化的人卻不至於會有此反應。
    ▸失智症患者也常有服藥嚴重不規律的情況,例如整整1個月忘記吃藥,但也有時也會出現1天吃完1週藥量的現象。
      
    ■老化 VS 失智
    ☑正常老化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患者
    ▸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資料來源:【註3】)
      
    ■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 (Lancet)》雜誌在今年(2020)的委員會,根據新的研究計算,顯示有40%的失智來自可避免或治療的12項危險因子。這些因素包括【註4】:
    ▸缺乏教育
    ▸聽力損失
    ▸腦傷
    ▸高血壓
    ▸過量飲酒
    ▸肥胖
    ▸抽菸
    ▸憂鬱
    ▸社交孤立
    ▸缺乏運動
    ▸糖尿病
    ▸空氣汙染
    (資料來源:【註1】)
      
    ■失智症十大警訊
    「失智症十大警訊」若出現這些症狀,請及早就醫確診。
    ▸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洧。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失智症預防
    (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1.多動腦
    2.多運動
    3.均衡飲食
    4.多社會互動
    5.維持健康體重
      
    (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1.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2.避免頭部外傷
    3.不抽菸
    4.遠離憂鬱
    (資料來源:【註3】)
      
    面對這樣的疾病,「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蔡主任」直言:「預防失智吃藥沒有用,大家可以做的,其實是所謂的『趨吉避凶』,換句話說,就是好的事情多做,壞的事情少做。」好的部分是指健康的飲食,搭配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交活動;避凶是指控制好三高問題、治好憂鬱症、避免菸酒、避免頭部外傷、避免聽力受損。如果到了中年,聽力有問題,最好及早去矯正治療。
      
    在飲食上,蔡主任表示,地中海性飲食確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像是藍莓、草莓、五穀類以及堅果類,另外像茄子、番茄和深海魚類,搭配適量的紅酒,地中海式飲食其實是一套飲食方法,而非單一飲食,這是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只是,目前失智症最讓人感到困擾之處,在於很容易將正常老化與失智搞混。因此,蔡主任也提醒我們:「當無法判斷是正常老化,或不正常的表現加速惡化時,就必須就醫來確診了」(資料來源:【註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早安健康「權威醫學期刊:40%失智來自12項危險因子!控好血壓降2成風險」:https://bit.ly/2U8ZXV2
      
    ∎【註2】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究竟什麼是失智症?榮總蔡佳芬醫師:主要分成這兩類」:https://bit.ly/3kbxrgi
      
    ∎【註3】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失智症防治」:https://bit.ly/38r0Voa
      
    ∎【註4】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Gill Livingston, Jonathan Huntley, Andrew Sommerlad, David Ames, Clive Ballard, Sube Banerjee, Carol Brayne, Alistair Burns, Jiska Cohen-Mansfield, Claudia Cooper, Sergi G Costafreda, Amit Dias, Nick Fox, Laura N Gitlin, Robert Howard, Helen C Kales, Mika Kivimäki, Eric B Larson, Adesola Ogunniyi, Vasiliki Orgeta, Karen Ritchie, Kenneth Rockwood, Elizabeth L Sampson, Quincy Samus, Lon S Schneider, Geir Selbæk, Linda Teri, Naaheed Mukadam,
    The Lancet. 396. 10.1016/S0140-6736(20)30367-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367-6
      
    ➤➤照片
    ∎【註4】
    圖說: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失智症追蹤診斷新生力軍-「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https://bit.ly/3p95b1m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刺胳針 #Lancet #失智 #失智症 #正常老化 #台北榮民總醫院 #老年精神科 #蔡佳芬 #阿茲海默型 #路易氏體失智症 #額顳葉型失智症 #帕金森氏症 #健康的飲食 #搭配多運動 #多動腦 #多參加社交活動 #控制好三高問題 #治好憂鬱症 #避免菸酒 #避免頭部外傷 #避免聽力受損
      
    The Lancet /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顳葉受損影響功能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01 10:00:31
    有 434 人按讚


    今天要幫大家介紹的大腦區域,是額葉中的「布洛卡語言區」,以及顳葉中的「維內基語言區」。

    《大腦好好玩》第四集語音+文字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191119cul001

    首先,先來看看布洛卡語言區的故事。提到布洛卡語言區,就要把時間拉回 1840 年的法國。這一年,有一位年紀 30 歲的中年人叫做 Louis Victor Leborgne,大家可能會覺得名字聽起來很熟悉,因為就像是兩個高檔歐洲名牌的結合── Louis Victor 聽起來就像是 LV 的 Louis Vuitton,而 Leborgne 聽起來就像是藍寶基尼 Lamborgini。


    很可惜的是,這位 LV 藍寶基尼先生雖然名字自帶名牌,但卻沒什麼人記得他的本名(畢竟 LV 和藍寶基尼都是 1960 年代以後才成名的品牌,所以當時沒有人記得他的本名),但他的暱稱倒是成了心理學教科書中的經典。他的暱稱就是「小唐」,patient Tan,這是一位無法說話、但卻革新了心理學語言研究歷史的頭號人物。


    為什麼這位 LV 藍寶基尼先生的暱稱叫做小唐、patient Tan呢?這是因為他完全無法說話,唯一能發出的聲音就是 Tan 的聲音。通常他想要說話的時候,都只能發出一聲的 Tan,或是兩個連音 Tan Tan,僅此而已。


    1840 年時,他因為無法說話而來到法國的一家精神醫院檢查。在那之前,他已經有好幾年的癲癇病史,失去語言能力也已經有兩三個月的時間。當時他唯一的病徵似乎就只有語言問題;初步的檢查發現,他的智力及一般行為表現都算正常。例如,他聽得懂醫生的指示;在試圖溝通的時候,也可以透過大量手勢來傳達他的意圖,唯獨發音時只能發出「唐」的聲音。


    不過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小唐的情況開始逐漸惡化。比方說,他的右手癱瘓了,後來右腳也癱瘓,最後連視覺和其他認知功能也都變得越來越差。最後到了 1861 年的四月,他的身體出現褥瘡,右半側身體開始發炎腐爛。1861 年的 4 月 11 號,他被安排接受手術。這時候,小唐終於第一次見到了布洛卡醫生。

     
    布洛卡登場


    布洛卡一見到小唐,就知道自己挖到寶了。當時正是布洛卡所創辦的巴黎人類學會的例會召開時間。而就在幾天之前的 4 月 4 號,也就是布洛卡遇到小唐的七天之前,布洛卡才剛剛在會議上聽到了大腦中究竟有沒有語言區的爭議。


    這個爭議起始於第二集提到的「顱相學」。當時我們提到,高爾 1808 年提出顱相學,並主張人類的認知能力有區域化的現象,也就是大腦每個功能各自佔了一塊地區的現象。


    當時顱相學在民間和學界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反應:顱相學在民間有如秋風掃落葉,橫掃歐美,深受一般民眾和政商上流社會人士的喜愛;另一方面,科學界則視之為偽科學,認為它缺乏證據,也因此使得科學家們大多避之唯恐不及,不想跟顱相學沾上任何關係。


    但俗語說,樹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癡。在科學界一面倒反顱相學的同時,就偏偏有幾位科學家對顱相學的說法情有獨鍾。不過雖說人多有白癡,但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更擴大一點來看,應該可以把它看成是「人多必有異類」的意思;換句話說,人多雖然必有白癡,但人多也必有先知。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當初這幾位在眾人一面倒的反顱相學的時候,跳出來橫眉冷對千夫指、且義無反顧支持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科學家,究竟是白痴,還是先知。

     
    顱相學支持者


    最早提出類似顱相學的功能區域化主張的人之一,應該是德國醫師蓋斯納(Johann Gesner)。蓋斯納早在 1770 年就發表了一篇論文,記載一位叫做 KD 的病人聽不懂別人說話,自己卻可以流利地說話。他說的話有時候有意義,有時卻會是別人聽不懂的、沒有意義的詞句組合和聲音。


    根據蓋斯納當時的觀察,這位 KD 病人的病徵,就只有語言認知異常,而其他認知功能都完全正常;也因此他當時就推論,語言的理解能力可能是位於腦中的某個特定部位。他認為 KD 這位病人應該只有大腦的語言理解區受損,才會出現只有語言理解異常而其他認知能力完好的現象。


    事實上,蓋斯納發現的這個病例,根本和一百年後(1874 年)維內基發現的接收型失語症是一樣的,還早了一百年!不過,雖然早了一百年,但是蓋斯納沒有解剖病人KD的大腦,因此沒有獲得證據而錯失了這個可以名留千史的機會。


    雖然蓋斯納錯失了以自己名字來命名接收型失語症的機會,但他提出的大腦功能區域化想法卻在數十年後影響高爾,促使高爾提出顱相學。同時,蓋斯納也影響了另外一位法國醫生布依由(Jean Baptiste Bouillaud)。


    布依由其實是高爾的學生,因此他支持顱相學,我們一點都不意外。他 1824 年提出了兩個想法:第一個想法和高爾的顱相學一樣,認為大腦功能區域化,主張我們可以從病人的病徵去推論出大腦病變的位置;第二個想法就是大腦側化,特別以語言為例,認為人類的語言區就位於左腦的前額葉。


    到了 1848 年,布依由甚至公開提出賭金挑戰,只要有人能找到語言障礙的案例,而且發現大腦的受傷處不在左腦前額葉的話,他就認賠 500 法郎。不過,他的賭金挑戰始終沒有人提出回應,有可能是沒有人找到反例,也有可能是多數科學家都不想理會這種支持顱相學的主張。原因究竟為何,我們現在也不得而知。


    布依由的賭金挑戰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時間來到 1861 年的四月四號,也就是布洛卡遇到小唐的前七天。這天是巴黎人類學會的例會。這個學術界的活動一如往常,有許多科學家提出了反對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立場。


    反對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立場是什麼呢?就是他們主張認知功能在大腦中不可區分。他們認為,整個大腦應該是以分散式的方法同時處理各種認知功能才對;也就是說,應該是大腦每個部分都參與了所有功能。


    當這一天眾人持續撻伐顱相學的同時,有一位學者奧布爾丹(Simon Aubertin)跳出來支持顱相學。為什麼他敢力排眾議獨尊顱相學呢?原來奧布爾丹就是布依由的學生,而且還同時是布依由的女婿。這個學生兼女婿的身份,一邊面對來自同儕反對顱相學的壓力,一邊面對來自老師兼岳父的壓力的時候,很顯然老師兼岳父比較重要。不過,有立場而選邊站沒關係,重點還是要看到底有沒有拿出證據。


    奧步爾丹四月四號當天不但出面力挺顱相學的功能區域化假說,還把岳父在 13 年前的賭局又再次搬出來和大家嗆聲;此外,他更加碼提出了臨床證據:一位病人因舉槍自殺未遂而把自己的額骨打出一個洞,所幸的是並沒有傷及大腦,但是額骨已經不見了且裸露出大腦。


    醫生們對這位病人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拿了一塊鐵片在病人在說話的同時對著左前額葉進行按壓,結果發現只要在他講話講到一半時按壓他的左前額葉,講話就會終止;一放開鐵片馬上又開始說話。其他的認知功能則都不受到影響。


    這項證據公布時,布洛卡剛好就在場,因而對此印象深刻。七天之後,布洛卡就遇到了小唐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由於布洛卡對於奧布爾丹的實驗以及整個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爭議都記憶猶新,於是他就決定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很不幸的是,小唐在六天之後(4月17日)就因為敗血病過世。但很幸運的是,布洛卡抓緊機會,隔天親自操刀解剖拿出了小唐的大腦,並馬上把大腦實體標本拿到巴黎人類學會中發表。果然,小唐的前額葉有著一個巨大的壞死區域。


    接下來的四年中,布洛卡又持續地搜集病例,最後一共找到了 25 位類似的病人,他們的大腦受損區域也都十分接近。布洛卡在 1865 年才正式提出論文,主張語言表達功能有區域化的現象,而且是側化在左腦的前額葉。


    現在回頭來看,這四位早期支持大腦功能區域化的學者究竟是白痴,還是先知呢?最早的蓋斯納,應該可以說是先知無誤,畢竟他提出這個想法的時間比顱相學的高爾還要早。第二位學者布依由,因為他是高爾的學生,而且他只有開賭盤但卻沒提證據,因此我們暫時不予置評。第三位奧步爾丹雖然是布依由的學生兼女婿,但是他提出了新證據,因此還算是精神可嘉。最後的布洛卡實事求是、求證嚴謹,而且是第一位以大量數據和大體解剖來讓證據說話的學者,因此可算是先知一位。


    布洛卡是對的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布洛卡語言區的發現史,也知道布洛卡所主張的語言表達區位於左腦的前額葉。這一切聽起來,好像是科學歷史美談一樁,好像一切塵埃落定了對吧?但是事實上,案情並不單純。現在我們再來仔細檢視一下,到底布洛卡的主張和證據是否完全正確。


    首先我們要看的一項反例,是法國學者莫瑞(Pierre Marie)的發現。莫瑞其實是布洛卡的學生,但是他對語言區的意見卻和布洛卡大相逕庭。1906 年,他在研究後發表論文指出,布洛卡失語症(也就是表達型失語症)的病變腦區,其實比布洛卡所主張的區域更廣。


    到了 1980 年代,也有更多的證據顯示,有時候包括腦島、基底核、和顳葉前端等腦區的位置受損時,都有可能出現表達型失語症。這些腦區的名稱和位置,大家不必去深究,重點只是要告訴大家,語言表達能力的區域化,可能並不只侷限在左腦前額葉,而是涉及了更廣泛的區域。


    2007 年時,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位科學家 Nina Dronkers,用MRI磁振造影來掃描小唐的大腦,結果發現了小唐大腦損傷程度,比布洛卡所觀察到的損傷程度更大。例如,磁振造影發現,小唐腦中的一條叫做上綜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的神經纖維受損,由於布洛卡當年沒有將小唐的大腦做切片,因此無法觀察到這個大腦內部的損傷。


    除此之外,我先前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費德藍科(Evelina Fedorenko)也透過 fMRI 功能性磁振造影發現,布洛卡語言區其實可以再被細分成兩個不同的子區域,其中一個子區域和語言有關,另一個子區域則和數學與工作記憶有關。


    所以總結來說,布洛卡的研究大致上是正確居多,但仍有一些微小錯誤。正確的地方在於,大腦確實有功能區域化、也有語言表達功能側化在左腦的現象,布洛卡他確實是發現明確證據的第一人。小錯誤就在於,語言表達區並不是只位於左腦前額葉中的單一腦區,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是語言表達區雖然偏重在左腦前額葉,但還涉及了其他多個腦區。

     
    顳葉中的維內基語言區


    相較於額葉的布洛卡語言區的故事,顳頁的維內基語言區,就相對簡單多了。


    在布洛卡發現語言表達區之後的十三年,維內基又發現了另一個語言區,我們現在稱之為「維內基的語言接收區」,位於左腦顳葉和頂葉的交界。當此區出現損傷時,病人的語言理解能力會受損,但仍能流利的說話。不過,由於病人的語言理解能力受損,所以他們說話時,自己也聽不太懂自己說什麼,有時會出現流利但不知所云的說話內容。


    維納基語言區的發現大致上和布洛卡語言區一樣,算是大方向正確,但是細節仍有爭議。比方說,我和 MIT 的學者費德藍科一起合作發表的一篇 fMRI 腦造影論文就發現,和語言有關的腦區並不是只有左腦中的布洛卡區和維內基區,還包括了兩側大腦至少 13 個以上的區域。


    同樣的,2016 年的一篇文獻回顧論文也指出,傳統文獻中的布洛卡和維內基語言區的定義其實太過籠統,先前大家所建立的理論模型也都太過簡單。例如,很多理論都忽略了皮質下腦區的貢獻,也沒有注意到區域之間的互動關係。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介紹了布洛卡語言區和維內基語言區的發現歷史。布洛卡發現了「表達型失語症」,就是一種無法順利說話表達,但是卻可以正常聆聽和理解語言的病例;維內基則發現了一種相反的失語症,叫做「接收型失語症」,就是可以流利說話,卻聽不懂別人和自己說話的病例。


    簡單來說,布洛卡表達型失語症,就是語言的表達過程異常,導致病人無法順利說話。而維內基接收型失語症,則是語言的理解過程異常,導致病人聽不懂語言。布洛卡和維內基所找到的語言區位置大致上正確,但最主要的錯誤在於他們都誤以為自己發現的語言區就是唯一的語言區。


    無論如何,他們的發現仍算是瑕不掩瑜,我們可以從這些故事中學到四件事。第一,大腦功能確實有區域化;第二,大腦功能確實有側化;第三,做科學研究要有紮實的證據,才能讓人信服;第四,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永遠不要以為現在的科學知識就一定完全正確。科學研究其實是一個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隨時保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們才有機會一步步逼近真相。


    《大腦好好玩》第四集語音+文字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191119cul001

  • 顳葉受損影響功能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01 10:00:30
    有 448 人按讚

    今天要幫大家介紹的大腦區域,是額葉中的「布洛卡語言區」,以及顳葉中的「維內基語言區」。

    《大腦好好玩》第四集語音+文字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191119cul001

    首先,先來看看布洛卡語言區的故事。提到布洛卡語言區,就要把時間拉回 1840 年的法國。這一年,有一位年紀 30 歲的中年人叫做 Louis Victor Leborgne,大家可能會覺得名字聽起來很熟悉,因為就像是兩個高檔歐洲名牌的結合── Louis Victor 聽起來就像是 LV 的 Louis Vuitton,而 Leborgne 聽起來就像是藍寶基尼 Lamborgini。


    很可惜的是,這位 LV 藍寶基尼先生雖然名字自帶名牌,但卻沒什麼人記得他的本名(畢竟 LV 和藍寶基尼都是 1960 年代以後才成名的品牌,所以當時沒有人記得他的本名),但他的暱稱倒是成了心理學教科書中的經典。他的暱稱就是「小唐」,patient Tan,這是一位無法說話、但卻革新了心理學語言研究歷史的頭號人物。


    為什麼這位 LV 藍寶基尼先生的暱稱叫做小唐、patient Tan呢?這是因為他完全無法說話,唯一能發出的聲音就是 Tan 的聲音。通常他想要說話的時候,都只能發出一聲的 Tan,或是兩個連音 Tan Tan,僅此而已。


    1840 年時,他因為無法說話而來到法國的一家精神醫院檢查。在那之前,他已經有好幾年的癲癇病史,失去語言能力也已經有兩三個月的時間。當時他唯一的病徵似乎就只有語言問題;初步的檢查發現,他的智力及一般行為表現都算正常。例如,他聽得懂醫生的指示;在試圖溝通的時候,也可以透過大量手勢來傳達他的意圖,唯獨發音時只能發出「唐」的聲音。


    不過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小唐的情況開始逐漸惡化。比方說,他的右手癱瘓了,後來右腳也癱瘓,最後連視覺和其他認知功能也都變得越來越差。最後到了 1861 年的四月,他的身體出現褥瘡,右半側身體開始發炎腐爛。1861 年的 4 月 11 號,他被安排接受手術。這時候,小唐終於第一次見到了布洛卡醫生。

     
    布洛卡登場


    布洛卡一見到小唐,就知道自己挖到寶了。當時正是布洛卡所創辦的巴黎人類學會的例會召開時間。而就在幾天之前的 4 月 4 號,也就是布洛卡遇到小唐的七天之前,布洛卡才剛剛在會議上聽到了大腦中究竟有沒有語言區的爭議。


    這個爭議起始於第二集提到的「顱相學」。當時我們提到,高爾 1808 年提出顱相學,並主張人類的認知能力有區域化的現象,也就是大腦每個功能各自佔了一塊地區的現象。


    當時顱相學在民間和學界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反應:顱相學在民間有如秋風掃落葉,橫掃歐美,深受一般民眾和政商上流社會人士的喜愛;另一方面,科學界則視之為偽科學,認為它缺乏證據,也因此使得科學家們大多避之唯恐不及,不想跟顱相學沾上任何關係。


    但俗語說,樹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癡。在科學界一面倒反顱相學的同時,就偏偏有幾位科學家對顱相學的說法情有獨鍾。不過雖說人多有白癡,但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更擴大一點來看,應該可以把它看成是「人多必有異類」的意思;換句話說,人多雖然必有白癡,但人多也必有先知。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當初這幾位在眾人一面倒的反顱相學的時候,跳出來橫眉冷對千夫指、且義無反顧支持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科學家,究竟是白痴,還是先知。

     
    顱相學支持者


    最早提出類似顱相學的功能區域化主張的人之一,應該是德國醫師蓋斯納(Johann Gesner)。蓋斯納早在 1770 年就發表了一篇論文,記載一位叫做 KD 的病人聽不懂別人說話,自己卻可以流利地說話。他說的話有時候有意義,有時卻會是別人聽不懂的、沒有意義的詞句組合和聲音。


    根據蓋斯納當時的觀察,這位 KD 病人的病徵,就只有語言認知異常,而其他認知功能都完全正常;也因此他當時就推論,語言的理解能力可能是位於腦中的某個特定部位。他認為 KD 這位病人應該只有大腦的語言理解區受損,才會出現只有語言理解異常而其他認知能力完好的現象。


    事實上,蓋斯納發現的這個病例,根本和一百年後(1874 年)維內基發現的接收型失語症是一樣的,還早了一百年!不過,雖然早了一百年,但是蓋斯納沒有解剖病人KD的大腦,因此沒有獲得證據而錯失了這個可以名留千史的機會。


    雖然蓋斯納錯失了以自己名字來命名接收型失語症的機會,但他提出的大腦功能區域化想法卻在數十年後影響高爾,促使高爾提出顱相學。同時,蓋斯納也影響了另外一位法國醫生布依由(Jean Baptiste Bouillaud)。


    布依由其實是高爾的學生,因此他支持顱相學,我們一點都不意外。他 1824 年提出了兩個想法:第一個想法和高爾的顱相學一樣,認為大腦功能區域化,主張我們可以從病人的病徵去推論出大腦病變的位置;第二個想法就是大腦側化,特別以語言為例,認為人類的語言區就位於左腦的前額葉。


    到了 1848 年,布依由甚至公開提出賭金挑戰,只要有人能找到語言障礙的案例,而且發現大腦的受傷處不在左腦前額葉的話,他就認賠 500 法郎。不過,他的賭金挑戰始終沒有人提出回應,有可能是沒有人找到反例,也有可能是多數科學家都不想理會這種支持顱相學的主張。原因究竟為何,我們現在也不得而知。


    布依由的賭金挑戰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時間來到 1861 年的四月四號,也就是布洛卡遇到小唐的前七天。這天是巴黎人類學會的例會。這個學術界的活動一如往常,有許多科學家提出了反對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立場。


    反對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立場是什麼呢?就是他們主張認知功能在大腦中不可區分。他們認為,整個大腦應該是以分散式的方法同時處理各種認知功能才對;也就是說,應該是大腦每個部分都參與了所有功能。


    當這一天眾人持續撻伐顱相學的同時,有一位學者奧布爾丹(Simon Aubertin)跳出來支持顱相學。為什麼他敢力排眾議獨尊顱相學呢?原來奧布爾丹就是布依由的學生,而且還同時是布依由的女婿。這個學生兼女婿的身份,一邊面對來自同儕反對顱相學的壓力,一邊面對來自老師兼岳父的壓力的時候,很顯然老師兼岳父比較重要。不過,有立場而選邊站沒關係,重點還是要看到底有沒有拿出證據。


    奧步爾丹四月四號當天不但出面力挺顱相學的功能區域化假說,還把岳父在 13 年前的賭局又再次搬出來和大家嗆聲;此外,他更加碼提出了臨床證據:一位病人因舉槍自殺未遂而把自己的額骨打出一個洞,所幸的是並沒有傷及大腦,但是額骨已經不見了且裸露出大腦。


    醫生們對這位病人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拿了一塊鐵片在病人在說話的同時對著左前額葉進行按壓,結果發現只要在他講話講到一半時按壓他的左前額葉,講話就會終止;一放開鐵片馬上又開始說話。其他的認知功能則都不受到影響。


    這項證據公布時,布洛卡剛好就在場,因而對此印象深刻。七天之後,布洛卡就遇到了小唐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由於布洛卡對於奧布爾丹的實驗以及整個顱相學功能區域化的爭議都記憶猶新,於是他就決定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很不幸的是,小唐在六天之後(4月17日)就因為敗血病過世。但很幸運的是,布洛卡抓緊機會,隔天親自操刀解剖拿出了小唐的大腦,並馬上把大腦實體標本拿到巴黎人類學會中發表。果然,小唐的前額葉有著一個巨大的壞死區域。


    接下來的四年中,布洛卡又持續地搜集病例,最後一共找到了 25 位類似的病人,他們的大腦受損區域也都十分接近。布洛卡在 1865 年才正式提出論文,主張語言表達功能有區域化的現象,而且是側化在左腦的前額葉。


    現在回頭來看,這四位早期支持大腦功能區域化的學者究竟是白痴,還是先知呢?最早的蓋斯納,應該可以說是先知無誤,畢竟他提出這個想法的時間比顱相學的高爾還要早。第二位學者布依由,因為他是高爾的學生,而且他只有開賭盤但卻沒提證據,因此我們暫時不予置評。第三位奧步爾丹雖然是布依由的學生兼女婿,但是他提出了新證據,因此還算是精神可嘉。最後的布洛卡實事求是、求證嚴謹,而且是第一位以大量數據和大體解剖來讓證據說話的學者,因此可算是先知一位。


    布洛卡是對的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布洛卡語言區的發現史,也知道布洛卡所主張的語言表達區位於左腦的前額葉。這一切聽起來,好像是科學歷史美談一樁,好像一切塵埃落定了對吧?但是事實上,案情並不單純。現在我們再來仔細檢視一下,到底布洛卡的主張和證據是否完全正確。


    首先我們要看的一項反例,是法國學者莫瑞(Pierre Marie)的發現。莫瑞其實是布洛卡的學生,但是他對語言區的意見卻和布洛卡大相逕庭。1906 年,他在研究後發表論文指出,布洛卡失語症(也就是表達型失語症)的病變腦區,其實比布洛卡所主張的區域更廣。


    到了 1980 年代,也有更多的證據顯示,有時候包括腦島、基底核、和顳葉前端等腦區的位置受損時,都有可能出現表達型失語症。這些腦區的名稱和位置,大家不必去深究,重點只是要告訴大家,語言表達能力的區域化,可能並不只侷限在左腦前額葉,而是涉及了更廣泛的區域。


    2007 年時,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位科學家 Nina Dronkers,用MRI磁振造影來掃描小唐的大腦,結果發現了小唐大腦損傷程度,比布洛卡所觀察到的損傷程度更大。例如,磁振造影發現,小唐腦中的一條叫做上綜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的神經纖維受損,由於布洛卡當年沒有將小唐的大腦做切片,因此無法觀察到這個大腦內部的損傷。


    除此之外,我先前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費德藍科(Evelina Fedorenko)也透過 fMRI 功能性磁振造影發現,布洛卡語言區其實可以再被細分成兩個不同的子區域,其中一個子區域和語言有關,另一個子區域則和數學與工作記憶有關。


    所以總結來說,布洛卡的研究大致上是正確居多,但仍有一些微小錯誤。正確的地方在於,大腦確實有功能區域化、也有語言表達功能側化在左腦的現象,布洛卡他確實是發現明確證據的第一人。小錯誤就在於,語言表達區並不是只位於左腦前額葉中的單一腦區,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是語言表達區雖然偏重在左腦前額葉,但還涉及了其他多個腦區。

     
    顳葉中的維內基語言區


    相較於額葉的布洛卡語言區的故事,顳頁的維內基語言區,就相對簡單多了。


    在布洛卡發現語言表達區之後的十三年,維內基又發現了另一個語言區,我們現在稱之為「維內基的語言接收區」,位於左腦顳葉和頂葉的交界。當此區出現損傷時,病人的語言理解能力會受損,但仍能流利的說話。不過,由於病人的語言理解能力受損,所以他們說話時,自己也聽不太懂自己說什麼,有時會出現流利但不知所云的說話內容。


    維納基語言區的發現大致上和布洛卡語言區一樣,算是大方向正確,但是細節仍有爭議。比方說,我和 MIT 的學者費德藍科一起合作發表的一篇 fMRI 腦造影論文就發現,和語言有關的腦區並不是只有左腦中的布洛卡區和維內基區,還包括了兩側大腦至少 13 個以上的區域。


    同樣的,2016 年的一篇文獻回顧論文也指出,傳統文獻中的布洛卡和維內基語言區的定義其實太過籠統,先前大家所建立的理論模型也都太過簡單。例如,很多理論都忽略了皮質下腦區的貢獻,也沒有注意到區域之間的互動關係。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介紹了布洛卡語言區和維內基語言區的發現歷史。布洛卡發現了「表達型失語症」,就是一種無法順利說話表達,但是卻可以正常聆聽和理解語言的病例;維內基則發現了一種相反的失語症,叫做「接收型失語症」,就是可以流利說話,卻聽不懂別人和自己說話的病例。


    簡單來說,布洛卡表達型失語症,就是語言的表達過程異常,導致病人無法順利說話。而維內基接收型失語症,則是語言的理解過程異常,導致病人聽不懂語言。布洛卡和維內基所找到的語言區位置大致上正確,但最主要的錯誤在於他們都誤以為自己發現的語言區就是唯一的語言區。


    無論如何,他們的發現仍算是瑕不掩瑜,我們可以從這些故事中學到四件事。第一,大腦功能確實有區域化;第二,大腦功能確實有側化;第三,做科學研究要有紮實的證據,才能讓人信服;第四,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永遠不要以為現在的科學知識就一定完全正確。科學研究其實是一個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隨時保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們才有機會一步步逼近真相。


    《大腦好好玩》第四集語音+文字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191119cul00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